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重点整理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

导论及第一章

第二章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第四章 教育组织管理

第五章 教育行政体制

第六章 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七章 教育规划

第八章 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

第九章教育财政

第十章 教师人事管理

第十一章学校领导

第十二章 学校管理过程和方法

第十三章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

第二章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本章题目

T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请从必要性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谈一下你对“加强中国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学习”这一命题的认识。 T2:教育是培养价值观的活动,但教育的价值取向可能有多种,并不完全一致。请列举你认为教育应具备的主要价值观,并分析这些不同价值观给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扩展内容:自然学科 社会学科 人文学科

自然学科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人文科学则是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愿望,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文化生活等个性方面。

(二)管理特性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3.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应该具备公平、效率、卓越、自由主要价值观。

影响:公平指平等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但通常会损伤卓越。过分关注效率使公平目标难以实现。公平和自由的支持者的辩论日渐激烈。不同的人可以给卓越下不同的定义,这带来了更多

的争吵。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本章题目

T3: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管理学发展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请简要分析这些理论对当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法学和行政管理思想

(一)施泰因的法学和行政管理思想

1. 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共事务的教育进行干预以保障国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 社会:非人格化的自然要素;国家:人格化的自律要素。包含了基本的“社会契约”思想。

3. 国家重于社会,国家职能在于组织社会改革。包含了基本的“福利国家”思想。

4. 不希望社会历史的进化直接从谋求公众权利的社会运动中产生,而要通过有权进行社会管理的“互利的共和体”的政治调节来实现。

二、科学管理与教育管理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

目的: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最大化。

重心: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要点:①科学的工作分析:观察和测量;

②人员的选择:选择、培训和培养;

③管理合作:管理者和个人合作;

④功能性监督:管理者和工人有分工。

资料:

在社会整体性的进步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创新,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泰勒制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用,用科学知识和相应的组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个人或集团的社会行为,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新的整合方式 。

社会主义:泰勒制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这种完全理性设计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泰勒1923年曾说道:“对我而言,奉献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和财富仅仅是为了增加制造企业的利润,那将是可笑的。“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

①区别经营和管理,指出管理包括在经营(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之中。

② 认为管理功能包括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③ 倡导管理教育

④ 提出14项管理一般原则

⑤ 重心是管理原理和原则的理性化

(三)科学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 20世纪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不断开展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普及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增长,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教育投入增加,学校效益受到关注。

2. 传统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浪费。

3. 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观念,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总结:教育管理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效率,为此他们就要求教育管理人员重视学校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率。并把经费的分配与教学成本联系起来。

弗兰克·斯波尔丁——教学成本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员工的工作效率结合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即把经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

富兰克林·鲍必特

要提高学校行政效率,首先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毕业生标准)、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 生产者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被应用到教育管理中

资料:关于这一点,雷德蒙·E.卡拉汉在《教育与效率崇拜》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学校的学监是如何很快接受了当时商界和实业界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和做法:强调效率,严格执行详细的统一工作程序(常常要求每分钟的标准工作程序,供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使用)、细致的决算程序。虽然教育行政者对此心存疑虑、然而学校、学监却采用商界经理人等居高职之士的行话和做法,急于跟随时代潮流。

埃尔伍德·P·卡伯利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教育界的杰出学者,1916年,他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科书中,认为学校是“一座工厂,其中的原材料有待于重新塑造和加工成满足不同生活需要的产品。

三、科层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

(一)韦伯官僚体制(科层制)理论的核心

专业分工;等级权力体系;

制度化管理: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

非人格化:人员聘用和晋升以专业能力为取向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影响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组织理论之父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3)

1. 学校管理学界从1945年以后开始对韦伯模式发生兴趣,试图改变学者型校长的权威地位,

使学校行政组织公正、合理、合法,每个教职工有权在学校组织中享受民主权力,正常的晋升机会。美国马克斯·阿博特最早提出学校组织有些特征符合韦伯原则:学校组织有分工;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的理性化以及教职工按职位等领取报酬。

2. 但是,也有人认为,尽管学校组织在许多方面与科层组织相近似,但是终究与企业、机关

不同:学术权力VS行政权力等

3. 其中,以校长的因素至关重要:

(1)校长是法人代表,权力最大,责任也最大。

(2)校长的领导方式至关重要:如果校长的领导方式较富有人情味,那么教师更愿意合作,并努力于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师更有工作热情和社会满足感;校长和教师间容易保持公开接纳的气氛;教师把校长的行为看成是官方角色与个性特点的自然结合。总之,特色学校须有特色校长,有效学校须有有效校长。

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理论

(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r,美,1880-1949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阶段)的奠基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 梅奥和“霍桑实验”

①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②结果:无论工作条件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生产小

组内有一种默契,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职工感受到关心后,生产率得到提高。

② 结论:1、影响生产率的是社会环境因素;2、正式组织内存在非正式组织。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力资源阶段)

(1)代表理论

①关注人的需要层次的研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交往、地位、求知和求美、自我实现

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性善论和性恶论)

赫兹伯格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理论。

② 关注人的行为控制的研究

③ 关注目标与人的心理相互影响的研究

(2)研究重点:人性假设是出发点;激励理论是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70年代以后,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学家更加重视教职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

位,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社会与学校中各种因素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2、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3、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校内外的人际关系。

五、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教育

(一)传统行政理论:威尔逊和韦伯

威尔逊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1“把那些傻呆呆做功课的男孩儿们变成思考的男人”。

2“为国家服务,为所有的国家服务”

3 提出构建公共行政学科的必要性,指出公共行政的研究可以使政府的效率得以提升。 4 提出行政与政治的二分法,(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认为行政管理并非政治影响范畴,“去政治化的政治” 。

5“自治、民主政府、集体安全、国际法、以及一个国家间的联盟,……他的预见和他的外交学或多或少地为20世纪定下了基调。”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行政理论的批判

1、对“政治—行政”二分论的批判:

①现实中的政治和行政是不可分的,行政无法实现“价值中立”。

②二分论往往造成行政机构的保守和低效。

2、对“科层制”的批判:

①组织僵化,缺乏适应性。

③ 过分理性化,缺少对人的合理要求的关注。

④ 对非正式组织关注不够。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1、代表人物: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奠基人和宪政经济学之父,发展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2、主要思想

• 政府不是一种理想的制度 。

• 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其要素分别是:消费者、厂商、货币和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和选票。

• 个人主义: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经济理性:人们的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都会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政治交易: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 校本管理:政府制定战略、确定使命、制定政策、提供资源;学校在框架内自主管理。 • 择校运动:政府提供教育资源,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教育市场化的生动体现。 • 特许学校:打破垄断,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办出特色。

• 公立学校私营化:政府放权于社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六、行政伦理学的发展与教育学

• 1、道德是什么?从义务论、功利主义到正义论

• 2、义务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真正的自由是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国家的功能和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而不是公民福利和世俗幸福。

• 3、功利主义:每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建立政府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 4、罗尔斯的“正义论”:所有的社会基本的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的社会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 • 第一,每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取得与他人相同的利益。

• 第二,可以存在不平等,但这是为了保证社会处境不利的人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生存与发展机会。

新公共行政理论

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风起云

涌,行政学因此特别关注公共行政中的公正与社会公平的问题。

基本观点:“社会正义”是除了效率和经济之外的公共行政学的第三个规范性支柱,应促使“社

会公平成为公共行政的精神”,“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社会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

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

影响:在美国,“新公共行政理论”从未真正被广大学者和实践者们接受,而是被看做“一次

伟大的失败的尝试”。而在大西洋彼岸的欧陆各国的行政改革中,这个理论却得到了高度的回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教育的影响:更加关注教育公平。

第四章 教育组织管理

本章题目:无

一、教育组织

1. 概念: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建立的由机构、人员、职权、制度和文化等要素组成

的相互协作的开放系统。

2. 教育组织(组织)的特点:实现特定目标的系统;人造的系统;协作的系统;开放的系统;

社会的系统。

3. 教育组织的特殊性:教育组织目标的多样性;教育组织结构的复合性;教育组织过程的协

作性;教育组织结果的价值性;教育组织的学习性。

4. 教育组织的功能

外显:对人的培养

内含:教育组织所具有的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功效以及实现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

目标整合的功能(高考);职能分化的功能(招生/培养/就业);任务分解的功能

沟通协调的功能(校长信箱);聚合扩张的功能(社会资本)

二、 教育组织结构

1. 定义:组织内部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和横向各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的总和。

2. 要素:包括机构设置、职位、权力关系、沟通网络等正规部分和技术、组织内部的社会心

理等非正式部分。

3. 具体形式:

机械结构: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

附加结构:矩阵型;事业部型;委员会型

三、 教育组织权力

1. 权力的定义:①狭义的政治学定义:政治上的强制力量(power);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authority,职权)。

②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意志的可能性。(广义的社会学的定义,韦伯)

2. 权力的来源

根据来源不同,权力可划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

正式权力:即职权,来自神授或民赋;

非正式权力:除职权之外的一切权力,来自个人品质,如德性、知识、能力等。

3. 教育组织的权力

正式权力:奖赏权、强制权、人事权、财产权、组织管理权、发展权

非正式权力:包括组织的非正式权力(组织文化的影响力)和领导人的非正式权力(专长权和感召力)。

四、 教育组织建设(结构和文化建设)

(一)教育组织结构建设

1 直线型与职能型结合:把教育组织作为专业组织设计和建设;根据专业化岗位职责聘用合

适人员;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的特点运用直线职能制;直线和职

能的结合不能削弱直线的职权,也不能限制职能权力的发挥。

2 集权与分权有效结合:授权、汇报、监督

3 层级与跨度合适:加强对组织成员的培训;明确而合理的授权;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良

好的信息沟通;必要的现场管理

4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配合:

①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组织计划和目标;②建立明确的指挥线路和职位结构系统;③建立健

全组织的规章制度;④建立组织参与管理机制;⑤注意组织系统的开放性;⑥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二)教育组织文化建设:

1 创建组织文化;2 维护组织文化;3 变革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所谓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教学活动中所沉淀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文化有强弱之分,但无价值高低。

(2)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次。

(3)用英雄人物、仪式和典礼、校园建设来创建、维护和变革学校文化。

第五章 教育行政体制

本章题目

T4: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通识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分制改革等政策是其中的重点措施。

一、教育行政体制

1 概念: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换言之,也就是国家对教育的领导

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构成:①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③各级教育行政机构

相互间的职权划分;

2 类型

(一)集权制和分权制(职权划分)

◆集权制: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治。中央

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e.g. 法国,前苏联,中国

优点:◆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效率+)

◆有利于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可据之评估和检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卓越+) ◆有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帮助。(公平+)

缺点:★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卓越—)

★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效率—;自由—)

★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造成不利影响。(公平—)

法国:典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

法国国民教育部统领全国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试设置、教育预算、人事等各方面的教育大权,通过“教育部—学区—省—市—镇”这样一条垂直行政路径统一指挥全国教育系统的运作。

安排有严格的教育督导制度,以保证教育政令的贯彻。

公立私立学校都在教育部的监管下。凡是全部或部分接受政府经费补助的私立学校,人事聘用必须经过教育部认可,未收到教育部补助的,也需要接受教育部视导和监督。

地方分权制

★含义: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在这

样一种制度下,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所以这也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

e.g. 美国(绝对分权)、德国(有限分权)、加拿大

优点: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缺点: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②各地条件不

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

(二)从属制和独立制(隶属关系)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一般行政对教育是直接指挥监督还是间接干预。我国属于前者,设置于各级地方政府内的教育厅(局)等教育行政机构均归本级地方政府统辖。美国实行学区管辖,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独立于地方政府的一般行政之外,学区独立征收教育税,财政独立,政府仅给予一般的指导建议。

从属制

含义:从属制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

不能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

优点:★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缺点:★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容易在工作安排中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

★由于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容易导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损害。

独立制

含义: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

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

优点:★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实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有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要的干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缺点:★教育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机构设置)

分类的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专家统治制一般要求教育行政首长具备一

定的学历,且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专家。

专家统治

优点: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有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缺点: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导致教育

行政决策的片面性,出现就教育分析教育的情况。

非专家统治

含义: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应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

制定机关。

优点:★有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缺点:★容易出现不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乱决策、瞎指挥的问题,从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

政策的科学性。

二、我国教育的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一)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根据196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立的。即中央政府一级设立国家教育部,地方的省、市、县、乡四级、省设教育厅、市、县设教育局,乡设教育科、室(组)等专门性的教育行政组织。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受中央统一领导。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其基本形式属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

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关

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

(二)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1 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次变革: “人民教育人民办”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当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

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第二次变革: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0年3月,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在安徽揭开。

★ 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成为国家意志,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

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

段教育保障制度。

2 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直接主

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明确了改革思路。

◆ 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之后,在中央政府领导下,以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为契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办学的体制问题。

问题之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1.政事分开,明确高等教育行政职权范围和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范围。

政事分开就是要明确划分政务与校务,理顺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主管政务,学校自理校务,政府宏观控制,学校自主办学的新型政校关系。

2. 适度制衡与监督,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评估和督导组织体系。 问题之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两个的新政策:

★一是把高职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以前所有高校都要由教育部审批。

★二是把相应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中央只管本科。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反复磋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从实际出发和思想解放的结果,也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两个权力的下放,扩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

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北京大学等26所部属高校)。建立

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清华大学等8所部属高校)。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黑龙江省,浙江省,厦门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长春理工大学)。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湖南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黑龙江省)。

3 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调动多方面力量发展职业教育

★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

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4 民办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异军突起。1992年,中国的四川省出现了改革开

放以来第一所正规的民办学校。进入21世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发展民办教育和办学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法制化。在所有民办教育领域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热点。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趋强,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促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随着中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办学体制中如何处理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关系,改革公办学校由政府单一包办的办学体制,逐渐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

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三、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1、组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建立的由机构、人员、职权、制度和文化等要素组成

的相互协作的开放系统。

2、三重身份: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还是一种管理职能。

3、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具有国家(公共)性质,是国家行政机关(vs权力机关) ;依法存在,体系严密。

(二)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与职能

1 纵向:①表现:层级与管理幅度(科层制)②研究核心:权利与责任;效率 2 横向:①表现:行政组织的部门机构②核心:专业分工;效率

3 我国的教育行者组织与职能:①中央教育行政组织:国务院和教育部;②地方教育行者组

织: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三)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1公务员制度(略)

2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在教育行政机构中担任各类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教育行政机构相结合,构成了教育行政的主体。 (四)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1 转变教育行政职能 2 调整教育行政组织结构 3 提高教育行政人员素质

第六章 教育政策与法律

本章题目

T5:请分析教育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指出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 T6:请介绍一下我国教育法的体系。

一 教育政策及其特点

含义:为了解决教育领域的公共问题,由执政党、立法机构和政府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及其活

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其实质是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

教育政策的特征

1、一般性特征: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公共服务;注重实施过程。

2、区别性特征:目标的公益性;环境的复杂性;对象的特殊性;评价的价值性;自身的矛盾

性;决策的两难性

二 教育政策的制定

1原因(背景):教育政策环境的变化(教育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教育决策的参与主体增多,利弊凸显) 2 过程及注意事项

政策过程是阶段性的。这种思想来源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传统。此后,詹姆斯·安德森将政策过程分为政策议程、政策形成、政策通过、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五个环节,加里·布鲁尔和彼得·德利昂又将政策过程分为创意、估计、选择、执行、评估和终止六个阶段。(这种阶段论框架是政策过程分析的基本模式。 ① 教育问题的感知。

外缘性问题(在家上学)和内缘性问题(教育乱收费);有广泛的影响度;与既定的价值、规范产生冲突。

② 教育政策问题的确认和议程建立:由在公共生活中享有足够话语权的公共主体表达出来。

③ 提出和评估备选方案

主要参与者:党和政府;教育政策研究者 评估内容:可行性、结果、成本与效益 ④ 教育政策选择和政策合法化

主要参与者:各种利益相关者(民主化) 合法化:审查、批准、签署、颁布(法制化) ⑤ 教育政策实施:政策宣传、政策分解、政策落实 ⑥ 教育政策评估

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科学化 ⑦ 教育政策的调整、终止与废止

三 教育法 (一)对法的认识

第一、定义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

广义:法规(国家立法机关和其他机关制定或认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二、结构上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指那些关注“涉及人们之间利害关系的,在法律上不可再支解的社会行为”的法律规范。 中观:社会某一范围、领域的法律规范的有机组合。 宏观:一个国家所有单行法律所构成的统一的规范体系。 第三、法理上有“善”“恶”之分

苏格拉底:“雅典的法律虽然失去公平正义,但我要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 。

“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是世界上共同信奉的法律古训。因此,“纽伦堡审判” 一开始,所有纳粹战犯用同一个理由为自己辩护:我是在执行法律。 “拉德布鲁赫公式”

1、所有的实在法都都应当体现法的安定性,不能够随意否定其效力; 2、除了法的安定性之外,实在法还应当体现合理目的性和正义。

3、从正义角度看,若实在法违反正义达到不能容忍的程度,它就失去了其之所以为法的“法性”,甚至可以看作是非法的法律。

只有善法之治才称得上法治,恶法之治是专制。由此,提高立法质量,使法律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

法治分形式法治和实体法治。形式法治仅指严格依法办事,而实体法治,指的是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和保护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建设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和实现的国家。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应该以道德主骨,用法治循规,让公权力守位 。 (二)教育法

1、定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是举办教育事业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 在我国,广义的教育法与教育法规的含义相同;狭义的教育法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政治方向、文化方向);公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终身性原则、)

四 教育法体系(①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②教育法的制定、内部结构和实施;③教育

改革与教育法规建设)

(一)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 我国的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是在宪法的统领下,由三个结构要素(公法、私法和社会法)构成。一般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特别行政法是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2 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种观点:不独立,从属于行政法

近代国家使教育组织化、国家化,国家有了(规定了)公民教育权(双向规制)。教育先成为国家行政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后成为法的对象。

教育法:以国家对教育的组织和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法规总和。

评价:立足于过去,忽视了教育法自身的丰富与发展,将教育法等同于教育行政法。 第二种观点:教育法是法律体系中的独立部门。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教育,已经突破了国家行政组织的限制。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关系,不能仅用行政关系描述。教育法在实践中日益完善,自成体系。教育行政法仅是其中一个部分。 评价:着眼于未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二)教育法的制定、内部结构及实施 1教育法的制定

a) 教育法的制定简称教育立法。它是指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规的专门活动。 b) 因为教育法的创立机关的地位不同,教育法的效力也不同。比如全国人大创立的教育法的

效力就比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效力要高,同样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在效力上也要比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要高。

2教育法的内部结构

我国教育法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纵向标准为教育法的效力等级,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横向标准为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

(1)形式结构主要包括: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基本法以外的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2)内容结构主要包括: 《学位条例》(1980,2004)《义务教育法》(1986,2006)《教师法》(1993)《教育法》(1995)《职业教育法》(1996)《高等教育法》(1998)《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

3教育法的实施

①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规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② 主动学习、严格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③ 国家教育机关和公职人员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用法律。

④ 法律运用的次序原则:下位法服从上位法(上位法优先原则)

、旧法服从新法(新法优先原

则)、一般法服从特别法(特别法优先原则)。 ⑤ 动员全社会力量监督法律的实施。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法规建设

1 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则:坚守教育的公益性

(1)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利益冲突集中领域,教育的公益性正经受挑战。

(2)法规建设:应从公法角度对公立学校进行规范。

尽管教育也可以通过市场向社会提供,但一旦适用市场机制来运行时,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就会转化成私人物品或者准私人物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分性和竞争性,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受到损害。

为了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公立学校应界定为由国家设立的,以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为目的、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服务的公立公益性机构,是以公权力主体的身份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法人组织。

2几个关键的教育法律问题

(1)公立学校的法律地位:国家机构还是法人机构?

传统上,我国公立学校一直被定位于事业单位;新形势下,应区别对待(高校、职业技术学校vs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公益性机构还是营利性机构?

传统的确定方式:行业标准;新形势下,应为民办教育留下发展空间

3教师的法律地位:具有公务性质的特殊法律关系

较统一的国际原则:根据法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实施教育活动,执行国家教育公务。 我国的变化:以1993年《教师法》为界限,从国家分配(纵向,行政法律关系)到聘任制(横向,民事法律关系,特殊法律关系)。

特殊法律关系:学校和教师在法律地位上并不平等。教师基于国家要求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

而不是基于合同向聘任方提供服务。因此,在教师聘任合同签署的过程中,契

约自由的适用应受到行政法治原则和教育目的原则的制约。

4学生的法律地位:

如何界定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关系?

监护权转移说:忽视了两者截然不同的法律性质(私权vs公权,无过错责任原则vs过错责任原则)。

监护关系代理说:忽视了学校的监护权不是受托于家长,而是来自于教育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代理权vs法定教育权)。

特别权力关系说:忽视了学校取得民事法律地位后身份的改变。

契约关系说:忽视了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基本特征,把学校简单类同于企业。

总之,理解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重视其公权性质,在今后的法律修订过程中进行明确规定。

第七章 教育规划第八章 教育督导与评价(两章均没有涉及题目)

第九章 教育财政

本章题目

T7:什么是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介绍一下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财政

教育财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管理活动。

主要包括:实施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财经政策;筹措并分配用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经费;对教育机构的经费使用情况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等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果,增进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萧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

教育财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经费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它包括预算、会计、决算和审计全过程。

二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为完成其本身的工作任务,对其所需要的国家预算资金,进行领拨、分配、使用的管理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内教育经费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现代教育财政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为推进本国本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使得那些用以维系和发展教育所依赖的财力资源得以有效地筹措、科学地配置并发挥最佳的整体规模效益。

——孙绵涛著:《教育行政学》

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1财政管理体制

概念:是规定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体制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国家税收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体制是指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因此,狭义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也就是教育预算管理体制。

2 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制度

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财权的划分,应按照财权、事权匹配的原则操作。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财政优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控制能力),也造成了地方财政的困难和县、乡教育财政吃紧 。

今后改革的思路:

第一,按照教育层次划分事权和财权。即省、县级政府分别承担高中和义务教育的经费。 第二,按照教育经费的构成项目进行分担。即省县共同承担教育人员经费,国家承担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3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1)教育经费:教育经济学中又称教育投资、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教育资本等,即从通过

教育对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传递,使人的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生

产增长的观点出发,为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简单来说就是为教育事业发展

或制度化组织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2)教育成本与教育经费的区别

教育成本与教育经费并不完全相同。

教育经费一般是指国家、政府或社会所支付的教育事业费用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不是构成教育成本的全部内容。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消耗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3)各级各类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依次前者包括后者。

教育经费反应当期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分为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教育科研经费以及其他部分。教育事业费又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部分。人员经费指用于教职工工资及其有关福利待遇的经费,用于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经费。公用经费是指用于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膳费及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

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是由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基建拨款、科研经费拨款等。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是指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从2011年1月1日起,我国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4教育筹资

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

①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还包括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

学教育经费、校办产业收入、国家对学校的税收减免等。

预算内教育经费是由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基建拨款、科研经费拨款等。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是指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

② 社会捐集资办学;③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④学杂费;⑤教育基金;⑥国际援助

第十章 教师人事行政

本章题目:无

一 教师人事行政的涵义与意义

1 涵义

广义的"人事"是指在社会劳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中的所谓“人事”,是指用人以治事,力求人与事的协调。

人事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为完成其具体使命,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工作人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奖惩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措施所实施的管理活动。

教师人事行政: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措施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奖惩及福利待遇等事宜所实施的管理。

考察各国情况,对人事管理等的界定及其性质是有差异的。简言之,可用“进、管、出”三个字概括。

2 意义

(1)用好人:知人善任,量才使用。即发现、选拔符合现阶段干部标准,能开拓创新的学校领导干部和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

(2)办好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地调配及监督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作用,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原则:德才兼备;因事择人;动力激励;动态调节

第十一章 学校领导

本章题目

T8:简单介绍一下领导问题研究视角的转变过程,教育组织的领导应该怎样运用这些理论?

一 领导问题研究视角的演变

(一)特质研究

内容: 特质理论是现代西方人格构成的一种主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

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领导特质理论主要是研究一名优秀而成功的领导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与领导相关行为及绩效方面的关系。早期领导特质研究主要是要确定成为领导者的决定因素,被称为“伟

人”理论。领导者的主要特质包括:智力水平、自信心、决心、正直、社会交往能力。 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如蒙古族的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林黛玉)。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研究:《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 PF)。共有 187 个自我陈述题目,检测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等 16 种因素的特征。这些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

质。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

评价:20世纪中期,领导特质理论受到了挑战。大量的研究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特质一定就是成功的保证。因此,领导能力并不是个人所拥有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它与社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关。

(二)领导行为研究

内容:领导才能与追随领导者的意愿都是以领导方式为基础的,所以许多人开始从研究领导者

的内在特征转移到其外在行为上。这就是领导者的行为方式论。行为研究从对人的关性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 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

库尔特·勒温(K.Lewin,社会心理学之父)在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民主、专治、放任。

伦西斯·利克特(R.Likert,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参与式。

(三)领导情景研究(权变理论)

内容:情景领导理论由美国行为学家保罗·赫塞提出。认为领导和管理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

要注意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随之改变领导和管理的方式。

情境领导模式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没能力,没意愿并不安”;第二阶段为“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第三阶段为“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第四阶段为“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

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阶段,领导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

导者要采取“告知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劝服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员工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到了第四阶段,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来将工作交付给员工,领导者只需作监控和考察的工作。

二 教育组织领导

1转化式领导理论

美国学者伯恩斯提出“交易式领导”和“转化式领导”模式。不同的领导在领导过程中会表现出两种领导力:交易型和转换型。

交易型领导基于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相关的官僚制权威和合法性。强调任务明晰、工作标准和产出,关注任务的完成和员工顺从,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手段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转换型领导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追随者。他们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远景,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如增强员工的动机)和团队(如调解团队内部的冲突)的绩效。转化型领导着重于为员工追寻意义,替企业创造使命,以实现员工的“非理性”的需求。

2道德领导理论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在研究伯恩斯转化式领导理论后提出的观点。传统教育管理理论在现代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已经不敷为用,学校领导者必须关注领导的道德纬度,构建学校共同愿景,强调责任与义务,把学校由知识传授组织转化为学习共同体;充分认识道德权威的作用,使学校管理不再囿于科层权威和人格权威的狭小范围之内,走向真正的道德领导。

3分布式领导理论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领导理论,强调领导实践分析的组织层面,而非个人层面,关注领导实践怎样(how)进行,而不只领导是什么(what),强调领导实践是领导者、追随者和学校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分布式领导是一种“联合作用”。联合作用意味着组织成员本着与同事同属于一个组织的信念,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同事的计划,调整行动以达到同步。

它包括协同作用和互惠影响。协同作用意味着组织成员彼此间通过互动开发出潜在的能力,发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互惠影响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类似于良性循环。

正式的分布式领导可以在以下几种关系中实现:跨层级关系、托管关系、对等关系、权力分离关系,而非正式的分布式领导主要是指在友谊关系中的情形。

第十二章 学校管理过程与方法

本章题目

T9:学校管理有哪些主要方法?怎样合理利用这些方法?

一 学校管理的常规方法(五种)

(一) 行政的方法

1 含义:行政方法是依据学校内部的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的一种方法。具体来

讲,就是依靠学校内部组织行政机构法定的权力和权威,运用命令、规定、决议、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科层组织系统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

2学校管理中行政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层次性、无偿性等一般行政方法的鲜明特点。 3行政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首先,它有利于实行民主集中制。其次,行政方法有利于管理职能的发挥。再次,运用

行政方法有助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机动灵活、断然有效的措施。

局限:其一,行政方法的效果往往深受领导者个人的品德、能力、素质、水平、作风以及权威

性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人治”之嫌。其二,行政方法在实际运行中容易滋长学校领导人独断专行、一言堂、家长制等官僚主义作风。其三,由于行政方法是借助于行政组织机构来进行的,因此容易造成管理系统叠床架物,层次过多,从而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其四,行政方法的过度运用,还容易导致对专家、学者学术性权力的侵害和限制,继而会使学校管理出现严重的“衙门化”倾向,这极不益于学校尤其大学学术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4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要建立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并明确界定其职、责、权。行政方法是依靠行政组织系统来实

施管理的,因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发挥这一方法作用的先决条件;

② 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③ 学校领导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自己的权威。

(二)法律的方法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法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颁布、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广义的法律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也包括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规章、政策等,同时还包括各个法定的社会组织所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 1 含义:法律方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法治”,即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来调节人们行为规范、

维系组织管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 学校管理中法律方法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其具有概括性、强制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等一般法律方法的基本特征。

3 法律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①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秩序化建设。②运用法律方法管理学校有助于促

进学校管理工作的稳定性。

局限:这主要表现在它过于的机械、僵化和刻板,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5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学校管理者要加强法制理论学习,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

② 要注意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

③ 对正式颁布的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

④ 在校内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运用其它管理方法进行相应补救和调整,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管理对象的处理结果既合法又合情。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规章制定的稳定性和变革性的关系,既不能朝立夜废,频繁变动,也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

(三)思想教育的方法

1 含义:思想教育方法亦称为宣传教育的方法。它是指学校管理人员凭籍真理、科学和道德信

念的力量,运用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和精神力量的感化、濡染来影响学校成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

2 学校管理中思想教育方法的特点:真理性、目标性、长期性、广泛性等特点。

3 思想教育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能从人的内在思想根源和灵魂深处解决问题,因而其一旦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效果和效

应则是长远和巨大的。

局限:①耗时长、见效慢;②对管理主体的素质和水平要求高。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如果管

理者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被管理者旗鼓相当、甚至有所不及时,这一方法便难以收到预期效果。③由于管理对象——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转变十分复杂,因而这一方法并不能对所有的被管理者都奏效,换言之,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

4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思想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学校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

② 要注意改进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其科学性;

③ 要持之以恒、耐心细致

(四)经济的方法

1 含义:经济的方法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和措施来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

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求关系和人的经济需求等,通过成本核算、利润统计、员工工资和奖酬发放,以及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方式来实施和维系组织的管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办学资源的争取和办学成本的

核算需要运用经济方法;二是对学校所属的校办产业、企业以及其它经济创收部门的管理需要运用经济方法;三是根据师生员工的物质需要,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和激励人的思想与行为,以达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 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平等性、有效性

3 经济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利弊分析

优点:能够直接、有效地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奖勤惩懒,激励先进,鞭

策后进。同时,经济方法的运用,还有助增强办学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观念,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等。

局限:容易膨胀人的经济理性,而淡化人的精神理性,使用不当时,容易滋长“一切向钱看”

的拜金主义风气。

4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要合理把握好经济方法的使用方向。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应着重体现在对办学成

本和办学效益的核算与追求上、对学校所属的经济组织的具体管理上、教职工劳动绩效的合理奖惩上。

② 在使用经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五)目标管理的方法

1 含义

目标管理的概念简称为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目标管理”概念。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经过上级与下级协凋,把组织的基本功能和任务转化为组织的工作目标,并把组织的总目标层层分解为部门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形成一个上下一致、矢量叠加的

目标锁链,并以此来确定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的工作责任,同时也以目标的达成情况来作为对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2 实施学校目标管理的程序

1).科学论证和决策学校工作目标:上下一起协商,共同制订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

2).层层分解目标,形成目标锁链:将目标层层分解,确定出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和各个成员的具体目标责任;

3).定期检查反馈,科学指导帮助:最广泛地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人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依据总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要求来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

4).严格考核评估,科学实施奖惩:强化对目标达成结果的考核、评价,并依据考核评估结果实施奖惩。

3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利弊分析

优点:淡化了过程管理而强化了对目标和结果的关注。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有利于完

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

局限:强调目标管理而忽视过程管理

4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于埋头事务,而应该将主要精力转向统筹

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民主性管理,有机结合集权和分权;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② 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授权艺术,以及协调人际

关系的能力;

③ 学校领导着要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要精心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

信息系统,努力使工作标准化。

(六)学校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学校管理的常规方法除上述几种外,还包括信息资讯的方法、咨询顾问的方法、榜样示范的方法以及案例剖析的方法、先行试点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等诸多方法。

第一,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任务和对象,有选择、

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方法;

第二,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因此必须注意双管齐下,

多种方法综合配套使用;

第三,要注意“管理有常法,管理无定法”。

教育管理学

导论及第一章

第二章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第四章 教育组织管理

第五章 教育行政体制

第六章 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七章 教育规划

第八章 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

第九章教育财政

第十章 教师人事管理

第十一章学校领导

第十二章 学校管理过程和方法

第十三章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

第二章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本章题目

T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请从必要性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谈一下你对“加强中国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学习”这一命题的认识。 T2:教育是培养价值观的活动,但教育的价值取向可能有多种,并不完全一致。请列举你认为教育应具备的主要价值观,并分析这些不同价值观给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扩展内容:自然学科 社会学科 人文学科

自然学科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人文科学则是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愿望,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文化生活等个性方面。

(二)管理特性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3.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应该具备公平、效率、卓越、自由主要价值观。

影响:公平指平等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但通常会损伤卓越。过分关注效率使公平目标难以实现。公平和自由的支持者的辩论日渐激烈。不同的人可以给卓越下不同的定义,这带来了更多

的争吵。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本章题目

T3: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管理学发展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请简要分析这些理论对当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法学和行政管理思想

(一)施泰因的法学和行政管理思想

1. 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共事务的教育进行干预以保障国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 社会:非人格化的自然要素;国家:人格化的自律要素。包含了基本的“社会契约”思想。

3. 国家重于社会,国家职能在于组织社会改革。包含了基本的“福利国家”思想。

4. 不希望社会历史的进化直接从谋求公众权利的社会运动中产生,而要通过有权进行社会管理的“互利的共和体”的政治调节来实现。

二、科学管理与教育管理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

目的: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最大化。

重心: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要点:①科学的工作分析:观察和测量;

②人员的选择:选择、培训和培养;

③管理合作:管理者和个人合作;

④功能性监督:管理者和工人有分工。

资料:

在社会整体性的进步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创新,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泰勒制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用,用科学知识和相应的组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个人或集团的社会行为,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新的整合方式 。

社会主义:泰勒制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这种完全理性设计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泰勒1923年曾说道:“对我而言,奉献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和财富仅仅是为了增加制造企业的利润,那将是可笑的。“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

①区别经营和管理,指出管理包括在经营(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之中。

② 认为管理功能包括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③ 倡导管理教育

④ 提出14项管理一般原则

⑤ 重心是管理原理和原则的理性化

(三)科学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 20世纪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不断开展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普及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增长,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教育投入增加,学校效益受到关注。

2. 传统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浪费。

3. 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观念,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总结:教育管理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效率,为此他们就要求教育管理人员重视学校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率。并把经费的分配与教学成本联系起来。

弗兰克·斯波尔丁——教学成本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员工的工作效率结合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即把经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

富兰克林·鲍必特

要提高学校行政效率,首先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毕业生标准)、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 生产者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被应用到教育管理中

资料:关于这一点,雷德蒙·E.卡拉汉在《教育与效率崇拜》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学校的学监是如何很快接受了当时商界和实业界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和做法:强调效率,严格执行详细的统一工作程序(常常要求每分钟的标准工作程序,供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使用)、细致的决算程序。虽然教育行政者对此心存疑虑、然而学校、学监却采用商界经理人等居高职之士的行话和做法,急于跟随时代潮流。

埃尔伍德·P·卡伯利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教育界的杰出学者,1916年,他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科书中,认为学校是“一座工厂,其中的原材料有待于重新塑造和加工成满足不同生活需要的产品。

三、科层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

(一)韦伯官僚体制(科层制)理论的核心

专业分工;等级权力体系;

制度化管理: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

非人格化:人员聘用和晋升以专业能力为取向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影响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组织理论之父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3)

1. 学校管理学界从1945年以后开始对韦伯模式发生兴趣,试图改变学者型校长的权威地位,

使学校行政组织公正、合理、合法,每个教职工有权在学校组织中享受民主权力,正常的晋升机会。美国马克斯·阿博特最早提出学校组织有些特征符合韦伯原则:学校组织有分工;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的理性化以及教职工按职位等领取报酬。

2. 但是,也有人认为,尽管学校组织在许多方面与科层组织相近似,但是终究与企业、机关

不同:学术权力VS行政权力等

3. 其中,以校长的因素至关重要:

(1)校长是法人代表,权力最大,责任也最大。

(2)校长的领导方式至关重要:如果校长的领导方式较富有人情味,那么教师更愿意合作,并努力于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师更有工作热情和社会满足感;校长和教师间容易保持公开接纳的气氛;教师把校长的行为看成是官方角色与个性特点的自然结合。总之,特色学校须有特色校长,有效学校须有有效校长。

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理论

(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r,美,1880-1949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阶段)的奠基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 梅奥和“霍桑实验”

①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②结果:无论工作条件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生产小

组内有一种默契,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职工感受到关心后,生产率得到提高。

② 结论:1、影响生产率的是社会环境因素;2、正式组织内存在非正式组织。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力资源阶段)

(1)代表理论

①关注人的需要层次的研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交往、地位、求知和求美、自我实现

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性善论和性恶论)

赫兹伯格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理论。

② 关注人的行为控制的研究

③ 关注目标与人的心理相互影响的研究

(2)研究重点:人性假设是出发点;激励理论是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70年代以后,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学家更加重视教职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

位,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社会与学校中各种因素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2、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3、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校内外的人际关系。

五、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教育

(一)传统行政理论:威尔逊和韦伯

威尔逊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1“把那些傻呆呆做功课的男孩儿们变成思考的男人”。

2“为国家服务,为所有的国家服务”

3 提出构建公共行政学科的必要性,指出公共行政的研究可以使政府的效率得以提升。 4 提出行政与政治的二分法,(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认为行政管理并非政治影响范畴,“去政治化的政治” 。

5“自治、民主政府、集体安全、国际法、以及一个国家间的联盟,……他的预见和他的外交学或多或少地为20世纪定下了基调。”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行政理论的批判

1、对“政治—行政”二分论的批判:

①现实中的政治和行政是不可分的,行政无法实现“价值中立”。

②二分论往往造成行政机构的保守和低效。

2、对“科层制”的批判:

①组织僵化,缺乏适应性。

③ 过分理性化,缺少对人的合理要求的关注。

④ 对非正式组织关注不够。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1、代表人物: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奠基人和宪政经济学之父,发展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2、主要思想

• 政府不是一种理想的制度 。

• 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其要素分别是:消费者、厂商、货币和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和选票。

• 个人主义: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经济理性:人们的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都会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政治交易: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 校本管理:政府制定战略、确定使命、制定政策、提供资源;学校在框架内自主管理。 • 择校运动:政府提供教育资源,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教育市场化的生动体现。 • 特许学校:打破垄断,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办出特色。

• 公立学校私营化:政府放权于社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六、行政伦理学的发展与教育学

• 1、道德是什么?从义务论、功利主义到正义论

• 2、义务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真正的自由是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国家的功能和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而不是公民福利和世俗幸福。

• 3、功利主义:每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建立政府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 4、罗尔斯的“正义论”:所有的社会基本的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的社会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 • 第一,每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取得与他人相同的利益。

• 第二,可以存在不平等,但这是为了保证社会处境不利的人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生存与发展机会。

新公共行政理论

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风起云

涌,行政学因此特别关注公共行政中的公正与社会公平的问题。

基本观点:“社会正义”是除了效率和经济之外的公共行政学的第三个规范性支柱,应促使“社

会公平成为公共行政的精神”,“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社会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

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

影响:在美国,“新公共行政理论”从未真正被广大学者和实践者们接受,而是被看做“一次

伟大的失败的尝试”。而在大西洋彼岸的欧陆各国的行政改革中,这个理论却得到了高度的回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教育的影响:更加关注教育公平。

第四章 教育组织管理

本章题目:无

一、教育组织

1. 概念: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建立的由机构、人员、职权、制度和文化等要素组成

的相互协作的开放系统。

2. 教育组织(组织)的特点:实现特定目标的系统;人造的系统;协作的系统;开放的系统;

社会的系统。

3. 教育组织的特殊性:教育组织目标的多样性;教育组织结构的复合性;教育组织过程的协

作性;教育组织结果的价值性;教育组织的学习性。

4. 教育组织的功能

外显:对人的培养

内含:教育组织所具有的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功效以及实现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

目标整合的功能(高考);职能分化的功能(招生/培养/就业);任务分解的功能

沟通协调的功能(校长信箱);聚合扩张的功能(社会资本)

二、 教育组织结构

1. 定义:组织内部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和横向各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的总和。

2. 要素:包括机构设置、职位、权力关系、沟通网络等正规部分和技术、组织内部的社会心

理等非正式部分。

3. 具体形式:

机械结构: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

附加结构:矩阵型;事业部型;委员会型

三、 教育组织权力

1. 权力的定义:①狭义的政治学定义:政治上的强制力量(power);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authority,职权)。

②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意志的可能性。(广义的社会学的定义,韦伯)

2. 权力的来源

根据来源不同,权力可划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

正式权力:即职权,来自神授或民赋;

非正式权力:除职权之外的一切权力,来自个人品质,如德性、知识、能力等。

3. 教育组织的权力

正式权力:奖赏权、强制权、人事权、财产权、组织管理权、发展权

非正式权力:包括组织的非正式权力(组织文化的影响力)和领导人的非正式权力(专长权和感召力)。

四、 教育组织建设(结构和文化建设)

(一)教育组织结构建设

1 直线型与职能型结合:把教育组织作为专业组织设计和建设;根据专业化岗位职责聘用合

适人员;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的特点运用直线职能制;直线和职

能的结合不能削弱直线的职权,也不能限制职能权力的发挥。

2 集权与分权有效结合:授权、汇报、监督

3 层级与跨度合适:加强对组织成员的培训;明确而合理的授权;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良

好的信息沟通;必要的现场管理

4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配合:

①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组织计划和目标;②建立明确的指挥线路和职位结构系统;③建立健

全组织的规章制度;④建立组织参与管理机制;⑤注意组织系统的开放性;⑥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二)教育组织文化建设:

1 创建组织文化;2 维护组织文化;3 变革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所谓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教学活动中所沉淀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文化有强弱之分,但无价值高低。

(2)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次。

(3)用英雄人物、仪式和典礼、校园建设来创建、维护和变革学校文化。

第五章 教育行政体制

本章题目

T4: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通识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分制改革等政策是其中的重点措施。

一、教育行政体制

1 概念: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换言之,也就是国家对教育的领导

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构成:①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③各级教育行政机构

相互间的职权划分;

2 类型

(一)集权制和分权制(职权划分)

◆集权制: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治。中央

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e.g. 法国,前苏联,中国

优点:◆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效率+)

◆有利于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可据之评估和检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卓越+) ◆有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帮助。(公平+)

缺点:★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卓越—)

★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效率—;自由—)

★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造成不利影响。(公平—)

法国:典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

法国国民教育部统领全国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试设置、教育预算、人事等各方面的教育大权,通过“教育部—学区—省—市—镇”这样一条垂直行政路径统一指挥全国教育系统的运作。

安排有严格的教育督导制度,以保证教育政令的贯彻。

公立私立学校都在教育部的监管下。凡是全部或部分接受政府经费补助的私立学校,人事聘用必须经过教育部认可,未收到教育部补助的,也需要接受教育部视导和监督。

地方分权制

★含义: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在这

样一种制度下,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所以这也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

e.g. 美国(绝对分权)、德国(有限分权)、加拿大

优点: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缺点: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②各地条件不

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

(二)从属制和独立制(隶属关系)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一般行政对教育是直接指挥监督还是间接干预。我国属于前者,设置于各级地方政府内的教育厅(局)等教育行政机构均归本级地方政府统辖。美国实行学区管辖,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独立于地方政府的一般行政之外,学区独立征收教育税,财政独立,政府仅给予一般的指导建议。

从属制

含义:从属制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

不能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

优点:★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缺点:★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容易在工作安排中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

★由于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容易导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损害。

独立制

含义: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

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

优点:★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实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有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要的干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缺点:★教育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机构设置)

分类的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专家统治制一般要求教育行政首长具备一

定的学历,且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专家。

专家统治

优点: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有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缺点: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导致教育

行政决策的片面性,出现就教育分析教育的情况。

非专家统治

含义: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应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

制定机关。

优点:★有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缺点:★容易出现不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乱决策、瞎指挥的问题,从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

政策的科学性。

二、我国教育的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一)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根据196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立的。即中央政府一级设立国家教育部,地方的省、市、县、乡四级、省设教育厅、市、县设教育局,乡设教育科、室(组)等专门性的教育行政组织。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受中央统一领导。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其基本形式属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

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关

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

(二)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1 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次变革: “人民教育人民办”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当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

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第二次变革: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0年3月,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在安徽揭开。

★ 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成为国家意志,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

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

段教育保障制度。

2 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直接主

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明确了改革思路。

◆ 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之后,在中央政府领导下,以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为契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办学的体制问题。

问题之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1.政事分开,明确高等教育行政职权范围和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范围。

政事分开就是要明确划分政务与校务,理顺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主管政务,学校自理校务,政府宏观控制,学校自主办学的新型政校关系。

2. 适度制衡与监督,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评估和督导组织体系。 问题之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两个的新政策:

★一是把高职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以前所有高校都要由教育部审批。

★二是把相应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中央只管本科。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反复磋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从实际出发和思想解放的结果,也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两个权力的下放,扩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

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北京大学等26所部属高校)。建立

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清华大学等8所部属高校)。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黑龙江省,浙江省,厦门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长春理工大学)。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湖南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黑龙江省)。

3 职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调动多方面力量发展职业教育

★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

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4 民办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异军突起。1992年,中国的四川省出现了改革开

放以来第一所正规的民办学校。进入21世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发展民办教育和办学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法制化。在所有民办教育领域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热点。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趋强,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促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随着中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办学体制中如何处理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关系,改革公办学校由政府单一包办的办学体制,逐渐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

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三、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1、组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建立的由机构、人员、职权、制度和文化等要素组成

的相互协作的开放系统。

2、三重身份: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还是一种管理职能。

3、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具有国家(公共)性质,是国家行政机关(vs权力机关) ;依法存在,体系严密。

(二)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与职能

1 纵向:①表现:层级与管理幅度(科层制)②研究核心:权利与责任;效率 2 横向:①表现:行政组织的部门机构②核心:专业分工;效率

3 我国的教育行者组织与职能:①中央教育行政组织:国务院和教育部;②地方教育行者组

织: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三)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1公务员制度(略)

2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在教育行政机构中担任各类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教育行政机构相结合,构成了教育行政的主体。 (四)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1 转变教育行政职能 2 调整教育行政组织结构 3 提高教育行政人员素质

第六章 教育政策与法律

本章题目

T5:请分析教育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指出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 T6:请介绍一下我国教育法的体系。

一 教育政策及其特点

含义:为了解决教育领域的公共问题,由执政党、立法机构和政府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及其活

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其实质是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

教育政策的特征

1、一般性特征: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公共服务;注重实施过程。

2、区别性特征:目标的公益性;环境的复杂性;对象的特殊性;评价的价值性;自身的矛盾

性;决策的两难性

二 教育政策的制定

1原因(背景):教育政策环境的变化(教育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教育决策的参与主体增多,利弊凸显) 2 过程及注意事项

政策过程是阶段性的。这种思想来源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传统。此后,詹姆斯·安德森将政策过程分为政策议程、政策形成、政策通过、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五个环节,加里·布鲁尔和彼得·德利昂又将政策过程分为创意、估计、选择、执行、评估和终止六个阶段。(这种阶段论框架是政策过程分析的基本模式。 ① 教育问题的感知。

外缘性问题(在家上学)和内缘性问题(教育乱收费);有广泛的影响度;与既定的价值、规范产生冲突。

② 教育政策问题的确认和议程建立:由在公共生活中享有足够话语权的公共主体表达出来。

③ 提出和评估备选方案

主要参与者:党和政府;教育政策研究者 评估内容:可行性、结果、成本与效益 ④ 教育政策选择和政策合法化

主要参与者:各种利益相关者(民主化) 合法化:审查、批准、签署、颁布(法制化) ⑤ 教育政策实施:政策宣传、政策分解、政策落实 ⑥ 教育政策评估

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科学化 ⑦ 教育政策的调整、终止与废止

三 教育法 (一)对法的认识

第一、定义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

广义:法规(国家立法机关和其他机关制定或认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二、结构上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指那些关注“涉及人们之间利害关系的,在法律上不可再支解的社会行为”的法律规范。 中观:社会某一范围、领域的法律规范的有机组合。 宏观:一个国家所有单行法律所构成的统一的规范体系。 第三、法理上有“善”“恶”之分

苏格拉底:“雅典的法律虽然失去公平正义,但我要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 。

“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是世界上共同信奉的法律古训。因此,“纽伦堡审判” 一开始,所有纳粹战犯用同一个理由为自己辩护:我是在执行法律。 “拉德布鲁赫公式”

1、所有的实在法都都应当体现法的安定性,不能够随意否定其效力; 2、除了法的安定性之外,实在法还应当体现合理目的性和正义。

3、从正义角度看,若实在法违反正义达到不能容忍的程度,它就失去了其之所以为法的“法性”,甚至可以看作是非法的法律。

只有善法之治才称得上法治,恶法之治是专制。由此,提高立法质量,使法律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

法治分形式法治和实体法治。形式法治仅指严格依法办事,而实体法治,指的是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和保护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建设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和实现的国家。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应该以道德主骨,用法治循规,让公权力守位 。 (二)教育法

1、定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是举办教育事业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 在我国,广义的教育法与教育法规的含义相同;狭义的教育法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政治方向、文化方向);公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终身性原则、)

四 教育法体系(①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②教育法的制定、内部结构和实施;③教育

改革与教育法规建设)

(一)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 我国的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是在宪法的统领下,由三个结构要素(公法、私法和社会法)构成。一般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特别行政法是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2 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种观点:不独立,从属于行政法

近代国家使教育组织化、国家化,国家有了(规定了)公民教育权(双向规制)。教育先成为国家行政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后成为法的对象。

教育法:以国家对教育的组织和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法规总和。

评价:立足于过去,忽视了教育法自身的丰富与发展,将教育法等同于教育行政法。 第二种观点:教育法是法律体系中的独立部门。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教育,已经突破了国家行政组织的限制。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关系,不能仅用行政关系描述。教育法在实践中日益完善,自成体系。教育行政法仅是其中一个部分。 评价:着眼于未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二)教育法的制定、内部结构及实施 1教育法的制定

a) 教育法的制定简称教育立法。它是指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规的专门活动。 b) 因为教育法的创立机关的地位不同,教育法的效力也不同。比如全国人大创立的教育法的

效力就比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效力要高,同样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在效力上也要比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要高。

2教育法的内部结构

我国教育法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纵向标准为教育法的效力等级,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横向标准为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

(1)形式结构主要包括: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基本法以外的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2)内容结构主要包括: 《学位条例》(1980,2004)《义务教育法》(1986,2006)《教师法》(1993)《教育法》(1995)《职业教育法》(1996)《高等教育法》(1998)《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

3教育法的实施

①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规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② 主动学习、严格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③ 国家教育机关和公职人员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用法律。

④ 法律运用的次序原则:下位法服从上位法(上位法优先原则)

、旧法服从新法(新法优先原

则)、一般法服从特别法(特别法优先原则)。 ⑤ 动员全社会力量监督法律的实施。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法规建设

1 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则:坚守教育的公益性

(1)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利益冲突集中领域,教育的公益性正经受挑战。

(2)法规建设:应从公法角度对公立学校进行规范。

尽管教育也可以通过市场向社会提供,但一旦适用市场机制来运行时,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就会转化成私人物品或者准私人物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分性和竞争性,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受到损害。

为了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公立学校应界定为由国家设立的,以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为目的、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服务的公立公益性机构,是以公权力主体的身份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法人组织。

2几个关键的教育法律问题

(1)公立学校的法律地位:国家机构还是法人机构?

传统上,我国公立学校一直被定位于事业单位;新形势下,应区别对待(高校、职业技术学校vs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公益性机构还是营利性机构?

传统的确定方式:行业标准;新形势下,应为民办教育留下发展空间

3教师的法律地位:具有公务性质的特殊法律关系

较统一的国际原则:根据法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实施教育活动,执行国家教育公务。 我国的变化:以1993年《教师法》为界限,从国家分配(纵向,行政法律关系)到聘任制(横向,民事法律关系,特殊法律关系)。

特殊法律关系:学校和教师在法律地位上并不平等。教师基于国家要求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

而不是基于合同向聘任方提供服务。因此,在教师聘任合同签署的过程中,契

约自由的适用应受到行政法治原则和教育目的原则的制约。

4学生的法律地位:

如何界定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关系?

监护权转移说:忽视了两者截然不同的法律性质(私权vs公权,无过错责任原则vs过错责任原则)。

监护关系代理说:忽视了学校的监护权不是受托于家长,而是来自于教育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代理权vs法定教育权)。

特别权力关系说:忽视了学校取得民事法律地位后身份的改变。

契约关系说:忽视了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基本特征,把学校简单类同于企业。

总之,理解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重视其公权性质,在今后的法律修订过程中进行明确规定。

第七章 教育规划第八章 教育督导与评价(两章均没有涉及题目)

第九章 教育财政

本章题目

T7:什么是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介绍一下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财政

教育财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管理活动。

主要包括:实施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财经政策;筹措并分配用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经费;对教育机构的经费使用情况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等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果,增进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萧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

教育财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经费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它包括预算、会计、决算和审计全过程。

二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为完成其本身的工作任务,对其所需要的国家预算资金,进行领拨、分配、使用的管理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内教育经费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现代教育财政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为推进本国本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使得那些用以维系和发展教育所依赖的财力资源得以有效地筹措、科学地配置并发挥最佳的整体规模效益。

——孙绵涛著:《教育行政学》

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1财政管理体制

概念:是规定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体制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国家税收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体制是指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因此,狭义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也就是教育预算管理体制。

2 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制度

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财权的划分,应按照财权、事权匹配的原则操作。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财政优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控制能力),也造成了地方财政的困难和县、乡教育财政吃紧 。

今后改革的思路:

第一,按照教育层次划分事权和财权。即省、县级政府分别承担高中和义务教育的经费。 第二,按照教育经费的构成项目进行分担。即省县共同承担教育人员经费,国家承担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3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1)教育经费:教育经济学中又称教育投资、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教育资本等,即从通过

教育对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传递,使人的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生

产增长的观点出发,为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简单来说就是为教育事业发展

或制度化组织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2)教育成本与教育经费的区别

教育成本与教育经费并不完全相同。

教育经费一般是指国家、政府或社会所支付的教育事业费用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不是构成教育成本的全部内容。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消耗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3)各级各类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依次前者包括后者。

教育经费反应当期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分为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教育科研经费以及其他部分。教育事业费又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部分。人员经费指用于教职工工资及其有关福利待遇的经费,用于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经费。公用经费是指用于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膳费及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

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是由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基建拨款、科研经费拨款等。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是指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从2011年1月1日起,我国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4教育筹资

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

①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还包括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

学教育经费、校办产业收入、国家对学校的税收减免等。

预算内教育经费是由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基建拨款、科研经费拨款等。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是指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

② 社会捐集资办学;③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④学杂费;⑤教育基金;⑥国际援助

第十章 教师人事行政

本章题目:无

一 教师人事行政的涵义与意义

1 涵义

广义的"人事"是指在社会劳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中的所谓“人事”,是指用人以治事,力求人与事的协调。

人事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为完成其具体使命,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工作人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奖惩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措施所实施的管理活动。

教师人事行政: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措施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奖惩及福利待遇等事宜所实施的管理。

考察各国情况,对人事管理等的界定及其性质是有差异的。简言之,可用“进、管、出”三个字概括。

2 意义

(1)用好人:知人善任,量才使用。即发现、选拔符合现阶段干部标准,能开拓创新的学校领导干部和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

(2)办好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地调配及监督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作用,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原则:德才兼备;因事择人;动力激励;动态调节

第十一章 学校领导

本章题目

T8:简单介绍一下领导问题研究视角的转变过程,教育组织的领导应该怎样运用这些理论?

一 领导问题研究视角的演变

(一)特质研究

内容: 特质理论是现代西方人格构成的一种主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

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领导特质理论主要是研究一名优秀而成功的领导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与领导相关行为及绩效方面的关系。早期领导特质研究主要是要确定成为领导者的决定因素,被称为“伟

人”理论。领导者的主要特质包括:智力水平、自信心、决心、正直、社会交往能力。 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如蒙古族的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林黛玉)。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研究:《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 PF)。共有 187 个自我陈述题目,检测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等 16 种因素的特征。这些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

质。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

评价:20世纪中期,领导特质理论受到了挑战。大量的研究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特质一定就是成功的保证。因此,领导能力并不是个人所拥有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它与社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关。

(二)领导行为研究

内容:领导才能与追随领导者的意愿都是以领导方式为基础的,所以许多人开始从研究领导者

的内在特征转移到其外在行为上。这就是领导者的行为方式论。行为研究从对人的关性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 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

库尔特·勒温(K.Lewin,社会心理学之父)在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民主、专治、放任。

伦西斯·利克特(R.Likert,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参与式。

(三)领导情景研究(权变理论)

内容:情景领导理论由美国行为学家保罗·赫塞提出。认为领导和管理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

要注意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随之改变领导和管理的方式。

情境领导模式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没能力,没意愿并不安”;第二阶段为“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第三阶段为“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第四阶段为“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

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阶段,领导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

导者要采取“告知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劝服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员工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到了第四阶段,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来将工作交付给员工,领导者只需作监控和考察的工作。

二 教育组织领导

1转化式领导理论

美国学者伯恩斯提出“交易式领导”和“转化式领导”模式。不同的领导在领导过程中会表现出两种领导力:交易型和转换型。

交易型领导基于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相关的官僚制权威和合法性。强调任务明晰、工作标准和产出,关注任务的完成和员工顺从,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手段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转换型领导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追随者。他们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远景,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如增强员工的动机)和团队(如调解团队内部的冲突)的绩效。转化型领导着重于为员工追寻意义,替企业创造使命,以实现员工的“非理性”的需求。

2道德领导理论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在研究伯恩斯转化式领导理论后提出的观点。传统教育管理理论在现代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已经不敷为用,学校领导者必须关注领导的道德纬度,构建学校共同愿景,强调责任与义务,把学校由知识传授组织转化为学习共同体;充分认识道德权威的作用,使学校管理不再囿于科层权威和人格权威的狭小范围之内,走向真正的道德领导。

3分布式领导理论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领导理论,强调领导实践分析的组织层面,而非个人层面,关注领导实践怎样(how)进行,而不只领导是什么(what),强调领导实践是领导者、追随者和学校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分布式领导是一种“联合作用”。联合作用意味着组织成员本着与同事同属于一个组织的信念,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同事的计划,调整行动以达到同步。

它包括协同作用和互惠影响。协同作用意味着组织成员彼此间通过互动开发出潜在的能力,发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互惠影响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类似于良性循环。

正式的分布式领导可以在以下几种关系中实现:跨层级关系、托管关系、对等关系、权力分离关系,而非正式的分布式领导主要是指在友谊关系中的情形。

第十二章 学校管理过程与方法

本章题目

T9:学校管理有哪些主要方法?怎样合理利用这些方法?

一 学校管理的常规方法(五种)

(一) 行政的方法

1 含义:行政方法是依据学校内部的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的一种方法。具体来

讲,就是依靠学校内部组织行政机构法定的权力和权威,运用命令、规定、决议、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科层组织系统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

2学校管理中行政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层次性、无偿性等一般行政方法的鲜明特点。 3行政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首先,它有利于实行民主集中制。其次,行政方法有利于管理职能的发挥。再次,运用

行政方法有助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机动灵活、断然有效的措施。

局限:其一,行政方法的效果往往深受领导者个人的品德、能力、素质、水平、作风以及权威

性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人治”之嫌。其二,行政方法在实际运行中容易滋长学校领导人独断专行、一言堂、家长制等官僚主义作风。其三,由于行政方法是借助于行政组织机构来进行的,因此容易造成管理系统叠床架物,层次过多,从而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其四,行政方法的过度运用,还容易导致对专家、学者学术性权力的侵害和限制,继而会使学校管理出现严重的“衙门化”倾向,这极不益于学校尤其大学学术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4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要建立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并明确界定其职、责、权。行政方法是依靠行政组织系统来实

施管理的,因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发挥这一方法作用的先决条件;

② 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③ 学校领导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自己的权威。

(二)法律的方法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法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颁布、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广义的法律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也包括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规章、政策等,同时还包括各个法定的社会组织所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 1 含义:法律方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法治”,即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来调节人们行为规范、

维系组织管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 学校管理中法律方法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其具有概括性、强制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等一般法律方法的基本特征。

3 法律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①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秩序化建设。②运用法律方法管理学校有助于促

进学校管理工作的稳定性。

局限:这主要表现在它过于的机械、僵化和刻板,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5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学校管理者要加强法制理论学习,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

② 要注意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

③ 对正式颁布的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

④ 在校内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运用其它管理方法进行相应补救和调整,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管理对象的处理结果既合法又合情。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规章制定的稳定性和变革性的关系,既不能朝立夜废,频繁变动,也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

(三)思想教育的方法

1 含义:思想教育方法亦称为宣传教育的方法。它是指学校管理人员凭籍真理、科学和道德信

念的力量,运用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和精神力量的感化、濡染来影响学校成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

2 学校管理中思想教育方法的特点:真理性、目标性、长期性、广泛性等特点。

3 思想教育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能从人的内在思想根源和灵魂深处解决问题,因而其一旦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效果和效

应则是长远和巨大的。

局限:①耗时长、见效慢;②对管理主体的素质和水平要求高。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如果管

理者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被管理者旗鼓相当、甚至有所不及时,这一方法便难以收到预期效果。③由于管理对象——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转变十分复杂,因而这一方法并不能对所有的被管理者都奏效,换言之,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

4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思想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学校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

② 要注意改进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其科学性;

③ 要持之以恒、耐心细致

(四)经济的方法

1 含义:经济的方法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和措施来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

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求关系和人的经济需求等,通过成本核算、利润统计、员工工资和奖酬发放,以及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方式来实施和维系组织的管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办学资源的争取和办学成本的

核算需要运用经济方法;二是对学校所属的校办产业、企业以及其它经济创收部门的管理需要运用经济方法;三是根据师生员工的物质需要,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和激励人的思想与行为,以达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 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平等性、有效性

3 经济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利弊分析

优点:能够直接、有效地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奖勤惩懒,激励先进,鞭

策后进。同时,经济方法的运用,还有助增强办学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观念,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等。

局限:容易膨胀人的经济理性,而淡化人的精神理性,使用不当时,容易滋长“一切向钱看”

的拜金主义风气。

4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要合理把握好经济方法的使用方向。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方法,应着重体现在对办学成

本和办学效益的核算与追求上、对学校所属的经济组织的具体管理上、教职工劳动绩效的合理奖惩上。

② 在使用经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五)目标管理的方法

1 含义

目标管理的概念简称为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目标管理”概念。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经过上级与下级协凋,把组织的基本功能和任务转化为组织的工作目标,并把组织的总目标层层分解为部门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形成一个上下一致、矢量叠加的

目标锁链,并以此来确定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的工作责任,同时也以目标的达成情况来作为对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2 实施学校目标管理的程序

1).科学论证和决策学校工作目标:上下一起协商,共同制订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

2).层层分解目标,形成目标锁链:将目标层层分解,确定出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和各个成员的具体目标责任;

3).定期检查反馈,科学指导帮助:最广泛地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人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依据总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要求来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

4).严格考核评估,科学实施奖惩:强化对目标达成结果的考核、评价,并依据考核评估结果实施奖惩。

3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利弊分析

优点:淡化了过程管理而强化了对目标和结果的关注。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有利于完

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

局限:强调目标管理而忽视过程管理

4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于埋头事务,而应该将主要精力转向统筹

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民主性管理,有机结合集权和分权;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② 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授权艺术,以及协调人际

关系的能力;

③ 学校领导着要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要精心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

信息系统,努力使工作标准化。

(六)学校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学校管理的常规方法除上述几种外,还包括信息资讯的方法、咨询顾问的方法、榜样示范的方法以及案例剖析的方法、先行试点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等诸多方法。

第一,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任务和对象,有选择、

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方法;

第二,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因此必须注意双管齐下,

多种方法综合配套使用;

第三,要注意“管理有常法,管理无定法”。


相关内容

  • 2009年人事股工作总结
  •   一、200*年工作回顾。   旧岁辞去,新年伊始。值此岁末年首之际,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感慨很多。这一年来,我们全股室的同志,和谐相处,团结协作,勤奋工作。工作有分有合,对口工作专人干,应急性工作大家干,忙中有乐,苦中带甜,大家心情畅快。回首xx年年,人事股所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完成 ...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三个月复习计划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复习计划(三个月) 怎样来制定一个行之有效且能够按期完成的计划呢?请参考以下复习建议: 一 .基础阶段(约2个月) 任何类型的考试基础最重要,地基打好了才能又快又稳的建起一座高楼.招教考试也是如此,基础牢固才能保证之后的复习事半功倍.那就要求大家必须不断的复习,在量变积累中向前推 ...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答题思路和方法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指导 2011年11月08日 14:42 来源:东方网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 ...

  • 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重点整理
  • 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 1. 建筑师工作对象.职责: (1) 工作对象是建筑.城市以及相关的人工环境 (2) 几时要设计与规划人类物质世界的秩序,又要参与建造过程的协调. 用符合当代技术.材料允许范围内的建筑语汇恰当地阐释社会的生活和时代精神 2. 建筑师职业起源: 首先诞生于欧洲:古希腊罗马(建造师) ...

  • 教务主任工作职责18145987
  • 教务处主任岗位职责 教务主任是分管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主要助手. 教务主任在分管校长领导下, 协助分 管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全校教学工作. 一.制定.组织和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和完善各项教学常规,建立正常 的教学秩序,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协助分管校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 ...

  • 整理精品宜兴社区培训学院规章制度
  • . . . . . . . 宜兴社区培训学院规章制度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二.学籍管理制度 三.公物管理制度 四.办公室管理制度 五.财务管理制度 六.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借阅制度 七.物品采购.领用制度 八.教室管理使用制度 九.工作人员考核制度 十.奖惩制度 十一.院务公开制度 十二.其它制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考研有关事项
  • 国际经济与贸易考研有关事项 有有关关国国贸贸专专业业各各个个高高校校研研究究生生专专业业排排名名 排名 校名 等级 一级学科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020206国际贸易学 2浙江大学 A++ 020206国际贸易学 3 湖南大学 A+ 020206国际贸易学 4 上海财经大学 A+ 02020 ...

  • 南京大学2017年教育学考研科目
  •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 www.borenedu.cn 南京大学2017年教育学考研科目 南京大学教育学隶属于教育研究院,院校招收教育学学硕和教育学专硕研究生.两个专业考试科目不同考生要提前了解清楚考试内容等,避免复习错误.因为2017年招生简章要等到2016年9月才会发布,2017年备考的同 ...

  • 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收集整理
  • 奥斯特教育 一.简介 成都澳斯特教育集团(成都澳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都澳斯特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都澳斯特培训学校.小桔灯作文)是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机构. 履行"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学习习 ...

  • 网络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服务
  • 摘要:网络教育服务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符合学习者需要和期望的服务结果的机会,也就是澄清服务提供商和学习者之间的正确的需要.只有针对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建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服务,在观念.制度和模式上大胆创新,做好学习支持服务,才能够确保远程教育大规模发展. 关键词: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