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该争取国家主权的时候,他们却在闹分裂: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内部的派系斗争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与丘吉尔会晤。前排左二为顾维钧。

经公众号“看历史”(微信号:EYEONHISTORY)授权转载。

对北洋政府(1912-1928)来说,1919年春的巴黎和会是最重要的外交活动。一战结束,由于中国加入了英法美等组成的协约国,属于胜利的一方,中方希望能收回战败国德国所占领的青岛等地。

而同样是战胜国的日本,则希望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最终结果,日本成功了,中国成为受辱的战胜国。巴黎和会的结果,导致中国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而中国代表最终也没在和约上签字。

这是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而历史则远远比教科书上的结论要复杂得多。

1919年的中国不是一个有统一政权的国家,除了北洋政府外,在广州,孙中山1917年与南方军阀合作,成立军政府,开始“护法运动”,而后在桂系军阀的胁迫下,孙中山于1918年被迫离开广州。1918年10月,袁世凯的老部下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他下令与南方停战。

这样,1919年的中国,事实上有两个政府,而国际上承认的则是徐世昌的政府。以这样的局面,参与巴黎和会,定会有一番意想不到的故事。

中国只有两个发言代表席位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征祥,他于1919年1月11日抵达巴黎。当时到火车站欢迎的队伍相当庞大,中国各国驻欧洲的外交使节团的团长几乎全部出席,前往迎接的还包括法国外交部官员和新任命的巴黎和会秘书长。

陆征祥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代表团的组成问题。主要的协约国,比如英法美,都是五个席位,五名代表可以上会,陆徵祥也是按五个席位准备,结果到巴黎才得知,中国只有两个席位。作为团长,他必须占据一个名额,剩下就只有一个席位了。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多给两个参会的名额,但是英法两国的反应让人沮丧,尤其是东道主法国,更是不给力。他们向陆征祥解释,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由该国在战争中为协约国所做的努力来确定的。

当时,巴西有发言权的代表就由两席增加到三席,陆征祥据此争取说,中国最起码也应该像巴西一样,拥有三名代表。法国说,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送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实际上巴西的贡献,用现在的话说,只相当于派军舰参与了护航,而在法国眼中,中国的贡献连这都不如,这不能不说非常荒谬。这种冷遇,也预示着接下来的谈判,中国的主张很难会被认真对待。

1月18日下午,在和会正式开幕前36小时,陆征祥终于打听清楚,尽管中国有发言权的代表只有两名,但是每次参会的人员可以不必固定——这样他还是可以组建一个五人的代表团。

南北方代表的名次之争

陆征祥征求意见后定下方案:由王正廷(南方政府代表)任第二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为第三代表,顾维钧(驻美公使)为第四代表,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祖列第五位。

但是北京方面推翻了这种安排,大总统训令,中国代表名次应排列如下: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祖。关键的调整是顾维钧取代王正廷排第二位,北京方面的考虑是,如果出现陆征祥因病不能参会的情况,万万不能由南方政府的代表王正廷掌管大局。

  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

南方代表问题,在和会召开之前,已让北京政府困扰多日。南方军政府原来一直希望能获得某种正式代表团的身份,但这在国际上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王正廷也一直希望能以中国代表团的南方代表的身份参会。

除了王正廷外,南方政府还向巴黎派出了两个人,郭泰祺与陈友仁,他们甚至比王正廷还要活跃。他们代表南方政府发布了很多公开声明,并召开记者会。

郭陈二人去巴黎比王正廷要晚,他们主要不是开会,而是“监视”中国代表团,他们曾私下说,只有他们二人才是南方政府的真正代表。

对中国代表团来说,在和会上为国争取利益的同时,还要费尽心力处理内部矛盾。因为名次的变化,不但王正廷大为反感,施肇基也很不悦,他自认资格够老,如今却排在了第四位。

变更代表名次的后果很不幸,以王正廷、施肇基为一方,与陆征祥产生了难以想象的纠纷,这种攻击甚至会连累他人,因为中国代表团的秘书长岳昭燏参与了起草向北京的申报名单,他们认为岳是陆征祥的“私人秘书”,要求换一位秘书长。有时候,顾维钧也成为批评目标。

陆征祥离奇失踪

1月27日午饭时分,中国代表团获悉,中国将被邀出席下午的“十人会”,阐述自己的立场。日本已经在上午的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它要保留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中国代表团紧急开会磋商,确定下午由谁来发言。在这个关键时刻,团长陆征祥意外地缺席了,他因为身体不适,没参加午餐会。岳昭燏上楼请示,陆总长则答复,疾病缠身,不能赴会。到底谁去发言?大家只有紧急磋商。

施肇基首先表态:自己没有准备这方便的材料,不去开会,顾维钧准备得好,所以应该由顾维钧去阐述。王正廷则说:自己去可以,但不发言……最后妥协的方案是,由王正廷和顾维钧参会,王不发言,由顾维钧发言阐述。

代表们之间的摩擦日趋严重,不得不更换了新的秘书长。二月初,代表团召开一次会议,第一个赶到会场的顾维钧,惊奇地发现,通常属于会议主席陆征祥的位置,却放了两把椅子。

王正廷的秘书说,既然王代表的是南方政府,地位和陆征祥代表北方一样,既然地位相当,就应该像联合主席一样并排就座。

陆征祥对这样的安排皱了皱眉头,但是他在左侧的那个椅子上平静地坐下了,这时王正廷进场,神态庄严地坐到了右侧的椅子上。面对这样的喜剧画面,陆征祥吃了一惊,以至于有一阵子一言不发。王正廷毫无顾忌地宣布开会,并且要求听取汇报。

会议进行中,王正廷不断用肘部向陆征祥那侧挤去,陆征祥不得不一点点挪开,最后索性离开了桌子,坐到一边去了。

  1919年初,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巴黎和会会场

第二天,陆征祥称病未能到会,不久,他就离开巴黎,去向不明,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朋友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代表团陷入混乱,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施肇基和王正廷,而另一派则同情陆征祥。

顾维钧建议,马上派人去寻找陆征祥,其它工作按照原计划完成。最终,大家获悉,陆征祥去了瑞士,他在洛迦诺湖畔有一栋房子,那是他最喜欢的休憩之所。

这是相当滑稽的事情,陆征祥离开后,大家议论纷纷,有消息称,梁启超将取代陆征祥,出任代表团团长,但是到3月份,陆征祥又回来了。

代表团内部的争执,反映了国内政治斗争的局面。应该说,几位代表,水平都非常高,他们大多有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彼此也以博士相称,但是却无法结合成一个出色的团队。

陆征祥想要对内做到一种关系的平衡,但是在名单定下的那一刻,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了。代表团的涣散,反映出国内的困局。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想有出色的外交是很困难的,而当时的中国,不但南北分治,即使是北洋政府内部,也是派系斗争不断,人员更替频繁,很难产生一贯而有力的外交政策。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了。

【 国家人文历史 】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与丘吉尔会晤。前排左二为顾维钧。

经公众号“看历史”(微信号:EYEONHISTORY)授权转载。

对北洋政府(1912-1928)来说,1919年春的巴黎和会是最重要的外交活动。一战结束,由于中国加入了英法美等组成的协约国,属于胜利的一方,中方希望能收回战败国德国所占领的青岛等地。

而同样是战胜国的日本,则希望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最终结果,日本成功了,中国成为受辱的战胜国。巴黎和会的结果,导致中国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而中国代表最终也没在和约上签字。

这是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而历史则远远比教科书上的结论要复杂得多。

1919年的中国不是一个有统一政权的国家,除了北洋政府外,在广州,孙中山1917年与南方军阀合作,成立军政府,开始“护法运动”,而后在桂系军阀的胁迫下,孙中山于1918年被迫离开广州。1918年10月,袁世凯的老部下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他下令与南方停战。

这样,1919年的中国,事实上有两个政府,而国际上承认的则是徐世昌的政府。以这样的局面,参与巴黎和会,定会有一番意想不到的故事。

中国只有两个发言代表席位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征祥,他于1919年1月11日抵达巴黎。当时到火车站欢迎的队伍相当庞大,中国各国驻欧洲的外交使节团的团长几乎全部出席,前往迎接的还包括法国外交部官员和新任命的巴黎和会秘书长。

陆征祥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代表团的组成问题。主要的协约国,比如英法美,都是五个席位,五名代表可以上会,陆徵祥也是按五个席位准备,结果到巴黎才得知,中国只有两个席位。作为团长,他必须占据一个名额,剩下就只有一个席位了。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多给两个参会的名额,但是英法两国的反应让人沮丧,尤其是东道主法国,更是不给力。他们向陆征祥解释,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由该国在战争中为协约国所做的努力来确定的。

当时,巴西有发言权的代表就由两席增加到三席,陆征祥据此争取说,中国最起码也应该像巴西一样,拥有三名代表。法国说,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送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实际上巴西的贡献,用现在的话说,只相当于派军舰参与了护航,而在法国眼中,中国的贡献连这都不如,这不能不说非常荒谬。这种冷遇,也预示着接下来的谈判,中国的主张很难会被认真对待。

1月18日下午,在和会正式开幕前36小时,陆征祥终于打听清楚,尽管中国有发言权的代表只有两名,但是每次参会的人员可以不必固定——这样他还是可以组建一个五人的代表团。

南北方代表的名次之争

陆征祥征求意见后定下方案:由王正廷(南方政府代表)任第二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为第三代表,顾维钧(驻美公使)为第四代表,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祖列第五位。

但是北京方面推翻了这种安排,大总统训令,中国代表名次应排列如下: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祖。关键的调整是顾维钧取代王正廷排第二位,北京方面的考虑是,如果出现陆征祥因病不能参会的情况,万万不能由南方政府的代表王正廷掌管大局。

  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

南方代表问题,在和会召开之前,已让北京政府困扰多日。南方军政府原来一直希望能获得某种正式代表团的身份,但这在国际上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王正廷也一直希望能以中国代表团的南方代表的身份参会。

除了王正廷外,南方政府还向巴黎派出了两个人,郭泰祺与陈友仁,他们甚至比王正廷还要活跃。他们代表南方政府发布了很多公开声明,并召开记者会。

郭陈二人去巴黎比王正廷要晚,他们主要不是开会,而是“监视”中国代表团,他们曾私下说,只有他们二人才是南方政府的真正代表。

对中国代表团来说,在和会上为国争取利益的同时,还要费尽心力处理内部矛盾。因为名次的变化,不但王正廷大为反感,施肇基也很不悦,他自认资格够老,如今却排在了第四位。

变更代表名次的后果很不幸,以王正廷、施肇基为一方,与陆征祥产生了难以想象的纠纷,这种攻击甚至会连累他人,因为中国代表团的秘书长岳昭燏参与了起草向北京的申报名单,他们认为岳是陆征祥的“私人秘书”,要求换一位秘书长。有时候,顾维钧也成为批评目标。

陆征祥离奇失踪

1月27日午饭时分,中国代表团获悉,中国将被邀出席下午的“十人会”,阐述自己的立场。日本已经在上午的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它要保留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中国代表团紧急开会磋商,确定下午由谁来发言。在这个关键时刻,团长陆征祥意外地缺席了,他因为身体不适,没参加午餐会。岳昭燏上楼请示,陆总长则答复,疾病缠身,不能赴会。到底谁去发言?大家只有紧急磋商。

施肇基首先表态:自己没有准备这方便的材料,不去开会,顾维钧准备得好,所以应该由顾维钧去阐述。王正廷则说:自己去可以,但不发言……最后妥协的方案是,由王正廷和顾维钧参会,王不发言,由顾维钧发言阐述。

代表们之间的摩擦日趋严重,不得不更换了新的秘书长。二月初,代表团召开一次会议,第一个赶到会场的顾维钧,惊奇地发现,通常属于会议主席陆征祥的位置,却放了两把椅子。

王正廷的秘书说,既然王代表的是南方政府,地位和陆征祥代表北方一样,既然地位相当,就应该像联合主席一样并排就座。

陆征祥对这样的安排皱了皱眉头,但是他在左侧的那个椅子上平静地坐下了,这时王正廷进场,神态庄严地坐到了右侧的椅子上。面对这样的喜剧画面,陆征祥吃了一惊,以至于有一阵子一言不发。王正廷毫无顾忌地宣布开会,并且要求听取汇报。

会议进行中,王正廷不断用肘部向陆征祥那侧挤去,陆征祥不得不一点点挪开,最后索性离开了桌子,坐到一边去了。

  1919年初,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巴黎和会会场

第二天,陆征祥称病未能到会,不久,他就离开巴黎,去向不明,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朋友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代表团陷入混乱,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施肇基和王正廷,而另一派则同情陆征祥。

顾维钧建议,马上派人去寻找陆征祥,其它工作按照原计划完成。最终,大家获悉,陆征祥去了瑞士,他在洛迦诺湖畔有一栋房子,那是他最喜欢的休憩之所。

这是相当滑稽的事情,陆征祥离开后,大家议论纷纷,有消息称,梁启超将取代陆征祥,出任代表团团长,但是到3月份,陆征祥又回来了。

代表团内部的争执,反映了国内政治斗争的局面。应该说,几位代表,水平都非常高,他们大多有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彼此也以博士相称,但是却无法结合成一个出色的团队。

陆征祥想要对内做到一种关系的平衡,但是在名单定下的那一刻,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了。代表团的涣散,反映出国内的困局。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想有出色的外交是很困难的,而当时的中国,不但南北分治,即使是北洋政府内部,也是派系斗争不断,人员更替频繁,很难产生一贯而有力的外交政策。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了。

【 国家人文历史 】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相关内容

  • 邓野:从[顾维钧回忆录]看顾氏其人
  • 2015-10-22 11:45 来源:<近代史研究>作者:邓野 7196次点击:我要评论 顾维钧并不具有革命性,因而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手段上,他不赞成采取革命性手段,主张按国际法准则予以解决.然而在国际法准则之内,顾则是激进的.颇具挑战性格的. 一定意义上讲,顾维钧代表了整整一代民国外 ...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课本活动题答案
  • 第一单元 P3 阅读地图,找一找,瓜分世界的是哪些列强?哪个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瓜分世界的列强有英国.法 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俄国.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 说一说非洲在短期内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原因. 随着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了对外 ...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一)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 1.16-18世纪中期--西.葡.英.法.荷争夺殖民霸权. 2.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与法国的战争. 3.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巴尔干. 4.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邻国的战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 ...

  • 大学中国近代历史资料
  • 1.如何解决中国内忧外患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1850--1864年)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1899--1901年)国共内争和日本侵华(1931--194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并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此 ...

  • 影视中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 影视中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1. 你看过哪些关于鸦片战争的影视作品?印象最深的是 哪一部?为什么? 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使我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这位禁毒英雄――林则徐,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之情.他不为个人利益,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动不已.这部电影里,我记 ...

  • 重评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
  • 作者:袁成毅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06期 1919年上半年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虽然是一次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然而以战胜国资格与会的中国在和会上所提出的收回山东权益,废除二十一条及七项希望条件则完成代表了中国人民争取国家权益的正义要求和希望,尽管这些要求和希望最终都 ...

  • 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一大等内容简介
  •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 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

  • 伟大的开端__教学设计
  •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教学设计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有关内容深化.理解教材) (1)从运动的口号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什么说是彻底的?(从斗争的坚决性上思考) (2) ...

  • 初三历史第一.二单元
  •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