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与发展关系的几点认识2

对改革与发展关系的几点认识

第一点,改革与发展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系。改革有不同的情势,一种改革叫逼上梁山。比如农村土地改革,解放了几十年,人定胜天,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口号整天喊,但群众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不改革不行了,因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帷幕,立竿见影,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前后比较,“多出的”那一部分就是改革的红利,这种红利产生的来源是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是劳动力资源向经济资源的一种转化;这种红利与之前我们经常提到的人口红利相比,人口红利是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时期,创造财富多,消耗财富少,所结余的那一部分就是红利。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红利都依赖于一个相同的主体:那就是劳动力资源,就是人。还有一种改革叫顺势而为,再比如,小城镇建设,从目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来看,小城镇建设是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改革有三个方向:一是农村原有大量的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二是农村的留守人员(613899部队)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吸纳与妥善安置;三是农村闲置的土地必须实现集约经营,职业农民必将应运而生。就小城镇而言,我们现在也只能算作土地城镇化,还不是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住在城镇里的新型农民起居与上班的距离不要超过

一节课的时间。意思就是在哪里居住,就近在那里工作。由此可见,小城镇发展的目的以及所关注的对象还是人,所以我们对改革与发展关系认识的第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

第二点,改革与发展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关系。客观的讲,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与发展持不同意见,总觉得这也没改革成,那也没发展好。他们不原意分担改革过程的艰辛与阵痛,只追求发展的终极目标。用老百姓的话说,不想怀娃,只想有个好孩子。我们偌大一个国家,人口多,地域广,民族丰富,自然,矛盾和问题就多,再加上我们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左邻右舍的国家虎视耽耽,我们的很多改革就是在逐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发育成熟的。而且很多改革都不可能自成一体、独立完成,不管是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或是这次中央大部制行政改革,一项改革总是隐含着另一项或多项改革的内涵,必须有相关措施的步步为营和各个要素的环环相扣。我们谈改革与发展,必须绕开只要结果不要过程这个认识误区。两会中有代表和委员提出要解决农民工的城市户口问题,且不说北上广一线城市,就是一般中小城市也都会涉及到社会福利资源的存量,也就是说城市对人口承载能力的空间还有多大?落实农民工城市户口的实质是要求享受公平平等的诸如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福利资源。而社会福利资源的增长是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而实现的,经济的发展,

福利资源的增长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觉醒来梦想就能成真。如果城市人口增加,而福利资源未能增长,要做到人人公平享受福利资源,势必会打破现有户籍人口既定的福利享受配额,他们会不会同意,原有的城市人群和新进的群体之间会不会产生新的矛盾、新的不和谐,甚至新的不稳定;还有的代表委员以美元、日元、欧元为佐证要求将我们的人民币改为中华元,有的建议国家法定假日免费坐火车,还有一位女代表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建议妻子做家务应付工资。很多建议和意见让人啼笑皆非。有网民跟帖,说,代表委员不同的出处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素质,而不同的素质又折射出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价值取向。从上述代表委员所提的建议来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要求达到最终结果,至于在完成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更有害的结果他不管。我们的个别代表委员尚且如此,那普通群体又会如何?从表象看是个人政治素质问题,其本质是价值观残缺。对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他们不理解,常常习惯于把局部的利益置于整体之上,如果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意见,若干个意见汇集到一起就会质变为一种反对的声音,这种带有负面影响的声音经过传播和放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就会形成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阻力甚至破坏力,因而我们对改革与发展关系认识的第二点就是必须要以科学的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统一到改革与发展的方面上来。

第三点,改革与发展是日积月累瓜熟蒂落的关系。改革与发

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把以往的发展成果作为现今改革的基础,又要把改革的目光定位在未来获取更大成果上。十八大后有一个新的名词,叫顶层设计。工作实践中我们往往考虑不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也缺乏全局观念。这里说的全局观念,不仅是对空间的包容,更是对未来的预见。比如说我们以往的城镇建设就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翠坪小区没有公共厕所,南新街每两年就要开挖一次,装自来水挖一回,安排污管道挖一回,布设通讯设施再挖一回,还有所有地方的停车位越来越紧张。把翠坪小区、南新街、还有迎宾大道盖的两层楼与西河新区的规模相比,简直是相形见绌,小巫见大巫。这说明我们以往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改革魄力、缺乏政治智慧、缺乏全局观念。有一种说法,在决策上,有多大的魄力就会有多大的见识,有多大的见识才会有多高的境界。我们不是批评以往的工作没做好,也不是抹煞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只是说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缺少一种境界,缺少一种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联系的掌握与应用。那么改革与发展关系认识的第三点就是必须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有效性的发展思路。

我们每个人都部分或整体的感受到改革的触动并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改革3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环境已经成熟,怎样才能把这种环境的成熟转换为具体改革项目的成熟,这是我们的共同期待,也是这个座谈会的最终目的(2013年3月21日)。

对改革与发展关系的几点认识

第一点,改革与发展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系。改革有不同的情势,一种改革叫逼上梁山。比如农村土地改革,解放了几十年,人定胜天,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口号整天喊,但群众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不改革不行了,因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帷幕,立竿见影,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前后比较,“多出的”那一部分就是改革的红利,这种红利产生的来源是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是劳动力资源向经济资源的一种转化;这种红利与之前我们经常提到的人口红利相比,人口红利是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时期,创造财富多,消耗财富少,所结余的那一部分就是红利。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红利都依赖于一个相同的主体:那就是劳动力资源,就是人。还有一种改革叫顺势而为,再比如,小城镇建设,从目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来看,小城镇建设是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改革有三个方向:一是农村原有大量的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二是农村的留守人员(613899部队)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吸纳与妥善安置;三是农村闲置的土地必须实现集约经营,职业农民必将应运而生。就小城镇而言,我们现在也只能算作土地城镇化,还不是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住在城镇里的新型农民起居与上班的距离不要超过

一节课的时间。意思就是在哪里居住,就近在那里工作。由此可见,小城镇发展的目的以及所关注的对象还是人,所以我们对改革与发展关系认识的第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

第二点,改革与发展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关系。客观的讲,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与发展持不同意见,总觉得这也没改革成,那也没发展好。他们不原意分担改革过程的艰辛与阵痛,只追求发展的终极目标。用老百姓的话说,不想怀娃,只想有个好孩子。我们偌大一个国家,人口多,地域广,民族丰富,自然,矛盾和问题就多,再加上我们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左邻右舍的国家虎视耽耽,我们的很多改革就是在逐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发育成熟的。而且很多改革都不可能自成一体、独立完成,不管是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或是这次中央大部制行政改革,一项改革总是隐含着另一项或多项改革的内涵,必须有相关措施的步步为营和各个要素的环环相扣。我们谈改革与发展,必须绕开只要结果不要过程这个认识误区。两会中有代表和委员提出要解决农民工的城市户口问题,且不说北上广一线城市,就是一般中小城市也都会涉及到社会福利资源的存量,也就是说城市对人口承载能力的空间还有多大?落实农民工城市户口的实质是要求享受公平平等的诸如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福利资源。而社会福利资源的增长是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而实现的,经济的发展,

福利资源的增长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觉醒来梦想就能成真。如果城市人口增加,而福利资源未能增长,要做到人人公平享受福利资源,势必会打破现有户籍人口既定的福利享受配额,他们会不会同意,原有的城市人群和新进的群体之间会不会产生新的矛盾、新的不和谐,甚至新的不稳定;还有的代表委员以美元、日元、欧元为佐证要求将我们的人民币改为中华元,有的建议国家法定假日免费坐火车,还有一位女代表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建议妻子做家务应付工资。很多建议和意见让人啼笑皆非。有网民跟帖,说,代表委员不同的出处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素质,而不同的素质又折射出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价值取向。从上述代表委员所提的建议来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要求达到最终结果,至于在完成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更有害的结果他不管。我们的个别代表委员尚且如此,那普通群体又会如何?从表象看是个人政治素质问题,其本质是价值观残缺。对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他们不理解,常常习惯于把局部的利益置于整体之上,如果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意见,若干个意见汇集到一起就会质变为一种反对的声音,这种带有负面影响的声音经过传播和放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就会形成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阻力甚至破坏力,因而我们对改革与发展关系认识的第二点就是必须要以科学的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统一到改革与发展的方面上来。

第三点,改革与发展是日积月累瓜熟蒂落的关系。改革与发

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把以往的发展成果作为现今改革的基础,又要把改革的目光定位在未来获取更大成果上。十八大后有一个新的名词,叫顶层设计。工作实践中我们往往考虑不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也缺乏全局观念。这里说的全局观念,不仅是对空间的包容,更是对未来的预见。比如说我们以往的城镇建设就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翠坪小区没有公共厕所,南新街每两年就要开挖一次,装自来水挖一回,安排污管道挖一回,布设通讯设施再挖一回,还有所有地方的停车位越来越紧张。把翠坪小区、南新街、还有迎宾大道盖的两层楼与西河新区的规模相比,简直是相形见绌,小巫见大巫。这说明我们以往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改革魄力、缺乏政治智慧、缺乏全局观念。有一种说法,在决策上,有多大的魄力就会有多大的见识,有多大的见识才会有多高的境界。我们不是批评以往的工作没做好,也不是抹煞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只是说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缺少一种境界,缺少一种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联系的掌握与应用。那么改革与发展关系认识的第三点就是必须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有效性的发展思路。

我们每个人都部分或整体的感受到改革的触动并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改革3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环境已经成熟,怎样才能把这种环境的成熟转换为具体改革项目的成熟,这是我们的共同期待,也是这个座谈会的最终目的(2013年3月21日)。


相关内容

  •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一重要论述, 对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 ...

  •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 作者:刘建军 教学与研究 2002年01期 关于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社会主义改革问题的认识.正是由于 对改革方向的不同取舍,造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上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在所谓 改革的口号下,通过人为的变化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解体,从根本上彻底放弃和背弃了 社会主义制度 ...

  • 四个全面具体指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握四个全面及其关系 四个全面具体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 ...

  •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 ...

  •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问题,一再被我们党高度重视并反复强调,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现实国情.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贯穿于改革开放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江泽民文选>是"三个代表& ...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 ...

  •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

  • 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_数学论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 ...

  •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