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人及思维方式_张敏

DOI:10.14045/j.cnki.nmsx.1999.04.014

总第80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4期从汉字看中国人及思维方式

张 敏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字是语言的表记符号。本文以汉字为线索,展示了

这种古老的表意文字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国的教育、外来语的吸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表意文字;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267(1999)04-0059-03

  语言是由音声和文字两部分组成。音声是语言的内核,是实质。文字是语言的表记形式,是外壳。文字虽然是语言的外壳,但是,文字作为语言的表记形式自然也会对语言的使用和传播及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和限制。文字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中国的汉字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至今依然使用的表意文字。

作为语言的表记符号,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表音文字是音声的表记符号,只表示发音,文字的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含意。表意文字则不同,它不仅仅表示发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含意。

一、从汉字看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是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环境及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自然产生了众多的与当地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语言,即我们所说的方言。中国的方言数量多,差别大。南方与北方的地理位置、气候、习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方言上差异自然很大。不仅如此,即使同是南方,彼此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如福建和广东就同属南方,但粤语和闽南话的差别就很大,彼此很难听懂对方的说话。至于南方与北方在语言上的差异就更可想而知了。但是,尽管各地在语言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可是如果写出汉字来,彼此就都能看懂。所以,尽管中国地域辽阔

〔收稿日期〕 1999-08-15

方言众多,但汉字凭借其表意性却可以畅通无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使用的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表音文字。那么由于方言的缘故不仅彼此之间难以用语言沟通,写出的文字也如同外文一样彼此很难看懂。那么作为国家中枢的中央政府在向各地颁布政令法规时就要根据各地的方言,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否则有的地方就难以理解。这样必须增加中央政府对国家的统一控制的难度,各地之间的交流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地大物博,南北东西差异很大,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以来,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保持着统一发展的格局,正是因为有了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才能克服了各地由方言所形成的语言上的障碍,促进了彼此的交流,保持了各地之间的亲融性及民族的向心力。

二、汉字与中国的教育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文字,集音、形、意于一体。每个汉字都以特定的形意表示特定的音声,所以汉字的数量就非常多。《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有48641个。现在一般学生使用的《新华词典》中有汉字11000个左右。如此繁多的表意文字对于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1978年3月16日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慢、差、费”,“在10多年里用2700多课时的时间学习本国语言,却又大数过不了

59

关岂非咄咄怪事。”当然这是在批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繁多的汉字给学习者和教育者所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也是影响汉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梦想,就必须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然而繁多的汉字,使我们在发展教育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要增加许多难度。例如,英文只有26个字母。通过学习掌握拼写规律,基本上就可以读写所有的文字。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加起来还不到100个,再加上浊音、半浊音、拗音、拗长音也不过180个左右。“日本小学生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能区别这些假名的发音,第二学期就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词全部用假名写出。”(《日语特点》金田一春彦著)当然日语也使用汉字,但其数量有限。日本政府规定使用的汉字只有1900多个。而且日语是假名与汉字并用,当汉字不会时可以用假名代替。中国的汉语虽然也有拼音文字。但我们仅仅将其作为汉字的标音,而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和汉字并用,所以拼音作为表音文字的长处也就没能得以发挥。我们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不会写的汉字,也一定要查字典或请教他人,而不能用拼音代替。这样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汉字。

过去由于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生产力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彼此的交往和信息量也都十分有限。所谓的掌握知识主要也不过是文章诗赋的吟诵写作和政治统治的权术而已,所以汉字繁多的弱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到了近代情况则大不相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量以几何的速度递增。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已经越来越感觉到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字。“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已经成为历史。面对过去曾引为骄傲和自豪的浩瀚的汉字,今天已经开始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何进行文字改革,使中国的汉字在保留其独特的风采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语言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之一。

三、汉字与外来语的吸收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文字都集音、形、意于一体。生活在这种文字世界中的中国人比起发音,则更注重文字的形意,即“形意思维”方式。也有的人称汉字是看的文字而不是读的文字。这种文字在音译外来语时,由于文字本身无法去掉自身所固有

的形、意,加之使用者的形意思维的作用,所以常常表现出极大地不适应。例如像“COMDINE”、“TELEPHONE”之类的单词,我们在开始时也是根据其发音音译成“康拜因”、“得律风”等。但是,由于无法从文字的形、意上得到具体而形象的感受,使具有形意思维的中国人总觉得不好把握,本能地产生抵触感。最后只好舍弃表音文字那种语言的实质在于音声的特点,意译成:“联合收割机”、“电话”,使人们通过文字形、意就可以知道:“这是联在一起的,用于收割的机械”、“利用电来通话”,以迎合汉字的表意性和中国人的形意思维方式。汉字的特点和由此而生产的中国人的形意思维方式,使大多数外来语在进入汉语世界时,都不得不放弃语言的实质在于音声这一特点。如:“电视机”、“圆珠笔”等等都只能意译而来。这样虽然能一目了然,但作为外来语的新鲜感却丧失殆尽。当然这并不是说汉语中没有音译的外来语,但其比例极小,而且大部分都在专业性很强的科技领域。

世界的物体本是混沌不清杂乱无章的,人们通过语言将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归纳清楚。例如我们面对一片盛开的鲜花,如果不用语言整理,没有花名,不论怎样感动也只能笼统地说:“这花真美!”得到的是模糊不清的感受。而只有用语言将其整理成玫瑰、月季等,这些花才开始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才能充分领略它们各自所独具的风韵。也正是通过语言人们才能够交流沟通,消除距离,产生亲近感。音译外来语不仅使我们无法领略作为外来语的新鲜感,同时也使我们失去了通过相同的音声语言与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相互沟通,一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机会。

四、从文字看中日思维的差异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与中国一样都是属于亚洲国家。日本的崛起和经济上奇迹般的成功,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有人称日本的成功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技术完美的结合。那么日本人是靠什么实现了这种完美的结合?抛开其他的因素我们暂且不论,在这里我们仅要说明的是:日语中汉字与假名并用,不仅仅在书写上给日本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前面我们讲过,汉字是集音、形、意于一体的表意文字,而假名则是纯粹的表音文字。两种文字并用的结果,使日本人具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由汉字所形成的“形意思维”方式。一种由假名所

产生的“音声思维”方式。依赖于形意思维方式,日本人可以向中国人那样遨游于汉字世界,欣赏汉字给人视觉上带来的形象感,领悟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所独具的,表音文字所无法传递的神韵。同时得益于音声思维方式,日本人可以用假名文字按其发音表示外来语,直接吸收语言的实质———音声。在音声思维的作用下,日本人能够把文字作为单纯的音声的表示符号予以接受,而不会象中国人那样刻意追求文字固有的形意。所以,在按其发音吸收外来语时既没有文字上的困难,又没有心理上的障碍,尽可大量吸收。大量地使用外来语已经成为现代日语的一大特点。日语中的外来语究竟有多少,就连日本人自己也搞不清楚。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语外来语新词典》一书,就在日本的报刊杂志上吸收集中近四万条外来语。外来语的大量使用固然会对日语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和混乱。但在迅速接受外来信息,吸收外来技术方面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使用外来语所产生的新鲜感,以及通过使用共同音声语言一起把握事物,理解世界,导致感情上沟通,都有助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与日本同在亚洲,都属于佛教圈、儒教圈、汉字圈的国家。纵观历史,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经历。两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都很漫长,现代化起步都很晚,又都有着数百年的锁国历史。到了近代,两国又都是被西方的强枪厉炮打开了锁国的大门。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之灾两个国家又都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尽管两国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但结局却差异极大。日本的明治维新获得了成功,使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中国的戊戌变法仅以百天便宣告失败,从此灾难的中国更加灾难重重。当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都有着众多的因素。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则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分析一下当时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日本的“和魂洋才”两个口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中日两国在思维上的差异。日本人“和魂洋才”同日本人的文字思维如出一辙,所谓的“和魂”既不是单纯“音声”也不是纯粹的“形意”,而是两者兼有。所谓的“洋才”,并非单纯的东洋也非单纯的西洋,而是东西共之皆为我用。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是中国人“形意”思维的典型表

现。外来的东西如要想进入中国,只能同外来语一样,舍弃其作为语言实质的音声部分,以迎合作为语言外壳的汉字的形意特点。

五、从汉字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汉字是由图形变为笔划,由象形变为象征,集音、形、意于一体的文字。虽然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与古老的象形文字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还带有象形的风采,能给人以形象的感觉。这种形象感不但作用于中国人的视觉而且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这些汉字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横竖撇捺点和线的重叠,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却是“虎”有虎形,“猫”有猫态。看见“蝴蝶”二字就能让人感觉到蝴蝶那翩翩起舞的形象。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才发明创造了世界上唯一能够将文字作为艺术欣赏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书法艺术。不仅文人墨客的家中悬有字画条幅,供人吟诵,就是在演武厅中也挂着遒劲有力的“武”字,一笔一划都充满着刚健之气,日日激励锻炼者的心志。佛堂庙宇挂有庄严的“佛”字,一横一竖博大端庄,时时澄清修炼者的私欲杂念。对中国人来说,汉字已不单纯是音声的标记符号,同时也是美的享受,艺术的追求,陶冶情操的手段,进而升华成为民族的精神气质。这种将文字艺术化,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民族必然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民族。这一点在中国的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例如《西游记》里的仙境、地狱,《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祭奠死者烧的纸钱、纸牛、纸马、纸电视、纸汽车,无一不表现出中国人那种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的想象力。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很大程度来源于汉字。因为汉字的特点就是形意性,是根据其形意来表达独特的含意,能给人以一定的形象感,具有激发起人们想象力的功能。表音文字则不同,每个文字只表示发音,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含意。所要表示的含意只能依靠文字的严格的排列顺序来完成。这种文字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生活在这两种文字世界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人仙马大都是驾着祥云在天上飞来飞去。而西方神话世界里的仙人神马则大多长着翅膀。这些虽然是神话传说,却足以证明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前者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后者则表达了对逻辑推理的注重。

〔责任编辑 葛 鑫〕

61

DOI:10.14045/j.cnki.nmsx.1999.04.014

总第80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4期从汉字看中国人及思维方式

张 敏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字是语言的表记符号。本文以汉字为线索,展示了

这种古老的表意文字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国的教育、外来语的吸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表意文字;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267(1999)04-0059-03

  语言是由音声和文字两部分组成。音声是语言的内核,是实质。文字是语言的表记形式,是外壳。文字虽然是语言的外壳,但是,文字作为语言的表记形式自然也会对语言的使用和传播及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和限制。文字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中国的汉字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至今依然使用的表意文字。

作为语言的表记符号,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表音文字是音声的表记符号,只表示发音,文字的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含意。表意文字则不同,它不仅仅表示发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含意。

一、从汉字看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是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环境及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自然产生了众多的与当地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语言,即我们所说的方言。中国的方言数量多,差别大。南方与北方的地理位置、气候、习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方言上差异自然很大。不仅如此,即使同是南方,彼此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如福建和广东就同属南方,但粤语和闽南话的差别就很大,彼此很难听懂对方的说话。至于南方与北方在语言上的差异就更可想而知了。但是,尽管各地在语言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可是如果写出汉字来,彼此就都能看懂。所以,尽管中国地域辽阔

〔收稿日期〕 1999-08-15

方言众多,但汉字凭借其表意性却可以畅通无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使用的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表音文字。那么由于方言的缘故不仅彼此之间难以用语言沟通,写出的文字也如同外文一样彼此很难看懂。那么作为国家中枢的中央政府在向各地颁布政令法规时就要根据各地的方言,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否则有的地方就难以理解。这样必须增加中央政府对国家的统一控制的难度,各地之间的交流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地大物博,南北东西差异很大,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以来,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保持着统一发展的格局,正是因为有了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才能克服了各地由方言所形成的语言上的障碍,促进了彼此的交流,保持了各地之间的亲融性及民族的向心力。

二、汉字与中国的教育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文字,集音、形、意于一体。每个汉字都以特定的形意表示特定的音声,所以汉字的数量就非常多。《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有48641个。现在一般学生使用的《新华词典》中有汉字11000个左右。如此繁多的表意文字对于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1978年3月16日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慢、差、费”,“在10多年里用2700多课时的时间学习本国语言,却又大数过不了

59

关岂非咄咄怪事。”当然这是在批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繁多的汉字给学习者和教育者所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也是影响汉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梦想,就必须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然而繁多的汉字,使我们在发展教育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要增加许多难度。例如,英文只有26个字母。通过学习掌握拼写规律,基本上就可以读写所有的文字。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加起来还不到100个,再加上浊音、半浊音、拗音、拗长音也不过180个左右。“日本小学生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能区别这些假名的发音,第二学期就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词全部用假名写出。”(《日语特点》金田一春彦著)当然日语也使用汉字,但其数量有限。日本政府规定使用的汉字只有1900多个。而且日语是假名与汉字并用,当汉字不会时可以用假名代替。中国的汉语虽然也有拼音文字。但我们仅仅将其作为汉字的标音,而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和汉字并用,所以拼音作为表音文字的长处也就没能得以发挥。我们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不会写的汉字,也一定要查字典或请教他人,而不能用拼音代替。这样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汉字。

过去由于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生产力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彼此的交往和信息量也都十分有限。所谓的掌握知识主要也不过是文章诗赋的吟诵写作和政治统治的权术而已,所以汉字繁多的弱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到了近代情况则大不相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量以几何的速度递增。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已经越来越感觉到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字。“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已经成为历史。面对过去曾引为骄傲和自豪的浩瀚的汉字,今天已经开始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何进行文字改革,使中国的汉字在保留其独特的风采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语言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之一。

三、汉字与外来语的吸收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文字都集音、形、意于一体。生活在这种文字世界中的中国人比起发音,则更注重文字的形意,即“形意思维”方式。也有的人称汉字是看的文字而不是读的文字。这种文字在音译外来语时,由于文字本身无法去掉自身所固有

的形、意,加之使用者的形意思维的作用,所以常常表现出极大地不适应。例如像“COMDINE”、“TELEPHONE”之类的单词,我们在开始时也是根据其发音音译成“康拜因”、“得律风”等。但是,由于无法从文字的形、意上得到具体而形象的感受,使具有形意思维的中国人总觉得不好把握,本能地产生抵触感。最后只好舍弃表音文字那种语言的实质在于音声的特点,意译成:“联合收割机”、“电话”,使人们通过文字形、意就可以知道:“这是联在一起的,用于收割的机械”、“利用电来通话”,以迎合汉字的表意性和中国人的形意思维方式。汉字的特点和由此而生产的中国人的形意思维方式,使大多数外来语在进入汉语世界时,都不得不放弃语言的实质在于音声这一特点。如:“电视机”、“圆珠笔”等等都只能意译而来。这样虽然能一目了然,但作为外来语的新鲜感却丧失殆尽。当然这并不是说汉语中没有音译的外来语,但其比例极小,而且大部分都在专业性很强的科技领域。

世界的物体本是混沌不清杂乱无章的,人们通过语言将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归纳清楚。例如我们面对一片盛开的鲜花,如果不用语言整理,没有花名,不论怎样感动也只能笼统地说:“这花真美!”得到的是模糊不清的感受。而只有用语言将其整理成玫瑰、月季等,这些花才开始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才能充分领略它们各自所独具的风韵。也正是通过语言人们才能够交流沟通,消除距离,产生亲近感。音译外来语不仅使我们无法领略作为外来语的新鲜感,同时也使我们失去了通过相同的音声语言与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相互沟通,一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机会。

四、从文字看中日思维的差异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与中国一样都是属于亚洲国家。日本的崛起和经济上奇迹般的成功,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有人称日本的成功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技术完美的结合。那么日本人是靠什么实现了这种完美的结合?抛开其他的因素我们暂且不论,在这里我们仅要说明的是:日语中汉字与假名并用,不仅仅在书写上给日本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前面我们讲过,汉字是集音、形、意于一体的表意文字,而假名则是纯粹的表音文字。两种文字并用的结果,使日本人具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由汉字所形成的“形意思维”方式。一种由假名所

产生的“音声思维”方式。依赖于形意思维方式,日本人可以向中国人那样遨游于汉字世界,欣赏汉字给人视觉上带来的形象感,领悟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所独具的,表音文字所无法传递的神韵。同时得益于音声思维方式,日本人可以用假名文字按其发音表示外来语,直接吸收语言的实质———音声。在音声思维的作用下,日本人能够把文字作为单纯的音声的表示符号予以接受,而不会象中国人那样刻意追求文字固有的形意。所以,在按其发音吸收外来语时既没有文字上的困难,又没有心理上的障碍,尽可大量吸收。大量地使用外来语已经成为现代日语的一大特点。日语中的外来语究竟有多少,就连日本人自己也搞不清楚。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语外来语新词典》一书,就在日本的报刊杂志上吸收集中近四万条外来语。外来语的大量使用固然会对日语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和混乱。但在迅速接受外来信息,吸收外来技术方面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使用外来语所产生的新鲜感,以及通过使用共同音声语言一起把握事物,理解世界,导致感情上沟通,都有助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与日本同在亚洲,都属于佛教圈、儒教圈、汉字圈的国家。纵观历史,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经历。两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都很漫长,现代化起步都很晚,又都有着数百年的锁国历史。到了近代,两国又都是被西方的强枪厉炮打开了锁国的大门。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之灾两个国家又都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尽管两国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但结局却差异极大。日本的明治维新获得了成功,使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中国的戊戌变法仅以百天便宣告失败,从此灾难的中国更加灾难重重。当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都有着众多的因素。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则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分析一下当时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日本的“和魂洋才”两个口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中日两国在思维上的差异。日本人“和魂洋才”同日本人的文字思维如出一辙,所谓的“和魂”既不是单纯“音声”也不是纯粹的“形意”,而是两者兼有。所谓的“洋才”,并非单纯的东洋也非单纯的西洋,而是东西共之皆为我用。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是中国人“形意”思维的典型表

现。外来的东西如要想进入中国,只能同外来语一样,舍弃其作为语言实质的音声部分,以迎合作为语言外壳的汉字的形意特点。

五、从汉字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汉字是由图形变为笔划,由象形变为象征,集音、形、意于一体的文字。虽然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与古老的象形文字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还带有象形的风采,能给人以形象的感觉。这种形象感不但作用于中国人的视觉而且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这些汉字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横竖撇捺点和线的重叠,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却是“虎”有虎形,“猫”有猫态。看见“蝴蝶”二字就能让人感觉到蝴蝶那翩翩起舞的形象。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才发明创造了世界上唯一能够将文字作为艺术欣赏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书法艺术。不仅文人墨客的家中悬有字画条幅,供人吟诵,就是在演武厅中也挂着遒劲有力的“武”字,一笔一划都充满着刚健之气,日日激励锻炼者的心志。佛堂庙宇挂有庄严的“佛”字,一横一竖博大端庄,时时澄清修炼者的私欲杂念。对中国人来说,汉字已不单纯是音声的标记符号,同时也是美的享受,艺术的追求,陶冶情操的手段,进而升华成为民族的精神气质。这种将文字艺术化,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民族必然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民族。这一点在中国的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例如《西游记》里的仙境、地狱,《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祭奠死者烧的纸钱、纸牛、纸马、纸电视、纸汽车,无一不表现出中国人那种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的想象力。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很大程度来源于汉字。因为汉字的特点就是形意性,是根据其形意来表达独特的含意,能给人以一定的形象感,具有激发起人们想象力的功能。表音文字则不同,每个文字只表示发音,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含意。所要表示的含意只能依靠文字的严格的排列顺序来完成。这种文字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生活在这两种文字世界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人仙马大都是驾着祥云在天上飞来飞去。而西方神话世界里的仙人神马则大多长着翅膀。这些虽然是神话传说,却足以证明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前者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后者则表达了对逻辑推理的注重。

〔责任编辑 葛 鑫〕

61


相关内容

  • 从汉英对比的典型例子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 摘要:思维方式是以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为单位的,而不是某一个人拥有的具体思想方法,因此,思维方式具有文化特征.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思维的工具,一种语言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使用此种语言的文化群体所具备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汉语与英语作为中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最能反映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语言.所以,本文 ...

  • 从世界看中国
  • 从 世 界 看 中 国 周有光:105岁从世界看中国 作者:吴虹飞, 周有光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来源日期:2010-2-5 本站发布时间:2010-2-5 11:18:01 我看着私塾变成了洋学堂,从留辫子到剪发:看着家里从原来点洋灯变成点电灯,用上了电脑:还有手机,万里之外的人跑到耳朵旁边了.不 ...

  • [原创]从中国字看中国语言.文化.及其人种的高低优劣
  • 文章提交者:半路高歌1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从中国字看中国语言.文化.及其人种的高低优劣 一,热身. 二,话题起因. 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四,汉字(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残忍.虚伪.非理性. 五,流俗遗毒. 六,出路探索. 七,实症列举, ...

  •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
  • 论文题目:从汉字看中国文化 论 文 内 容 摘 要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 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那么从 ...

  • 心理学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 (二).人格心理学 (三).认知与实验心理学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 (六).社会心理学部分 (七).变态心理学 (八).学校心理辅导 (九).健康心理学 (十).心理学史 (十一).生理心理学 (十二).脑与认知 (十三). ...

  • 英语翻译的利弊
  • 摘要: 照搬词典与意合思维是英汉互译的大忌.词典翻译不同于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章还指出,大型投资洽谈会以及诸如此类的社会活动,一定要十分注意翻译质量.须知,拙劣的翻译会招来拙劣的印象. 关键词:翻译.词典.意合.开幕式致辞 翻译查词典天经地义,但翻译靠词典,就遗患无 ...

  • 对比中英教育,他不慎说出中英教育的真相
  • 环球时报 近日,BBC拍摄了一部<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AreOurKidsToughEnough-ChineseSchool)的纪录片,片中5位中国老师为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教授不同科目.目前,这部纪录片中英国学生与中国老师之间的互动,已经引起了对中英教育差异的广泛讨论... ...

  • 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 惊闻噩耗,万分悲痛!2015年5月13日,童庆炳先生还来信我刊,讨论他的文章,这篇文章<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已发我刊2015年第4期.在这里转发此文,寄托我们的哀思! 摘要 文学修辞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的产生与特定时期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有社会文化的根由.反过来,文学修辞一旦产生 ...

  • 哲学思维和语言
  • (2010-09-06 20:53:59) 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哲学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我以为大体可以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哲学思维是概念意识方式的造就,无论东方和西方,在意识方式上都是概念意识方式,当然会有一些发展程度的不同,但只要具有概念意识方式,那么概念意识方式所内涵的概念逻辑必然会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