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浅深的四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

卫气营血辨证常与三焦辨证参合进行。上焦包括心肺,肺的证候相当于“卫分”的证候,肺卫的病邪深入,则传至心包而出现“营分”的证候。中焦包括脾胃,中焦温热或湿温,常表现为“气分”证候。下焦包括肝肾,多见“血分”证候。如再结合六经辨证,则太阳表证,相当于“上焦”和“卫分”证候;阳明、少阳、太阴证候,相当于“中焦”和“气分”证候;少阴与厥阴证候,相当于“上焦”、“营分”和“下焦”、“血分”证候。

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温热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

(1)卫分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2)气分证候: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气粗,口渴喜冷饮,脉洪数或滑数,舌红,舌苔由白转黄或黄而干燥;病重可有大便燥结,腹痛或压痛,甚至胡言乱语,狂躁不安。此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高热期。但由于气分证涉及的范围较广,病情较复杂,故辨证时还须注意分清以下几点:

①热伤于肺:发热,咳喘,痰粘稠,口渴,甚至呼吸迫促,鼻翼扇动,舌红,苔黄,脉数。可见于大叶性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病。

②热犯胸膈:发热,心烦,胸闷,坐卧不安,失眠,舌红,苔黄,脉数。

③热结肠胃:午后潮热,腹满硬痛,便秘,烦躁或胡言乱语,舌红、苔黄厚干燥,甚或干黑起刺,脉沉有力。常见于热病、便秘难解、单纯性肠梗阻等病。

④热郁肝胆:寒热往来如患疟疾,热多寒少,口苦,胁痛,腹闷,恶心,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可见于急性胆囊炎、疟疾等病。

⑤脾有湿热:发热但体温不太高,或午后发烧,腹闷,恶心呕吐,身重,肢倦,口渴不欲饮,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缓。多见于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治疗时还应根据湿热的轻重而分别对待。

(3)营分证候:发热以夜晚较盛,心烦,不思睡,神志恍惚,口不太渴,有时可有昏睡或胡言乱语,皮肤可见隐隐斑疹,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此类证候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阶段。但治疗时还需分清以下几点:

①气营(血)均受热伤:高热、烦渴,皮疹隐现,舌质深红,舌苔干黄,脉洪大数。可见于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时。

②热传心包:神志恍惚、不清,甚或昏迷,胡言乱语,或手常抓空摸床等。此常见于高热病人的昏迷期。

(4)血分证候:持续发热,夜晚为甚,班疹显露,可有出血(如吐血、鼻血、便血等),有的可神志昏糊,胡言乱语,狂躁;手足抽筋,舌质深红或紫晦干燥,苔少或无,脉细数。可见于感染性热病的严重阶段或晚期,或有毒血症时。

由上可知,卫气营血辨证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卫气营血证候各有其特征。卫分以恶寒发热为特点;气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营分为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血分则以班疹透露,出血,神昏谵妄,抽搐,舌质深绛或紫晦而干为特征。

其二是,卫气营血的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地截然划分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有的在起病之初,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就向气、营、血分传变;也有的卫分证候未消除,而气分证候即已出现,或气分证仍在,而营、血分证却迭见等。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否有其科学性呢?国内有人通过临床诊治和实验研究探讨温病的传变规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各期的证候是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的,其传变规律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发展有相似之处。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此主要为上呼吸道炎证的体表神经血管出现的反应。

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其病理学基础,多以毒血症的症状和由高热所致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此时,实质脏器可见混浊肿胀的功能紊乱,并可见有关传染病的特异病理变化。

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其病理变化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变性、坏死较为突出,凝血系统紊乱以及血管壁的中毒性损害多有进一步发展。

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其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浅深的四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

卫气营血辨证常与三焦辨证参合进行。上焦包括心肺,肺的证候相当于“卫分”的证候,肺卫的病邪深入,则传至心包而出现“营分”的证候。中焦包括脾胃,中焦温热或湿温,常表现为“气分”证候。下焦包括肝肾,多见“血分”证候。如再结合六经辨证,则太阳表证,相当于“上焦”和“卫分”证候;阳明、少阳、太阴证候,相当于“中焦”和“气分”证候;少阴与厥阴证候,相当于“上焦”、“营分”和“下焦”、“血分”证候。

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温热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

(1)卫分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2)气分证候: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气粗,口渴喜冷饮,脉洪数或滑数,舌红,舌苔由白转黄或黄而干燥;病重可有大便燥结,腹痛或压痛,甚至胡言乱语,狂躁不安。此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高热期。但由于气分证涉及的范围较广,病情较复杂,故辨证时还须注意分清以下几点:

①热伤于肺:发热,咳喘,痰粘稠,口渴,甚至呼吸迫促,鼻翼扇动,舌红,苔黄,脉数。可见于大叶性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病。

②热犯胸膈:发热,心烦,胸闷,坐卧不安,失眠,舌红,苔黄,脉数。

③热结肠胃:午后潮热,腹满硬痛,便秘,烦躁或胡言乱语,舌红、苔黄厚干燥,甚或干黑起刺,脉沉有力。常见于热病、便秘难解、单纯性肠梗阻等病。

④热郁肝胆:寒热往来如患疟疾,热多寒少,口苦,胁痛,腹闷,恶心,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可见于急性胆囊炎、疟疾等病。

⑤脾有湿热:发热但体温不太高,或午后发烧,腹闷,恶心呕吐,身重,肢倦,口渴不欲饮,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缓。多见于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治疗时还应根据湿热的轻重而分别对待。

(3)营分证候:发热以夜晚较盛,心烦,不思睡,神志恍惚,口不太渴,有时可有昏睡或胡言乱语,皮肤可见隐隐斑疹,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此类证候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阶段。但治疗时还需分清以下几点:

①气营(血)均受热伤:高热、烦渴,皮疹隐现,舌质深红,舌苔干黄,脉洪大数。可见于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时。

②热传心包:神志恍惚、不清,甚或昏迷,胡言乱语,或手常抓空摸床等。此常见于高热病人的昏迷期。

(4)血分证候:持续发热,夜晚为甚,班疹显露,可有出血(如吐血、鼻血、便血等),有的可神志昏糊,胡言乱语,狂躁;手足抽筋,舌质深红或紫晦干燥,苔少或无,脉细数。可见于感染性热病的严重阶段或晚期,或有毒血症时。

由上可知,卫气营血辨证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卫气营血证候各有其特征。卫分以恶寒发热为特点;气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营分为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血分则以班疹透露,出血,神昏谵妄,抽搐,舌质深绛或紫晦而干为特征。

其二是,卫气营血的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地截然划分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有的在起病之初,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就向气、营、血分传变;也有的卫分证候未消除,而气分证候即已出现,或气分证仍在,而营、血分证却迭见等。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否有其科学性呢?国内有人通过临床诊治和实验研究探讨温病的传变规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各期的证候是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的,其传变规律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发展有相似之处。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此主要为上呼吸道炎证的体表神经血管出现的反应。

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其病理学基础,多以毒血症的症状和由高热所致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此时,实质脏器可见混浊肿胀的功能紊乱,并可见有关传染病的特异病理变化。

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其病理变化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变性、坏死较为突出,凝血系统紊乱以及血管壁的中毒性损害多有进一步发展。

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其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相关内容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简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 ...

  • 中医学-教学课程大纲
  • 郑州中原医学专修学院 中医学专业 教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郑州中原医学专修学院开设中医专业的目的和要求是: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的精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以及针刺.艾灸等方法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重点介绍中医.中药.针 ...

  • 中医辨证论治
  •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中医辨证论治>内容简介:通过几千年的发展,辨证论治成为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辨证论治就是突出了个性化的中医思路.强调以人为本.辨证论治以阴阳为总纲,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通过学习 ...

  • 中医关于糖尿病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 关于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罗时旺 中西医结合系06级中西医临床 2006051186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对本病辨证分型认识较为主观,证型分类也较为复杂. 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医学家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的认识,进一步探索中医证型及其标准提供依据,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糖 ...

  • 冠心病证候诊断方法及分型文献研究
  • 中国[fj丽医结合杂志2012年6月第32卷第6期cⅡ聊M,JⅦe 2012,V01.32,Nn6 ・843・ ・文献研究・ 冠心病证候诊断方法及分型文献研究 罗文杰. 吴焕林. 王侠1 阮新民2 摘要为了解目前冠心病证候诊断方法的运用及辨证分型现状,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通过全面收集冠 心病(胸痹) ...

  • 冠心病(胸痹)辨证分型研究的历史
  • 冠心病(胸痹)辨证分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0-08-13 发表者:韩旭 (访问人次:324) [摘要]本文通过对冠心病(胸痹)古今文献有关辨证分型研究的历史回顾,指出冠心病(胸痹)正经历由传统辨证分析到与现代功能与理化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分析.从单因素分析到多因素综合分析.从以主观宏观 ...

  • 中医诊断学2
  • 中医诊断学2.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辨 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 ...

  •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
  •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关系的探讨逐年增多,各家学说不一,各执一辞.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医发展的需要,而单从辨病论治.全盘西化,又偏离了中医学发展的轨道.中医的辨证论治,西医的辨病论治,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但是二者孰主孰辅? 是辨证论治指导辨病论治,还是辨病 ...

  • 2010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要点: 1.西医病因及中医病因病机 2.诊断 3.西医治疗 4.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分类 医学 教育. ...

  • 2016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下)
  • 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辩证>考点精要 第八章 八纲辨证 考点一:阴证的临床表现 1.阴证特点:阴邪致病.病势向内.病势向下.病情缓慢. 2.临床表现: (1)望诊 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 (2)闻诊 语声低怯. (3)问诊 身重踡卧,畏冷肢凉,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