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摘要: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化学课程目标制定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初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方位理解目标标准,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化学; 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教育部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订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标准》于2001年7月出版。它是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角度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课程目标。

一、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1]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它具体地指示课程的进展方向,标示课程的范围,提示课程的要点,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如果说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那么课程目标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课程目标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目标体系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发展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发展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课程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所谓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增长,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都明显得到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

传统课程观只重视知识经验的教学,其目标往往比较简单,对表述的要求也不太严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最重要的任务,而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传统课程复杂的多。怎样构建、描述发展性的课程目标体系,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课程目标跟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宗旨、教学目标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正确把握课程目标,首先要弄清这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的,按下列顺序进行: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始,经历方向相反的过程:

实现教学目标→ 实现培养目标→ 实现课程目标→ 实现教学目的

可见,课程目标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

二、新课程目标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2]:体现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注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的统一;发挥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的统一;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课程标准体系的制定依据。因此,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来源于社会要求、学生发展以及课程实践等方面。这一思路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始终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据,以《纲要》为指导,全面认识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但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注意提高学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行为能力,同时又有重点;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使社会需要跟学生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恰当地制定学生发展的目标水平;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吸收、反映我国及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注意课程目标对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确立新的化学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体系的结构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为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吸取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化学课程的总目标[3]: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它开宗明义地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下列3个主要方面:①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②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③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对这些方面都作了必要的规定,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我国当前化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化学课程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的课程目标着重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知识, 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它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新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三位一体的。这一目标体系的结构可概括如下:

2、课程目标的领域

新课程目标体系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这些领域基本上涵盖了促进学生发展个性、认识物质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三方面的要求,反映了学生、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毫无疑问,在知识与技能领域中,应该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只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4]中,还列入了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技能、方法的知识、方法的技能,以及基本的世界观等重要的观念及认识性内容。 在过程与方法领域中,不但包括化学学科方面的认知过程和方法,而且适当拓展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到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方法。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情感的发展水平。因此,课程标准把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并作为一个领域。

3、课程目标内容[5]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标准》对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的目标是: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这些目标既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又有联系实际、联系技术和社会方面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近及远”,让学生从它们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学习化学,以便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便于他们“学用结合”。在不同的专题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与大量的学习素材相联系。知识与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课程标准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组目标的核心是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重视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本质;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不仅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视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标准》对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的目标是: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些目标不但有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方面的,还有涉及人际关系的认知过程交往活动的。它们的实现依赖于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展开,而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无法实现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科学探究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是: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这些目标既有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对待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情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通过培养、保持、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爱国主义思想。课程目标不再采用一些抽象的表述术语, 其操作性更强,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

综合性、时代性、针对性, 而且还注意了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综合性和针对性的统一。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单一, 过分重视化学知识和技能目标,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求过于抽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可分割的、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我们说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第三层面的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最顶层,这不否定其重要性或者首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会主动地猎取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只有培养起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无限地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素养更为重要。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日常工作才说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放在头等重要地位来抓,但这种说法和三个层面目标的内在科学逻辑关系不是一回事。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三个层面的目标很难把它们割裂开来。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当中,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脱离一定知识而形成能力和脱离一定能力而获得知识,都是不可思议的。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建立使得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4、案例分析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化学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化学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是化学新课程目标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化。因此,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案例1:以初中“氧气的制法”[6]教学目标为例对照两种教学理念的差异:

四、初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落实课程目标中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7]作为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之策是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过程与方法”本身要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各科目的功能和目标,改变了以往知识和技能这一单一维度“一统天下”的格局,此举有利于恢复科目本身固有的多元价值,拓展科目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科目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和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在于加深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三维目标的确立非但不是轻视知识之举,反而是重视知识教育。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各目标加以落实。

1、 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知识与技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绝不是不要或削弱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上,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有缺陷,必

定会影响人的发展。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尚未成功,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的重视,改变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属于基础性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它们可让学生终生受用,在未来社会中得到很好发展。其次,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联系生活、技术和社会(STS ),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不要过度指导,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空间,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实现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 过程与方法的实施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处于“经验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期,因而《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创设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使部分难度较大的探究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科学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更强,更全面地体现了科学素养的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的目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新课程目标的确立, 是针对时代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 它实现了我国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P44-45

[2] 何金兰,刘一兵 ,刘晓瑭.初中化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P4-5

[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解说.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中心初中改革网

[4] 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28-29

[5] 夏正盛.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P70-71

[6] 孙建新.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6)

[7] 如何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肇庆市第十中学教师论坛学科教学网 2005

[8] 王敏勤 .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天津教育 2006(1)

[9] 廖晓翔.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课改平台 2005(5)

[10] 陈金土 .“三维目标”不能重此轻彼 . 中国教育曙光网 2004(9)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摘要: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化学课程目标制定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初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方位理解目标标准,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化学; 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教育部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订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标准》于2001年7月出版。它是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角度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课程目标。

一、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1]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它具体地指示课程的进展方向,标示课程的范围,提示课程的要点,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如果说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那么课程目标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课程目标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目标体系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发展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发展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课程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所谓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增长,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都明显得到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

传统课程观只重视知识经验的教学,其目标往往比较简单,对表述的要求也不太严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最重要的任务,而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传统课程复杂的多。怎样构建、描述发展性的课程目标体系,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课程目标跟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宗旨、教学目标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正确把握课程目标,首先要弄清这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的,按下列顺序进行: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始,经历方向相反的过程:

实现教学目标→ 实现培养目标→ 实现课程目标→ 实现教学目的

可见,课程目标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

二、新课程目标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2]:体现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注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的统一;发挥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的统一;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课程标准体系的制定依据。因此,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来源于社会要求、学生发展以及课程实践等方面。这一思路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始终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据,以《纲要》为指导,全面认识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但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注意提高学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行为能力,同时又有重点;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使社会需要跟学生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恰当地制定学生发展的目标水平;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吸收、反映我国及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注意课程目标对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确立新的化学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体系的结构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为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吸取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化学课程的总目标[3]: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它开宗明义地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下列3个主要方面:①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②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③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对这些方面都作了必要的规定,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我国当前化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化学课程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的课程目标着重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知识, 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它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新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三位一体的。这一目标体系的结构可概括如下:

2、课程目标的领域

新课程目标体系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这些领域基本上涵盖了促进学生发展个性、认识物质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三方面的要求,反映了学生、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毫无疑问,在知识与技能领域中,应该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只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4]中,还列入了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技能、方法的知识、方法的技能,以及基本的世界观等重要的观念及认识性内容。 在过程与方法领域中,不但包括化学学科方面的认知过程和方法,而且适当拓展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到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方法。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情感的发展水平。因此,课程标准把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并作为一个领域。

3、课程目标内容[5]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标准》对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的目标是: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这些目标既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又有联系实际、联系技术和社会方面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近及远”,让学生从它们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学习化学,以便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便于他们“学用结合”。在不同的专题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与大量的学习素材相联系。知识与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课程标准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组目标的核心是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重视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本质;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不仅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视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标准》对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的目标是: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些目标不但有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方面的,还有涉及人际关系的认知过程交往活动的。它们的实现依赖于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展开,而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无法实现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科学探究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是: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这些目标既有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对待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情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通过培养、保持、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爱国主义思想。课程目标不再采用一些抽象的表述术语, 其操作性更强,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

综合性、时代性、针对性, 而且还注意了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综合性和针对性的统一。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单一, 过分重视化学知识和技能目标,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求过于抽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可分割的、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我们说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第三层面的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最顶层,这不否定其重要性或者首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会主动地猎取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只有培养起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无限地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素养更为重要。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日常工作才说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放在头等重要地位来抓,但这种说法和三个层面目标的内在科学逻辑关系不是一回事。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三个层面的目标很难把它们割裂开来。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当中,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脱离一定知识而形成能力和脱离一定能力而获得知识,都是不可思议的。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建立使得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4、案例分析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化学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化学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是化学新课程目标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化。因此,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案例1:以初中“氧气的制法”[6]教学目标为例对照两种教学理念的差异:

四、初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落实课程目标中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7]作为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之策是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过程与方法”本身要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各科目的功能和目标,改变了以往知识和技能这一单一维度“一统天下”的格局,此举有利于恢复科目本身固有的多元价值,拓展科目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科目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和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在于加深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三维目标的确立非但不是轻视知识之举,反而是重视知识教育。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各目标加以落实。

1、 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知识与技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绝不是不要或削弱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上,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有缺陷,必

定会影响人的发展。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尚未成功,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的重视,改变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属于基础性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它们可让学生终生受用,在未来社会中得到很好发展。其次,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联系生活、技术和社会(STS ),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不要过度指导,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空间,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实现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 过程与方法的实施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处于“经验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期,因而《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创设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使部分难度较大的探究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科学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更强,更全面地体现了科学素养的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的目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新课程目标的确立, 是针对时代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 它实现了我国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P44-45

[2] 何金兰,刘一兵 ,刘晓瑭.初中化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P4-5

[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解说.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中心初中改革网

[4] 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28-29

[5] 夏正盛.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P70-71

[6] 孙建新.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6)

[7] 如何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肇庆市第十中学教师论坛学科教学网 2005

[8] 王敏勤 .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天津教育 2006(1)

[9] 廖晓翔.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课改平台 2005(5)

[10] 陈金土 .“三维目标”不能重此轻彼 . 中国教育曙光网 2004(9)


相关内容

  •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一.修订的依据和原则. 通过对广大一线教师和有关专家的调查和问卷所得到的信息,从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这些调研结果为本次修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次修订把握"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的原则,适当降低某些条目的要求(如"了解"降为"知道 ...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文档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作者:陕西省教科所 崔敏 时间:2012/5/22 19:13: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02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 ...

  • 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
  • 2011年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蔡少军) 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 一.明确了语文课程基础任务在于语文文字能力的培养 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 ...

  •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
  •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科学探究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常见酸碱的性质和用途. 2.常见的盐 3.化学肥料 4.有机物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物质的 ...

  • 初中化学教师"国培计划"培训总结
  • 2013年化学科"国培计划"培训总结 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中学 56号何春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是一个良心的职业,教师是一个知识的载体,知识的传播者.时代要求各行各业与时俱进,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知识帆船的导航更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与时 ...

  • 国培计划(1)1
  • 2010 年"国培计划"--海南省农村中学教师 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中国教师研修网 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 (教师[2010]4 号) ,落实<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实施 ...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新课标修订背景 教育部于 2000 年颁布了第 8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并正式启动了各学科的课程改革,1999 年10月至 2001 年 4月,研制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以新课程为代表的基础化学教育 课程改革十年,是新 ...

  • 2014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 xx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为加强我镇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全体教师转变观念,掌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情况,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推进学案导学的改革奠定基础,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促进全镇中小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根据监教师[x ...

  • 电子课本+教师用书+课标解读+教案(师生阅读收藏)
  • 电子教材与课标 电子课本      教师用书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