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何以能见"深"--说说鲁迅先生的"开掘功夫"

汲安庆

写前启悟——

对于写作,人们很认同“开口要小,开掘要深”的观点。此说其实源于鲁迅先生答沙汀和艾芜的信中,见《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文,原句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先生的意思是反对将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情拉杂成文,但是没说怎么个“严”法,后人遂苦心揣摩,终于发现了“开口要小”这个秘籍,将“严”字落到了实处。

开口小,强调的应该是对所要表达内容的切入角度,或者说视角,一定要小,比如同是表现父爱,朱自清选“背影”的视角,林海音选“花儿”的视角。多小啊!又多么精致啊!小了,便于端详、掌控,“挖掘”起来也更个性、更自由,可以使表达空间更大,表达能量更强,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效果正是这么来的。写作是这样,教师上课、学者做研究都是这样。

倒是贪大求全,似乎什么都说了,但是因为广度有了,深度没了,实际上几乎等于没说。

不过,对于如何深入挖掘,鲁迅先生也没有展开,是想让读者诸君自己参悟,摸索,进而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么?

没有明说,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却将这一创作法则渗透无遗。

在我看来,先生的挖掘功夫,首先体现在“联想”的功力上。

以他的杂文《推》为例!

议论的“引线”是一个小男孩误踩一位长衫客的衣角,被推下电车,以致被轧死的新闻事件。

先生由长衫客的“推”,很自然地想到了洋人的“推”——不用两手,却只将直直的长脚,如入无人之境似的踏过来,倘不让开,他就会踏在你的肚子或肩上。

笔锋一回,又提到了上等华人的“推”——弯上他两条胳膊,手掌向外,像蝎子的两个钳一样,一路推过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里。

继而,又联系到了国人的推——旧历端午,在一家戏场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把十多个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死尸摆在地上,据说看的人又有万余人,人山人海,又是推

经过这样九曲回环的联想,先生的愤慨在文章的结尾,终于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

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可能的,而这推与踏也还要扩大开去。要推到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弱者,要踏到一切下等华人。这时就只剩了高等华人颂祝着:“阿唷,真好白相来希呀。为保全文化起见,是虽然牺牲任何物质,也不应该顾惜的——这些物质有什么重要性呢!”

四种“推”的形象,像流水一样在文中强势呈现,洋人、上等华人的嚣张跋扈,草菅人命,下等民众的卑微、弱势,命如蝼蚁,都像浮雕一样深深地烙在读者的心上,也把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满腔悲愤,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巨大悲悯给突显出来了。

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推”,竟能见出人性的劣根,国运的式微,百姓人权的沦丧,这样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罕见的思想高度,正是因为有了联想的滋润与推动!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暗藏着一个联想轴,读者可以借此引发缤纷的联想,从而可以把自己的各种体验、思想、情感随之加进作品中去。

比如你能从韦庄的“嫁与”(“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想到杜甫的“嫁与”(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从许身心上人,想到许身国家、民族,如此灵慧的联想正是因为有了“许身”这个联想轴!

鲁迅的联想轴似乎是某件小事情,或者某个人的一句话,因为他随后的联想正是基于此,但是倘若缺乏敏锐的感受力,执着的探察力,像开矿一样开到联想轴,就如从上述的新闻事件中提炼出“推”,再有创作的激情,恐怕都无济于事。

所以,联想力和思辨力其实是互相支撑的!

这就涉及到“升格”的功力。

先生的联想并非只在一个平面上滑行,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拓展、衍生。细细揣摩,联想跃动的背后,其实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正在悄悄蓄势、升格。联想完毕,升格随即完成,也很自然地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叫绝的立意制高点。

不妨另举一例:《算账》

作者抨击的靶子是几位学者的言论:清代学术的发达为前代所未有。学者们的证据是:解经的大作,层出不穷;史论家绝迹了,考试家却不少;尤其是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

鲁迅先生不无嘲讽地写到——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的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

这是作者率先算的两笔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说不提,其实还是提了,而且是作为劈头就提的,属于正话反说。第二笔帐,他其实是故作糊涂,从而达到对学者们轻重不分,思想麻木进行反讽的目的。

作者说这“比用庚子赔款来养成几位有限的学者,亏累多了”,这算的是第三笔帐。话虽短,力量却很大。庚子赔款,那是国家的耻辱,国人永远抹不去的痛。但是先生没有完,紧接着又算了第四笔帐——

到现在,还在用兵燹、疠疫、水旱、风蝗,换取着孔庙重修,雷峰塔再建,男女同行犯忌,四库珍本发行这些大门面。

真是雷霆万钧,排山倒海!四笔帐:军事帐,政治账,民生账,全有了!表面上是挖苦几位学者的冬烘头脑,实际上是对当时政府愚昧、专制,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的无情嘲弄。事例在延展,批判对象在扩大,思想病根的追溯在挺进,这些都是升格之功的有力体现!

当然,“细绘”的功夫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绘“形”。即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三言两语,把一个很鲜活的形象勾勒出来。如被外国巡捕无端地揣入黄浦江,还自我解嘲地说“吃了一只外国火腿”的“人民”;上文中提到的自视甚高,蛮横残忍地推人的所谓“上等华人”;把油光可鉴的发髻盘得像富士山一样,不时还得意地扭一扭的清国留学生……因为绘得很生动,读者常常在笑过之后,会不由自主地去审视这些被雕塑了的人物形象的精神人格,并拷问自我的灵魂,其深刻性是不言而喻的。

绘“形”是先生的强项,绘“心”更是先生的拿手好戏。

不论是借别人的口大话人心,还是自己直接站出来议论、抒情,鲁迅先生都能做到鞭辟入里,一剑封喉。比如,在《隐士》一文中,他抓住下述事实:“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讥讽明代的陈继儒);陶渊明隐居,依然有奴仆为其种地、营商;古今著作中,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钓徒、樵子;唐末诗人左偃用“谋隐谋官两无成”状写自己的悲惨景况,很自然地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谋“隐”和谋“官”同质,都是噉饭之道,一下子将隐士高雅脱俗外表掩盖下的矫情和圆滑之心给甩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例文升格——

宁静的根雕

曾钰雯

路过那家根雕店,我停下脚步。趴在橱窗边,端详那些价格不菲的根雕。

棕褐色的盘虬树根,凝固了的生命!它就那么宁静地卧在展台上,阖上眼睛。微风无法唤醒它们,雨露无法滋润它们,只能毫无生气地被贴上标签。虽然造型奇异,却不过是死去的树木的一部分罢了!

我忽然想起了老家附近的那棵树。

那树很高,我甚至要仰头90度才能看清它交错叠合,伸入云层的枝叶。因此我更容易看见的,是它的根须。

如同老年人干瘪的皮肤上突出的静脉一样,那树的根须露出土壤,歪扭地暴露在空气中。我曾感叹于它强悍的根须,因此偷偷用脚尖踩了踩——坚硬,没有丝毫的柔韧。

它也确实是个老者。我不知道它何时立在上学的路边,不过看那起伏的树根,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像对待长辈一般尊敬起来。

然而它并没有我想象般继续树立几十年。

但这棵强悍的树还是倒了,倒在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台风夜。没有被连根拔起,只是像缺钙的老人摔断了骨头一样,腰椎断裂,以上的树干全部伏下来,枝叶落了一地。第二天看到它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树断裂时发出的噼啪响声。

根还在,我却惋惜起来。我认为它注定会死亡了。然而我错了,那树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

工人们被派过来把它那些碍事的枝干移走,只留下半截残桩——因为根须不知被埋在地下几米深的地方,无法全部清除。

我仍然感觉到它根须的生命力在流淌着,却不指望残桩上会长出新的枝条。

可是不知过了多久,那树真的发芽了。嫩绿的枝芽庆贺着重生,向上挺立着,从残桩上长出来,沐浴着阳光。随着时间的挪移,它渐渐繁茂起来,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令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那树的根须一如既往的坚硬,承载着生命的养料。

我的心也豁然开朗了。

但是事情总是不断改变着的,在我搬家之后的那段时间,那树不知道为什么消失了。现在我所审视的,只有这一家新开的根雕店,令人怅然若失。

这死去的昔日的硬汉!

诊断:文章从一尊遒劲的根雕,想到老家一棵硬汉般的老树顽强的一生,笔触所至,对树的生命力讴歌有之,对树的消亡叹惋有之。其间,虽有对老树遭台风袭击,断裂腰椎,依然扬芳吐蕊的细绘,增强了文章的回旋之美,但感觉深情有余,思想乏力。顽强的老树死了,成了根雕,是祸是福,是喜是忧,完全可以再作思考,反弹出一个更新的哲理!

升格:不由得想起了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所记叙的病梅,一样的盘虬,却又有所不同。龚自珍叹息的是生长中的梅被故意弯曲成奇异的造型,我所惆怅的是树木强劲生命力的流失。

然而,生命终会流失,美却可以留下。这尊美丽的根雕留住了生命,不也算“死得其所”了吗?透过艺术家精雕细琢的根雕背后,我仿佛再次看到那树摇曳的身姿、繁茂的枝叶,以及深深驻扎在地下的强壮根须。

那树的生命力,流淌在永远美丽的姿态中,也流淌在了欣赏者的心里。

汲安庆

写前启悟——

对于写作,人们很认同“开口要小,开掘要深”的观点。此说其实源于鲁迅先生答沙汀和艾芜的信中,见《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文,原句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先生的意思是反对将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情拉杂成文,但是没说怎么个“严”法,后人遂苦心揣摩,终于发现了“开口要小”这个秘籍,将“严”字落到了实处。

开口小,强调的应该是对所要表达内容的切入角度,或者说视角,一定要小,比如同是表现父爱,朱自清选“背影”的视角,林海音选“花儿”的视角。多小啊!又多么精致啊!小了,便于端详、掌控,“挖掘”起来也更个性、更自由,可以使表达空间更大,表达能量更强,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效果正是这么来的。写作是这样,教师上课、学者做研究都是这样。

倒是贪大求全,似乎什么都说了,但是因为广度有了,深度没了,实际上几乎等于没说。

不过,对于如何深入挖掘,鲁迅先生也没有展开,是想让读者诸君自己参悟,摸索,进而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么?

没有明说,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却将这一创作法则渗透无遗。

在我看来,先生的挖掘功夫,首先体现在“联想”的功力上。

以他的杂文《推》为例!

议论的“引线”是一个小男孩误踩一位长衫客的衣角,被推下电车,以致被轧死的新闻事件。

先生由长衫客的“推”,很自然地想到了洋人的“推”——不用两手,却只将直直的长脚,如入无人之境似的踏过来,倘不让开,他就会踏在你的肚子或肩上。

笔锋一回,又提到了上等华人的“推”——弯上他两条胳膊,手掌向外,像蝎子的两个钳一样,一路推过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里。

继而,又联系到了国人的推——旧历端午,在一家戏场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把十多个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死尸摆在地上,据说看的人又有万余人,人山人海,又是推

经过这样九曲回环的联想,先生的愤慨在文章的结尾,终于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

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可能的,而这推与踏也还要扩大开去。要推到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弱者,要踏到一切下等华人。这时就只剩了高等华人颂祝着:“阿唷,真好白相来希呀。为保全文化起见,是虽然牺牲任何物质,也不应该顾惜的——这些物质有什么重要性呢!”

四种“推”的形象,像流水一样在文中强势呈现,洋人、上等华人的嚣张跋扈,草菅人命,下等民众的卑微、弱势,命如蝼蚁,都像浮雕一样深深地烙在读者的心上,也把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满腔悲愤,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巨大悲悯给突显出来了。

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推”,竟能见出人性的劣根,国运的式微,百姓人权的沦丧,这样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罕见的思想高度,正是因为有了联想的滋润与推动!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暗藏着一个联想轴,读者可以借此引发缤纷的联想,从而可以把自己的各种体验、思想、情感随之加进作品中去。

比如你能从韦庄的“嫁与”(“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想到杜甫的“嫁与”(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从许身心上人,想到许身国家、民族,如此灵慧的联想正是因为有了“许身”这个联想轴!

鲁迅的联想轴似乎是某件小事情,或者某个人的一句话,因为他随后的联想正是基于此,但是倘若缺乏敏锐的感受力,执着的探察力,像开矿一样开到联想轴,就如从上述的新闻事件中提炼出“推”,再有创作的激情,恐怕都无济于事。

所以,联想力和思辨力其实是互相支撑的!

这就涉及到“升格”的功力。

先生的联想并非只在一个平面上滑行,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拓展、衍生。细细揣摩,联想跃动的背后,其实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正在悄悄蓄势、升格。联想完毕,升格随即完成,也很自然地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叫绝的立意制高点。

不妨另举一例:《算账》

作者抨击的靶子是几位学者的言论:清代学术的发达为前代所未有。学者们的证据是:解经的大作,层出不穷;史论家绝迹了,考试家却不少;尤其是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

鲁迅先生不无嘲讽地写到——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的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

这是作者率先算的两笔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说不提,其实还是提了,而且是作为劈头就提的,属于正话反说。第二笔帐,他其实是故作糊涂,从而达到对学者们轻重不分,思想麻木进行反讽的目的。

作者说这“比用庚子赔款来养成几位有限的学者,亏累多了”,这算的是第三笔帐。话虽短,力量却很大。庚子赔款,那是国家的耻辱,国人永远抹不去的痛。但是先生没有完,紧接着又算了第四笔帐——

到现在,还在用兵燹、疠疫、水旱、风蝗,换取着孔庙重修,雷峰塔再建,男女同行犯忌,四库珍本发行这些大门面。

真是雷霆万钧,排山倒海!四笔帐:军事帐,政治账,民生账,全有了!表面上是挖苦几位学者的冬烘头脑,实际上是对当时政府愚昧、专制,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的无情嘲弄。事例在延展,批判对象在扩大,思想病根的追溯在挺进,这些都是升格之功的有力体现!

当然,“细绘”的功夫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绘“形”。即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三言两语,把一个很鲜活的形象勾勒出来。如被外国巡捕无端地揣入黄浦江,还自我解嘲地说“吃了一只外国火腿”的“人民”;上文中提到的自视甚高,蛮横残忍地推人的所谓“上等华人”;把油光可鉴的发髻盘得像富士山一样,不时还得意地扭一扭的清国留学生……因为绘得很生动,读者常常在笑过之后,会不由自主地去审视这些被雕塑了的人物形象的精神人格,并拷问自我的灵魂,其深刻性是不言而喻的。

绘“形”是先生的强项,绘“心”更是先生的拿手好戏。

不论是借别人的口大话人心,还是自己直接站出来议论、抒情,鲁迅先生都能做到鞭辟入里,一剑封喉。比如,在《隐士》一文中,他抓住下述事实:“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讥讽明代的陈继儒);陶渊明隐居,依然有奴仆为其种地、营商;古今著作中,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钓徒、樵子;唐末诗人左偃用“谋隐谋官两无成”状写自己的悲惨景况,很自然地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谋“隐”和谋“官”同质,都是噉饭之道,一下子将隐士高雅脱俗外表掩盖下的矫情和圆滑之心给甩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例文升格——

宁静的根雕

曾钰雯

路过那家根雕店,我停下脚步。趴在橱窗边,端详那些价格不菲的根雕。

棕褐色的盘虬树根,凝固了的生命!它就那么宁静地卧在展台上,阖上眼睛。微风无法唤醒它们,雨露无法滋润它们,只能毫无生气地被贴上标签。虽然造型奇异,却不过是死去的树木的一部分罢了!

我忽然想起了老家附近的那棵树。

那树很高,我甚至要仰头90度才能看清它交错叠合,伸入云层的枝叶。因此我更容易看见的,是它的根须。

如同老年人干瘪的皮肤上突出的静脉一样,那树的根须露出土壤,歪扭地暴露在空气中。我曾感叹于它强悍的根须,因此偷偷用脚尖踩了踩——坚硬,没有丝毫的柔韧。

它也确实是个老者。我不知道它何时立在上学的路边,不过看那起伏的树根,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像对待长辈一般尊敬起来。

然而它并没有我想象般继续树立几十年。

但这棵强悍的树还是倒了,倒在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台风夜。没有被连根拔起,只是像缺钙的老人摔断了骨头一样,腰椎断裂,以上的树干全部伏下来,枝叶落了一地。第二天看到它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树断裂时发出的噼啪响声。

根还在,我却惋惜起来。我认为它注定会死亡了。然而我错了,那树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

工人们被派过来把它那些碍事的枝干移走,只留下半截残桩——因为根须不知被埋在地下几米深的地方,无法全部清除。

我仍然感觉到它根须的生命力在流淌着,却不指望残桩上会长出新的枝条。

可是不知过了多久,那树真的发芽了。嫩绿的枝芽庆贺着重生,向上挺立着,从残桩上长出来,沐浴着阳光。随着时间的挪移,它渐渐繁茂起来,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令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那树的根须一如既往的坚硬,承载着生命的养料。

我的心也豁然开朗了。

但是事情总是不断改变着的,在我搬家之后的那段时间,那树不知道为什么消失了。现在我所审视的,只有这一家新开的根雕店,令人怅然若失。

这死去的昔日的硬汉!

诊断:文章从一尊遒劲的根雕,想到老家一棵硬汉般的老树顽强的一生,笔触所至,对树的生命力讴歌有之,对树的消亡叹惋有之。其间,虽有对老树遭台风袭击,断裂腰椎,依然扬芳吐蕊的细绘,增强了文章的回旋之美,但感觉深情有余,思想乏力。顽强的老树死了,成了根雕,是祸是福,是喜是忧,完全可以再作思考,反弹出一个更新的哲理!

升格:不由得想起了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所记叙的病梅,一样的盘虬,却又有所不同。龚自珍叹息的是生长中的梅被故意弯曲成奇异的造型,我所惆怅的是树木强劲生命力的流失。

然而,生命终会流失,美却可以留下。这尊美丽的根雕留住了生命,不也算“死得其所”了吗?透过艺术家精雕细琢的根雕背后,我仿佛再次看到那树摇曳的身姿、繁茂的枝叶,以及深深驻扎在地下的强壮根须。

那树的生命力,流淌在永远美丽的姿态中,也流淌在了欣赏者的心里。


相关内容

  • 狂人日记读后感
  • 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对会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时,却是发现了一些更深的东西.下面来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记>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现)在日记中写到自己不见月亮三十 ...

  • [藤野先生]教学资料汇集
  • 一.背景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副题<旧事复提之九>,后收入1928年出版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背景情况请参见本文第二部分"课文分析" ...

  • [早]教案
  • 一.复习导入 二. 选读课文,感悟"早" 1. 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 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 精读课文,品悟"早&quo ...

  • 藤野先生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
  • <藤野先生>课堂重点: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 ...

  • _朝花夕拾_所展示的世界
  • <朝花夕拾>所展示的世界 ● 吴中杰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凡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开始时他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正继续与<现代评论>派文人进行论战,接着发生了"三一八"惨案,更因其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 ...

  • 高一语文测试卷
  • 高一语文测试卷 一. 基础知识题:(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带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驿(yi)站 伎俩(lia) 单(chan)于 惴惴(zhui)不安 B.晤(yu)见 卑怯(qie) 屏(pin)障 自惭(can)浅薄 C.梦魇(yan) 摞(luo)起 瓦当(dang) 淆(x ...

  • 长篇小说写作的基本问题
  • 长篇小说写作的基本问题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在座的各位,主要是写小说的.我自己并不写小说,只读小说和研究小说.坦率地说,在阅读和研究小说的过程中,我对能写小说的人是很好奇的.为什么写小说的人的脑袋里会藏有那么多的故事?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却有如临其境的描写,这常常令我好奇.我想起有人这 ...

  • 和王蒙先生"漫谈"
  • 王蒙先生是文坛前辈,从我二十四五岁时读到他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至今,我的青春在读着他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渐渐逝去.在这期间,我和王蒙先生的儿子王山成了同事,于公于私我都有了很多机会走近王蒙先生.王蒙先生对年轻人的扶持和宽容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十年前我们报社约王蒙先生写一篇文章,等着上版,时 ...

  • 从周啸天说起:旧体诗的整体平庸与个体平庸
  • 2014年08月28日09:44   新浪文化   作者:文学报   评论中大奖(19人参与) 文/布可吟 一.开头的话 笔者不太关注当代文学,当然也不太关注鲁迅文学奖.不关注当代文学,是因为作家们都在地上,太闹腾了.不关注鲁奖,是因为第一届就倒了胃口.记得那届的全国优秀杂文奖第一名给了<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