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无神论运动及其中国意义

一、新无神论

所谓新无神论运动主要指2000年以来,特别是以2004-2007年美国一些无神论畅销书为核心的一批学者在欧美社会所引发的无神论浪潮。

新无神论的态度是:第一,上帝是否存在(的论证);第二,上帝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或另谓:基督教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新无神论者认为上帝存在与否,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纳入科学领域进行检验,到目前为止检验的结果是认为上帝存在是不对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西方历史上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思想者,很多是集中于对上帝暴虐形象的谴责、对基督教暴力历史的谴责。例如,“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申:5:9)。又说:“祭祀别的神,不单单祭祀耶和华的,那人必要灭绝。”(出:22:24)。对于异教徒“要把他们全部杀死,连他们城里的牲畜都要用刀杀尽”(申15:15)。(当然新约也有类似性质的话,耶稣:“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所以一些中国的批评者也认为:这正是宗教迫害、宗教诛杀。道金斯在《上帝幻相》第二章开篇就写道:有理由认为,《旧约》中的上帝是所有虚构作品中最让人讨厌的人物;猜疑成性,妄自尊大;一个卑鄙、偏心眼、毫无宽恕之心的暴戾之徒,一个杀气腾腾的异教徒清洗者。

二、新无神论“新”在哪里

第一,时间新。首先时间是最新近产生的。

第二,方法新。是用科学的方法,或者说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比较突出。我们知道,在宗教研究领域对科学方法有意识地的使用导致了宗教学的诞生。但当十九世纪后半叶宗教学诞生的时候,在它的创始人缪勒和蒂勒那里虽然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把宗教纳入科学的视野内,但他们还基本上是在神学的范围活动,有些学者甚至就把最初的宗教学看作神学,比如蒂勒等人的宗教学就是要彰显基督教神学的优越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宗教学的各个学科分支繁荣,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到了要努力用所谓价值中立描述性方法对宗教进行研究,这在夏普的《比较宗教学》和Jacques Waardenburg: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Aims,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Research,中都有论述。到新无神论,也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把宗教纳入科学的领域,但已经不再是为神学辩护的了,相反倒是对神学进行批判和解构。这从一方面也可以看作自从西方有意识地把宗教纳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发展结果。他们的著作运用了迄今为止的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种现代科学方法,可以看作科学运用于宗教研究的新成果,不论我们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评价。

但新无神论并不是只用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它还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古希腊伊壁鸠鲁亮出了无神论的三个杀手锏:这三个问题在神学上也称为恶的问题或伊壁鸠鲁悖论:

如果上帝想阻止而不能阻止恶,那他就不是全能的;

如果他能阻止而不想阻止恶,那么他就是坏的;

如果他既能阻止又想阻止恶,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

于是他得出结论:如果他既不能阻止又不想阻止恶,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为上帝?

这种悖论推理的方法在历代无神论中一再出现,当今的新无神论中也不例外。

第三。内容新:新与旧。不同时代的不同时代内容与分析对象。在信仰之外谈信仰。

第四,结论新。有两个新结论:一是,上帝几乎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在谈到上帝是否存在时,比如道金斯在《上帝幻相》中说:Why there almost certainly is no God,在接受采访谈到这个问题时,他用的是improbable。道金斯这是他对概率统计等方法运用得出的必然结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我们知道有各种不同的无神论者,但像这样的结论当是对宗教思考的思想史的一个丰富和发展。它与“上帝不存在”的关系。

再一个是,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并且用多部著作明确地在反复论证同一个结论:基督教(一神)信仰的终结。

三、对中国的意义

在当前中国文化语境中谈论宗教,我倾向于两个分开:欧美分开谈;中西分开来谈。

新无神论,在思想层面上,有两点对我们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是它的对象,一是它的结论,虽然推导过程对学术和理论也许是最重要的。

第一,它的对象。西方无神论,一般是针对西方一神论、特别是基督教而言的。它所说的无神论的神,是指“‘适合于我们崇拜的’超自然的造物主”(见道金斯《上帝幻相》)。有一个道金斯的批评者说道金斯理解得不对,上帝可能并不创造万物,那这样的争论意义就不是很大了。道金斯也会说,如果上帝不创造万物不受人崇拜那就没有必要批判它了。道金斯在《上帝幻相》中明确指出:犹太教和基督教大同小异,但“除非另有说明,我将主要论述基督教,但那只是因为我正好最熟悉基督教。……我将完全撇开其他宗教,如佛教或孔教。确实,有理由认为,这些体系根本就不是宗教,而只是有关生活的伦理体系或哲学而已。”另一位骑士Harris的书名就是《给基督教国家的一封信》。还有Loftus,他的自传是《为什么我从传教士变成无神论者》,修订版中就改为《为什么我拒绝基督教》。回顾尼采,他也说:“在我谴责基督教时,我确实希望不要伤害拥有更多信徒的相关宗教”。

所以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以为西方包括新无神论所批判的religion(chrisitianity)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宗教”,那几乎是不可饶恕的轻信和怠思。

第二,它的结论。新无神论谴责宗教(主要是指一神教宗教)充满虚幻、罪恶和暴力。事实上,新无神论除了指出道德和宗教无关外,甚至还极端地提出了:宗教败坏万事万物,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一点作用都没有,这一点连我们听了都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是一些中国学者在致力于挖掘基督教如何培育了西方文明,这对我们中国学界来说无疑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反思,而对那些认为宗教(尤其是可以用基督教)来救国救人的观点也不啻为一种参考。但这还不是他们的目标和结论,他们的结论是断言了基督教的终结,以此指向他们所说的人的丰富和自由发展。

在尼采的很多著作中都会看到他对基督教的态度:“基督教产生于怨恨精神……就其本质来说,基督教是一场反向运动,是一场反对高贵价值统治的伟大起义”“科学的无神论的胜利是一个全欧的事件”,“‘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这影响也许同人们估计的恰好相反,断不是悲伤和消沉,而是难于言说的新的光明、幸福、轻松、欢愉、勇气、朝霞”。这是当时的欧洲一批知识分子对欧洲宗教(基督教)发展的判断。欧洲是朝着世俗化、启蒙哲学的方向在走。22 March 2011 By Jason Pal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er, BBC News, Dallas 报道,一项调查表明,宗教将在九个国家(nations)中消失Australia, Austria, Canada, the Czech Republic, Finland, Ireland, the Netherlands, New Zealand and Switzerland.

事实上,如果说新无神论有什么不足的话,我倒愿意把它和十八世纪的法国无神论相类比。一种嬉笑怒骂、机智深刻的风格,总体觉得还少了些十九世纪德国思想家的深沉与厚重。

新无神论对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中国需要从自身的现实出发,客观地分析西方新无神论与西方传统无神论的关联与意义,从而看到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传统理性、无神论、启蒙思想的继承与推进,而新无神论在某种程度上是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当今世界走在前列的新无神论思潮,如何能够与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成分的理性、无神论精神相联系,从而铸造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智力,也为世界带来光明与和平。

(作者授权微信发表,纸煤发表请征得作者同意)

(XYZG20160414)

一、新无神论

所谓新无神论运动主要指2000年以来,特别是以2004-2007年美国一些无神论畅销书为核心的一批学者在欧美社会所引发的无神论浪潮。

新无神论的态度是:第一,上帝是否存在(的论证);第二,上帝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或另谓:基督教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新无神论者认为上帝存在与否,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纳入科学领域进行检验,到目前为止检验的结果是认为上帝存在是不对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西方历史上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思想者,很多是集中于对上帝暴虐形象的谴责、对基督教暴力历史的谴责。例如,“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申:5:9)。又说:“祭祀别的神,不单单祭祀耶和华的,那人必要灭绝。”(出:22:24)。对于异教徒“要把他们全部杀死,连他们城里的牲畜都要用刀杀尽”(申15:15)。(当然新约也有类似性质的话,耶稣:“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所以一些中国的批评者也认为:这正是宗教迫害、宗教诛杀。道金斯在《上帝幻相》第二章开篇就写道:有理由认为,《旧约》中的上帝是所有虚构作品中最让人讨厌的人物;猜疑成性,妄自尊大;一个卑鄙、偏心眼、毫无宽恕之心的暴戾之徒,一个杀气腾腾的异教徒清洗者。

二、新无神论“新”在哪里

第一,时间新。首先时间是最新近产生的。

第二,方法新。是用科学的方法,或者说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比较突出。我们知道,在宗教研究领域对科学方法有意识地的使用导致了宗教学的诞生。但当十九世纪后半叶宗教学诞生的时候,在它的创始人缪勒和蒂勒那里虽然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把宗教纳入科学的视野内,但他们还基本上是在神学的范围活动,有些学者甚至就把最初的宗教学看作神学,比如蒂勒等人的宗教学就是要彰显基督教神学的优越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宗教学的各个学科分支繁荣,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到了要努力用所谓价值中立描述性方法对宗教进行研究,这在夏普的《比较宗教学》和Jacques Waardenburg: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Aims,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Research,中都有论述。到新无神论,也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把宗教纳入科学的领域,但已经不再是为神学辩护的了,相反倒是对神学进行批判和解构。这从一方面也可以看作自从西方有意识地把宗教纳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发展结果。他们的著作运用了迄今为止的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种现代科学方法,可以看作科学运用于宗教研究的新成果,不论我们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评价。

但新无神论并不是只用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它还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古希腊伊壁鸠鲁亮出了无神论的三个杀手锏:这三个问题在神学上也称为恶的问题或伊壁鸠鲁悖论:

如果上帝想阻止而不能阻止恶,那他就不是全能的;

如果他能阻止而不想阻止恶,那么他就是坏的;

如果他既能阻止又想阻止恶,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

于是他得出结论:如果他既不能阻止又不想阻止恶,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为上帝?

这种悖论推理的方法在历代无神论中一再出现,当今的新无神论中也不例外。

第三。内容新:新与旧。不同时代的不同时代内容与分析对象。在信仰之外谈信仰。

第四,结论新。有两个新结论:一是,上帝几乎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在谈到上帝是否存在时,比如道金斯在《上帝幻相》中说:Why there almost certainly is no God,在接受采访谈到这个问题时,他用的是improbable。道金斯这是他对概率统计等方法运用得出的必然结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我们知道有各种不同的无神论者,但像这样的结论当是对宗教思考的思想史的一个丰富和发展。它与“上帝不存在”的关系。

再一个是,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并且用多部著作明确地在反复论证同一个结论:基督教(一神)信仰的终结。

三、对中国的意义

在当前中国文化语境中谈论宗教,我倾向于两个分开:欧美分开谈;中西分开来谈。

新无神论,在思想层面上,有两点对我们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是它的对象,一是它的结论,虽然推导过程对学术和理论也许是最重要的。

第一,它的对象。西方无神论,一般是针对西方一神论、特别是基督教而言的。它所说的无神论的神,是指“‘适合于我们崇拜的’超自然的造物主”(见道金斯《上帝幻相》)。有一个道金斯的批评者说道金斯理解得不对,上帝可能并不创造万物,那这样的争论意义就不是很大了。道金斯也会说,如果上帝不创造万物不受人崇拜那就没有必要批判它了。道金斯在《上帝幻相》中明确指出:犹太教和基督教大同小异,但“除非另有说明,我将主要论述基督教,但那只是因为我正好最熟悉基督教。……我将完全撇开其他宗教,如佛教或孔教。确实,有理由认为,这些体系根本就不是宗教,而只是有关生活的伦理体系或哲学而已。”另一位骑士Harris的书名就是《给基督教国家的一封信》。还有Loftus,他的自传是《为什么我从传教士变成无神论者》,修订版中就改为《为什么我拒绝基督教》。回顾尼采,他也说:“在我谴责基督教时,我确实希望不要伤害拥有更多信徒的相关宗教”。

所以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以为西方包括新无神论所批判的religion(chrisitianity)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宗教”,那几乎是不可饶恕的轻信和怠思。

第二,它的结论。新无神论谴责宗教(主要是指一神教宗教)充满虚幻、罪恶和暴力。事实上,新无神论除了指出道德和宗教无关外,甚至还极端地提出了:宗教败坏万事万物,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一点作用都没有,这一点连我们听了都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是一些中国学者在致力于挖掘基督教如何培育了西方文明,这对我们中国学界来说无疑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反思,而对那些认为宗教(尤其是可以用基督教)来救国救人的观点也不啻为一种参考。但这还不是他们的目标和结论,他们的结论是断言了基督教的终结,以此指向他们所说的人的丰富和自由发展。

在尼采的很多著作中都会看到他对基督教的态度:“基督教产生于怨恨精神……就其本质来说,基督教是一场反向运动,是一场反对高贵价值统治的伟大起义”“科学的无神论的胜利是一个全欧的事件”,“‘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这影响也许同人们估计的恰好相反,断不是悲伤和消沉,而是难于言说的新的光明、幸福、轻松、欢愉、勇气、朝霞”。这是当时的欧洲一批知识分子对欧洲宗教(基督教)发展的判断。欧洲是朝着世俗化、启蒙哲学的方向在走。22 March 2011 By Jason Pal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er, BBC News, Dallas 报道,一项调查表明,宗教将在九个国家(nations)中消失Australia, Austria, Canada, the Czech Republic, Finland, Ireland, the Netherlands, New Zealand and Switzerland.

事实上,如果说新无神论有什么不足的话,我倒愿意把它和十八世纪的法国无神论相类比。一种嬉笑怒骂、机智深刻的风格,总体觉得还少了些十九世纪德国思想家的深沉与厚重。

新无神论对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中国需要从自身的现实出发,客观地分析西方新无神论与西方传统无神论的关联与意义,从而看到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传统理性、无神论、启蒙思想的继承与推进,而新无神论在某种程度上是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当今世界走在前列的新无神论思潮,如何能够与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成分的理性、无神论精神相联系,从而铸造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智力,也为世界带来光明与和平。

(作者授权微信发表,纸煤发表请征得作者同意)

(XYZG20160414)


相关内容

  • 秋风:儒家.基督教.自由主义:相互宽容或者冲突?
  • 曲阜官方批准官方基督教会在曲阜兴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哥特式教堂,官方的儒家团体赞美这是文明对话的渠道,民间儒者对此强烈反弹,自由主义则对儒者提出批评.由此,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思想和政治混战局面. 这是一起具有重大思想和政治史意义的事件.它触及了中国精神秩序重建与现代国家构建之最核心问题.也许再过 ...

  • 西方哲学史试题精选
  • 西方哲学史试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10×4=40分) 1.德性即知识 2.波菲利问题 3.存在就是感知 4.主奴关系 二.简答题(25×2=50分) 1.简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及在哲学史上 的意义. 2.试述启蒙运动及其影响,并列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30×2=60分) 1.论述 ...

  • 赵敦华[西哲史]笔记
  •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 ...

  • 哲学名著观点摘编--贝克莱
  • 论存在 人人都承认,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而在我看来.感官所印入的各种感觉或观念,不论如何组合,如何混杂(就是说不论它们组成怎样一个对象),除了在感知它们的心灵以内就不能存在,这一点是同样明显的.我想,只要人一思考"存在"二字用于可感知事物时作 ...

  • 张岱年论文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
  •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 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意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提出明确的解说.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亦即:"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 ...

  • 法国启蒙哲学
  • 2004年10月18日 第七章 法国启蒙哲学 第一节 法国启蒙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背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担负了时代--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所赋予的反封建宗教两大历史使命,使18世纪成为法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世纪.法国大革命继17世纪英国革命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 ...

  • [转载]一个人究竟要不要信仰宗教?
  • 一个人究竟要不要信仰宗教? --兼谈人类历史上的四次"宗教改革" 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都跟其信仰有关.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这是一个人言人殊.说不清楚的词语.然而,即使你不愿意说清楚,你个人的"信仰"仍然能够通过你的言行反映出来. 例如 ...

  • 论狄德罗的哲学思想
  • 论狄德罗的哲学思想 摘要: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自然科学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一时期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其哲学思想方面,敢于打破传统的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局面,敢于引导在当时看来是"异端"的思想, ...

  • 在别人自由的时候我们如何容忍 __胡适
  • 在别人自由的时候我们如何容忍 1959年,胡适已过耳顺之年,文章写得从容平静,他说: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有些简单,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没那么浅薄,不论个人还是社会团体或国家,容忍与自由的关系都需要做更细致的辨析. 1. 作为目的的自由 当自由还只是目标时,即人还在一个不自由的状态,在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