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总统"到"外交总统"

作者:潘锐

国际展望 1998年09期

  克林顿是在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问题成堆的情况下当选总统的。1993年1月入主白宫后,他把重振美国经济作为新政府内外政策的重点。在经济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使他得以在1996年再次连任总统并获得“经济总统”的赞誉。1997年第二任期开始后,克林顿如同以往连任总统一样,为求青史留名,对外政策便成了其政府的着重点和突破口。如果说1997年还只是初显端倪的话,1998年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外交年”,克林顿总统亦被冠以“外交总统”的雅称,美国报纸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克林顿乘坐“空军一号”飞机也能获得乘客里程优惠的话,那么,其1998年内所进行的旅行距离足够他和他的家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免费乘飞机到各地度假了。

  “经济总统”

  克林顿1993年当选总统后曾表示,他将“象激光那样把精力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宣誓就职后,他确如斯言,立即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上。早在竞选期间,克林顿便搞了一个有556名经济学家签名支持的经济计划,即所谓“克林顿经济学”,其内容一反里根、布什等共和党总统让经济放任自流的思想,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以使经济获得活力。上台不满一个月,克林顿便向国会提出振兴经济计划,其基本特点为:由强调消费转向强调投资,政府的任何决策都要有利于人们的工作和家庭,大幅度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以削减政府开支和增加占美国人口1.2%最富的人的税收负担来争取和赢得美国人民的信任。克林顿经济振兴计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其短期计划是联邦政府在1993年增加开支283亿美元以刺激经济发展,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其长期计划则是通过节支和增税来达到增加投资和减少联邦预算赤字的目标。

  克林顿耗资283亿美元的短期刺激经济计划,因严重影响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未获国会通过。其长期经济计划经过近半年好几个回合的争斗并经过修改后,总算在国会勉强过关,确立了5年内削减4960亿美元财政赤字的明确目标,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继长期经济计划(亦即削减预算赤字法案)通过之后,克林顿政府再接再厉,提出建立全国性电子通讯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刺激与推动对外贸易、政府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加速政府对企业的先进技术转让等一系列政策主张,从而使其经济政策趋于充实,明显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

  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要有三个方面:

  1、扩大对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美国正式提出本世纪末把出口增加50%,即从1993年的7000亿增加到1万亿美元的政策目标。在总统直接过问下,美国商务部制订了“国家出口战略”。按照这一战略,政府设立支持出口低息信贷,把对外国的援助与外国购买美国商品挂钩;放宽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政府有关部门协助企业出口,并在国外为美国企业争取合同与项目。此外,克林顿政府推动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协定、基础电讯协定和金融服务协定三大协议的达成,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且对日益成长的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给予更多的关注。

  2、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克林顿政府着手实施的项目包括:每年耗资5亿美元,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一起在10年内研制出“21世纪的汽车”;出资15亿美元与企业一起建设遍布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投资2亿美元协助企业进行高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实行向小企业转让技术的“导向计划”;向造船业提供贷款担保;向石油、天然气工业提供税收优惠。对此,有官员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政府与企业注重合作的新时代。”

  3、加强对工人的培训与再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在美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人的素质与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劳工部制订了对数以百万计的“被全球经济淘汰”的工人进行培训的计划。克林顿政府认为人力投资对振兴经济至关重要。其劳工部长便曾声称:“在21世纪,美国能够进行竞争并且取胜的唯一途径是,拥有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结合在一起的全世界受到最好教育、最好培训的工人。”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之后,连续保持增长,在西方国家中一枝独秀,这固然与其80年代末以来完成经济结构转型、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以及出口扩大等原因有关,但不容忽视的因素还包括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在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而有效的措施,联邦财政赤字已由1992年度的2904亿美元减为1997年度的226亿美元,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998年度则预计出现390亿美元的盈余,这不仅降低了通胀的压力,而且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条件。这表明,克林顿总统被称为“经济总统”是不无道理的。

  “外交总统”

  克林顿政府在着重于美国经济及国内问题的同时,亦关注美国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经济安全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这在战后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克林顿政府是冷战后上台的第一届美国政府,它认为,冷战后时代的特点是: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规模最大的经济,近期内对美国安全不存在重大威胁;美国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观念在世界上得到传播;美国国内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新科技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来临。由此,克林顿政府认为,美国的战略利益在于:(1)维护美国作为世界主要大国的地位。(2)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政治、军事上与美国敌对的国家,保持欧亚大陆的力量均衡。具体而言,美国的战略利益不是阻止某一现存的威胁,而是保持某种平衡并防止新的威胁出现,包括:防止俄罗斯重新对东欧实行控制,为此而由北约来保证避免这一情况,此乃北约东扩的主要根源;鼓励德国参与北约和欧盟,借以限制其在新欧洲的势力,同时与英、法和其他国家共同防止德国支配北约与欧盟;大力支持中欧、东欧新兴民主国家以促进地区稳定;促使欧盟朝着一个松散的、纯经济的、由较多国家组成的实体方向演变,防止其成员具有统一外交政策的紧密的政治实体;继续保持美日军事同盟,鼓励朝鲜半岛朝统一方向发展,在东亚保持经过削减的军事力量,向东南亚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通过上述措施来限制日本在东亚的势力;鼓励中国向多元政治和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以防止和限制中国可能的“对外扩张”。(3)保护美国在第三世界的现实利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与发展。

  依据美国战略利益和现实的国际格局,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接触与扩展”的对外战略,它要求加强美国与西方盟国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接触与扩展战略的核心,在前苏联、东欧等地区帮助促进和巩固新的民主制和市场经济,孤立和打击诸如伊朗、伊拉克之类“敌视民主和市场”的国家,支持中国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以及以提供援助和帮助推行民主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美国的人权目标。克林顿政府为推行接触与扩展战略,在实际操作中更倾向于强调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即经济安全、军事实力和促进民主,从而使美国外交具有简明而实用的特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克林顿政府在第一任期内提出接触与扩展战略之后,连美国政府自身都觉得该战略过于笼统、一般,而不断对其进行具体补充和修正,对该战略的宣传也不甚热情。这事实上恰恰反映了克林顿外交的风格与特点:缺乏明确方向,缺乏长期眼光,以实用主义为其行为准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克林顿政府的后冷战时代的外交新战略是一种平庸的构想。其实,克林顿政府以地缘经济取代地缘政治、合作安全取代均势的设想较之冷战时代乃是一种进步,因为新设想强调只要问题得到正确理解,就会有共同利益,而共同利益构成了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克林顿总统正在使美国外交越来越多地染上其个人色彩。其批评者称其唯一的指导原则是没有原则,而公众亦对此作了回应,只有33%的选民认为克林顿以一贯的信念治理国家,而58%的选民认为其受民意测验和当前重要政治活动的驱使。无论如何,克林顿总统融合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后所采行的实用主义还是领导美国外交取得了一定成功,至少,在对华政策上完全改变了其最初的立场,这对中国、对美国而言均是值得庆贺的。

  克林顿总统1997年连选连任后加大了对外交的投入,因为他考虑得最多的已是如何在美国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他椭园形办公室隔壁的小藏书室内满是有关美国历届总统的传记,堪称克林顿本人所说的“美国总统历史馆”。正是由于克林顿已经在乎后人如何评价其在任的8年,因此,他象几乎所有连任总统一样,把视线投向了世界。然而,1997年还不尽如人意,《今日美国报》组织的专家评议打分,只给克林顿在外交政策方面打C+,认为克林顿政府在波黑局势、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华盛顿的成功会晤以及在北约东扩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波黑相对和平局势能否长久维持以及克林顿在执行外交政策时的优柔寡断都使他丢了分。1998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也是对克林顿政府政绩的一次民意测验,相对于1997年,克林顿只有把更多的精力和政治资本投入外交领域,方能既摆脱国内纠缠不休的性丑闻,又实施其数年前即已提出的外交战略,借助外交上的成功巩固其在国内的公众支持率和信任度,从而引导美国进入“一个和平与安全的新时代”(克林顿语)。

  1998年是克林顿总统的外交年,这具有重视外交以及频繁出访双重含义。本月,“外交总统”克林顿将访问中国,继续去年与江主席在华盛顿开始的对话。如何处理好与崛起中的中国的关系,对克林顿总统和美国而言,既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会。

作者:潘锐

国际展望 1998年09期

  克林顿是在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问题成堆的情况下当选总统的。1993年1月入主白宫后,他把重振美国经济作为新政府内外政策的重点。在经济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使他得以在1996年再次连任总统并获得“经济总统”的赞誉。1997年第二任期开始后,克林顿如同以往连任总统一样,为求青史留名,对外政策便成了其政府的着重点和突破口。如果说1997年还只是初显端倪的话,1998年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外交年”,克林顿总统亦被冠以“外交总统”的雅称,美国报纸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克林顿乘坐“空军一号”飞机也能获得乘客里程优惠的话,那么,其1998年内所进行的旅行距离足够他和他的家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免费乘飞机到各地度假了。

  “经济总统”

  克林顿1993年当选总统后曾表示,他将“象激光那样把精力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宣誓就职后,他确如斯言,立即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上。早在竞选期间,克林顿便搞了一个有556名经济学家签名支持的经济计划,即所谓“克林顿经济学”,其内容一反里根、布什等共和党总统让经济放任自流的思想,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以使经济获得活力。上台不满一个月,克林顿便向国会提出振兴经济计划,其基本特点为:由强调消费转向强调投资,政府的任何决策都要有利于人们的工作和家庭,大幅度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以削减政府开支和增加占美国人口1.2%最富的人的税收负担来争取和赢得美国人民的信任。克林顿经济振兴计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其短期计划是联邦政府在1993年增加开支283亿美元以刺激经济发展,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其长期计划则是通过节支和增税来达到增加投资和减少联邦预算赤字的目标。

  克林顿耗资283亿美元的短期刺激经济计划,因严重影响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未获国会通过。其长期经济计划经过近半年好几个回合的争斗并经过修改后,总算在国会勉强过关,确立了5年内削减4960亿美元财政赤字的明确目标,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继长期经济计划(亦即削减预算赤字法案)通过之后,克林顿政府再接再厉,提出建立全国性电子通讯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刺激与推动对外贸易、政府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加速政府对企业的先进技术转让等一系列政策主张,从而使其经济政策趋于充实,明显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

  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要有三个方面:

  1、扩大对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美国正式提出本世纪末把出口增加50%,即从1993年的7000亿增加到1万亿美元的政策目标。在总统直接过问下,美国商务部制订了“国家出口战略”。按照这一战略,政府设立支持出口低息信贷,把对外国的援助与外国购买美国商品挂钩;放宽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政府有关部门协助企业出口,并在国外为美国企业争取合同与项目。此外,克林顿政府推动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协定、基础电讯协定和金融服务协定三大协议的达成,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且对日益成长的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给予更多的关注。

  2、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克林顿政府着手实施的项目包括:每年耗资5亿美元,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一起在10年内研制出“21世纪的汽车”;出资15亿美元与企业一起建设遍布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投资2亿美元协助企业进行高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实行向小企业转让技术的“导向计划”;向造船业提供贷款担保;向石油、天然气工业提供税收优惠。对此,有官员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政府与企业注重合作的新时代。”

  3、加强对工人的培训与再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在美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人的素质与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劳工部制订了对数以百万计的“被全球经济淘汰”的工人进行培训的计划。克林顿政府认为人力投资对振兴经济至关重要。其劳工部长便曾声称:“在21世纪,美国能够进行竞争并且取胜的唯一途径是,拥有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结合在一起的全世界受到最好教育、最好培训的工人。”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之后,连续保持增长,在西方国家中一枝独秀,这固然与其80年代末以来完成经济结构转型、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以及出口扩大等原因有关,但不容忽视的因素还包括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在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而有效的措施,联邦财政赤字已由1992年度的2904亿美元减为1997年度的226亿美元,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998年度则预计出现390亿美元的盈余,这不仅降低了通胀的压力,而且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条件。这表明,克林顿总统被称为“经济总统”是不无道理的。

  “外交总统”

  克林顿政府在着重于美国经济及国内问题的同时,亦关注美国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经济安全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这在战后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克林顿政府是冷战后上台的第一届美国政府,它认为,冷战后时代的特点是: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规模最大的经济,近期内对美国安全不存在重大威胁;美国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观念在世界上得到传播;美国国内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新科技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来临。由此,克林顿政府认为,美国的战略利益在于:(1)维护美国作为世界主要大国的地位。(2)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政治、军事上与美国敌对的国家,保持欧亚大陆的力量均衡。具体而言,美国的战略利益不是阻止某一现存的威胁,而是保持某种平衡并防止新的威胁出现,包括:防止俄罗斯重新对东欧实行控制,为此而由北约来保证避免这一情况,此乃北约东扩的主要根源;鼓励德国参与北约和欧盟,借以限制其在新欧洲的势力,同时与英、法和其他国家共同防止德国支配北约与欧盟;大力支持中欧、东欧新兴民主国家以促进地区稳定;促使欧盟朝着一个松散的、纯经济的、由较多国家组成的实体方向演变,防止其成员具有统一外交政策的紧密的政治实体;继续保持美日军事同盟,鼓励朝鲜半岛朝统一方向发展,在东亚保持经过削减的军事力量,向东南亚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通过上述措施来限制日本在东亚的势力;鼓励中国向多元政治和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以防止和限制中国可能的“对外扩张”。(3)保护美国在第三世界的现实利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与发展。

  依据美国战略利益和现实的国际格局,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接触与扩展”的对外战略,它要求加强美国与西方盟国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接触与扩展战略的核心,在前苏联、东欧等地区帮助促进和巩固新的民主制和市场经济,孤立和打击诸如伊朗、伊拉克之类“敌视民主和市场”的国家,支持中国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以及以提供援助和帮助推行民主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美国的人权目标。克林顿政府为推行接触与扩展战略,在实际操作中更倾向于强调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即经济安全、军事实力和促进民主,从而使美国外交具有简明而实用的特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克林顿政府在第一任期内提出接触与扩展战略之后,连美国政府自身都觉得该战略过于笼统、一般,而不断对其进行具体补充和修正,对该战略的宣传也不甚热情。这事实上恰恰反映了克林顿外交的风格与特点:缺乏明确方向,缺乏长期眼光,以实用主义为其行为准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克林顿政府的后冷战时代的外交新战略是一种平庸的构想。其实,克林顿政府以地缘经济取代地缘政治、合作安全取代均势的设想较之冷战时代乃是一种进步,因为新设想强调只要问题得到正确理解,就会有共同利益,而共同利益构成了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克林顿总统正在使美国外交越来越多地染上其个人色彩。其批评者称其唯一的指导原则是没有原则,而公众亦对此作了回应,只有33%的选民认为克林顿以一贯的信念治理国家,而58%的选民认为其受民意测验和当前重要政治活动的驱使。无论如何,克林顿总统融合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后所采行的实用主义还是领导美国外交取得了一定成功,至少,在对华政策上完全改变了其最初的立场,这对中国、对美国而言均是值得庆贺的。

  克林顿总统1997年连选连任后加大了对外交的投入,因为他考虑得最多的已是如何在美国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他椭园形办公室隔壁的小藏书室内满是有关美国历届总统的传记,堪称克林顿本人所说的“美国总统历史馆”。正是由于克林顿已经在乎后人如何评价其在任的8年,因此,他象几乎所有连任总统一样,把视线投向了世界。然而,1997年还不尽如人意,《今日美国报》组织的专家评议打分,只给克林顿在外交政策方面打C+,认为克林顿政府在波黑局势、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华盛顿的成功会晤以及在北约东扩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波黑相对和平局势能否长久维持以及克林顿在执行外交政策时的优柔寡断都使他丢了分。1998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也是对克林顿政府政绩的一次民意测验,相对于1997年,克林顿只有把更多的精力和政治资本投入外交领域,方能既摆脱国内纠缠不休的性丑闻,又实施其数年前即已提出的外交战略,借助外交上的成功巩固其在国内的公众支持率和信任度,从而引导美国进入“一个和平与安全的新时代”(克林顿语)。

  1998年是克林顿总统的外交年,这具有重视外交以及频繁出访双重含义。本月,“外交总统”克林顿将访问中国,继续去年与江主席在华盛顿开始的对话。如何处理好与崛起中的中国的关系,对克林顿总统和美国而言,既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会。


相关内容

  • 中菲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 ・政治论坛・<东南亚>2005年第4期 中菲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方拥华 菲律宾是中国的近邻, 中菲两国隔海相望, 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漫长的官方和民间交流为中菲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菲律宾政府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 , 民共和国.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1975交, ...

  • 印尼总统东盟八国之行
  • 作者:成元生 人民日报 1999年11期 印尼总统瓦希德11月6日至9日先后访问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等东盟8国. 这是瓦希德总统上任以来首次出访,是印尼新政府一次重大的外交行动.东盟国家舆论认为,瓦希德的东盟8国之行取得了积极成果. 首先,印尼加强了同东盟国家的 ...

  • 美国历届总统照片及简介
  • 美国历届总统照片及简介 第1任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1789-1797) 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他毕生未进大学学习,但注意自学,使自己具备了突出的才干.早年当过土地测量员.开国总统 所属政党:联邦主义者 第2任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

  • 1979年中美建交
  •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 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79 ...

  • 中美关系的历程与现状总结
  • 中美关系的历程与现状总结 二级最佳答案 近代时期 晚清时期 ⑴追随英法,染指中国①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以攫取侵华特权.②1867年美国单独侵略台湾失败,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

  • 筹划"永久中立" 蒙古国要全民皆兵?
  •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 蒙古国谋求成为"永久中立国"的消息最近博人关注.对国人而言,蒙古国地理上并不遥远,却似乎更多停留在历史记忆和美好想象中.透过"永久中立国"的面纱,我们或许可以更近距离地解读这个北方近邻. [为何"中立"?] 蒙古国 ...

  • 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圣普是个怎样的国家?
  • 12月26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与圣普外交部部长博特略签署联合公报,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东方IC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2016年12月26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外长博特略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外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 ...

  •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 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 1.外交思想  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 1898前 孤立主义主导 1898后 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 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 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 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 ...

  •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基本程序
  • 第二章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基本程序 一.美国政府的基本决策圈子 二.行政决策方面的总统班子 三.国会分享并制衡行政决策 四.司法系统监督决策 一.美国政府的基本决策圈子 1.最内圈--总统,总统的主要顾问,政府各部首长. 2.中间层--政府各部行政官员,国会议员. 3.外圈--包括公众舆论.利益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