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任安的关系

关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今天下午在新浪网上看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先生关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议论,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今作此文以商榷之。 关于报任安书的回信动机。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刘据因江充以巫盅之事陷害自已,不得已,杀死江充后带领自已的亲兵在长安城中诛灭奸臣。由于兵少,戾太子持节到北军调兵(汉武帝此时出巡在甘泉宫,戾太子以太子身份持节护国)。北军,因为是皇帝的亲兵卫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北京卫戍区的部队),由皇帝亲派任安作监军使者,负责指挥军队。任安的官职监军使者,其实是个文职官员,不是武将。《汉书·百官公卿列表》和《后汉书·职官志里》在武将的职别中没有监军使者一职。所以,骆先生说任安时任汉军高级将领一说是不确的。 司马迁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在司马迁遭受腐刑后,任安曾经写给过司马迁一封劝进的信。之所以说是劝进的信,这可以从《报任安书》的开头窥见:“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信一开头总结了任安致信的主要意思,骆先生据此推测任安是在下狱以后为求活命而写信给司马迁,请求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已开托。因而说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其实是任安在用曲笔请求司马迁。进一步说,司任两人的书信往来是不可以绕过汉武帝的,从而得出结论,司马迁的回信在某种意思上是说给汉武帝听的。 我想,这样的结论是一错再错了。 首先,任安写给司马迁的信不是在狱中写成的,更不是为了活命而写的。《汉书·司马迁传》在引述《报任安书》前记载道:“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是故人,当然可以理解为朋友(下文还要涉及司任之间的友情,此处略),但是,汉书明确指出,是益州刺史任安,也就是说,任安是在益州刺史任上给司马迁写信的。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陵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战败投降,司马迁在朝议时没有附和众人的意见,而是说李陵是战败迫降,以后必然会回报汉朝。汉武帝因此认为司马迁是巫陷李广利,处司马迁腐刑。任安应是在司马迁受刑以后写信给司马迁的,也就是说应在公元前99年九月以后。 《报任安书》的下文还记载:“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句中所说的“东从上来”,指司马迁跟从汉武帝东巡的事,发生在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的事。 这也就是说,任安给司马迁写信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9月至公元前96年之间。 任安并不是下狱后写了信给司马迁,司马迁也不是在得信后立即回信给任安,而是在任安即将被处死前写信给他的。《报任安书》说“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司马迁写信的目的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任安你获罪已经一个多月了,马上就要十二月了,我又偏偏要陪着皇上去雍地,恐怕在你死前来不及见了,这样我就没有机会再把我的愤懑告诉给你,你死了以后也就会对我一直地怨恨下去。我简单说说吧,这么长时间不回信,希望你不要责怪我。 也就是说,司马迁的主旨是借此信申明自已活到今天的信念所在。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一直不回信呢。 《报任安书》在开头简述任安来信的意思后,立即就说道:“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这么长时间之所以不说,是因为没法跟人说,说了也没用,说了也不过是增加别人的笑柄,添加自已的痛苦罢了。 但是,既然任安马上就要死了,而自已之所以活到现在的原因还从来没有说明,以后也很可能无法说明了,那么借此还是要说出来的。司马迁其实是以此表明自已长期以来的心志和信念,决不是借机会向皇帝表白,更不是婉拒任安的求救了。 从《报任安书》开头的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任安和司马迁是人生志向上是有所同的,都希望积极进取。因此,两人结为朋友也是应该的。但是,司马迁随即在下文中说自已在任职太史令后就断决了与至交的往来,“仆

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由此可见,司马迁与任安自此以后的交往应该是比较淡了。 骆先生借此说司马迁是在跟汉武帝说自已的生与死,有些远了。 致于司马迁的宫刑,骆先生认为是皇帝满足自已的私心,恐怕就更远了。以司马迁替李陵说话得罪汉武帝的份,汉武帝本可以立即处死他。但是汉武帝却把他交给有司论处。这其实已经在给司马迁机会了。按照汉朝的法律,司马迁完全可以用钱买罪,把自已赎出来。 当然,司马迁很不幸,没有那么多钱。即使这样,有司论处的结果也是死或宫。如果换成别人犯上的话,怕是早死了。我这里不是说汉武帝是个如何如何好的人,只是想说汉武帝对待司马迁其实已经是够客气了。其后,不是还让司马迁作了中书令吗,还“尊宠任职”嘛。 当然,我完全同意骆先生说司马迁因为宫刑而一直愤愤不平的说法。没了鸡鸡蛋,不是男子汉。这事搁在哪个男人身上都是不能忍受的,司马适也确是说了“最下腐刑”的话。 骆先生还说,《报任安书》中说,如果司马迁当时就死了,也就是“成全了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在价值的彻底抹杀”。这一点有些片面了。你死不死能成全谁?皇帝用得着你来成全吗?司马迁的存在在当时有什么价值,司马迁的死在当时又有什么价值?连司马迁自已都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何异?”司马迁之所以不死,实在是因为自已的志向未达到,先祖的事业未完成。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不但要写史,还要评史,成一家之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我想,司马迁一定是希望他自已的死能有重于泰山的。 骆先生还说,司马迁一直想往自由的死亡,而不是苟活,所以在史记里有诸多烈士之死的描述。 这一点我不敢妄自联系。不过,以报任安书的结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来看,这一点很可能。这一方面,骆先生给我开启了一个思维的亮点,也许司马迁是在任安死后自杀的。当然,这是臆测,我没有根据。 司马迁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一点史书上没说,不得而知。他的外孙杨恽被汉武帝的孙子宣帝腰斩,是史书记载了的,是非自有公正。此文主要是谈司马迁和他的报任安书,不及累述了。不过有一点,说司马迁和杨恽的死说明司马家跟汉朝有世仇,我以为是小孩子气了。 司马迁死后,他的《史记》在当时市面上或有流传,但是看不懂的人很多。直到汉宣帝时,杨恽受汉宣帝的诏命开始解说《史记》,《史记》才逐渐被人们理解。但是,理解归理解,领会归领会。能够理解《史记》意思的人有,能够领会司马迁思想和精神的人少得很。所以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的言论“是非颇缪于圣人”。 今天我的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在当时是高出所有人的,是远远超出那个时代所能够理解和容纳的。班固借明哲保身来讥讽司马迁,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正是把司马迁的形象树得更高大了。

关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今天下午在新浪网上看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先生关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议论,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今作此文以商榷之。 关于报任安书的回信动机。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刘据因江充以巫盅之事陷害自已,不得已,杀死江充后带领自已的亲兵在长安城中诛灭奸臣。由于兵少,戾太子持节到北军调兵(汉武帝此时出巡在甘泉宫,戾太子以太子身份持节护国)。北军,因为是皇帝的亲兵卫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北京卫戍区的部队),由皇帝亲派任安作监军使者,负责指挥军队。任安的官职监军使者,其实是个文职官员,不是武将。《汉书·百官公卿列表》和《后汉书·职官志里》在武将的职别中没有监军使者一职。所以,骆先生说任安时任汉军高级将领一说是不确的。 司马迁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在司马迁遭受腐刑后,任安曾经写给过司马迁一封劝进的信。之所以说是劝进的信,这可以从《报任安书》的开头窥见:“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信一开头总结了任安致信的主要意思,骆先生据此推测任安是在下狱以后为求活命而写信给司马迁,请求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已开托。因而说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其实是任安在用曲笔请求司马迁。进一步说,司任两人的书信往来是不可以绕过汉武帝的,从而得出结论,司马迁的回信在某种意思上是说给汉武帝听的。 我想,这样的结论是一错再错了。 首先,任安写给司马迁的信不是在狱中写成的,更不是为了活命而写的。《汉书·司马迁传》在引述《报任安书》前记载道:“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是故人,当然可以理解为朋友(下文还要涉及司任之间的友情,此处略),但是,汉书明确指出,是益州刺史任安,也就是说,任安是在益州刺史任上给司马迁写信的。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陵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战败投降,司马迁在朝议时没有附和众人的意见,而是说李陵是战败迫降,以后必然会回报汉朝。汉武帝因此认为司马迁是巫陷李广利,处司马迁腐刑。任安应是在司马迁受刑以后写信给司马迁的,也就是说应在公元前99年九月以后。 《报任安书》的下文还记载:“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句中所说的“东从上来”,指司马迁跟从汉武帝东巡的事,发生在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的事。 这也就是说,任安给司马迁写信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9月至公元前96年之间。 任安并不是下狱后写了信给司马迁,司马迁也不是在得信后立即回信给任安,而是在任安即将被处死前写信给他的。《报任安书》说“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司马迁写信的目的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任安你获罪已经一个多月了,马上就要十二月了,我又偏偏要陪着皇上去雍地,恐怕在你死前来不及见了,这样我就没有机会再把我的愤懑告诉给你,你死了以后也就会对我一直地怨恨下去。我简单说说吧,这么长时间不回信,希望你不要责怪我。 也就是说,司马迁的主旨是借此信申明自已活到今天的信念所在。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一直不回信呢。 《报任安书》在开头简述任安来信的意思后,立即就说道:“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这么长时间之所以不说,是因为没法跟人说,说了也没用,说了也不过是增加别人的笑柄,添加自已的痛苦罢了。 但是,既然任安马上就要死了,而自已之所以活到现在的原因还从来没有说明,以后也很可能无法说明了,那么借此还是要说出来的。司马迁其实是以此表明自已长期以来的心志和信念,决不是借机会向皇帝表白,更不是婉拒任安的求救了。 从《报任安书》开头的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任安和司马迁是人生志向上是有所同的,都希望积极进取。因此,两人结为朋友也是应该的。但是,司马迁随即在下文中说自已在任职太史令后就断决了与至交的往来,“仆

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由此可见,司马迁与任安自此以后的交往应该是比较淡了。 骆先生借此说司马迁是在跟汉武帝说自已的生与死,有些远了。 致于司马迁的宫刑,骆先生认为是皇帝满足自已的私心,恐怕就更远了。以司马迁替李陵说话得罪汉武帝的份,汉武帝本可以立即处死他。但是汉武帝却把他交给有司论处。这其实已经在给司马迁机会了。按照汉朝的法律,司马迁完全可以用钱买罪,把自已赎出来。 当然,司马迁很不幸,没有那么多钱。即使这样,有司论处的结果也是死或宫。如果换成别人犯上的话,怕是早死了。我这里不是说汉武帝是个如何如何好的人,只是想说汉武帝对待司马迁其实已经是够客气了。其后,不是还让司马迁作了中书令吗,还“尊宠任职”嘛。 当然,我完全同意骆先生说司马迁因为宫刑而一直愤愤不平的说法。没了鸡鸡蛋,不是男子汉。这事搁在哪个男人身上都是不能忍受的,司马适也确是说了“最下腐刑”的话。 骆先生还说,《报任安书》中说,如果司马迁当时就死了,也就是“成全了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在价值的彻底抹杀”。这一点有些片面了。你死不死能成全谁?皇帝用得着你来成全吗?司马迁的存在在当时有什么价值,司马迁的死在当时又有什么价值?连司马迁自已都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何异?”司马迁之所以不死,实在是因为自已的志向未达到,先祖的事业未完成。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不但要写史,还要评史,成一家之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我想,司马迁一定是希望他自已的死能有重于泰山的。 骆先生还说,司马迁一直想往自由的死亡,而不是苟活,所以在史记里有诸多烈士之死的描述。 这一点我不敢妄自联系。不过,以报任安书的结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来看,这一点很可能。这一方面,骆先生给我开启了一个思维的亮点,也许司马迁是在任安死后自杀的。当然,这是臆测,我没有根据。 司马迁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一点史书上没说,不得而知。他的外孙杨恽被汉武帝的孙子宣帝腰斩,是史书记载了的,是非自有公正。此文主要是谈司马迁和他的报任安书,不及累述了。不过有一点,说司马迁和杨恽的死说明司马家跟汉朝有世仇,我以为是小孩子气了。 司马迁死后,他的《史记》在当时市面上或有流传,但是看不懂的人很多。直到汉宣帝时,杨恽受汉宣帝的诏命开始解说《史记》,《史记》才逐渐被人们理解。但是,理解归理解,领会归领会。能够理解《史记》意思的人有,能够领会司马迁思想和精神的人少得很。所以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的言论“是非颇缪于圣人”。 今天我的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在当时是高出所有人的,是远远超出那个时代所能够理解和容纳的。班固借明哲保身来讥讽司马迁,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正是把司马迁的形象树得更高大了。


相关内容

  • 司马光和司马懿的关系 司马光是司马懿后人吗
  • 2015-11-27 14:48:37来源: 武林军事 责任编辑:军事小s 司马光和司马懿 根据史料的记载,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而司马懿则是魏晋时期的人,这两人相隔了数百年,那么这两人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司马光的父亲为北宋贤臣司马池,而司马池自称是晋朝司马孚的后代,那么司马光可以说是司马懿的后人了. ...

  • 浅谈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 浅谈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北方民族大学 支晓亮 摘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司马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的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他以恢宏的气势,旷代的奇才,惊人的意志,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篇章.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极为 ...

  •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 文言虚词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 ...

  • [史记]文学特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内容提要: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在叙述&q ...

  • 浅谈李广的悲剧命运与司马迁的命运观(1)
  • 摘要<史记>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创造,而且几乎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富有深厚的哲理意蕴.本文借<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命运描述,探讨司马迁的命运观.在<李将军列传>中,虽然作者对于命运还不能作出规律性的解释,但文中所蕴含的命运哲理,却给后 ...

  • 释"王与马共天下"(2)
  • 二 司马越与王衍 "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形成,既是琅邪王与琅邪王氏的地域结合,又有其历史原因.王马结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八王之乱后期即东海王司马越与成都王司马颖对峙期间司马越与王衍的关系. 八王之乱后期,惠帝子孙全都死亡,惠帝兄弟成为其时司马皇统中血统最近的亲属.成都 ...

  • 论司马迁的文化使命与_史记_的着力点
  • 2011年1月第1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Jan,2011 No.1 论司马迁的文化使命与5史记6的着力点 张 强 为改变旧的史学秩序,司马谈提出了新的史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 ...

  • 从[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 司马迁的<史记>是被公认的"史家之绝唱",因此它的写作动机也历来被人们不断的探讨.他曾用"成一家之言"来概总自己写作的目的.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在< ...

  • 现代诗歌散文一二单元试卷
  • 高二语文(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二单元测试卷(2012. 05) 一.选择题.(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魁梧(wú) 木屐(jī) 磅礴(pó) 媲美(pì) ....B.镶嵌(qiàn) 什刹海(chà) 褴褛(lán) 发轫(lân)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