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简单方法

新课标下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这种求知动机将是成功强大的动力。中学语文选入的大量诗词,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虽然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但是中华文化的沉重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古诗词的强烈兴趣是学好语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方法。许多学生在古诗词方面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过程,考察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着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过程,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查一查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试一试

心理学表明: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去,让他们在朗读、释义、探讨环节都有他们的声音。这样培养他们的自信、思考的好习惯。

三、疑一疑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品一品 发掘诗歌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五、悟一悟

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感悟。 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单解释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要求教师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真正对古诗词由衷的喜爱,去享受那番古典的意境美。

新课标下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这种求知动机将是成功强大的动力。中学语文选入的大量诗词,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虽然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但是中华文化的沉重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古诗词的强烈兴趣是学好语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方法。许多学生在古诗词方面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过程,考察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着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过程,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查一查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试一试

心理学表明: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去,让他们在朗读、释义、探讨环节都有他们的声音。这样培养他们的自信、思考的好习惯。

三、疑一疑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品一品 发掘诗歌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五、悟一悟

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感悟。 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单解释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要求教师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真正对古诗词由衷的喜爱,去享受那番古典的意境美。


相关内容

  • 四季古诗赏析
  • 四季古诗赏析 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登高望远,每每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时时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诗歌,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鞑权贵腐败,或抒发 ...

  • 古代诗词赏析专题复习
  • 一.复习目标 明确中考古诗词赏析的范围,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提高对古诗词欣赏的能力. 二.<考纲>解析 <孝感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古诗词赏析作了如下解说:"古诗词品析材源自于教材中的精读篇目,侧重于句义的理解,意象的把握,情感的熏 ...

  • 说理诗评课稿
  •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评 课 学校:车力乡中心校 教师:刘 丹 <乡村四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翟文坤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美 景来学习.虽然 刚刚欣赏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 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 ...

  • 比较,让诗词阅读更精彩
  • 比较,让诗词阅读更精彩 [摘 要]如何教.学古诗词,大部分的教师和同学会说: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考试时拿满分就行:即使有的教师会展开一定的赏析,但形式简单,不够深入.这样,就走进了一个误区:古诗词会背.默对就行.其实,这是抓了考分,丢了精髓.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新课程 现在的语文教 ...

  •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 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写作指导
  • 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写作指导 授课时间:2007-3-13 授课班次:250班 授课教师:资兴市一中 朱亚平 教学目的:了解考试动态,走出写赏析文章的误区,掌握鉴赏方法,提高赏析文章的得分率. 重点.难点:理解赏析文章的方法和要领,掌握写赏析文章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评论学生的作品的方式,让学 ...

  • (原创)王老师教你接触中考:古诗词赏析技巧(一)
  • 王老师教你接触中考:古诗词赏析技巧(一) 诗词赏析其实和文言文一样,只要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知识,不断训练总结,满分,不是神话! 一.           内容类之景色 技巧:最为紧要的,是你要知道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把景物找出来之后,再把特点归纳出来,答案也就出来了. 常见类型:这首诗第几句描绘了怎样 ...

  • 八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声声慢]比较阅读
  •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课 课 题: 课 型: 课 时: 1 上课日期: 2013 教 师: 单 位: <如梦令><声声慢> 拓展阅读课 课时 年12月31日 张会 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情愁"酒花雨 识得"清照"心 --<如梦 ...

  •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解读
  • 从近年来各地的中考情况看,古诗词阅读试题不仅考查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充分休现了课标和大纲的要求. 现以2013年各地市的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点解读. 一.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概括内容主旨,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