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区县功能定位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2005年5月30日)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充分发挥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一、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全市上下抓机遇、促发展的热情很高。各区县着眼于挖掘自身资源和吸引外来要素,积极谋划各自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产业,发展势头总体上是好的。但必须看到,从更好地发挥城市整体优势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看,北京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全市功能区域的划定不够明确,各区域主导功能不够清晰;二是区县的功能定位与全市总体功能未能充分衔接,一些区县对自身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明确、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三是有些区县的功能定位取向差别不大,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四是产业布局不够集中,开发区设置分散、规模小、产业构成相似、集群效益不高,没有构建起有效率的首都经济空间结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现阶段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也有宏观上对区县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发展导向不明确的因素。 根据区县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是市委、市政府的一贯要求。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实施,北京的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和次区域划分进一步明确,这为确定区县的功能定位和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因此,加快研究区县功能定位,制定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对北京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城乡协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有助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有助于区别对待,跳出行政区划束缚,推动城区资源向郊区流动,使南城与北城、城区与郊区、平原与山区,都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实现全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功能整体优化的需要。当前首都发展进入重要的机遇期和转折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是北京未来主要的发展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个目标,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意图落到实处,就必须将发展目标定位与区县功能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区县加强分工与合作,各有侧重,有序竞争,实现城市内部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发展效能的最大化,形成城市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调动区县积极性、实现

区县健康发展的需要。明确区县的功能定位,并依此提出符合区县实际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克服区县为片面追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而进行的盲目攀比、无序竞争,切实促使其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四)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市委、市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市委作为一级党委,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充分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统筹协调。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区县的功能定位,有助于市委、市政府把握大局,统筹协调,区别对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充分履行首都城市功能,科学界定区县在北京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全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建立导向明确、特色突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区县特色发展的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为首都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职能,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供有力保证。

(二)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全局、整体优化。区县功能定位要依据“全市一盘棋”的方针,以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为前提,按照先市级功能、后区域功能、再区县功能的顺序,由上至下,统筹配置区县的功能布局,逐步引导区县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功能特色化配置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

2.优化城区、强化郊区。城区的发展要突出管理和服务,剥离、转移与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提升城区社会公共服务品质,保持城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力。城近郊区、郊区平原区和山区县的平原部分,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和新的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功能,扩充经济总量,成为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山区要充分履行首都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的职责,把涵养生态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3.面向未来、立足现实。由于区县发展对其现实基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各区县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区县未来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但是,作为城市总体的子区域,区县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必须首先服从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导向。因此,区县功能定位和评价指标既要符合区县自身禀赋和现有基础的实际,更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要求。

4.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县都有促进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区县功能具有多元化、复合性特征。但区县功能定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应该是明确区县在城市总系统中的功能分工和推动发展方面的主要职责。功能定位应着重围绕区县的主导功能配置,适当兼顾其他方面的功能来进行。

5.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区县功能进行定位及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区县所处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的差异,综合分析各自的比较优势,分类设置。

6.综合配置、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生态、人居等多方面的需要。考虑区县功能定位时,要把产业功能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配置结合起来,把产业布局调整和城镇体系培育结合起来,使产业发展、城镇开发、综合服务相互协调,更好地适应为区域人口生产生活服务的需要。

三、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基本设想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北京的城市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提出北京未来主要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首都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照城市的性质和发展的目标来安排,充分发挥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首都功能,关键是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服务与协调的内在联系,妥善处理好管理、服务、保护、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北京首先必须竭尽全力搞好“四个服务”。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北京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要坚持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大力发展重点功能区。在继续优化和加强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和奥林匹克公园三大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建设和发展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大力建设和发展新的产业功能区,形成从市区到郊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工业相对集中、都市型现代农业镶嵌其间的空间格局。

为进一步明确区县的功能定位,便于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

(一)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该区域集中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具体职责为:

一是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确保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证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整治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维护安全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三是依托金融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发展中介咨询、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依托王府井等著名商业街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保护古都风貌,推进危旧房改造,疏散人口,调整旧城功能,推动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该区域涵盖中关村

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重要功能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为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具体职责为:

一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二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与产业基地。

三是以中央商务区(CBD)为主体,建设商务服务集中、功能齐全的商务中心区和次商务中心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四是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维护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

(三)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个区和亦庄开发区。该区域涵盖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平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为全市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职责为:

一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吸引产业的转移和集中,扩充经济总量,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

二是以各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争取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功能完备的新城,承接中心城区疏散的人口和功能。

(四)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山区占辖区面积均在62%以上,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具体职责为:

一是注重涵养生态,保护水资源,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三是发展服装加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发展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

四是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民俗旅游业,合理拓展观光休闲功能。 五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山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各区县多年来的要求,需要全市上下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一是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工作时,既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责任。二是推进全面发展仍然是各区县的重要任务。功能定位的导向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区县都只突出强调其主导功能,但并不代表对其他功能的放弃,各区县乃至全市根本上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城市发展应注意保持梯级开发、有序推进。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空间上的协调,又要注意从时间上把握节奏和进度,保障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北京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充分考虑如何保持奥运会前后城市的稳定持续发展,考虑如何给后奥运时期留下发展空间的问题,看不准的宁可先放一放,不能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总体思路重在体现导向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原则是突出重点,反映区县功能的差异性。四类功能区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三个方面,按照其功能定位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项最具代表性和导向性的指标,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各12项,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各11项。由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京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中地位比较特殊,单列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五、区县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

(一)规划配套机制。市及区县在制定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种专业规划时要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的要求,从规划上保证功能定位导向目标的实现。要围绕新城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资源按区县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动和聚集,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二)政策配套机制。通过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和创新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区县间资源的分配与流动。全市各类产业发展和调整专项资金,要以补助、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区县履行主导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提供资金支持。

(三)财政配套机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赋予区县与其所承担的事权相适应的财权,充分调动区县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要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及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与发展任务较重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任务较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好市委、市政府对全市资源的调控作用,保证区县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均衡。

(四)考核配套机制。要将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作为区县领导班子的重要任务,列入区县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制定差异化的区县绩效考评标准,将推进区县功能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各区县工作的重要标准。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2005年5月30日)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充分发挥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一、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全市上下抓机遇、促发展的热情很高。各区县着眼于挖掘自身资源和吸引外来要素,积极谋划各自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产业,发展势头总体上是好的。但必须看到,从更好地发挥城市整体优势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看,北京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全市功能区域的划定不够明确,各区域主导功能不够清晰;二是区县的功能定位与全市总体功能未能充分衔接,一些区县对自身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明确、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三是有些区县的功能定位取向差别不大,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四是产业布局不够集中,开发区设置分散、规模小、产业构成相似、集群效益不高,没有构建起有效率的首都经济空间结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现阶段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也有宏观上对区县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发展导向不明确的因素。 根据区县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是市委、市政府的一贯要求。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实施,北京的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和次区域划分进一步明确,这为确定区县的功能定位和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因此,加快研究区县功能定位,制定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对北京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城乡协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有助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有助于区别对待,跳出行政区划束缚,推动城区资源向郊区流动,使南城与北城、城区与郊区、平原与山区,都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实现全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功能整体优化的需要。当前首都发展进入重要的机遇期和转折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是北京未来主要的发展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个目标,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意图落到实处,就必须将发展目标定位与区县功能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区县加强分工与合作,各有侧重,有序竞争,实现城市内部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发展效能的最大化,形成城市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调动区县积极性、实现

区县健康发展的需要。明确区县的功能定位,并依此提出符合区县实际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克服区县为片面追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而进行的盲目攀比、无序竞争,切实促使其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四)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市委、市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市委作为一级党委,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充分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统筹协调。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区县的功能定位,有助于市委、市政府把握大局,统筹协调,区别对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充分履行首都城市功能,科学界定区县在北京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全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建立导向明确、特色突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区县特色发展的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为首都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职能,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供有力保证。

(二)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全局、整体优化。区县功能定位要依据“全市一盘棋”的方针,以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为前提,按照先市级功能、后区域功能、再区县功能的顺序,由上至下,统筹配置区县的功能布局,逐步引导区县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功能特色化配置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

2.优化城区、强化郊区。城区的发展要突出管理和服务,剥离、转移与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提升城区社会公共服务品质,保持城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力。城近郊区、郊区平原区和山区县的平原部分,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和新的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功能,扩充经济总量,成为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山区要充分履行首都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的职责,把涵养生态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3.面向未来、立足现实。由于区县发展对其现实基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各区县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区县未来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但是,作为城市总体的子区域,区县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必须首先服从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导向。因此,区县功能定位和评价指标既要符合区县自身禀赋和现有基础的实际,更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要求。

4.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县都有促进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区县功能具有多元化、复合性特征。但区县功能定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应该是明确区县在城市总系统中的功能分工和推动发展方面的主要职责。功能定位应着重围绕区县的主导功能配置,适当兼顾其他方面的功能来进行。

5.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区县功能进行定位及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区县所处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的差异,综合分析各自的比较优势,分类设置。

6.综合配置、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生态、人居等多方面的需要。考虑区县功能定位时,要把产业功能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配置结合起来,把产业布局调整和城镇体系培育结合起来,使产业发展、城镇开发、综合服务相互协调,更好地适应为区域人口生产生活服务的需要。

三、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基本设想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北京的城市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提出北京未来主要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首都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照城市的性质和发展的目标来安排,充分发挥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首都功能,关键是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服务与协调的内在联系,妥善处理好管理、服务、保护、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北京首先必须竭尽全力搞好“四个服务”。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北京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要坚持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大力发展重点功能区。在继续优化和加强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和奥林匹克公园三大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建设和发展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大力建设和发展新的产业功能区,形成从市区到郊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工业相对集中、都市型现代农业镶嵌其间的空间格局。

为进一步明确区县的功能定位,便于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

(一)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该区域集中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具体职责为:

一是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确保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证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整治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维护安全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三是依托金融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发展中介咨询、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依托王府井等著名商业街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保护古都风貌,推进危旧房改造,疏散人口,调整旧城功能,推动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该区域涵盖中关村

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重要功能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为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具体职责为:

一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二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与产业基地。

三是以中央商务区(CBD)为主体,建设商务服务集中、功能齐全的商务中心区和次商务中心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四是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维护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

(三)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个区和亦庄开发区。该区域涵盖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平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为全市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职责为:

一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吸引产业的转移和集中,扩充经济总量,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

二是以各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争取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功能完备的新城,承接中心城区疏散的人口和功能。

(四)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山区占辖区面积均在62%以上,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具体职责为:

一是注重涵养生态,保护水资源,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三是发展服装加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发展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

四是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民俗旅游业,合理拓展观光休闲功能。 五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山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各区县多年来的要求,需要全市上下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一是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工作时,既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责任。二是推进全面发展仍然是各区县的重要任务。功能定位的导向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区县都只突出强调其主导功能,但并不代表对其他功能的放弃,各区县乃至全市根本上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城市发展应注意保持梯级开发、有序推进。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空间上的协调,又要注意从时间上把握节奏和进度,保障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北京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充分考虑如何保持奥运会前后城市的稳定持续发展,考虑如何给后奥运时期留下发展空间的问题,看不准的宁可先放一放,不能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总体思路重在体现导向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原则是突出重点,反映区县功能的差异性。四类功能区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三个方面,按照其功能定位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项最具代表性和导向性的指标,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各12项,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各11项。由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京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中地位比较特殊,单列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五、区县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

(一)规划配套机制。市及区县在制定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种专业规划时要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的要求,从规划上保证功能定位导向目标的实现。要围绕新城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资源按区县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动和聚集,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二)政策配套机制。通过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和创新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区县间资源的分配与流动。全市各类产业发展和调整专项资金,要以补助、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区县履行主导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提供资金支持。

(三)财政配套机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赋予区县与其所承担的事权相适应的财权,充分调动区县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要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及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与发展任务较重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任务较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好市委、市政府对全市资源的调控作用,保证区县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均衡。

(四)考核配套机制。要将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作为区县领导班子的重要任务,列入区县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制定差异化的区县绩效考评标准,将推进区县功能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各区县工作的重要标准。


相关内容

  •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字号 大 中小]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规划基础 第二节 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三节 功能分区 第三章 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 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 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 ...

  • 北京生态补偿五年探路
  • "限制和禁止开发给地方经济和财政增长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北京不会漠视或者放弃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是要集全市之力对这些区域进行生态补偿,以缓解全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谈及生态涵养发展区这片占据全市总面积68.9%的区域,北京市农委山区处副处长李昀再三强调说,& ...

  •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该规划进一步调整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指导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自去年5 ...

  • 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 区县功能定位发布 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2005年正式发布. 该& ...

  •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
  • 一.总体战略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

  • 北京市棚户区改造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北京十三五规划建议内容及要点解读:研究鼓励户籍外迁政策
  • 2015年12月08日 来源:新京报 [导语]:PM2.5浓度何时.怎样下降?2300万人口"天花板"目标如何达成?北京行政副中心建成什么样?长期在京工作生活是否有望通过居住证落户?北京怎样才能告别拥堵的城市公路? 未来5年,北京将如何发展?昨晚公布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国 ...

  • 北京城市化安全的结构与布局调整对策
  • 摘要:根据北京的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积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实现北京城市化安全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北京:城市化安全:结构与布局调整 城区各处,交通畅通等是保证它们高效运转的前提,也是"服好务"的重要内容.鉴于北京城区的规划容量已趋饱和, ...

  • 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
  • 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 来源:北京市政府法制办 日期:2012-04-20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43号 <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2月22日市人民政府第116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郭金龙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