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和仲景小续命汤_陈德荣

    山西中医 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SHANXIJOFTCM Dec.2004Vol.20No.6 

·文献研究·

李时珍和仲景小续命汤

陈德荣 赵怀舟

摘要:《本草纲目》中关于“仲景小续命汤”的提法,最早见于《本草衍义》一书。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早于《本草衍义》而足以证明其源于仲景的文献。依据《普济方》中对本方及与《本草衍义》中相同加减法的引用,可以较为准确地考订“仲景小续命汤”的全部药味组成。但先后引用此方的《普济方》和《本草纲目》的作者均未对此方来源做出进一步的追溯。因此小续命汤虽然来源甚古,但目前还不好遽然肯定其必出仲景。

关键词:小续命汤;张仲景;李时珍;本草衍义;普济方;本草纲目;文献考证中图分类号:R2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2004)06-0048-03  清人汪昂曾说:“小续命汤……通治六经中风,

邪不

医药研究院门诊中药房的同志细心挑捡出3个不同批次的药用杏仁完整者各210瓣,以当古之105枚,分别称重,3组结果为33g、33g、35g),但仍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考察。

众所周知,《金匮要略》中只有(大)续命汤而无小续命汤。依仲景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大小建中汤、大小陷胸汤、大小半夏汤诸方大小相对而设的旨趣,仲景书中的确应当有小续命汤存焉。若真能找到并证实“仲景小续命汤”的存在及指归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1 《金匮要略》中仅有(大)续命汤

今本张仲景书中以“续命”为名的处方是《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

一两 杏仁四十枚

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1]。成书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的《本草纲目》强调了对小续命汤的灵活应用和加减化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它的使用范围。不但筋脉拘挛、言语不利之中风病随证治之加减可疗,而且脚肿面肿、水泄痔血以及风湿腰腿痛等症,也能举一反三,用此方巧妙施治。

《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中说:“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轮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

[2]

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愈。” 《本草纲目·麻黄》

中说:“一锦衣夏月饮酒达旦,病水泄,数日不止,水谷直出。服分利消导升提诸药则反剧。时珍诊之,脉浮而缓,大肠下弩,复发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过杂,抑遏阳气在下,木盛土衰,《素问》所谓`久风成飧泄’也。法当升之扬之。遂以小续命汤投之,一服而愈。”《本草纲目·白龙须》发明中说:

[2]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3]

“凡男妇风湿腰腿痛,先服小续命汤及渗湿汤,后乃服此”[2]。《本草纲目·寒号虫》附方中引《奇效方》:“中风瘫缓,追魂散……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日一服。继服小续命汤”。

[2]

按:《古今录验》续命汤是林亿等人从《外台秘要卷十四·风痱方三首》的第3首辑录而出的:“又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疗产妇大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方。

甘草炙 桂心 当归 人参 石膏碎绵裹 干姜各二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芎

右九味,

一两

但《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中关于此方出处的判断却耐人寻味。其文曰:“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近服菟丝有效。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尽去人参、芩、芍,加当归一两半,遂安。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故举以为例”。

[2]

 杏人四十枚,去皮尖两人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当小汗,薄

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疗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洪肿。忌海藻、菘菜、生葱。《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4]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的第7方与之雷同。其文曰:“大续命汤治与前大续命汤同,宜产妇及老小等方:

麻黄 芎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虽然以上引文中明确写出了“仲景小续命汤”6字,并且提供了“杏仁只用一百五枚”的细节(笔者曾请山西省中

  作者简介:陈德荣,男,1951年4月生,副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 030012);赵怀舟,单位同第一作者。

各三两

甘草各一两 杏人四十枚

 山西中医 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SHANXIJOFTCM Dec.2004Vol.20No.6    右九味

,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

神情昏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亦治脚气弱缓热久,服之瘥。有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常服不可缺,以防

哑。”[9]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卷一所载约略相同,而与《小品方》、《千金要方》不完全相同。但在药味方面除了较《千金要方》所引多“枣二枚”[5]以外其余完全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诸如《千金》、《外台》等唐时方书中所反映出的古人以“续命”为名的方剂不止一首,其方药物组成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李时珍所引《普济方》中的小续命汤最相符合的即如上文所示。更为重要的是成书于明初的《普济方》中该方的加减法小注竟然与小续命汤在《本草纲目》薏苡仁[发明]条下所述和卷一“序例”中治疗54岁的“筋急语迟案”两处在形式上极为近似。其文曰:“筋急拘挛,语迟脉弦,加薏苡仁治筋急。加人参、黄芩、芍药以避中寒,服后稍轻,再加当归全愈。”[9]。如此惊人的“一致”不应当是巧合,而是李时珍确有所本。因此,可以认定李时珍所认为的“仲景小续命汤”或者说“古方小续命汤”的方药组成就是与《普济方》卷88相同的,其实初见于《千金方》的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

、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等12味药。如果按照

《普济方》给出的线索进一步追溯,我们发现《济生方》(1253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

年)中小续命汤的主治、药量与《小品方》、《千金要方》基本一致。只是煎煮法中的“生姜七片,枣二枚”[5]为异也。由此观之,《普济方》在引用《济生方》资料时对其内容尤其是“主治”和“加减”两栏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是进行了较大调整和充实的。

3 小续命汤疑非出于仲景辨

虽然小续命汤早在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的《经方小品》中已被引用,足见久远;虽然小续命汤位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相关内容篇、卷之首,足显珍贵;虽然小续命汤因为中风病“真中”与“类中”之辨而经历浮沉,颇具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就是仲景之方。

实际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神农本经名例》中所列的两个小续命汤病例均转引自北宋医家寇宗

《本草

衍义·序例下》一文。成书于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的《本草衍义》,现在较好的版本是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群等的点校本。与《本草衍义》[12]的原文相比较,《本草纲目》中的确存在着个别字句及行文顺序的不同,但除了将第一个病案的年龄61岁误引作60岁外,其主旨大意基本上是忠实于原文的。这也进一步证明《普济方》所引本方方注“加人参、黄芩、芍药以避中寒”中的“加”字本作“减”,而经后人妄改以致误。

现在我们可以对“仲景小续命汤”一说的来龙去脉做一简要概括。首先是北宋政和年间的医家寇宗

义序例》中第一次提出;其次是明初朱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加以引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薏苡》中间接引用《普济方》的注文资料时仅仅说“古方小续命汤”[13]云

·在其《本草衍在《普济方》中把寇

前已证明今传仲景诸书中并无小续命汤,那么以上《本草纲目》引文中出现的“仲景小续命汤”到底是由哪些药味组成的呢?从其“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的论述中我们只能得到方中必有芩、芍、参、杏的部分结论,颇不令人满意。

进一步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此处所说的“仲景小续命汤”其实是《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的第1方。其原文如下:

“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麻黄 防己《崔氏》、《外台》不用防己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 芍药 

芎姜五两

右十二味,

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差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差。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

。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

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小品》、《千金翼》同。”[5]

《千金翼方卷十七·中风第一》[6]卷首即是本方,唯无主治一栏;《外台秘要卷十四·卒中风方七首》的第3首“《崔氏》小续命汤”[4]即是本方,并且主治栏中明确说“出小品”。唯方中无防己。

《小品方》中收录此方的直接证据在《医心方卷三·治一切风病方第二》中,此节的第4首方即“《小品方》小续命汤”[7]。唯方中无杏仁。

笔者认定李时珍引文中“仲景小续命汤”即是上方的理由十分简单。第一,此方12味中有黄芩、人参、芍药、杏仁等药。第二,依据李时珍在其他地方提供的该方方注来判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薏苡》中说:“按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义。”[2]李时珍所说的“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云出现在《普济方卷八十八·中风》的第12方“加减续命汤(一名小续命汤。出《济生方》)”中。朱

所著的《普济方》一书大约成书于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顺便指出,这个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任应秋先生在《中医各家学说》中所说:“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的方,采自《普济》的特多”[8]论断的正确性(任应秋先生从直接引用中统计,此处提供间接引用的例证)。当然在任应秋先生之前纪昀在《四库全书提要》中也说过“李时珍《本草纲目》采录其方(指《普济方》)至多”的话。《普济方》卷88该方主治一栏作:“治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颤掉,语言謇涩,肢体痿痹, 杏人各一两 附子一枚 防风一两半 生

[5]服。《外台》名续命汤。范汪同,云:`是张仲景方,本欠两味’。”

以上证据清楚地表明,今本《金匮要略》中只有续命汤或者准确一些说是大续命汤,而缺小续命汤。并且这首(大)续命汤也是林亿等人在得到确切证据的基础上予以辑补的。

2 《本草纲目》所引小续命汤药味考

的验案以处方加减注文的形式予以保留;最后是明末

    山西中医 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SHANXIJOFTCM Dec.2004Vol.20No.6 云,没有像直接引用寇氏医案时那样照录“仲景小续命汤”了。这说明李时珍在确知此方远早于《济生方》的同时,并没有遽然认定此方必出仲景。现在我们仍然没有确切的资料来证明寇氏结论正确与否。因此,虽然《金匮要略》中有大续命汤存在,但小续命汤是否出于仲景的命题仍需存疑待考。参考文献:

[1] 汪昂,严苍山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M].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58.31-32.

[2]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7-1982.53,1009,1399,2646,1491.

[3] 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3-54.

[4] 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5.392-393,378.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5.156,155.

[6] 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90.[7] 丹波康赖.医心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5.85.

[8]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34.[9] 

.普济方(第三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1.

[10] 太平惠民和剂局.刘景源点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2.

[11] 严用和.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组、湖州中医院整理.重订

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5.[12] 

寇宗

.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群点校.本草衍义[M].北

(收稿日期:2004-08-30)

本文编辑:李艳萍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9-20.

针刺治疗脊髓炎1例

徐志凤

关键词:脊髓炎;针灸疗法;验案

中图分类号:R7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2004)06-0050-01

  刘某某,女,7岁,2004年7月8日因四肢疼痛4天,排尿困难3天,四肢无力2天,发热1天入天津市儿童医院治疗。查体:被动体位,言语正常,颅神经(-),肌张力双上肢增高,双下肢减弱,四肢肌力左下肢0~Ⅰ级,右下肢Ⅰ级,左上肢Ⅱ~Ⅲ级;右上肢Ⅳ~Ⅴ级,双侧T2以下痛觉减退,双上肢取物准确,腹壁反射(-),肛门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左(+),右(-),双上肢腱反射活跃,立毛肌反射(+),多汗。胸片、头部CT未见异常,MR:延髓至胸4水平脊髓炎性病变。SEP(感觉诱发电位):双侧颈髓段电位异常。VEP(视觉诱发电位):左侧视通路轻度异常。入院诊断为急性脊髓炎。入院后予阿昔洛韦、头胞拉定、强的松、甘露醇、伊可新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抗炎治疗,于2004年8月1日出院。出院时患者精神食欲好,颅神经查体(-),T8以下痛觉减退,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略低,跟腱反射右侧(+),左侧(-),双巴氏征(+),右下肢肌张力Ⅱ~Ⅲ级,左下肢肌力Ⅱ级。出院带药:伊可新1片,1次/日;10%氯化钾10ml,3次/日;乳酸钙0.5g,3次/日;强的松2.5mg,1次/日;脑复康0.4g,3次/日。于8月3日转我科针灸治疗。

  作者简介:徐志凤,女,1963年10月生,副主任医师,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

患者神清、精神好,被动体位,不能转侧,左上肢及双下肢痿软无力,右上肢活动正常,二便频数,偶有尿痛,纳可,舌淡红、苔微黄腻,脉濡数。有贪凉饮冷史,诊为痿证。辨证为肺热津伤、脾胃亏虚、筋脉失养。治以培土生金,濡养筋脉。取穴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以左侧为主,下肢取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解溪为主穴,均用补法,每日1次。湿热夹杂配阴陵泉,用泻法。原口服激素药每周减1片,逐渐减量直到停服。针刺3次后患者可自己行走数步,步态蹒跚,二便无好转。加中极、关元、天枢、水道、秩边、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均用补法,以益气固元。针刺10次后患者可独立行走20余米,步态较平稳,转侧灵活,左上肢肌力已恢复至Ⅴ级,停上肢取穴,左下肢直腿抬高约35°,肌力Ⅳ级,右下肢直腿抬高45°以上,肌力Ⅳ级以上。针刺20天,患者行走自如,可以跑动,小便每日10次左右,量约150mL/次,大便1~2次/日。针刺25天后,患者跑动如常,白天小便2h左右1次,大便正常,每日1次,再针5次而停止治疗。

按:该患者经西明确诊断为脊髓炎,经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已度过急性期,属中医痿证范畴。患者年幼正气不足,受暑热毒邪浸淫,发热不退,肺受热灼,津液耗伤,无以濡润筋脉。又因贪食生冷油腻,损伤脾阳,阻遏运化功能,导致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最终发生痿证。《临证指南医案》谓“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于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症作矣”。治疗上,依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培补脾土,以生肺金。故取穴“独取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宗筋润则关节利。脊髓炎在急性期过后采用针灸治疗以善其后,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收稿日期:2004-09-20)

本文编辑:王福岗

    山西中医 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SHANXIJOFTCM Dec.2004Vol.20No.6 

·文献研究·

李时珍和仲景小续命汤

陈德荣 赵怀舟

摘要:《本草纲目》中关于“仲景小续命汤”的提法,最早见于《本草衍义》一书。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早于《本草衍义》而足以证明其源于仲景的文献。依据《普济方》中对本方及与《本草衍义》中相同加减法的引用,可以较为准确地考订“仲景小续命汤”的全部药味组成。但先后引用此方的《普济方》和《本草纲目》的作者均未对此方来源做出进一步的追溯。因此小续命汤虽然来源甚古,但目前还不好遽然肯定其必出仲景。

关键词:小续命汤;张仲景;李时珍;本草衍义;普济方;本草纲目;文献考证中图分类号:R2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2004)06-0048-03  清人汪昂曾说:“小续命汤……通治六经中风,

邪不

医药研究院门诊中药房的同志细心挑捡出3个不同批次的药用杏仁完整者各210瓣,以当古之105枚,分别称重,3组结果为33g、33g、35g),但仍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考察。

众所周知,《金匮要略》中只有(大)续命汤而无小续命汤。依仲景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大小建中汤、大小陷胸汤、大小半夏汤诸方大小相对而设的旨趣,仲景书中的确应当有小续命汤存焉。若真能找到并证实“仲景小续命汤”的存在及指归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1 《金匮要略》中仅有(大)续命汤

今本张仲景书中以“续命”为名的处方是《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

一两 杏仁四十枚

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1]。成书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的《本草纲目》强调了对小续命汤的灵活应用和加减化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它的使用范围。不但筋脉拘挛、言语不利之中风病随证治之加减可疗,而且脚肿面肿、水泄痔血以及风湿腰腿痛等症,也能举一反三,用此方巧妙施治。

《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中说:“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轮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

[2]

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愈。” 《本草纲目·麻黄》

中说:“一锦衣夏月饮酒达旦,病水泄,数日不止,水谷直出。服分利消导升提诸药则反剧。时珍诊之,脉浮而缓,大肠下弩,复发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过杂,抑遏阳气在下,木盛土衰,《素问》所谓`久风成飧泄’也。法当升之扬之。遂以小续命汤投之,一服而愈。”《本草纲目·白龙须》发明中说:

[2]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3]

“凡男妇风湿腰腿痛,先服小续命汤及渗湿汤,后乃服此”[2]。《本草纲目·寒号虫》附方中引《奇效方》:“中风瘫缓,追魂散……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日一服。继服小续命汤”。

[2]

按:《古今录验》续命汤是林亿等人从《外台秘要卷十四·风痱方三首》的第3首辑录而出的:“又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疗产妇大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方。

甘草炙 桂心 当归 人参 石膏碎绵裹 干姜各二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芎

右九味,

一两

但《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中关于此方出处的判断却耐人寻味。其文曰:“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近服菟丝有效。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尽去人参、芩、芍,加当归一两半,遂安。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故举以为例”。

[2]

 杏人四十枚,去皮尖两人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当小汗,薄

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疗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洪肿。忌海藻、菘菜、生葱。《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4]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的第7方与之雷同。其文曰:“大续命汤治与前大续命汤同,宜产妇及老小等方:

麻黄 芎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虽然以上引文中明确写出了“仲景小续命汤”6字,并且提供了“杏仁只用一百五枚”的细节(笔者曾请山西省中

  作者简介:陈德荣,男,1951年4月生,副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 030012);赵怀舟,单位同第一作者。

各三两

甘草各一两 杏人四十枚

 山西中医 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SHANXIJOFTCM Dec.2004Vol.20No.6    右九味

,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

神情昏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亦治脚气弱缓热久,服之瘥。有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常服不可缺,以防

哑。”[9]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卷一所载约略相同,而与《小品方》、《千金要方》不完全相同。但在药味方面除了较《千金要方》所引多“枣二枚”[5]以外其余完全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诸如《千金》、《外台》等唐时方书中所反映出的古人以“续命”为名的方剂不止一首,其方药物组成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李时珍所引《普济方》中的小续命汤最相符合的即如上文所示。更为重要的是成书于明初的《普济方》中该方的加减法小注竟然与小续命汤在《本草纲目》薏苡仁[发明]条下所述和卷一“序例”中治疗54岁的“筋急语迟案”两处在形式上极为近似。其文曰:“筋急拘挛,语迟脉弦,加薏苡仁治筋急。加人参、黄芩、芍药以避中寒,服后稍轻,再加当归全愈。”[9]。如此惊人的“一致”不应当是巧合,而是李时珍确有所本。因此,可以认定李时珍所认为的“仲景小续命汤”或者说“古方小续命汤”的方药组成就是与《普济方》卷88相同的,其实初见于《千金方》的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

、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等12味药。如果按照

《普济方》给出的线索进一步追溯,我们发现《济生方》(1253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

年)中小续命汤的主治、药量与《小品方》、《千金要方》基本一致。只是煎煮法中的“生姜七片,枣二枚”[5]为异也。由此观之,《普济方》在引用《济生方》资料时对其内容尤其是“主治”和“加减”两栏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是进行了较大调整和充实的。

3 小续命汤疑非出于仲景辨

虽然小续命汤早在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的《经方小品》中已被引用,足见久远;虽然小续命汤位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相关内容篇、卷之首,足显珍贵;虽然小续命汤因为中风病“真中”与“类中”之辨而经历浮沉,颇具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就是仲景之方。

实际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神农本经名例》中所列的两个小续命汤病例均转引自北宋医家寇宗

《本草

衍义·序例下》一文。成书于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的《本草衍义》,现在较好的版本是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群等的点校本。与《本草衍义》[12]的原文相比较,《本草纲目》中的确存在着个别字句及行文顺序的不同,但除了将第一个病案的年龄61岁误引作60岁外,其主旨大意基本上是忠实于原文的。这也进一步证明《普济方》所引本方方注“加人参、黄芩、芍药以避中寒”中的“加”字本作“减”,而经后人妄改以致误。

现在我们可以对“仲景小续命汤”一说的来龙去脉做一简要概括。首先是北宋政和年间的医家寇宗

义序例》中第一次提出;其次是明初朱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加以引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薏苡》中间接引用《普济方》的注文资料时仅仅说“古方小续命汤”[13]云

·在其《本草衍在《普济方》中把寇

前已证明今传仲景诸书中并无小续命汤,那么以上《本草纲目》引文中出现的“仲景小续命汤”到底是由哪些药味组成的呢?从其“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的论述中我们只能得到方中必有芩、芍、参、杏的部分结论,颇不令人满意。

进一步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此处所说的“仲景小续命汤”其实是《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的第1方。其原文如下:

“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麻黄 防己《崔氏》、《外台》不用防己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 芍药 

芎姜五两

右十二味,

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差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差。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

。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

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小品》、《千金翼》同。”[5]

《千金翼方卷十七·中风第一》[6]卷首即是本方,唯无主治一栏;《外台秘要卷十四·卒中风方七首》的第3首“《崔氏》小续命汤”[4]即是本方,并且主治栏中明确说“出小品”。唯方中无防己。

《小品方》中收录此方的直接证据在《医心方卷三·治一切风病方第二》中,此节的第4首方即“《小品方》小续命汤”[7]。唯方中无杏仁。

笔者认定李时珍引文中“仲景小续命汤”即是上方的理由十分简单。第一,此方12味中有黄芩、人参、芍药、杏仁等药。第二,依据李时珍在其他地方提供的该方方注来判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薏苡》中说:“按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义。”[2]李时珍所说的“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云出现在《普济方卷八十八·中风》的第12方“加减续命汤(一名小续命汤。出《济生方》)”中。朱

所著的《普济方》一书大约成书于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顺便指出,这个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任应秋先生在《中医各家学说》中所说:“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的方,采自《普济》的特多”[8]论断的正确性(任应秋先生从直接引用中统计,此处提供间接引用的例证)。当然在任应秋先生之前纪昀在《四库全书提要》中也说过“李时珍《本草纲目》采录其方(指《普济方》)至多”的话。《普济方》卷88该方主治一栏作:“治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颤掉,语言謇涩,肢体痿痹, 杏人各一两 附子一枚 防风一两半 生

[5]服。《外台》名续命汤。范汪同,云:`是张仲景方,本欠两味’。”

以上证据清楚地表明,今本《金匮要略》中只有续命汤或者准确一些说是大续命汤,而缺小续命汤。并且这首(大)续命汤也是林亿等人在得到确切证据的基础上予以辑补的。

2 《本草纲目》所引小续命汤药味考

的验案以处方加减注文的形式予以保留;最后是明末

    山西中医 200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SHANXIJOFTCM Dec.2004Vol.20No.6 云,没有像直接引用寇氏医案时那样照录“仲景小续命汤”了。这说明李时珍在确知此方远早于《济生方》的同时,并没有遽然认定此方必出仲景。现在我们仍然没有确切的资料来证明寇氏结论正确与否。因此,虽然《金匮要略》中有大续命汤存在,但小续命汤是否出于仲景的命题仍需存疑待考。参考文献:

[1] 汪昂,严苍山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M].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58.31-32.

[2]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7-1982.53,1009,1399,2646,1491.

[3] 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3-54.

[4] 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5.392-393,378.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5.156,155.

[6] 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90.[7] 丹波康赖.医心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5.85.

[8]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34.[9] 

.普济方(第三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1.

[10] 太平惠民和剂局.刘景源点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2.

[11] 严用和.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组、湖州中医院整理.重订

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5.[12] 

寇宗

.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群点校.本草衍义[M].北

(收稿日期:2004-08-30)

本文编辑:李艳萍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9-20.

针刺治疗脊髓炎1例

徐志凤

关键词:脊髓炎;针灸疗法;验案

中图分类号:R7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2004)06-0050-01

  刘某某,女,7岁,2004年7月8日因四肢疼痛4天,排尿困难3天,四肢无力2天,发热1天入天津市儿童医院治疗。查体:被动体位,言语正常,颅神经(-),肌张力双上肢增高,双下肢减弱,四肢肌力左下肢0~Ⅰ级,右下肢Ⅰ级,左上肢Ⅱ~Ⅲ级;右上肢Ⅳ~Ⅴ级,双侧T2以下痛觉减退,双上肢取物准确,腹壁反射(-),肛门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左(+),右(-),双上肢腱反射活跃,立毛肌反射(+),多汗。胸片、头部CT未见异常,MR:延髓至胸4水平脊髓炎性病变。SEP(感觉诱发电位):双侧颈髓段电位异常。VEP(视觉诱发电位):左侧视通路轻度异常。入院诊断为急性脊髓炎。入院后予阿昔洛韦、头胞拉定、强的松、甘露醇、伊可新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抗炎治疗,于2004年8月1日出院。出院时患者精神食欲好,颅神经查体(-),T8以下痛觉减退,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略低,跟腱反射右侧(+),左侧(-),双巴氏征(+),右下肢肌张力Ⅱ~Ⅲ级,左下肢肌力Ⅱ级。出院带药:伊可新1片,1次/日;10%氯化钾10ml,3次/日;乳酸钙0.5g,3次/日;强的松2.5mg,1次/日;脑复康0.4g,3次/日。于8月3日转我科针灸治疗。

  作者简介:徐志凤,女,1963年10月生,副主任医师,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

患者神清、精神好,被动体位,不能转侧,左上肢及双下肢痿软无力,右上肢活动正常,二便频数,偶有尿痛,纳可,舌淡红、苔微黄腻,脉濡数。有贪凉饮冷史,诊为痿证。辨证为肺热津伤、脾胃亏虚、筋脉失养。治以培土生金,濡养筋脉。取穴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以左侧为主,下肢取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解溪为主穴,均用补法,每日1次。湿热夹杂配阴陵泉,用泻法。原口服激素药每周减1片,逐渐减量直到停服。针刺3次后患者可自己行走数步,步态蹒跚,二便无好转。加中极、关元、天枢、水道、秩边、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均用补法,以益气固元。针刺10次后患者可独立行走20余米,步态较平稳,转侧灵活,左上肢肌力已恢复至Ⅴ级,停上肢取穴,左下肢直腿抬高约35°,肌力Ⅳ级,右下肢直腿抬高45°以上,肌力Ⅳ级以上。针刺20天,患者行走自如,可以跑动,小便每日10次左右,量约150mL/次,大便1~2次/日。针刺25天后,患者跑动如常,白天小便2h左右1次,大便正常,每日1次,再针5次而停止治疗。

按:该患者经西明确诊断为脊髓炎,经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已度过急性期,属中医痿证范畴。患者年幼正气不足,受暑热毒邪浸淫,发热不退,肺受热灼,津液耗伤,无以濡润筋脉。又因贪食生冷油腻,损伤脾阳,阻遏运化功能,导致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最终发生痿证。《临证指南医案》谓“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于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症作矣”。治疗上,依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培补脾土,以生肺金。故取穴“独取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宗筋润则关节利。脊髓炎在急性期过后采用针灸治疗以善其后,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收稿日期:2004-09-20)

本文编辑:王福岗


相关内容

  • 中华医学史上
  • 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 ...

  • 河南南阳医圣祠导游词
  •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南阳古城东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医圣祠是我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名玑,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处于中国东汉末年这一动乱的历史时期.他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潜心于中医药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16课初一
  •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我们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

  • 中医脉象之弦脉
  • 中医脉象之弦脉 弦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脉象,它的性质是脉形变化,特点是张力增强,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况及脉管变硬等,所以它给人的指感是像琴弦.弓弦等绷直的感觉. 弦脉在古医籍中的记载亦是较早的,它亦有一个形成过程,在<内经>中开始是以季节脉出现的,而且有时只是作为对春天脉的一种形容,至于作 ...

  •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发明麻醉剂,创立了法医鉴定学,第一就是他!
  • 现在的西医,因为见效快颇受当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是否真那么不值一提?我倒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本人虽没有研究过,但一直认为中医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说中医,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名医吧: [叶桂]1667-1746,名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祖 ...

  •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 小组组名:______组员姓名:______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上的成就. 2.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 ...

  • 裴永清老师谈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 作者/裴永清 论桂枝汤 <伤寒论>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的第一方. 谈桂枝汤,常使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证,<方剂学>又将其纳入辛温解表之方,特 ...

  • 谈谈你对现代健康观的理解
  • 整体健康观: • 态. • • • 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仁医者,行仁术助人者也. 助人者须懂人,懂活人,懂完整的人!先知己.助己,在助人过程中不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在内的完好状 断成长.完善. 做全面.人道的医者 - 人医.仁医! (一)WHO的健康概 ...

  • 新编中国传统科教文化选择题
  • 新编中国传统科教文化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伤寒论>的著者是( 3 ). (1)扁鹊 (2)华佗 (3)张仲景 (4)李时珍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数学专著是( 2 ). (1)<周髀算经> (2)<九章算术> (3)<益古演段>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