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缝中求生存

  省级党报作为省委的机关报,一般在全省各市地都设立有记者站。曾几何时,这些披着党报金字招牌的记者站可谓雄踞一方、威风八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势下省级党报驻地记者站面临许多困惑和挑战,党报记者站的权威性正在日益衰竭,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使党报记者站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可以说目前党报记者站已经被逼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迫之地。   一是来自地方党政部门“淡新闻化”的冲击   所谓“淡新闻化”就是看淡了党报新闻的舆论影响力。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地方上一些党政领导夸耀工作,常引用这样一句话,叫做“党报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可以说新闻单位的肯定就是对自己工作成绩的最大肯定。在特定的某一时期,譬如省里统一安排的某项工作告了一个段落要评先,或者地方上要调整干部等敏感阶段,凡是有一点想法的领导都要想尽办法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党报上露露脸,其时新闻大战异常激烈。每当此时,记者站的驻地记者可以说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上下奔忙,为那些政绩突出、德才兼备、有希望脱颖而出的干部摇旗呐喊。也只有这个时候,党报记者站的作用才显得异常重要。那时候,报社对头题稿子要求也极为严格,很多稿子都是经过多次采访,反复推敲而来,地方上的一大批先进典型莫不由此而出,以至于很多年来,一些地市的宣传部有这样一条规定:县区若当年没有在省级党报上发表一版头题新闻稿件,新闻宣传工作不能评先,这对省级党报的作用是天大的肯定。可悲的是,时至今日,党报新闻舆论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淡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地方一些干部重实干,轻宣传,认为在媒体上吹得过多会引起领导的反感、同行的嫉妒,关键时刻在媒体上露脸弊大于利。还有一些干部看透了宦海的风风雨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驻地记者站的记者去给他们做正面宣传,他们往往是敬而远之,婉言谢绝。相反,只要有媒体哪怕是假记者来曝光,他们慌得手忙脚乱,曲意逢迎,不惜花重金摆平。二是省级党报重要稿子的含金量在缩水。一位长期在县里担任主要职务的领导对笔者说,县里的稿子想上省级党报一版头题,有三个没门:工作再好,不去跑,没门!订报再多,不去跑,没门!专版资助再多,不去跑,没门!一句话,头题稿子大部分是跑出来的,是“运作”出来的,记者站的朋友参与与否意义已经不大了。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平心而论,也决不是空穴来风,一个“跑”字,意境深远,对这张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的党报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   二是来自“记者游击队”的冲击   过去,省级新闻媒体在地市设立记者站的,除了党报以外,就是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站和电视台记者站,这三家记者站都是经过省委宣传部红头文件批准的官方记者站,三家记者站既相互独立又精诚合作,这些记者站的工作宗旨是“多帮忙、不添乱,高唱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他们在驻地的新闻圈里纵横捭阖、呼风唤雨,颇得方方面面的尊重。如今,官方记者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打着各类媒体牌子的记者成群结队,各类记者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按照上级的规定,在地市设立记者站,必须经过省委宣传部的批准,需持宣传部的红头文件方能设立,否则一律视为非法设站。但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媒体在地市设站基本上失去了监管。仅以洛阳市为例,那些打着形形色色的中央媒体和香港媒体的记者站、记者暂且不论,我省内各行各业办的报刊私自在洛阳市设立的记者站有几十家。有的一个媒体在洛阳市就有几伙人、几个站。这些人,地方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管不了,省里又无人过问。这些非法记者站的负责人很多是招聘人员,他们缺乏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这些人为了完成单位交给的创收任务,拼命招兵买马,扩充队伍,于是地方上很多连新闻五要素都不知道的无业游民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就成了记者。这些所谓的“招聘记者”没有基本工资,没有差旅补助,他们的生活全靠自己的能量。说白了,就是靠着媒体赋予的记者头衔,揭露问题,以此要挟拉专版、广告、赞助维持生存。地方上为此焦头烂额,许多县委宣传部和职能部门一年到头的主要精力是应付这些“记者游击队”。时间长了,一些被敲诈的单位说起“记者”二字就怒不可遏,他们把坏事笼统地归结为是记者干的,“记者”的形象被严重诋毁,于是我们这些终日循规蹈矩的党报驻地记者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   驻地记者的正面影响是影响,负面影响也是影响。省级党报驻地记者站绝大部分都是“单枪匹马”,而非法记者站则往往是“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正规军咋会是游击队的对手?驻地记者的正面影响已经远远被讨伐“记者之害”的责备声所淹没。   三是来自网络新闻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以快捷制胜,以无可比拟的容量见长,这种快捷的新闻传播方式、漫无边际的新闻容量打得传统平面媒体几乎无还手之力。地方上发生了重要新闻,我们的驻地记者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我们的传播手段太落后了,同是一条新闻,当我们的稿子见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热网络的剩饭了。   此外,党报驻地记者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少写负面报道,即便写了,也很难发出来。报纸没了批评,就没了战斗力,一张没有战斗力的报纸,其受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驻站记者此时往往被人们看做是只会唱赞歌的老好好,无足轻重。相反,网络新闻显得勇猛异常,大量批评帖子铺天盖地。面对网络的批评浪潮,地方官员是忙着找人删帖子。每当此时,网络媒体真是威风八面,党报反而无人问津了。   发行缓慢至今仍是困扰平面媒体发展的重要原因。比较而言,洛阳市距离郑州不算太远,但在市直机关,上午一般是看不到《河南日报》的,本人的习惯一般也是早上打开电脑浏览当天的重要新闻,看看《河南日报》电子版。当下午姗姗来迟的《河南日报》送来时,一般是直接束之高阁了。   困难和机遇往往并存,党报驻地记者站如何摆脱困境,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是我们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施宇

  省级党报作为省委的机关报,一般在全省各市地都设立有记者站。曾几何时,这些披着党报金字招牌的记者站可谓雄踞一方、威风八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势下省级党报驻地记者站面临许多困惑和挑战,党报记者站的权威性正在日益衰竭,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使党报记者站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可以说目前党报记者站已经被逼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迫之地。   一是来自地方党政部门“淡新闻化”的冲击   所谓“淡新闻化”就是看淡了党报新闻的舆论影响力。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地方上一些党政领导夸耀工作,常引用这样一句话,叫做“党报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可以说新闻单位的肯定就是对自己工作成绩的最大肯定。在特定的某一时期,譬如省里统一安排的某项工作告了一个段落要评先,或者地方上要调整干部等敏感阶段,凡是有一点想法的领导都要想尽办法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党报上露露脸,其时新闻大战异常激烈。每当此时,记者站的驻地记者可以说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上下奔忙,为那些政绩突出、德才兼备、有希望脱颖而出的干部摇旗呐喊。也只有这个时候,党报记者站的作用才显得异常重要。那时候,报社对头题稿子要求也极为严格,很多稿子都是经过多次采访,反复推敲而来,地方上的一大批先进典型莫不由此而出,以至于很多年来,一些地市的宣传部有这样一条规定:县区若当年没有在省级党报上发表一版头题新闻稿件,新闻宣传工作不能评先,这对省级党报的作用是天大的肯定。可悲的是,时至今日,党报新闻舆论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淡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地方一些干部重实干,轻宣传,认为在媒体上吹得过多会引起领导的反感、同行的嫉妒,关键时刻在媒体上露脸弊大于利。还有一些干部看透了宦海的风风雨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驻地记者站的记者去给他们做正面宣传,他们往往是敬而远之,婉言谢绝。相反,只要有媒体哪怕是假记者来曝光,他们慌得手忙脚乱,曲意逢迎,不惜花重金摆平。二是省级党报重要稿子的含金量在缩水。一位长期在县里担任主要职务的领导对笔者说,县里的稿子想上省级党报一版头题,有三个没门:工作再好,不去跑,没门!订报再多,不去跑,没门!专版资助再多,不去跑,没门!一句话,头题稿子大部分是跑出来的,是“运作”出来的,记者站的朋友参与与否意义已经不大了。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平心而论,也决不是空穴来风,一个“跑”字,意境深远,对这张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的党报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   二是来自“记者游击队”的冲击   过去,省级新闻媒体在地市设立记者站的,除了党报以外,就是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站和电视台记者站,这三家记者站都是经过省委宣传部红头文件批准的官方记者站,三家记者站既相互独立又精诚合作,这些记者站的工作宗旨是“多帮忙、不添乱,高唱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他们在驻地的新闻圈里纵横捭阖、呼风唤雨,颇得方方面面的尊重。如今,官方记者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打着各类媒体牌子的记者成群结队,各类记者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按照上级的规定,在地市设立记者站,必须经过省委宣传部的批准,需持宣传部的红头文件方能设立,否则一律视为非法设站。但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媒体在地市设站基本上失去了监管。仅以洛阳市为例,那些打着形形色色的中央媒体和香港媒体的记者站、记者暂且不论,我省内各行各业办的报刊私自在洛阳市设立的记者站有几十家。有的一个媒体在洛阳市就有几伙人、几个站。这些人,地方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管不了,省里又无人过问。这些非法记者站的负责人很多是招聘人员,他们缺乏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这些人为了完成单位交给的创收任务,拼命招兵买马,扩充队伍,于是地方上很多连新闻五要素都不知道的无业游民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就成了记者。这些所谓的“招聘记者”没有基本工资,没有差旅补助,他们的生活全靠自己的能量。说白了,就是靠着媒体赋予的记者头衔,揭露问题,以此要挟拉专版、广告、赞助维持生存。地方上为此焦头烂额,许多县委宣传部和职能部门一年到头的主要精力是应付这些“记者游击队”。时间长了,一些被敲诈的单位说起“记者”二字就怒不可遏,他们把坏事笼统地归结为是记者干的,“记者”的形象被严重诋毁,于是我们这些终日循规蹈矩的党报驻地记者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   驻地记者的正面影响是影响,负面影响也是影响。省级党报驻地记者站绝大部分都是“单枪匹马”,而非法记者站则往往是“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正规军咋会是游击队的对手?驻地记者的正面影响已经远远被讨伐“记者之害”的责备声所淹没。   三是来自网络新闻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以快捷制胜,以无可比拟的容量见长,这种快捷的新闻传播方式、漫无边际的新闻容量打得传统平面媒体几乎无还手之力。地方上发生了重要新闻,我们的驻地记者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我们的传播手段太落后了,同是一条新闻,当我们的稿子见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热网络的剩饭了。   此外,党报驻地记者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少写负面报道,即便写了,也很难发出来。报纸没了批评,就没了战斗力,一张没有战斗力的报纸,其受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驻站记者此时往往被人们看做是只会唱赞歌的老好好,无足轻重。相反,网络新闻显得勇猛异常,大量批评帖子铺天盖地。面对网络的批评浪潮,地方官员是忙着找人删帖子。每当此时,网络媒体真是威风八面,党报反而无人问津了。   发行缓慢至今仍是困扰平面媒体发展的重要原因。比较而言,洛阳市距离郑州不算太远,但在市直机关,上午一般是看不到《河南日报》的,本人的习惯一般也是早上打开电脑浏览当天的重要新闻,看看《河南日报》电子版。当下午姗姗来迟的《河南日报》送来时,一般是直接束之高阁了。   困难和机遇往往并存,党报驻地记者站如何摆脱困境,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是我们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施宇


相关内容

  • 在异域夹缝中求生存的女强者--以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 第21卷第3期2013年6月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No.3Vol.21 Published in June.2013 在异域夹缝中求生存的女强者 --以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王冬梅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徐州221116) 要:严歌苓 ...

  • 三千万库尔德人在夹缝中求生存
  • 在中东抗争为自保 到欧美避世躲祸乱 三千万库尔德人夹缝求生存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兴风作浪,让库尔德人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民族悲情,但也看到绝处逢生的机会.当整个国际社会视"伊斯兰国"为毒瘤时,土耳其政府却仍视境内外的库尔德人武装为&q ...

  • 如何在职场勾心斗角的夹缝中生存
  • 如何在职场勾心斗角的夹缝中生存 许多人在公司.机关等职场内部的勾心斗角的夹缝中工作和生存,真的不容易.善良的人们为此担忧.苦恼.思考和消耗不必要的精力. 其实无论在政府机关和私企内部的勾心斗角哪里都有.我曾经说过:我们有可能要拿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精力去应付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勾心斗角.甚至这是一些领导. ...

  • 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作文指导
  • 作文命题: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 一.审准题目及要求.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例如: 朱自清<背影> 鲁迅的<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胡适的<我的母亲> (2)写景抒情类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多是在描 ...

  • 越南体验:一个在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中前行的国家!
  • 趁香港回归假期,去了一趟越南. 越南,以前在我头脑中的关键词是"社会主义"."同志+兄弟"."越战"."贫困"."侵略与被侵略",以及梁家辉主演的那部大尺度影片<情人>. 而如今搜索越南, ...

  • 从[庄子]诸篇看庄子的处世哲学
  • 摘 要:庄子的处世哲学如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十分复杂.<庄子・养生主>中透射出来的"在夹缝中求生"的意志不是他混世的表现,而是一种活命的哲学.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关键词:<庄子>:处世哲学:活命:出世:入世 任何处世方式的建立都是以现 ...

  • 夹缝中的诘问
  • 在初秋能寻访到春天的足迹吗? 适宜的温度,共同的体验应该可以,但更重要的是唤醒. <寻找春柳社>这部作品在这次的小剧场展演中其实有很多特殊性和唯一性. 唯一一部本次展演被安排在周一日夜两场的剧目. 唯一一部全体演职员有着专业院团的背景却在一个民营剧场背景下完成的创作. 唯一一部讲究演出表 ...

  • 1980-1991年中国证券市场演进的历史特征
  • 作者:王年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一.生于夹缝的失衡市场 1980-199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夹缝背景中复苏和起步的.兴起背景的夹缝性,决定了市场结构的失衡与畸形.生于夹缝的失衡市场是证券市场演进的首要历史特征. 1.夹缝背景的表现.证券市场兴起背景的夹缝 ...

  •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东阳市六石高级中学吴国强联想到近年来物欲横流的情形,以及学者们惊呼的人文精神失落的忧虑和重理轻文的不良倾向,中学生远离课外书籍的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反思.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从以往的经验和我们面临的21世纪来看,现代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人.只有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