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等方面。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三、重点、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难点)。

四、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五、教法、学法:

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独立解读文章,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理念。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体会文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孔子和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生纷纷发言,明确此问题后,再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孟子。这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板书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解释。

(二)诵读课文,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课文,先自由诵读课文,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朗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

小组合作,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词的含义,生生互动,探究解决,不会的交全班讨论。

在理解主要字词的基础上试着翻译全文,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三)质疑问难,突出重点。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之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此步骤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本环节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次体现了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并解决了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课堂应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本阶段,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此环节拓展了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课堂教学结束。

六、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个人生于忧患

国家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等方面。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三、重点、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难点)。

四、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五、教法、学法:

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独立解读文章,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理念。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体会文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孔子和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生纷纷发言,明确此问题后,再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孟子。这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板书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解释。

(二)诵读课文,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课文,先自由诵读课文,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朗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

小组合作,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词的含义,生生互动,探究解决,不会的交全班讨论。

在理解主要字词的基础上试着翻译全文,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三)质疑问难,突出重点。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之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此步骤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本环节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次体现了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并解决了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课堂应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本阶段,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此环节拓展了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课堂教学结束。

六、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个人生于忧患

国家死于安乐


相关内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全集含答案
  •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译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 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 ...

  •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 7,衢州市中招: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

  • (忧患作文讲评)
  • 忧患作文导写及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诺基亚曾是欧洲上个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曾是欧洲人与硅谷进行技术竞争并因此创立企业巨头的典范:在2000年的时候,诺基亚也是美国投资者"皇冠上的珍珠",它的股价一直相当坚挺,始终在上升:一直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阅读答案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全面详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全面详解 (语文张明敏老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

  • [孟子二章]中考题
  • <孟子两章>测试题 一.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 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 1.鱼我所欲也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

  •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 九 年 级 语 文 导 学 案 课题:<〈孟子〉二章> 总课时:3 [学习目标] 2. 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实际谈谈对 "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