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更多的是从个体方面阐述道德及修养的作用。道德修养有利于人性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生活、人生幸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文化精神,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道德修养;道德内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伦理、教育、人生哲学、天文、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最为丰富。张岱年先生指出:“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而这种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1]时至今天,我们来看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有着大量的合理因素,对于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的论述

在我国古代,道、德原本是两个概念,最初是分开来说的。道,有道路、规矩的意思,借用来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原则。德字最初的写法,上面是“直”字,下面是“心”字,意思就是把心放得端正,思想、行为合乎规矩。道与德含义虽有所不同,但二者又是紧密相联的。道,既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又是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万事万物合于道,人的认识和行为合于道,就叫着德。简单地说,道是规律、原则,德是遵循规律、实行原则并有一定成就。[2]

后来,道、德两字逐渐连用。例如《礼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如《荀子·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以笼统地说,先秦诸子思想中的道德一词,其含义同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含义基本一致。道德现在的含义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说得再简捷些,道德就是做人的规矩。作为社会性的人,必然会涉及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道德通过人的认识、实践、教育、宣传,形成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如社会舆论、道义声势等),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还表现在,它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个人的人性人格发展提供真、善、美的标准,使人树立内心信念,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从而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更好地协调与社会的关系,这当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自我修养

我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

从道德发挥作用的机制来看,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内心产生思想斗争,从而逐渐形成内心信念,固定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再外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对受教育者来说,道德教育是“外在的”,是外因。道德教育要发生作用,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自我的道德修养才能表现出来。假使有人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不遵守道德规范,也不在乎社会舆论的批评,更没有良心的谴责,那么道德的调整作用在此人身上便无效果,就只能靠纪律的处分或者法律的制裁来发挥作用了。

因此,在外在的道德教育灌输的同时,强调内在的自我修养,做到“里应外合”,才能真正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表现为高尚的道德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人们对“修养”一词从词源上作了多方面的考证和解说。有人说,“修”是指“切磋琢磨”,有整治、提高之意;“养”是指“涵养熏陶”,有培育、长养之意。也有人说,“修”是指修正错误,“养”是指涵养性情。这些对我们理解什么叫做道德修养都很有帮助。现在我们的理解,道德修养就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教育自己、改造自己,铸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道德境界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内容,是因时代不同、修养的主体不同而有变化的。但不论何种性质的道德修养,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道德修养具有主动性,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来实行。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他在这里强调,要做到“仁”是靠自己努力,不靠别人。他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他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他认为只要个人主观努力,就可以做到仁的道德要求。

[2]

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他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修养决定于自己,即“求在我者也”,求就会得到,不求就会失掉。[2]

只有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个人的内心信念,自觉自愿地去实施道德行为,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稳定特征的个人品德。因此有学者指出:“不经过自我认识、自我成型、自我鉴定的培养过程,堆砌起来的品德也是不巩固的。堆塑的雪人是洁白的,但它经不起气温的变迁而会崩塌;水泥石是坚固的,因为它通过内部的化合作用改变了物质结构本身。只有通过道德培养的内化作用而筑起的品德大厦才是钢筋水泥、经久难垮的。”内化了的道德就是个人的品德,它对行为的约束力主要表现为自制力(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人建立起内心的信念而自觉遵守道德,

它“比起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力、强制力,才更为深刻、更为强大”。[3]而这种内化的根本途径就是道德修养。

三、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一)道德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礼记·曲礼上》就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就是说,如果人没有“礼”的道德,就与禽兽没有区别。“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道德教化使人知礼,使人知道自己与禽兽的区别。《礼记·冠义》中说得更加明确:“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应当是以社会属性为主,自然属性为次。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社会属性只为人所具有。社会属性包括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意识)关系。人除了物质需要,同时也有精神需要。而道德就是人类较早产生出来,并一直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道德修养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二)道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每个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必须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有鲁滨逊式的个人,也不能充分证明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协调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道德就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中讲:“修身,则道立”。《孟子》中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这是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报负,就要从个人道德修养做起。因此人们也就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道德修养,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个人道德品质以及升华个人道德境界的根本途径,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是公民道德建设乃至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必要环节。

(三)德可服人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和标准,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使人们能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增进团结。高尚的品德可以赢得朋友,受人敬重,可以树立无畏的正气。

儒家经典《论语》中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德不孤,必有邻”。成语“德高望重”,也将个人的声望与高尚的品德相联系。换句话说,品德就是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现在中国每年都在进行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正是用道德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对普通人群进行感化,然后能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因其丰富的内容,及合理内核,对于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现代价值,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A].孔子研究论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姜法曾.中国伦理学史略[M].1版.北京:中华书局,1991(5).

[3]曾钊新.道德心理论[M].1版.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更多的是从个体方面阐述道德及修养的作用。道德修养有利于人性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生活、人生幸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文化精神,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道德修养;道德内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伦理、教育、人生哲学、天文、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最为丰富。张岱年先生指出:“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而这种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1]时至今天,我们来看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有着大量的合理因素,对于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的论述

在我国古代,道、德原本是两个概念,最初是分开来说的。道,有道路、规矩的意思,借用来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原则。德字最初的写法,上面是“直”字,下面是“心”字,意思就是把心放得端正,思想、行为合乎规矩。道与德含义虽有所不同,但二者又是紧密相联的。道,既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又是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万事万物合于道,人的认识和行为合于道,就叫着德。简单地说,道是规律、原则,德是遵循规律、实行原则并有一定成就。[2]

后来,道、德两字逐渐连用。例如《礼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如《荀子·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以笼统地说,先秦诸子思想中的道德一词,其含义同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含义基本一致。道德现在的含义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说得再简捷些,道德就是做人的规矩。作为社会性的人,必然会涉及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道德通过人的认识、实践、教育、宣传,形成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如社会舆论、道义声势等),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还表现在,它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个人的人性人格发展提供真、善、美的标准,使人树立内心信念,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从而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更好地协调与社会的关系,这当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自我修养

我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

从道德发挥作用的机制来看,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内心产生思想斗争,从而逐渐形成内心信念,固定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再外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对受教育者来说,道德教育是“外在的”,是外因。道德教育要发生作用,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自我的道德修养才能表现出来。假使有人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不遵守道德规范,也不在乎社会舆论的批评,更没有良心的谴责,那么道德的调整作用在此人身上便无效果,就只能靠纪律的处分或者法律的制裁来发挥作用了。

因此,在外在的道德教育灌输的同时,强调内在的自我修养,做到“里应外合”,才能真正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表现为高尚的道德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人们对“修养”一词从词源上作了多方面的考证和解说。有人说,“修”是指“切磋琢磨”,有整治、提高之意;“养”是指“涵养熏陶”,有培育、长养之意。也有人说,“修”是指修正错误,“养”是指涵养性情。这些对我们理解什么叫做道德修养都很有帮助。现在我们的理解,道德修养就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教育自己、改造自己,铸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道德境界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内容,是因时代不同、修养的主体不同而有变化的。但不论何种性质的道德修养,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道德修养具有主动性,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来实行。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他在这里强调,要做到“仁”是靠自己努力,不靠别人。他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他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他认为只要个人主观努力,就可以做到仁的道德要求。

[2]

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他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修养决定于自己,即“求在我者也”,求就会得到,不求就会失掉。[2]

只有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个人的内心信念,自觉自愿地去实施道德行为,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稳定特征的个人品德。因此有学者指出:“不经过自我认识、自我成型、自我鉴定的培养过程,堆砌起来的品德也是不巩固的。堆塑的雪人是洁白的,但它经不起气温的变迁而会崩塌;水泥石是坚固的,因为它通过内部的化合作用改变了物质结构本身。只有通过道德培养的内化作用而筑起的品德大厦才是钢筋水泥、经久难垮的。”内化了的道德就是个人的品德,它对行为的约束力主要表现为自制力(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人建立起内心的信念而自觉遵守道德,

它“比起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力、强制力,才更为深刻、更为强大”。[3]而这种内化的根本途径就是道德修养。

三、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一)道德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礼记·曲礼上》就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就是说,如果人没有“礼”的道德,就与禽兽没有区别。“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道德教化使人知礼,使人知道自己与禽兽的区别。《礼记·冠义》中说得更加明确:“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应当是以社会属性为主,自然属性为次。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社会属性只为人所具有。社会属性包括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意识)关系。人除了物质需要,同时也有精神需要。而道德就是人类较早产生出来,并一直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道德修养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二)道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每个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必须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有鲁滨逊式的个人,也不能充分证明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协调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道德就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中讲:“修身,则道立”。《孟子》中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这是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报负,就要从个人道德修养做起。因此人们也就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道德修养,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个人道德品质以及升华个人道德境界的根本途径,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是公民道德建设乃至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必要环节。

(三)德可服人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和标准,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使人们能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增进团结。高尚的品德可以赢得朋友,受人敬重,可以树立无畏的正气。

儒家经典《论语》中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德不孤,必有邻”。成语“德高望重”,也将个人的声望与高尚的品德相联系。换句话说,品德就是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现在中国每年都在进行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正是用道德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对普通人群进行感化,然后能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因其丰富的内容,及合理内核,对于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现代价值,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A].孔子研究论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姜法曾.中国伦理学史略[M].1版.北京:中华书局,1991(5).

[3]曾钊新.道德心理论[M].1版.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8).


相关内容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版教学大纲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分:3 适用专业:文.理.工.管各专业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教育公共 ...

  •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我国该如何道德规范 1.要确定一个社会普遍的,能够被大众认可的社会价值方向.让公民找到目标.在古代,我们国家提倡尽忠.尽孝.现在西方说出人权.民主的口号,其实就是在树立方向. 2.应该确立一个积极的,能够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具有明确是非的道德判断标准,帮助群众 ...

  • 孔子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作业二
  • (通识必修)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业二:孔子德育教育原则是什么?请联系当今教育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 ...

  • 怎样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 怎样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天天向上gkv 11级 分类: 法律 被浏览298次 2013.01.04 huanggh1987 采纳率:51% 10级 2013.01.04 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 ...

  • 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 6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葛君梅 [摘要]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体有五种:立志.存养.克治.慎思和力行.本文分析了这五种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以期在加强道德建设中能汲取一点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立志:存养:克治:慎思:力行:道德 ...

  • 学习与成长
  •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论文 学习与成长 学生姓名: 刘庆 学 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1442班 专业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任课教师: 张莉 2014 年 1 月 9 日 学习与成长 刘庆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思 ...

  •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班 级 姓 名 学 号成 绩 汉语言2班 乌珊珊 10 1001103212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摘 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他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并以此为基 ...

  • 文化生活专题四知识点总结
  • 文化生活专题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 二.重点考点梳理: 1.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它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它能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 ②文化市场的盲目 ...

  • 思修教学大纲2015版
  • 三/五年制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课程 学 时:45课时 成绩考核:考试 开课教研室:思政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