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由于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破译完全。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爱和自由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要破译这个密码所需要的条件。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儿童把这个密码破译出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你真的不知道人的天分有多高!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伟大,那么杰出。这取决于你自己童年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人的天赋。

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说:“自由是一种籍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那个精神胚胎破译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自由的全部内涵。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

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蒙特梭利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所以蒙特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但实际上,我们说,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我们成长的经验中,总有老师把过程告诉我们,把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就是被灌输的过程。我们没有发现的喜悦,没有探索的快乐,没有获得答案的成就感。儿童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力,“我这个时候不知道,但是我迟早会知道的。”我的鞋穿反了,总有一天我惊喜的发现,秘密原来在这里。发现的

时候,就会有成长的喜悦感。如果你告诉他:“鞋又穿反了。”你永远都在跟他说他不行,他是笨的,小朋友都是笨的,只有大人是聪明的。

把发现的权力和惊喜,还给儿童。因为他必然能发现!他的发现是必然的,并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一个过程。所以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第五、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生命中最高的、最后的一个自由是这个自由。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真正爱上一个人,你一定要跟别人分享。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会找一个人分享,分享很重要。 是跟别人分享,不是宣泄,抱怨。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 前几天,有一个孩子拿着巧克力,谁也不让谁吃,但不断地在跟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后面的一句潜台词,你们看一看,我的爸爸对我的爱。这是在展示爱。

等到我们现在长大了,我们不再这样分享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对人越来越冷漠,跟别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人的信任也就越来越少。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连接,有了连接,我们才不会孤独,我们跟人一体化,才能达到最高的状态。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性爱来一体化的话,那是一个最原始的办法。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享,来达到心理和心灵的连接,而达到一体化,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舒服,才会愉悦。 教育的过程也是这样,需要给孩子空间,让他去分享。所以经常看到小朋友手上拿着好吃的、玩具,或者他爸爸给他买的手表,不断地看,“老师你看,我爸爸给我买的手表”,没完没了地说,而且他要从早到晚的给你看时间„„

这就是这个幼儿园给儿童提供的自由状态。一个自由运作的理想班级,每个孩子都是有效的、理性的,而又自动自发地行动,并且不会做出粗暴、野蛮的行为,儿童之间是疏离和分离的,不扎堆,大部分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在一起,整个校园都是这样的一片景象。这就是我们说的自由。

爱与自由启示录

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0~6岁的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这个时期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将变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蒙特梭利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by myse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在她看来,儿童对美好的东西有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吸收的愿望,他跟随这个愿望去经验。有了这个认识世界的良好开端,孩子自然就会发展到真实、自然、内在、主动和积极的认知状态。

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成人认为某种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自我认知这方面的能力被削弱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所以你先不要急于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先让他自己探索、努力,通过自己的每一个小的开拓,把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起来。

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在美国,我看到很多学校的墙壁上都贴着这么一句话:你一生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说得太好了,让你的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或是其他什么人,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成长得非常好。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朋友对老师说,妈妈说姐姐画的画好,我画得不好。这样的对白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长大的。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会告诉他,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他,也只有一个姐姐,每个人都做他自己才是最好的。

你创造了你的孩子,这个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都不一样,就因为他的不一样,才会变得独特,他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也不是别人的孩子。

哭的意义

对于孩子,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哭没有什么不对的,有时候是一定要哭的,除了外来的痛苦的刺激,有时就是内心的苦楚。在后者,哭是孩子调整情绪的方法,这就是哭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孩子哭,也不要被孩子的哭所控制。

哭是一定要起作用的。我们应该观察孩子,如果他的哭是因为需要什么的话,你要帮助孩子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给你。

有两点是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的。第一,当负面情绪到来的时候,伤心和哭泣都是正常的。第二,哭会帮助我们成长。这两个概念要在生活中逐渐传达给孩子。

该给的自由充分给予,该坚持的规则绝不让步

如果你3岁的孩子总是想攀爬房间里的沙发,甚至不脱鞋,你会怎么处理呢?是说“宝宝,我们下来吧,这样很危险,摔跤了也会痛”,还是不去管他?

我的答案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个高度对这个小朋友来说没有危险,只是会弄脏沙发套儿,那么就让他玩个痛快吧,待会儿换洗就是了。

但是如果在这个房间里人们在开会,宝宝还是要跳上跳下又该怎么办?

那么,我建议你需要让孩子确定的是,我们不可以打扰别人,如果你说到第三遍,孩子还没有听进去,那就直接抱着他,把他放在另一个地方让他去跳。

打扰到别人的行为不能做——这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确的一个基本规则。在基本规则的问题上是不能商量的,要非常清晰而坚定地传达给孩子,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

妈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

在公园里看到这样一幕:顽皮的孩子又惹祸了,他的妈妈怒气冲冲地斥责他,你怎么这样,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就哭着说,妈妈,我不敢了,你就要我吧!

让妈妈反感的事情孩子有没有继续做我们无从知晓,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焦虑和无望。在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孩子最需要的,他们最担心的事就是被父母抛弃。请不要随意地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这会极大地破坏他的安全感。

我们希望,父母们在每一次出问题的时候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对孩子说:妈妈非常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妈妈不喜欢。孩子就会感到,妈妈是爱我的,只是不喜欢我做这个事情,他就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第二篇: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在这里,我所提出的这个教育理念——自由,是基于生存层面的意义上提出来的。所以,当这样的一个概念引进到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最难以理解,也最难以被接受的概念。但是与此同时,当它一旦被接收进来,它又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更容易认同的一个概念。

在教育的范围内,自由潜伏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潜伏在老师和孩子、孩子与幼儿园(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展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是教育的关键。一切不在于你对教育要说什么,而是你生活在什么之中。我们不太容易把自由这个概念使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实际上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那天起,自由的问题就产生了。从那时起我们所产生的问题大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提到我们的意识层面,让我们来感觉。所以今天我们借助一部电影,来解释这一理念。

一个孩子不受制于另一个成人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存在和体现在生活中。

电影《看起来很美》中,大概很典型的呈现了孩子与幼儿园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老师:“小朋友记住了,啊,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方静,你错了,这边是右手!加汤举左手,看着我,握住拳头。这边,握住拳头。吃饭不许讲话,啊!”

老师:“方方,你要干什么?”

孩子:“我要尿尿。”

老师:“可见你洗手前没撒出尿,对不对!?以后必须养成上厕所的习惯,不许吃饭其间拉屎撒尿。扣你一个小红花!”

孩子:“……”

老师:“快点拿出来,快点给我呀。”

刚才各位家长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关系。一个是成人,要求的是服从;一个孩子,是服从者;一个是强制者;一个是受强制者。而我们今天要解释的自由的理念,表现在关系中是讲:一个人在身体、情感、意识、思想和意志上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被称为个人自由。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你与任何人的关系,或者你的孩子与任何成人、孩子间的关系。它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关系,它的根本内容是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在一种平等的生活关系中成长。这个理念在我们树立的教育中,在我们中国教育实施十年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学校能做到,是因为没有人认识到我们跟别人的关系是应该一个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不仅仅表现在显在的状态中。在我们刚才看到的片子中,“扣你一个小红花!”前面指你不可以去尿尿,是在行为上来控制一个人,后面“扣你的小红花”,是在心理和意志上控制你。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受制于他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那我们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自由,没有人去控制他,我们要让他在这样的一个状态生活中,在这样的关系中生存,那将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

家长制的家庭是最早的教育机构

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关键点在于,在我们的文化中凸现了一个控制的关系。我们在小的时候,父母跟我们的关系派生出一种关系,叫家长制。家长制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说了算,你说了不算。胳膊扭不过大腿,我永远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关系,一切由父亲或母亲说了算,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演化出了暴力关系。这种关系由于太普遍了,因此,父母打孩子就被合理化和道德化了。你会发现在你的家庭里是你爸爸说了算,你妈妈是一个服从的状态;或者是你妈妈说了算,你爸爸是一个服从的状态;如果两人都想说了算,战争就爆发起来了,那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来控制你,控制不了,你又来控制我……我们的生存、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这样的关系。今天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把自由的理念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什么呢?原因是你没有在平等的关系中长大,由于你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除了你成长体验过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你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好好的对待他的孩子,但他一张口就是教育,“爸爸跟你说,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怎么做,这才是个好孩子。”话一出口就变成了一个定式了,这个定式就是他高高在上,孩子是一个受教育者。有的父母对孩子努力平等的做法是努力而成的,因此会有精神上的疲劳。毕竟不如天然而成来的自然。这就形成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景:我们这样长大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和一切人的关系。

当我们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状态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做不到。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意识到,然后才能逐渐变成我们的一部分,然后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让他们独立自主,想让他们健康幸福,我们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就成为了教育的最核心。

有一个母亲这样对我说,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长制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律师出身,从小他们被教育、训斥、指责、打的过程中长大的。她的父亲现在依然是家里的权威,而这个时候他的孩子已经4岁了,有一天,因为某一个事情,父亲非常的生气,高声地训斥她,四岁的儿子站了出来。对外公说:“外公,你不可以这样对待我妈妈,你伤害了她。”外公火冒三丈,回头对孩子吼着说:“我生了她,养了她。”孩子对外公说:“不管你是谁,你都不可以伤害别人,你必须向她道歉。”母亲听外后泪流满面,她与父亲相处了三十多年,从未有过像儿子这样的勇气去直面父亲,所以她也害怕儿子受到伤害。但是,四岁的儿子,始终坚定而毫不动摇地坚持要外公向妈妈道歉。外公自然不断地在生气说理由,回头指责这个孩子,孩子始终坚持一个说法:“你伤害到了我妈妈,所以请你给我妈妈道歉。”这样的坚持持续了一个小时,无论外公走到哪里,说什么样的话,孩子就说一句话:“你伤害了我妈妈,请你给她道歉。”一个小时后,外公妥协了,说:“好,我给你妈妈道歉。”在这场战斗中,一个四岁的孩子需要面对已经积蓄了几十年的愤怒能量的老人,这种坚持,这种坚定,恰恰是这个教育给予的。当然,还有一样东西潜存在老人和孩子之间,那才是真正的核心,那就是背后的爱。这位妈妈对我说:“在我们家,我爸爸是真正的家长。一切权利掌握在他的手里,他说的每句话是不可动摇的。但是现在,只有我儿子能够让他刹车。他也竟然在我儿子面前觉察到自己,反省自己。”母亲的脸上洋溢着骄傲,这就是生活在规则与平等当中所形成的人格力量。

这个生活在自由与平等中的孩子,不仅仅有力量面对伤害,同时,他对任何存在于心理的、道德的、心灵的界限非常的敏感而清晰,他不用再去学习,这就是教育最大的秘密。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精力去治疗家长,可能单单面对父亲这件事就需要10年的努力。有的父母试着平等对待孩子,但因为是努力而成的,所以会有精神上的疲劳,不如天然而成来得自然。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由于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破译完全。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爱和自由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要破译这个密码所需要的条件。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儿童把这个密码破译出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你真的不知道人的天分有多高!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伟大,那么杰出。这取决于你自己童年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人的天赋。

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说:“自由是一种籍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那个精神胚胎破译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自由的全部内涵。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

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蒙特梭利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所以蒙特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但实际上,我们说,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我们成长的经验中,总有老师把过程告诉我们,把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就是被灌输的过程。我们没有发现的喜悦,没有探索的快乐,没有获得答案的成就感。儿童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力,“我这个时候不知道,但是我迟早会知道的。”我的鞋穿反了,总有一天我惊喜的发现,秘密原来在这里。发现的

时候,就会有成长的喜悦感。如果你告诉他:“鞋又穿反了。”你永远都在跟他说他不行,他是笨的,小朋友都是笨的,只有大人是聪明的。

把发现的权力和惊喜,还给儿童。因为他必然能发现!他的发现是必然的,并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一个过程。所以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第五、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生命中最高的、最后的一个自由是这个自由。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真正爱上一个人,你一定要跟别人分享。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会找一个人分享,分享很重要。 是跟别人分享,不是宣泄,抱怨。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 前几天,有一个孩子拿着巧克力,谁也不让谁吃,但不断地在跟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后面的一句潜台词,你们看一看,我的爸爸对我的爱。这是在展示爱。

等到我们现在长大了,我们不再这样分享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对人越来越冷漠,跟别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人的信任也就越来越少。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连接,有了连接,我们才不会孤独,我们跟人一体化,才能达到最高的状态。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性爱来一体化的话,那是一个最原始的办法。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享,来达到心理和心灵的连接,而达到一体化,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舒服,才会愉悦。 教育的过程也是这样,需要给孩子空间,让他去分享。所以经常看到小朋友手上拿着好吃的、玩具,或者他爸爸给他买的手表,不断地看,“老师你看,我爸爸给我买的手表”,没完没了地说,而且他要从早到晚的给你看时间„„

这就是这个幼儿园给儿童提供的自由状态。一个自由运作的理想班级,每个孩子都是有效的、理性的,而又自动自发地行动,并且不会做出粗暴、野蛮的行为,儿童之间是疏离和分离的,不扎堆,大部分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在一起,整个校园都是这样的一片景象。这就是我们说的自由。

爱与自由启示录

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0~6岁的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这个时期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将变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蒙特梭利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by myse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在她看来,儿童对美好的东西有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吸收的愿望,他跟随这个愿望去经验。有了这个认识世界的良好开端,孩子自然就会发展到真实、自然、内在、主动和积极的认知状态。

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成人认为某种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自我认知这方面的能力被削弱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所以你先不要急于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先让他自己探索、努力,通过自己的每一个小的开拓,把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起来。

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在美国,我看到很多学校的墙壁上都贴着这么一句话:你一生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说得太好了,让你的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或是其他什么人,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成长得非常好。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朋友对老师说,妈妈说姐姐画的画好,我画得不好。这样的对白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长大的。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会告诉他,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他,也只有一个姐姐,每个人都做他自己才是最好的。

你创造了你的孩子,这个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都不一样,就因为他的不一样,才会变得独特,他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也不是别人的孩子。

哭的意义

对于孩子,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哭没有什么不对的,有时候是一定要哭的,除了外来的痛苦的刺激,有时就是内心的苦楚。在后者,哭是孩子调整情绪的方法,这就是哭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孩子哭,也不要被孩子的哭所控制。

哭是一定要起作用的。我们应该观察孩子,如果他的哭是因为需要什么的话,你要帮助孩子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给你。

有两点是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的。第一,当负面情绪到来的时候,伤心和哭泣都是正常的。第二,哭会帮助我们成长。这两个概念要在生活中逐渐传达给孩子。

该给的自由充分给予,该坚持的规则绝不让步

如果你3岁的孩子总是想攀爬房间里的沙发,甚至不脱鞋,你会怎么处理呢?是说“宝宝,我们下来吧,这样很危险,摔跤了也会痛”,还是不去管他?

我的答案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个高度对这个小朋友来说没有危险,只是会弄脏沙发套儿,那么就让他玩个痛快吧,待会儿换洗就是了。

但是如果在这个房间里人们在开会,宝宝还是要跳上跳下又该怎么办?

那么,我建议你需要让孩子确定的是,我们不可以打扰别人,如果你说到第三遍,孩子还没有听进去,那就直接抱着他,把他放在另一个地方让他去跳。

打扰到别人的行为不能做——这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确的一个基本规则。在基本规则的问题上是不能商量的,要非常清晰而坚定地传达给孩子,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

妈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

在公园里看到这样一幕:顽皮的孩子又惹祸了,他的妈妈怒气冲冲地斥责他,你怎么这样,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就哭着说,妈妈,我不敢了,你就要我吧!

让妈妈反感的事情孩子有没有继续做我们无从知晓,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焦虑和无望。在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孩子最需要的,他们最担心的事就是被父母抛弃。请不要随意地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这会极大地破坏他的安全感。

我们希望,父母们在每一次出问题的时候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对孩子说:妈妈非常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妈妈不喜欢。孩子就会感到,妈妈是爱我的,只是不喜欢我做这个事情,他就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第二篇: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在这里,我所提出的这个教育理念——自由,是基于生存层面的意义上提出来的。所以,当这样的一个概念引进到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最难以理解,也最难以被接受的概念。但是与此同时,当它一旦被接收进来,它又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更容易认同的一个概念。

在教育的范围内,自由潜伏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潜伏在老师和孩子、孩子与幼儿园(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展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是教育的关键。一切不在于你对教育要说什么,而是你生活在什么之中。我们不太容易把自由这个概念使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实际上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那天起,自由的问题就产生了。从那时起我们所产生的问题大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提到我们的意识层面,让我们来感觉。所以今天我们借助一部电影,来解释这一理念。

一个孩子不受制于另一个成人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存在和体现在生活中。

电影《看起来很美》中,大概很典型的呈现了孩子与幼儿园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老师:“小朋友记住了,啊,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方静,你错了,这边是右手!加汤举左手,看着我,握住拳头。这边,握住拳头。吃饭不许讲话,啊!”

老师:“方方,你要干什么?”

孩子:“我要尿尿。”

老师:“可见你洗手前没撒出尿,对不对!?以后必须养成上厕所的习惯,不许吃饭其间拉屎撒尿。扣你一个小红花!”

孩子:“……”

老师:“快点拿出来,快点给我呀。”

刚才各位家长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关系。一个是成人,要求的是服从;一个孩子,是服从者;一个是强制者;一个是受强制者。而我们今天要解释的自由的理念,表现在关系中是讲:一个人在身体、情感、意识、思想和意志上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被称为个人自由。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你与任何人的关系,或者你的孩子与任何成人、孩子间的关系。它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关系,它的根本内容是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在一种平等的生活关系中成长。这个理念在我们树立的教育中,在我们中国教育实施十年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学校能做到,是因为没有人认识到我们跟别人的关系是应该一个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不仅仅表现在显在的状态中。在我们刚才看到的片子中,“扣你一个小红花!”前面指你不可以去尿尿,是在行为上来控制一个人,后面“扣你的小红花”,是在心理和意志上控制你。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受制于他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那我们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自由,没有人去控制他,我们要让他在这样的一个状态生活中,在这样的关系中生存,那将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

家长制的家庭是最早的教育机构

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关键点在于,在我们的文化中凸现了一个控制的关系。我们在小的时候,父母跟我们的关系派生出一种关系,叫家长制。家长制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说了算,你说了不算。胳膊扭不过大腿,我永远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关系,一切由父亲或母亲说了算,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演化出了暴力关系。这种关系由于太普遍了,因此,父母打孩子就被合理化和道德化了。你会发现在你的家庭里是你爸爸说了算,你妈妈是一个服从的状态;或者是你妈妈说了算,你爸爸是一个服从的状态;如果两人都想说了算,战争就爆发起来了,那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来控制你,控制不了,你又来控制我……我们的生存、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这样的关系。今天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把自由的理念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什么呢?原因是你没有在平等的关系中长大,由于你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除了你成长体验过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你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好好的对待他的孩子,但他一张口就是教育,“爸爸跟你说,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怎么做,这才是个好孩子。”话一出口就变成了一个定式了,这个定式就是他高高在上,孩子是一个受教育者。有的父母对孩子努力平等的做法是努力而成的,因此会有精神上的疲劳。毕竟不如天然而成来的自然。这就形成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景:我们这样长大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和一切人的关系。

当我们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状态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做不到。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意识到,然后才能逐渐变成我们的一部分,然后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让他们独立自主,想让他们健康幸福,我们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就成为了教育的最核心。

有一个母亲这样对我说,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长制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律师出身,从小他们被教育、训斥、指责、打的过程中长大的。她的父亲现在依然是家里的权威,而这个时候他的孩子已经4岁了,有一天,因为某一个事情,父亲非常的生气,高声地训斥她,四岁的儿子站了出来。对外公说:“外公,你不可以这样对待我妈妈,你伤害了她。”外公火冒三丈,回头对孩子吼着说:“我生了她,养了她。”孩子对外公说:“不管你是谁,你都不可以伤害别人,你必须向她道歉。”母亲听外后泪流满面,她与父亲相处了三十多年,从未有过像儿子这样的勇气去直面父亲,所以她也害怕儿子受到伤害。但是,四岁的儿子,始终坚定而毫不动摇地坚持要外公向妈妈道歉。外公自然不断地在生气说理由,回头指责这个孩子,孩子始终坚持一个说法:“你伤害到了我妈妈,所以请你给我妈妈道歉。”这样的坚持持续了一个小时,无论外公走到哪里,说什么样的话,孩子就说一句话:“你伤害了我妈妈,请你给她道歉。”一个小时后,外公妥协了,说:“好,我给你妈妈道歉。”在这场战斗中,一个四岁的孩子需要面对已经积蓄了几十年的愤怒能量的老人,这种坚持,这种坚定,恰恰是这个教育给予的。当然,还有一样东西潜存在老人和孩子之间,那才是真正的核心,那就是背后的爱。这位妈妈对我说:“在我们家,我爸爸是真正的家长。一切权利掌握在他的手里,他说的每句话是不可动摇的。但是现在,只有我儿子能够让他刹车。他也竟然在我儿子面前觉察到自己,反省自己。”母亲的脸上洋溢着骄傲,这就是生活在规则与平等当中所形成的人格力量。

这个生活在自由与平等中的孩子,不仅仅有力量面对伤害,同时,他对任何存在于心理的、道德的、心灵的界限非常的敏感而清晰,他不用再去学习,这就是教育最大的秘密。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精力去治疗家长,可能单单面对父亲这件事就需要10年的努力。有的父母试着平等对待孩子,但因为是努力而成的,所以会有精神上的疲劳,不如天然而成来得自然。


相关内容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一书从2000年出版到现在,已经修订到第四版了,每一次的再版,在销量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孙瑞雪的演讲实录,开始的时候,由家长们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在家长内部和网上广泛流传,后经作者整理,出版成书,出版10多年来 ...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 读孙瑞雪<爱和自由> 事情总是这样,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很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很不容易.就像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更多的爱,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具体怎么去爱孩子,比如说教育缺乏耐心.按照自己的意志约束孩子的生活.对于这些行为,与其说是在照料孩子,不如说是在照顾 ...

  • 19 第一场雪
  •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 ...

  •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这场讲座真是无法用言语和文字来表达,一开场的舞台剧直指心灵,中间穿插着妈妈们上台的配合表演和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段,方式新颖而易于理解!之前我已经看过二遍<爱和自由>这本书,没想到这场讲座带来的更丰盛.更深刻,讲座既有精华的提升,也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和 ...

  • 天府雪·瑞雪
  • 俗话说的好,瑞雪兆丰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后是丰年,今天,在寒流袭击天府之国,早晨,寒风呼啸,我一出门,便打了个寒颤,寒风如刀削般吹向行人,使他们猝不及防,不久,地上湿了,先前,人们以为是下雨,当我们仰望天空,想看看"真相"时,才回过神来"哦,下雪了!& ...

  • 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 听了邵玲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帮助许多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作为家长,我没都还成绩在孩子在小学时的表现如何如何好.成绩如何好的心态里,见了孩子的中学老师还是说孩子在小学里的表现. 从小学升入中学,随着科目增多,知识膨胀,孩子不能适应,还依赖在小学授课的氛围里,等着老师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孩子不能适应 ...

  • 孙瑞雪宝宝教育
  • 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是孙瑞雪教育机构在北京创办的幼儿园,机构在广州.上海.银川等城市均开办有园.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一园两所,一个亚运村园,一个国展园,两个园一共有12个班,大概有两百多个孩子.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无论是幼儿园也好,还是学校也好,但凡搞教 ...

  •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推荐的书
  • 我优先推荐: 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李跃儿: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小巫: 接纳孩子 和孩子划清界限 王涛:规矩和爱. 一.育儿书(以下看书顺序为群里妈妈推荐,未标者请自行安排):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1) <好 ...

  • 35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介绍-家长必读
  • 三十五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介绍 ------家长必读 关于幼儿教育书籍,幼儿教育书籍目录,幼儿书籍分类,幼儿早期教育书籍 D1 书名:<让孩子自己做主>---- 培养具有思考力的孩子 作者: [美] 默纳舒尔(Myrna B.Shure)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开本: 32开 1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