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吧]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稻作生产

2010年10月总第158期第10期黑河学刊HeiheJournalOct.2010SerialNo.158No.10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稻作生产

曹兴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土壤、气候、水分适于水稻作物生产,当时的稻作生产分布在渭河平原靠近

低阶地和东部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的盐碱地。河流的河漫滩、

【关键词】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稻作生产【中图分类号】

K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0)10-0091-01

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稻作生产的文献记载

在秦汉农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关中地区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农区,其水稻种植达到了相对发达的水平,水稻的种植有着丰富的史料记载:《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关中地区“又有秔稻梨栗桑树竹箭之饶。”而称之为“天下陆海之地。”《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下令:“左右史地名山川原地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左右内史即太初元年以后的三辅之地,相当于今天的关中盆地,汉武帝说这里的稻田租契偏重,主张减免。汉武帝建元三年游猎于长安周围的渭河南北一带,“驰骛禾稼稻秔之地。”可见当时种稻已经相当普遍。班固《西都赋》云:“郑白之沃,衣食原陧龙鳞。……五谷垂颖,桑麻铺之源。……沟塍刻缕,

棻。”《说文》:“塍,稻田之畦也。”从所描述的沟塍排列整齐、纵横交错的情形,可以看出当时稻田和渠道相互交错。《后汉书·杜笃传》“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记载的是以长安为代表的渭河以南的水稻种植情况。

二、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稻作生产水分气候条件秦汉时期的气候,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大约比当今高1.5℃。秦汉时中原及黄河中上游,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平均气温较今高1.5℃,有适合稻作生产的气温条件。

[1]班[2]班[3]范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固.说文·西都赋[M].北京:中华书局,1977.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源,而关中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首先,从原生水环境看,秦汉时期正是我国历史时期的湿润期,降水较现在丰富。所谓“八川绕长安”,八川即泾、渭、灞、丰、镐、浐、泬、涝,这些河流都有丰富的水资源,富有灌溉之利。其次,从次生水环境看,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均是史无前例的。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平原“河湖纵横,水网密布”。

三、从土壤条件考查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稻作分布淤灌技术的发展使关中地区的水稻种植成为可能。利用河流泥沙来灌田的做法,叫做淤灌。我国北方一些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引用浑水灌溉或淤灌,既可以补充水和肥料,又可以改良土壤,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一种途径。秦汉时期就是引用含有丰富的泥沙的水源对盐碱地进行淤灌,种植水稻对土壤进行改造。这在郑国渠和漳水十二渠上都有成功的经验。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述道“郑国渠用注填阔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另外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存在少量河漫滩、低洼地,这里的土壤主要是淤土,主要分布在渭河、洛河、泾河淤土的主要的河漫滩和低阶地下。据现代的土壤学知识,

特点是均匀性。地处河漫滩和低阶地,地下水丰富,具有很强的保水性,经过耕作、施肥及适时灌水,其沉积层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相对较高,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秦汉时期稻作生产主要是利用淤灌技术在这些地区展开。葺

〔参考文献〕

□编

断代农业史。

辑/付国霞

【作者简介】曹兴兴(1985-),男,山东临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与

·91·

2010年10月总第158期第10期黑河学刊HeiheJournalOct.2010SerialNo.158No.10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稻作生产

曹兴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土壤、气候、水分适于水稻作物生产,当时的稻作生产分布在渭河平原靠近

低阶地和东部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的盐碱地。河流的河漫滩、

【关键词】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稻作生产【中图分类号】

K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0)10-0091-01

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稻作生产的文献记载

在秦汉农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关中地区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农区,其水稻种植达到了相对发达的水平,水稻的种植有着丰富的史料记载:《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关中地区“又有秔稻梨栗桑树竹箭之饶。”而称之为“天下陆海之地。”《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下令:“左右史地名山川原地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左右内史即太初元年以后的三辅之地,相当于今天的关中盆地,汉武帝说这里的稻田租契偏重,主张减免。汉武帝建元三年游猎于长安周围的渭河南北一带,“驰骛禾稼稻秔之地。”可见当时种稻已经相当普遍。班固《西都赋》云:“郑白之沃,衣食原陧龙鳞。……五谷垂颖,桑麻铺之源。……沟塍刻缕,

棻。”《说文》:“塍,稻田之畦也。”从所描述的沟塍排列整齐、纵横交错的情形,可以看出当时稻田和渠道相互交错。《后汉书·杜笃传》“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记载的是以长安为代表的渭河以南的水稻种植情况。

二、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稻作生产水分气候条件秦汉时期的气候,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大约比当今高1.5℃。秦汉时中原及黄河中上游,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平均气温较今高1.5℃,有适合稻作生产的气温条件。

[1]班[2]班[3]范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固.说文·西都赋[M].北京:中华书局,1977.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源,而关中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首先,从原生水环境看,秦汉时期正是我国历史时期的湿润期,降水较现在丰富。所谓“八川绕长安”,八川即泾、渭、灞、丰、镐、浐、泬、涝,这些河流都有丰富的水资源,富有灌溉之利。其次,从次生水环境看,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均是史无前例的。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平原“河湖纵横,水网密布”。

三、从土壤条件考查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稻作分布淤灌技术的发展使关中地区的水稻种植成为可能。利用河流泥沙来灌田的做法,叫做淤灌。我国北方一些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引用浑水灌溉或淤灌,既可以补充水和肥料,又可以改良土壤,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一种途径。秦汉时期就是引用含有丰富的泥沙的水源对盐碱地进行淤灌,种植水稻对土壤进行改造。这在郑国渠和漳水十二渠上都有成功的经验。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述道“郑国渠用注填阔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另外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存在少量河漫滩、低洼地,这里的土壤主要是淤土,主要分布在渭河、洛河、泾河淤土的主要的河漫滩和低阶地下。据现代的土壤学知识,

特点是均匀性。地处河漫滩和低阶地,地下水丰富,具有很强的保水性,经过耕作、施肥及适时灌水,其沉积层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相对较高,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秦汉时期稻作生产主要是利用淤灌技术在这些地区展开。葺

〔参考文献〕

□编

断代农业史。

辑/付国霞

【作者简介】曹兴兴(1985-),男,山东临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与

·91·


相关内容

  • 战国秦汉时期商业资本流向略论
  • [内容提要]战国秦汉时期商业资本的流向大体可分为:经营商业.经营土地和高利贷.窖藏与浪费.流入国库与中饱私囊.与少数民族地区和外国贸易.这些流向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作用和影响. [正文] 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是比较发达的,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堪称一个黄金阶段.伴随着商品经济 ...

  • 中华文明_五.长城内外
  • 五.长城内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千古一帝.到汉武帝时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在大一统的国家里,各民族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共同造就了秦汉大一统文明,其辉煌的成就,一直是东方文明的骄 ...

  •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的课后题
  • 第一讲 郡县: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县: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原指国度以外的郊野乡聚之地,最早设立是在南方的大国楚和西方的大国秦,真正标志其出现是在公元前514年晋国 . 郡:设在诸侯国的边地,也是国家的行政区划,与县不存在统属关系.郡的出现是在公元前493年晋国. 郡县制:县与郡都起源于春秋战国 ...

  • 关中平原与关中文化
  • 关中是指什么地区 这里的关一般指长城的各个关隘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主要是东北三省 关西: 1.指玉门关.嘉峪关以西地区,即我国的甘肃一带 2.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一般是指西安周边地区.这里的关是潼关 关内:指的是我国长城以南地区,这里的关是山海关 关外: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特指东北三省 ...

  • 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与综合开发
  • 2002年5月May,2002笫31卷第3期J㈣l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fShaar俩N.nnduniv町3ity(s.dmsd印ce)V01.31Nc,.3■历史地理学研究 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 .区域特征与综合开发 赵克礼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 ...

  • 论汉元帝弃罢珠崖郡的原因
  • 浅析汉元帝罢弃珠崖郡的原因 文院10历史班 廖明勇 [1**********]4 摘 要: 自秦汉以来,中央政权不断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在汉武帝时期始设珠崖郡,但又为何在汉元帝时期罢弃了珠崖郡呢?可以说汉元帝罢弃珠崖郡是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珠崖郡 汉元帝 汉武帝 边疆政策 正 文 ...

  • 中国陕西人物与历史
  • 陕西历史 对陕西历史的总体感知 陕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陕西留下了灿烂的人文资源,成为中华文明最辉煌.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周.秦.汉.唐时期所展现的"秦汉雄风""大唐盛世"景象和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不仅将中国古代文明 ...

  • 汉武帝末年经济衰落的原因
  • 汉武帝末年经济衰落的原因 --以自然灾害为例 漳县第一中学 历史组:陈东 [内容摘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历史中辉煌的一页,前经"文景之治",后显"昭宣 内容摘要: 中兴",但在武帝末年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多数 ...

  • 西部历史的转折
  • 西部历史的转折--宋元时期(1)[ 来源: | 更新日期:2009-03-03 12:31 | 浏览(71)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信息中心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上升,扬州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商业都会,其市容之繁盛,与长安.洛阳不相上下.五代统治时期,长江中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