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 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 悲剧 爱国 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

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在突出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同时,又深刻地挖掘了昭君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昭君形象更为富有艺术典型。

在昭君出塞的题材中,“昭君怨”是个传统的主题,唐宋诗词在对“昭君怨”的基调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而又从多角度地写昭君,甚至

借写昭君而抒发自己的哀怨牢骚,使昭君的悲怨更深刻,更加突出了昭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士人通过把对国家之思的强烈感情传达在对昭君的伤感之上,使昭君的伤感之情显得格外的深刻,又通过昭君的悲伤反衬士人的情感,更加体现出了昭君的人物形象。

“庄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臣。”(郭震《王昭君二首》);“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家使,为妾传书斩画师。”(崔国辅《昭君》),久局漠北,思念故乡又不的归,只盼望能随师南猎,只盼望得见“汉朝使”,见一眼汉家的烟尘,以慰思乡之苦。诗人将思乡之痛,表现的深刻入微,凄婉动人。

同时通过对塞外生活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来反映昭君的悲剧形象。“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白居易《王昭君二首》)昭君已是“眉销残黛”再也不是宫里时的那般了,恶劣的环境使她“憔悴尽”。 “庄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郭震《王昭君二首》)诗人通过描写塞外寒冷凄凉的环境,从侧面衬托出昭君生活的条件的艰苦,突出她的悲剧形象。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宋人欧阳修《明妃曲》这样说道,同情昭君远嫁漠北,盼归无期,悲悯其生前死后寂寞凄凉的景况。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身处异域,死葬胡沙,盼归不得,极其哀伤,是一种不辛,因为匈奴偏僻荒凉,文化落后,对于一个中原弱女子来说,要在那里生活确实是痛苦,昭君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的人物,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然而昭君所从事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唐宋文人不仅仅从她的悲剧着手来写她的悲剧形象,他们也在从正面出发,肯定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肯定昭君的行为,也从多各个角度来反映她——昭君也是一个勇于追求敢于追求幸福生活同时也是一个拥用爱国热情的勇敢的妇女。

昭君出塞就意味着她的独特不同,她有着古代妇女所缺乏的爱国情怀和勇敢叛逆的精神。昭君出塞她首要的作用就是为国做出了贡献,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唐人张仲素在《王昭君》云:“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金戢归田尽,牛羊饶塞多。”短短20个字就描绘出了昭君出塞和亲后胡汉两地出现的繁荣美景:边境安宁,天下太平,兵器销毁为农具,牛羊布满川原。唐人崔涂的《过昭君故宅》诗云:“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通过和亲把两个民族引向和平美好的愿望。还有宋代郭祥正的《昭君上马图》、刘次庄的《王昭君》、许裴的《明妃》等都肯定了并歌颂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这体现昭君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她不象其他宫女那样在宫中永远无望的等待着君王的临幸。她敢于主动追求,正如明人高壁的昭君曲所说的“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耳”这里王昭君就是一个爱国的妇女形象。

昭君不仅爱国,还主动积极追求幸福。敢于同命运挣扎抗挣,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正如唐人王睿在《解昭君怨》诗中说“当时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里肯定了昭君敢于追求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昭君自请出塞,追求自由新的生活。她走出汉宫的黄金牢笼,就是为了追求人间真情,王安石的一曲《明妃曲》肯定了昭君追求知心“乐在知心”的人生观,触机到了昭君的内心世界。“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她打破了胡汉地域之分,着眼于“人之相知”乐在知心。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追求知心的爱情观,王昭君突破地域之分,大汉民族在传统偏见,“人生在相知,无论胡与秦”(吕本中《明妃》)

昭君不同于古代妇女,她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她不仅仅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而且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因此在唐宋文人中,她又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的新女性形象。

三、总论

文人一般都会有怀才不遇的伤感,唐宋文人在怀才不遇的同感使他们在咏昭君时带有着相同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他们在这一基础上塑造的昭君形象基本上一致。古代文人自屈原以来都把自己与君王的关系与男女婚约的关系联合起来看待,昭君拥有着国色天香的容貌,但是却没有受到皇帝的宠信恩遇。这样很能使文人想起自己的怀才不遇,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感情在昭君身上表达出来。

当然唐宋文人的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这样往往回带有特有的感情色彩。昭君形象在唐人笔下最为丰富多彩,唐

代较为宽松的政治气氛给士人们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他们的现象下昭君忧喜交集。

宋人在唐人开拓的昭君咏将其归纳,宋人将唐人的各种意旨归纳并合,宋代是一个弱势的封建王朝,它没有唐代的强盛,边境有着外族的入侵,因此宋代文人更加注重在国家利益上,因此松仁赋予昭君承担国家政事的胆略和豪气。

总之,唐宋是我过封建文化的繁荣阶段,这个时期的文人对去昭君题材和形象的描绘,基本上囊括了历代乃至后代文人的观点和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 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 悲剧 爱国 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

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在突出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同时,又深刻地挖掘了昭君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昭君形象更为富有艺术典型。

在昭君出塞的题材中,“昭君怨”是个传统的主题,唐宋诗词在对“昭君怨”的基调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而又从多角度地写昭君,甚至

借写昭君而抒发自己的哀怨牢骚,使昭君的悲怨更深刻,更加突出了昭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士人通过把对国家之思的强烈感情传达在对昭君的伤感之上,使昭君的伤感之情显得格外的深刻,又通过昭君的悲伤反衬士人的情感,更加体现出了昭君的人物形象。

“庄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臣。”(郭震《王昭君二首》);“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家使,为妾传书斩画师。”(崔国辅《昭君》),久局漠北,思念故乡又不的归,只盼望能随师南猎,只盼望得见“汉朝使”,见一眼汉家的烟尘,以慰思乡之苦。诗人将思乡之痛,表现的深刻入微,凄婉动人。

同时通过对塞外生活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来反映昭君的悲剧形象。“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白居易《王昭君二首》)昭君已是“眉销残黛”再也不是宫里时的那般了,恶劣的环境使她“憔悴尽”。 “庄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郭震《王昭君二首》)诗人通过描写塞外寒冷凄凉的环境,从侧面衬托出昭君生活的条件的艰苦,突出她的悲剧形象。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宋人欧阳修《明妃曲》这样说道,同情昭君远嫁漠北,盼归无期,悲悯其生前死后寂寞凄凉的景况。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身处异域,死葬胡沙,盼归不得,极其哀伤,是一种不辛,因为匈奴偏僻荒凉,文化落后,对于一个中原弱女子来说,要在那里生活确实是痛苦,昭君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的人物,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然而昭君所从事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唐宋文人不仅仅从她的悲剧着手来写她的悲剧形象,他们也在从正面出发,肯定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肯定昭君的行为,也从多各个角度来反映她——昭君也是一个勇于追求敢于追求幸福生活同时也是一个拥用爱国热情的勇敢的妇女。

昭君出塞就意味着她的独特不同,她有着古代妇女所缺乏的爱国情怀和勇敢叛逆的精神。昭君出塞她首要的作用就是为国做出了贡献,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唐人张仲素在《王昭君》云:“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金戢归田尽,牛羊饶塞多。”短短20个字就描绘出了昭君出塞和亲后胡汉两地出现的繁荣美景:边境安宁,天下太平,兵器销毁为农具,牛羊布满川原。唐人崔涂的《过昭君故宅》诗云:“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通过和亲把两个民族引向和平美好的愿望。还有宋代郭祥正的《昭君上马图》、刘次庄的《王昭君》、许裴的《明妃》等都肯定了并歌颂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这体现昭君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她不象其他宫女那样在宫中永远无望的等待着君王的临幸。她敢于主动追求,正如明人高壁的昭君曲所说的“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耳”这里王昭君就是一个爱国的妇女形象。

昭君不仅爱国,还主动积极追求幸福。敢于同命运挣扎抗挣,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正如唐人王睿在《解昭君怨》诗中说“当时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里肯定了昭君敢于追求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昭君自请出塞,追求自由新的生活。她走出汉宫的黄金牢笼,就是为了追求人间真情,王安石的一曲《明妃曲》肯定了昭君追求知心“乐在知心”的人生观,触机到了昭君的内心世界。“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她打破了胡汉地域之分,着眼于“人之相知”乐在知心。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追求知心的爱情观,王昭君突破地域之分,大汉民族在传统偏见,“人生在相知,无论胡与秦”(吕本中《明妃》)

昭君不同于古代妇女,她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她不仅仅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而且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因此在唐宋文人中,她又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的新女性形象。

三、总论

文人一般都会有怀才不遇的伤感,唐宋文人在怀才不遇的同感使他们在咏昭君时带有着相同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他们在这一基础上塑造的昭君形象基本上一致。古代文人自屈原以来都把自己与君王的关系与男女婚约的关系联合起来看待,昭君拥有着国色天香的容貌,但是却没有受到皇帝的宠信恩遇。这样很能使文人想起自己的怀才不遇,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感情在昭君身上表达出来。

当然唐宋文人的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这样往往回带有特有的感情色彩。昭君形象在唐人笔下最为丰富多彩,唐

代较为宽松的政治气氛给士人们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他们的现象下昭君忧喜交集。

宋人在唐人开拓的昭君咏将其归纳,宋人将唐人的各种意旨归纳并合,宋代是一个弱势的封建王朝,它没有唐代的强盛,边境有着外族的入侵,因此宋代文人更加注重在国家利益上,因此松仁赋予昭君承担国家政事的胆略和豪气。

总之,唐宋是我过封建文化的繁荣阶段,这个时期的文人对去昭君题材和形象的描绘,基本上囊括了历代乃至后代文人的观点和形象。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3.青岛方言的研究 4.三国智慧的启示 5.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 7.三十六计的实际运用 8.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 9.诗人李白(或白居易.杜甫等)的生命历程 10.余秋雨散文 11.流行歌曲词研究 12 ...

  •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
  • 文/煮酒君 王昭君,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子,<汉书·元帝纪>载,"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后汉书>中王昭君记载得要更详细一些,但也仅仅把她的形象刻画得更真实一些,使她有血有肉,于历史而言,她是一个对汉朝.匈奴两国和平.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女子,但,仅此 ...

  • 浅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 浅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李雅雯 摘 要: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是荣国府里的实际统计者.她一方面是治家的能手,另一方面也是营私的里手.下文通过对王熙凤形象美与形象丑展开讨论,论述<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王熙凤·形象美· ...

  • 咏史怀古诗鉴赏学案
  • 咏史怀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2011年10月 一.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咏史诗与怀古诗多各有侧重-- 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

  • 高考怎样鉴赏古代诗歌得高分
  • 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②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 ...

  • 人生几回伤心事
  • 五.人生几回伤往事 一 古地废墟之于诗人 孟浩然曾经写过一首诗感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历史就像一条大河,向前奔流不息.逝者已矣,但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叩问却是人类共同且不会消亡 ...

  • 古代文学史-元代2012.6
  •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至宋元时渐趋成熟. (话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和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 文本等,后世统称为"话本".) 话本的体制: ...

  • 咏史怀古诗3
  • 咏史怀古诗 制 张继云 审 高一语文组 2013-6-17 一.知识梳理 (一)定义阐释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 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 ...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 作品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编辑本段作品注解 ①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就好像水要溢出。 ②方好——正显得美。 ③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居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