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全唐诗_稻作诗句看唐代农民生活

从《全唐诗》稻作诗句看唐代农民生活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胡安徽

封建社会,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国家, 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 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有唐一代, 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有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唐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农民辛勤劳作的诗句。拙文即以《全唐诗》中的稻作诗句为主, 简要分析唐代农民种稻的有关情况, 。

农民在水田上辛勤劳作。、中原、关中、巴蜀等种植区以外(1) , 西北的河套平原、(, 、华南的福建、岭南地区(3) , 均有水稻种植。刘禹锡诗《送李中丞

(4) 赴楚州》“:描绘了楚州(今江苏淮安) 城外农民栽下的万

(5) 《秋日登润州城楼》“:水连海门铺远色, 稻连京口发秋香”是对润州

(今江苏镇江) 农民种植的大面积水稻的刻画。李嘉 诗《秋晓招隐寺东峰荣宴送内弟阎伯均

(6) 归江州》“:万畦新稻傍山村, 数里深松到寺门”向人们展示了招隐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南招隐

山) 附近的农民在山村周围刚栽下了万畦新稻的生活画卷。王维《送友人南归》“:连天汉水广,

(7) 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 楚人菰米肥”则是农民在汉水流域的郧国(今湖北郧县) 栽种了似

(8) 乎与天相接的大片水稻的例证。“处处路旁千顷稻, 家家门外一渠莲”是皮日休看到的复州

(今湖北沔阳) 农民们在路旁栽了千顷水稻、院门外种了一渠莲藕的合理安排水田的场景。杜

(9) 牧诗《郡斋独酌》“:我爱朱处士, 三吴当中央。禾罢禾亚百顷稻, 西风吹半黄”为我们勾勒了三吴

一带农民所栽的上百顷的禾罢禾亚稻即将成熟的美景。永州(今湖南零陵) 的农民也种植了大量的水稻, 而且长势特好。卢纶的《送从叔牧永州》就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事实“:郡斋无事好闲眠,

(10) 粳稻油油绿满川”。关中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 这里的农民当然重视农业生产, 种植水稻的

(11) 面积颇大。李华诗《咏诗十一首(十) 》“:咸阳古城下, 万顷稻苗新”就是例证。王维的《积雨

(12) 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也给我们昭示了位于关中的辋川(在今陕西

蓝田县终南山下) 稻田分布之广。巴蜀地区的农民利用地理优势将山泉引流到田间, 种植了不少水稻。杜甫在夔州就亲见了用山泉灌溉水稻的景观。他的《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东屯大

(13) 江北, 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 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 引溜加溉灌。”和《夔州歌十绝

(14) 句》“:东屯稻田一百顷, 北有涧水通青苗”既说明了山泉灌溉水稻的事实, 又点明了农民在

东屯栽种了相当面积的水稻。韦庄专门描绘了农民的《稻田》, 他眼中见到的是“绿波春浪满前

(15) 陂, 极目连云禾罢禾亚肥。更被鹭鹚千点雪, 破烟来入画屏飞。”, 水稻不仅种植面积非常大而且

长得特别茂盛, 一派诱人的景色。池州(今安徽贵池) 九华山一带“万畦香稻蓬葱绿, 九朵奇峰44

45

46

(47) 一种自然灾害“:九月霜降秋寒早, 禾穗未熟皆青干。”因为天气过早寒冷, 稻穗还没熟就干

了。即使能收, 产量也是大大降低。司徒空诗《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稻畦分影向江村, 憔悴

(48) 经霜只半存。” 寒山诗《诗三百三首六十六》“枯槁非竖卫, 风霜成夭疾。土牛耕石田, 未有

(49) 得稻日。”也是明证。而在东南沿海, 有另一种特殊的危害水稻的现象即带有盐分的潮水。

史料记载“福州长乐郡, ……闽(县) , 望。东五里有海堤, 大和二年令李茸筑。先是, 每六月潮

(50) 水咸卤, 禾苗多死, 堤成, 潴溪水殖稻, 其地三百户皆良田。”从中反馈的信息可知:在大和二

年(828年) 堤筑成以前, 带有盐分的潮水灌入田中, 造成秧苗多死。若我们仅从唐代建立之初即武德元年(618年) 算起, 至大和二年(828年) 亦有二百一十年。那么, 在这二百一十年里, 带有盐分的潮水对闽县水稻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除了自然的因素, 还有生物的侵害。一位不

(50) 知名的诗人在《鲁城民歌》中唱到“鲁地抑种稻, 一概被水沫。年年索蟹夫, 百姓不可活。”。

诗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鲁地(今山东兖州一带) 种植的水稻全部被水淹没; 而官府年年征调农夫去抓螃蟹, 致使百姓难以生活下去。? 那是因为螃蟹对水稻有危害。螃蟹对水稻的危害可不能小看。:

(51) “湖田十月清霜坠, 晚稻初香蟹如虎”。, 。

更有甚着的是蝗虫。史载, 兴元二年(784, 西至垅坻, 群飞蔽天, 旬

(52) 日不息, 所至苗稼无遗”; 年) 、河南府并奏蝗害稼”。仅从这两次

蝗灾就可以看出, 。据学者统计, 仅安史之乱以来, 较大规模的水、

() (54) 旱、, 则有48次之多。一方面是自然灾害, 另一方面是生物

的危害, , 如此下去, 必然是“百姓不可活”! 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们从种到收, 每时每刻都可能遭遇洪水、旱灾、霜冻等自然灾害, 还会有螃蟹、野凫、田鼠和蝗虫的糟蹋。由此, 农民要取得水稻最后的丰收, 那是多么的艰难!

收获后的喜悦也并不长久, 接下来的租赋和巧夺豪取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朱门任倾

(55) 夺, 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 官雉输稻粮。”杜甫在《壮游》诗中揭露了这样的现实:被地主

征掠的粟和稻竟是去喂官府的马! 杜氏的《忆昔二首(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56) 男耕女桑不相失。……岂闻一绢直万钱, 有田种谷今流血。”描写了开元之时, 粮食丰收, 人

民生活相当安稳; 而写诗之时, 却是物价飞涨, 田地无法再种了。杜甫的另一首诗《岁晏行》:

(57) “去年米贵阙军食, 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 此辈杼轴茅茨空。”不管米贵或是米

贱, 对农民来说, 都是一个“伤”字; 达官贵族们厌倦了酒肉, 而农民则是家徒四壁。白居易《杂兴三首(二) 》“:越国政初荒, 越天旱不已。风日燥水田, 水涸尘飞起。国中新下令, 官渠禁流水。流水不入田, 壅入王宫里。馀波养鱼鸟, 倒影浮楼雉。澹氵艳九折池, 萦迥十馀里。四月芰荷发, 越王日游嬉。左右好风来, 香动芙蓉蕊。但爱芙蓉香, 又种芙蓉子。不念阊门外, 千里稻

() 苗死。”, 58借古讽今, 指斥统治者在干旱极为严重的情况下, 竟不让农民引水灌溉, 却把水引

入王宫, 养鱼养鸟, 种可观赏的芙蓉, 让王公大臣游戏。而农民们的稻苗却因干旱而死掉。统

() 治者“饥时期农耕, 寒衣俟蚕缫”, 59而此时为了自己的玩乐, 也不顾农耕了。白氏的另一首

(60) 《自题小草亭》“:绿醅量酉戋饮, 红稻约升炊。龌龊豪家笑, 酸寒富室欺。”则着力刻画了地主

47

饮着美酒、吃着红稻做的饭, 不时发出龌龊的笑声的场景。那龌龊的笑声中, 渗透着对百姓的欺压! 而他的《杜陵叟》“: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

(61) 干。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何如。”让我们仿佛

看见杜陵叟在麦稻均无收获的情况下, 仍要典桑卖地交纳官租的悲惨景象。面对这景况, 白居易禁不住问道:农民明年的衣食该如何解决?! “年年十月暮, 珠稻欲垂新。家家不敛获, 赛妖

(62) 无富贫。岁暮雪霜至, 稻珠随陇湮。吏来官迫税, 求质倍称缗。”元稹《赛神》诗亦揭露官府

在稻子还未收到家之前就来收税的事实。我们熟悉的李绅《古风二首(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

(63) 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带给我们的是深深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唐懿宗时的

翰林学士刘允章在他所上的一份《直谏书》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原因。他说“今天下苍生, 凡有八苦, 陛下知之乎? 官吏苛刻, 一苦也; 私债征夺, 二苦也; 赋税繁多, 三苦也; 所由乞敛, 四苦也; 替逃人差科, 五苦也; 冤理不得伸, 六苦也; 冻无衣, 饥无食, 七苦也; 病不得医, 死不得葬, 八

(64) 苦也。天下百姓, 哀号于道路, 逃窜于山泽, 夫妻不相活, 父子不相救剥削下, 即便“秋收亿万颗子”, 百姓也无法活下去!

最有说服力的要算皮日休的《正乐府十篇・:。伛偻黄发媪, 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 尽日方满筐。山前有熟稻, 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 粒粒如玉王当。。如何一石余, 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 贪官不避赃。, 。自冬及于春, 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 诈仁犹

(65) 自王。。”以橡媪为代表的农民, 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稻子的丰收。

他们细心收割, ; 又精心舂米。舂好的米, 粒粒都像玉耳坠般的圆润晶莹。这样的丰收美景, 橡媪应该无衣食之忧了。但橡媪却是面临以橡实充饥的现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又怎么会同时发生呢? 皮氏的答案是:一是租税之苛重。农民的全部收获, 除了“纳于官”之外, 竟一无所余。丰年尚且如此, 荒年就更不堪设想了。二是贪官污吏的勒索。他们趁丰收之年大捞一把。“如何一石余, 只作五斗量! ”官吏从中剥削比官税还要多! 三是“私债”的剥削。晚唐社会“狡吏不畏刑, 贪官不避赃”, 他们利用“农时”以官粮放私债“, 农毕”自己获得厚利, 再把本钱归回“官仓”。国家的官粮竟变成了官吏残农害民、大饱私囊的本钱。这三重剥削夺了农民的口中食, 农民只好“自冬及于春, 橡实诳饥肠”。通过橡媪的遭遇, 诗人既控诉了当官者的沉重剥削, 又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同情。于是“不觉泪沾裳”了。

除了上述的盘剥, 农民还要向朝廷交土贡。《新唐书》中记载了不少作为贡品的水稻品种:大香禾亢、小香禾亢、水土稻、粱米、赤松涧米、黄陆米、节米、糯米、乌米等(66) 。唐代的贡品与按丁或资产征收的正规赋税不同, 它通常不是向编户某个人或某个家庭而是普遍征收的, 因而, 对农民就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剥削。同时, 由于各地土特产的不同, 贡物的名称和数量也就不同, 这就便利了各地官员利用给朝廷上贡而从中渔利。毫无疑问, 贡品越多, 农民遭受到的剥削会更沉重。

一边是“农夫犹饿死”, 一边是“朱门酒肉臭”。统治阶级的奢侈和腐化, 正是建立在对广大农民辛苦劳作成果的沉重剥削和压榨的基础上的!

剥削的沉重使农民难以生存, 于是他们首先选择了逃亡。宪宗和穆宗时曾在朝廷做官的李渤曾说“臣出使经行, 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 今才一百余户; 闵乡县本有三千户, 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 大约相似。访寻积弊, 始自均摊逃户。几十家之内, 大半逃48

亡, 亦须五家摊税。似石投井中, 非到底不止, 摊逃之弊, 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 剥下媚上,

(67) 唯思竭泽, 不虑无鱼”。李渤不仅指出了农民逃亡的事实, 而且分析了个中缘由:聚敛之臣,

欺下媚上, 无休止、无限制的剥削农民, 致使农民纷纷逃离家园。从数字上看, 逃户在四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 实在不少。而即便逃到深山老林, 也仍然摆脱不掉统治者的剥削, 因为“任是深

(68) 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其次, 即便不逃亡, 农民们也要脱离农业。白居易《赠友五首

(二) 》“银生楚山曲, 金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 求之多苦辛。披砂复凿石, 石乞石乞无冬春。手足尽皴胝, 爱利不爱身。畲田既慵斫, 稻田亦懒耘。相携作游手, 皆道求金银。毕竟金与银, 何殊泥与尘。且非衣食物, 不济饥寒人。弃本以趋末, 日富而岁贫。所以先圣王, 弃藏不为珍。谁

(69) 能反古风, 待君秉国钧。捐金复抵璧, 勿使劳生民。”为我们提供了例证。由诗句反映的内

容看, 采金和采银是非常辛苦的, 既披砂又凿石, 从冬到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没有休息的时间, 而且“手足尽皴胝”。作为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农民, 他们深深地知道:金银“且非衣食物, 不济饥寒人”, 但农民仍不再从事干了多年的农业“, 弃本以趋末”。“勿使劳生民”句找到, 那就是统治者过度地“劳”民! 削! 这使人禁不住想起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农民们在走投无路时只能揭竿而起, 的反抗斗争就有36次之多() (70) 。向衰亡的丧钟T o learn the living of peasants inT ang Dynasty from the poetry sentences of rice in the Full C ollection of T ang Dynasty

Hu An -hui

(Historical culture Department ,S 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Beibei 400715)

Abstract :The peasants in T ang Dynastry planted rice in many areas. The great gain of rice and joy was due to the industry of the peasants. But during the course of plantingrice , the peasants perhaps met the natural disasters , such as flood , drought ,frostbite ,andthe destruction of the pests. A fter gain ,they must hand in the land tax and other levies. S o they were in poor. Under the heavy exploitation and op 2pressing , they had to flee from hoom ,break away from agriculture ,defy and rev olt.

K ey w ords :the Full C ollection of T ang Dynastry ; the poetry sentences ; T ang Dynastry ; the living of peasants

注释:

(1) 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 第18辑。

(2) 游修龄编著《中国稻作史》:,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5页。

(3) 华林甫《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中国农史》, 1992年第2期, 第36页。

(4) 《全唐诗》卷358。

(5) 《全唐诗》卷748。

(6) 《全唐诗》卷207。

(7) 《全唐诗》卷126。

49

(8) 《全唐诗》卷613, 皮日休《送从弟皮崇归复州》。

(9) 《全唐诗》卷520。

(10) 《全唐诗》卷276。

(11) 《全唐诗》卷153。

(12) 《全唐诗》卷128。

(13) 《全唐诗》卷221。

(14) 《全唐诗》卷229。

(15) 《全唐诗》卷697。

(16) 《全唐诗》卷707, 殷文圭《九华贺雨吟》。

(17) 《全唐诗》卷516, 何扶《送阆州妓女归老》。

(18) 《全唐诗》卷548。

(19) 《全唐诗》卷590, 李郢《山行》。

(20) (宋) 王溥撰《唐会要》, 中华书局,1955年版, 卷85, 第1565页。

(21) (清) 董诰等撰《全唐文》,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卷734, 第7576页。

(22) 《全唐文》, 卷713, 第7324页。

(23) (宋) 李日方等撰《文苑英华》, 中华书局,1966

年版, 卷977, 第(24) 《全唐诗》卷548。

(25) 《全唐诗》卷714。

(26) 《全唐诗》卷373。

(27) 《全唐诗》卷382。

(28) 《(29) 《全唐诗》卷, 《南浦渡口》。

(30) 《全唐诗》卷207, 李嘉 《自田西忆楚州使君弟》。

(31) 《全唐诗》卷132。

(32) 《全唐诗》卷134。

(33) 《全唐诗》卷299。

(34) 《全唐诗》卷446, 白居易《春题湖上》。

(35) 《全唐诗》卷192。

(36) 《全唐诗》卷363。

(37) 《全唐诗》卷470。

(38) 《全唐诗》卷443, 白居易《内乡村路作》。

(39) 《全唐诗》卷655。

(40) 《全唐诗》卷239。

(41) 《全唐诗》卷698。

(42) 《全唐诗》卷600。

(43) 《全唐诗》卷298。

(44) 《全唐诗》卷537。

(45) 《全唐诗》卷610。

(46) 《全唐诗》卷621。

(47) 《全唐诗》卷427, 白居易《杜陵叟》。

(48) 《全唐诗》卷634。

(49) 《全唐诗》卷806。

(50) (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地理志》, 中华书局,1975年版, 卷41, 第1064页。(51) 《全唐诗》卷874。

(52) 《全唐诗》卷671。

50

(53) 《唐会要》, 卷44, 第790页。

(54) 诸葛计《唐末农民战争战略初探》:,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81页。

(55) 勾利军, 彭展《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蝗灾分布研究》:《中州学刊》, 2006年第3期, 第186页。(56) 《全唐诗》卷222。

(57) 《全唐诗》卷220。

(58) 《全唐诗》卷223。

(59) 《全唐诗》卷424。

(60) 《全唐诗》卷352, 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61) 《全唐诗》卷456。

(62) 《全唐诗》卷427。

(63) 《全唐诗》卷398。

(64) 《全唐诗》卷483。(65) 《全唐文》, 卷804, 第8449页。

(66) 《全唐诗》卷608。

(67) 《新唐书》卷37、38、39、40《地理志》, , 第961页、第1001页、第10511058(68) (后晋) 刘日旬等撰《旧唐书》, 卷171《李渤传》, 中华书局,1975, (69) 《全唐诗》卷692。

(70) 《全唐诗》卷425。

(71) 诸葛计:, 页。

(上接43页)

) 。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内藤大典《弥生之旗手一徐福—从吉野里看徐福的时代》

据考古证明, 北九州地区在绳纹时代的后期和晚期, 曾是自然生产力相对比日本其它地区更为低下的地区。然而, 在徐福集团到来之后, 全面推广由中国大陆带去的先进的稻作文化之后, 北九州地区一跃成为日本列岛稻作农业文化先进地区, 即北九州地区成为像现今的推广示范中心。此时的日本居民正处在采集渔捞阶级, 不像中国黄河流域具有旱作农业而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所以在长期内可抵挡住稻作农业。而当时的日本居民就难以抵挡水稻文化而明智的放弃旧有的食物获取方法而选择接受先进的水稻文化, 并迅速的从北九州地区, 通过中国和近畿地区扩散, 直至东海地区的西部一带, 也是很自然的, 从而也从日本居民的生活里反映出来。

徐福在日本推广中国大陆的稻作文明, 特别是作为推广江南稻作文化的先行者, 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51

从《全唐诗》稻作诗句看唐代农民生活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胡安徽

封建社会,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国家, 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 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有唐一代, 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有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唐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农民辛勤劳作的诗句。拙文即以《全唐诗》中的稻作诗句为主, 简要分析唐代农民种稻的有关情况, 。

农民在水田上辛勤劳作。、中原、关中、巴蜀等种植区以外(1) , 西北的河套平原、(, 、华南的福建、岭南地区(3) , 均有水稻种植。刘禹锡诗《送李中丞

(4) 赴楚州》“:描绘了楚州(今江苏淮安) 城外农民栽下的万

(5) 《秋日登润州城楼》“:水连海门铺远色, 稻连京口发秋香”是对润州

(今江苏镇江) 农民种植的大面积水稻的刻画。李嘉 诗《秋晓招隐寺东峰荣宴送内弟阎伯均

(6) 归江州》“:万畦新稻傍山村, 数里深松到寺门”向人们展示了招隐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南招隐

山) 附近的农民在山村周围刚栽下了万畦新稻的生活画卷。王维《送友人南归》“:连天汉水广,

(7) 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 楚人菰米肥”则是农民在汉水流域的郧国(今湖北郧县) 栽种了似

(8) 乎与天相接的大片水稻的例证。“处处路旁千顷稻, 家家门外一渠莲”是皮日休看到的复州

(今湖北沔阳) 农民们在路旁栽了千顷水稻、院门外种了一渠莲藕的合理安排水田的场景。杜

(9) 牧诗《郡斋独酌》“:我爱朱处士, 三吴当中央。禾罢禾亚百顷稻, 西风吹半黄”为我们勾勒了三吴

一带农民所栽的上百顷的禾罢禾亚稻即将成熟的美景。永州(今湖南零陵) 的农民也种植了大量的水稻, 而且长势特好。卢纶的《送从叔牧永州》就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事实“:郡斋无事好闲眠,

(10) 粳稻油油绿满川”。关中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 这里的农民当然重视农业生产, 种植水稻的

(11) 面积颇大。李华诗《咏诗十一首(十) 》“:咸阳古城下, 万顷稻苗新”就是例证。王维的《积雨

(12) 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也给我们昭示了位于关中的辋川(在今陕西

蓝田县终南山下) 稻田分布之广。巴蜀地区的农民利用地理优势将山泉引流到田间, 种植了不少水稻。杜甫在夔州就亲见了用山泉灌溉水稻的景观。他的《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东屯大

(13) 江北, 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 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 引溜加溉灌。”和《夔州歌十绝

(14) 句》“:东屯稻田一百顷, 北有涧水通青苗”既说明了山泉灌溉水稻的事实, 又点明了农民在

东屯栽种了相当面积的水稻。韦庄专门描绘了农民的《稻田》, 他眼中见到的是“绿波春浪满前

(15) 陂, 极目连云禾罢禾亚肥。更被鹭鹚千点雪, 破烟来入画屏飞。”, 水稻不仅种植面积非常大而且

长得特别茂盛, 一派诱人的景色。池州(今安徽贵池) 九华山一带“万畦香稻蓬葱绿, 九朵奇峰44

45

46

(47) 一种自然灾害“:九月霜降秋寒早, 禾穗未熟皆青干。”因为天气过早寒冷, 稻穗还没熟就干

了。即使能收, 产量也是大大降低。司徒空诗《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稻畦分影向江村, 憔悴

(48) 经霜只半存。” 寒山诗《诗三百三首六十六》“枯槁非竖卫, 风霜成夭疾。土牛耕石田, 未有

(49) 得稻日。”也是明证。而在东南沿海, 有另一种特殊的危害水稻的现象即带有盐分的潮水。

史料记载“福州长乐郡, ……闽(县) , 望。东五里有海堤, 大和二年令李茸筑。先是, 每六月潮

(50) 水咸卤, 禾苗多死, 堤成, 潴溪水殖稻, 其地三百户皆良田。”从中反馈的信息可知:在大和二

年(828年) 堤筑成以前, 带有盐分的潮水灌入田中, 造成秧苗多死。若我们仅从唐代建立之初即武德元年(618年) 算起, 至大和二年(828年) 亦有二百一十年。那么, 在这二百一十年里, 带有盐分的潮水对闽县水稻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除了自然的因素, 还有生物的侵害。一位不

(50) 知名的诗人在《鲁城民歌》中唱到“鲁地抑种稻, 一概被水沫。年年索蟹夫, 百姓不可活。”。

诗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鲁地(今山东兖州一带) 种植的水稻全部被水淹没; 而官府年年征调农夫去抓螃蟹, 致使百姓难以生活下去。? 那是因为螃蟹对水稻有危害。螃蟹对水稻的危害可不能小看。:

(51) “湖田十月清霜坠, 晚稻初香蟹如虎”。, 。

更有甚着的是蝗虫。史载, 兴元二年(784, 西至垅坻, 群飞蔽天, 旬

(52) 日不息, 所至苗稼无遗”; 年) 、河南府并奏蝗害稼”。仅从这两次

蝗灾就可以看出, 。据学者统计, 仅安史之乱以来, 较大规模的水、

() (54) 旱、, 则有48次之多。一方面是自然灾害, 另一方面是生物

的危害, , 如此下去, 必然是“百姓不可活”! 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们从种到收, 每时每刻都可能遭遇洪水、旱灾、霜冻等自然灾害, 还会有螃蟹、野凫、田鼠和蝗虫的糟蹋。由此, 农民要取得水稻最后的丰收, 那是多么的艰难!

收获后的喜悦也并不长久, 接下来的租赋和巧夺豪取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朱门任倾

(55) 夺, 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 官雉输稻粮。”杜甫在《壮游》诗中揭露了这样的现实:被地主

征掠的粟和稻竟是去喂官府的马! 杜氏的《忆昔二首(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56) 男耕女桑不相失。……岂闻一绢直万钱, 有田种谷今流血。”描写了开元之时, 粮食丰收, 人

民生活相当安稳; 而写诗之时, 却是物价飞涨, 田地无法再种了。杜甫的另一首诗《岁晏行》:

(57) “去年米贵阙军食, 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 此辈杼轴茅茨空。”不管米贵或是米

贱, 对农民来说, 都是一个“伤”字; 达官贵族们厌倦了酒肉, 而农民则是家徒四壁。白居易《杂兴三首(二) 》“:越国政初荒, 越天旱不已。风日燥水田, 水涸尘飞起。国中新下令, 官渠禁流水。流水不入田, 壅入王宫里。馀波养鱼鸟, 倒影浮楼雉。澹氵艳九折池, 萦迥十馀里。四月芰荷发, 越王日游嬉。左右好风来, 香动芙蓉蕊。但爱芙蓉香, 又种芙蓉子。不念阊门外, 千里稻

() 苗死。”, 58借古讽今, 指斥统治者在干旱极为严重的情况下, 竟不让农民引水灌溉, 却把水引

入王宫, 养鱼养鸟, 种可观赏的芙蓉, 让王公大臣游戏。而农民们的稻苗却因干旱而死掉。统

() 治者“饥时期农耕, 寒衣俟蚕缫”, 59而此时为了自己的玩乐, 也不顾农耕了。白氏的另一首

(60) 《自题小草亭》“:绿醅量酉戋饮, 红稻约升炊。龌龊豪家笑, 酸寒富室欺。”则着力刻画了地主

47

饮着美酒、吃着红稻做的饭, 不时发出龌龊的笑声的场景。那龌龊的笑声中, 渗透着对百姓的欺压! 而他的《杜陵叟》“: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

(61) 干。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何如。”让我们仿佛

看见杜陵叟在麦稻均无收获的情况下, 仍要典桑卖地交纳官租的悲惨景象。面对这景况, 白居易禁不住问道:农民明年的衣食该如何解决?! “年年十月暮, 珠稻欲垂新。家家不敛获, 赛妖

(62) 无富贫。岁暮雪霜至, 稻珠随陇湮。吏来官迫税, 求质倍称缗。”元稹《赛神》诗亦揭露官府

在稻子还未收到家之前就来收税的事实。我们熟悉的李绅《古风二首(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

(63) 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带给我们的是深深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唐懿宗时的

翰林学士刘允章在他所上的一份《直谏书》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原因。他说“今天下苍生, 凡有八苦, 陛下知之乎? 官吏苛刻, 一苦也; 私债征夺, 二苦也; 赋税繁多, 三苦也; 所由乞敛, 四苦也; 替逃人差科, 五苦也; 冤理不得伸, 六苦也; 冻无衣, 饥无食, 七苦也; 病不得医, 死不得葬, 八

(64) 苦也。天下百姓, 哀号于道路, 逃窜于山泽, 夫妻不相活, 父子不相救剥削下, 即便“秋收亿万颗子”, 百姓也无法活下去!

最有说服力的要算皮日休的《正乐府十篇・:。伛偻黄发媪, 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 尽日方满筐。山前有熟稻, 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 粒粒如玉王当。。如何一石余, 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 贪官不避赃。, 。自冬及于春, 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 诈仁犹

(65) 自王。。”以橡媪为代表的农民, 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稻子的丰收。

他们细心收割, ; 又精心舂米。舂好的米, 粒粒都像玉耳坠般的圆润晶莹。这样的丰收美景, 橡媪应该无衣食之忧了。但橡媪却是面临以橡实充饥的现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又怎么会同时发生呢? 皮氏的答案是:一是租税之苛重。农民的全部收获, 除了“纳于官”之外, 竟一无所余。丰年尚且如此, 荒年就更不堪设想了。二是贪官污吏的勒索。他们趁丰收之年大捞一把。“如何一石余, 只作五斗量! ”官吏从中剥削比官税还要多! 三是“私债”的剥削。晚唐社会“狡吏不畏刑, 贪官不避赃”, 他们利用“农时”以官粮放私债“, 农毕”自己获得厚利, 再把本钱归回“官仓”。国家的官粮竟变成了官吏残农害民、大饱私囊的本钱。这三重剥削夺了农民的口中食, 农民只好“自冬及于春, 橡实诳饥肠”。通过橡媪的遭遇, 诗人既控诉了当官者的沉重剥削, 又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同情。于是“不觉泪沾裳”了。

除了上述的盘剥, 农民还要向朝廷交土贡。《新唐书》中记载了不少作为贡品的水稻品种:大香禾亢、小香禾亢、水土稻、粱米、赤松涧米、黄陆米、节米、糯米、乌米等(66) 。唐代的贡品与按丁或资产征收的正规赋税不同, 它通常不是向编户某个人或某个家庭而是普遍征收的, 因而, 对农民就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剥削。同时, 由于各地土特产的不同, 贡物的名称和数量也就不同, 这就便利了各地官员利用给朝廷上贡而从中渔利。毫无疑问, 贡品越多, 农民遭受到的剥削会更沉重。

一边是“农夫犹饿死”, 一边是“朱门酒肉臭”。统治阶级的奢侈和腐化, 正是建立在对广大农民辛苦劳作成果的沉重剥削和压榨的基础上的!

剥削的沉重使农民难以生存, 于是他们首先选择了逃亡。宪宗和穆宗时曾在朝廷做官的李渤曾说“臣出使经行, 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 今才一百余户; 闵乡县本有三千户, 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 大约相似。访寻积弊, 始自均摊逃户。几十家之内, 大半逃48

亡, 亦须五家摊税。似石投井中, 非到底不止, 摊逃之弊, 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 剥下媚上,

(67) 唯思竭泽, 不虑无鱼”。李渤不仅指出了农民逃亡的事实, 而且分析了个中缘由:聚敛之臣,

欺下媚上, 无休止、无限制的剥削农民, 致使农民纷纷逃离家园。从数字上看, 逃户在四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 实在不少。而即便逃到深山老林, 也仍然摆脱不掉统治者的剥削, 因为“任是深

(68) 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其次, 即便不逃亡, 农民们也要脱离农业。白居易《赠友五首

(二) 》“银生楚山曲, 金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 求之多苦辛。披砂复凿石, 石乞石乞无冬春。手足尽皴胝, 爱利不爱身。畲田既慵斫, 稻田亦懒耘。相携作游手, 皆道求金银。毕竟金与银, 何殊泥与尘。且非衣食物, 不济饥寒人。弃本以趋末, 日富而岁贫。所以先圣王, 弃藏不为珍。谁

(69) 能反古风, 待君秉国钧。捐金复抵璧, 勿使劳生民。”为我们提供了例证。由诗句反映的内

容看, 采金和采银是非常辛苦的, 既披砂又凿石, 从冬到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没有休息的时间, 而且“手足尽皴胝”。作为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农民, 他们深深地知道:金银“且非衣食物, 不济饥寒人”, 但农民仍不再从事干了多年的农业“, 弃本以趋末”。“勿使劳生民”句找到, 那就是统治者过度地“劳”民! 削! 这使人禁不住想起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农民们在走投无路时只能揭竿而起, 的反抗斗争就有36次之多() (70) 。向衰亡的丧钟T o learn the living of peasants inT ang Dynasty from the poetry sentences of rice in the Full C ollection of T ang Dynasty

Hu An -hui

(Historical culture Department ,S 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Beibei 400715)

Abstract :The peasants in T ang Dynastry planted rice in many areas. The great gain of rice and joy was due to the industry of the peasants. But during the course of plantingrice , the peasants perhaps met the natural disasters , such as flood , drought ,frostbite ,andthe destruction of the pests. A fter gain ,they must hand in the land tax and other levies. S o they were in poor. Under the heavy exploitation and op 2pressing , they had to flee from hoom ,break away from agriculture ,defy and rev olt.

K ey w ords :the Full C ollection of T ang Dynastry ; the poetry sentences ; T ang Dynastry ; the living of peasants

注释:

(1) 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 第18辑。

(2) 游修龄编著《中国稻作史》:,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5页。

(3) 华林甫《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中国农史》, 1992年第2期, 第36页。

(4) 《全唐诗》卷358。

(5) 《全唐诗》卷748。

(6) 《全唐诗》卷207。

(7) 《全唐诗》卷126。

49

(8) 《全唐诗》卷613, 皮日休《送从弟皮崇归复州》。

(9) 《全唐诗》卷520。

(10) 《全唐诗》卷276。

(11) 《全唐诗》卷153。

(12) 《全唐诗》卷128。

(13) 《全唐诗》卷221。

(14) 《全唐诗》卷229。

(15) 《全唐诗》卷697。

(16) 《全唐诗》卷707, 殷文圭《九华贺雨吟》。

(17) 《全唐诗》卷516, 何扶《送阆州妓女归老》。

(18) 《全唐诗》卷548。

(19) 《全唐诗》卷590, 李郢《山行》。

(20) (宋) 王溥撰《唐会要》, 中华书局,1955年版, 卷85, 第1565页。

(21) (清) 董诰等撰《全唐文》,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卷734, 第7576页。

(22) 《全唐文》, 卷713, 第7324页。

(23) (宋) 李日方等撰《文苑英华》, 中华书局,1966

年版, 卷977, 第(24) 《全唐诗》卷548。

(25) 《全唐诗》卷714。

(26) 《全唐诗》卷373。

(27) 《全唐诗》卷382。

(28) 《(29) 《全唐诗》卷, 《南浦渡口》。

(30) 《全唐诗》卷207, 李嘉 《自田西忆楚州使君弟》。

(31) 《全唐诗》卷132。

(32) 《全唐诗》卷134。

(33) 《全唐诗》卷299。

(34) 《全唐诗》卷446, 白居易《春题湖上》。

(35) 《全唐诗》卷192。

(36) 《全唐诗》卷363。

(37) 《全唐诗》卷470。

(38) 《全唐诗》卷443, 白居易《内乡村路作》。

(39) 《全唐诗》卷655。

(40) 《全唐诗》卷239。

(41) 《全唐诗》卷698。

(42) 《全唐诗》卷600。

(43) 《全唐诗》卷298。

(44) 《全唐诗》卷537。

(45) 《全唐诗》卷610。

(46) 《全唐诗》卷621。

(47) 《全唐诗》卷427, 白居易《杜陵叟》。

(48) 《全唐诗》卷634。

(49) 《全唐诗》卷806。

(50) (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地理志》, 中华书局,1975年版, 卷41, 第1064页。(51) 《全唐诗》卷874。

(52) 《全唐诗》卷671。

50

(53) 《唐会要》, 卷44, 第790页。

(54) 诸葛计《唐末农民战争战略初探》:,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81页。

(55) 勾利军, 彭展《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蝗灾分布研究》:《中州学刊》, 2006年第3期, 第186页。(56) 《全唐诗》卷222。

(57) 《全唐诗》卷220。

(58) 《全唐诗》卷223。

(59) 《全唐诗》卷424。

(60) 《全唐诗》卷352, 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61) 《全唐诗》卷456。

(62) 《全唐诗》卷427。

(63) 《全唐诗》卷398。

(64) 《全唐诗》卷483。(65) 《全唐文》, 卷804, 第8449页。

(66) 《全唐诗》卷608。

(67) 《新唐书》卷37、38、39、40《地理志》, , 第961页、第1001页、第10511058(68) (后晋) 刘日旬等撰《旧唐书》, 卷171《李渤传》, 中华书局,1975, (69) 《全唐诗》卷692。

(70) 《全唐诗》卷425。

(71) 诸葛计:, 页。

(上接43页)

) 。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内藤大典《弥生之旗手一徐福—从吉野里看徐福的时代》

据考古证明, 北九州地区在绳纹时代的后期和晚期, 曾是自然生产力相对比日本其它地区更为低下的地区。然而, 在徐福集团到来之后, 全面推广由中国大陆带去的先进的稻作文化之后, 北九州地区一跃成为日本列岛稻作农业文化先进地区, 即北九州地区成为像现今的推广示范中心。此时的日本居民正处在采集渔捞阶级, 不像中国黄河流域具有旱作农业而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所以在长期内可抵挡住稻作农业。而当时的日本居民就难以抵挡水稻文化而明智的放弃旧有的食物获取方法而选择接受先进的水稻文化, 并迅速的从北九州地区, 通过中国和近畿地区扩散, 直至东海地区的西部一带, 也是很自然的, 从而也从日本居民的生活里反映出来。

徐福在日本推广中国大陆的稻作文明, 特别是作为推广江南稻作文化的先行者, 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51


相关内容

  • 从[全唐诗]稻作诗句看唐代农民生活
  • 2007-07-21    胡安徽    卢华语惠寄    点击: 2961 一 从<全唐诗>稻作诗句看唐代农民生活 封建社会,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国家,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有唐一代,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有密不可分的直 ...

  • 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节 教学内容:七步诗 作者:曹植 教学目标: 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 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 2.介绍诗名和作者: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 ...

  • 唐宋文学黄巢题菊花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浅析黄巢两首咏菊诗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美轮 ...

  •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王 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 经典诗词饱览 ,背后故事飘香!(下)
  • 风流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帝王的诗词,当然不简单 唐朝女性爱低胸装,有诗文作证! 宋朝十一位女词人 趣谈苏东坡的哲理诗 柳宗元:大起大落的"名门之后" 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悲剧:卷入政治漩涡的牺牲品 孟浩然:白驴王子风流记 唐伯虎在孤独和忧郁中死去 诗者:文学桂冠之明珠 鹧鸪是只伤情鸟 ...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 ...

  • 从唐诗看扬州经济繁荣的气候环境
  • 摘 要: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扬州城便是文人骚客游历赏玩的首选之地,唐朝时期扬州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出现了唐诗中"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所描写的八方人流聚集在这里,五方达到坦荡似平板的景象,也说明了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程度.本文以描写扬州的唐诗为分析对象,通过对 ...

  •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内容]华光万丈的唐诗.多彩缤纷的宋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对唐诗宋词的 ...

  • 唐诗宋词知识竞赛题
  • 4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依山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43.九天. 44.他一点拨,我霍然开朗,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45.46. 4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8. 49.<荆轲·易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