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曹大梅

历史学习 2011年02期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在1998年9月启动英国阅读年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阅读是滋润心灵、增长才干、提高个人素质的过程,阅读停止之日,就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停止成长之时。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关系个人、民族的发展,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一、为什么要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从历史学习过程看,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对历史的认识过程。由于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已经过去,无法重演,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也不能直接观察,而只能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就必须阅读承载历史信息的文字资料。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首要途径。

  从科学实验的结果看,专家认为,学生成绩不好有许多原因,但学习好的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博览群书。美国科学家统计发现:在阅读速度快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占53%,而在阅读速度慢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优良的还不到4%。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成为妨碍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从高考试题的趋向看,近年来,高考对材料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不论是新课程省份还是老课程省份的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考查考点知识。材料呈现方式多样,以文献材料、照片、曲线图、表格、地图等多种形式出现,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识图、图文转换、分析、比较和概括等能力。实现了把自主阅读能力与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

  此外,现在的试题是越来越长,似乎有意考验考生的阅读速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试题越来越多,又在有意地考查考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使会做的题,如果速度慢,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加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已成为备考的当务之急。

  二、怎样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我认为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即爱读书、勤读书。二是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即会读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下面我以历史教科书为例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爱读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历史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同嚼蜡,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阅读欲望。比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

  近年来,孔子俨然成了影视市场的“新宠”。电影版《孔子》未播先热,佛山电视台投拍的电视剧版《孔子》只在拍摄中便赚足了眼球,湖南卫视组拍的电视剧《孔子春秋》也备受关注。此外,舞剧版《孔子》已在山东曲阜上演,多部门联合制作的动画版《孔子》则在央视热播。自2004年政府出面公祭孔子以来,祭孔仪式呈现出逐渐升温的趋势。孔子重新受到了重视。而在新文化运动中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问题中所涉及不同时期对待儒家文化态度的差异,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明确的阅读任务,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学生明确了阅读活动的具体任务,就能激发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参加阅读活动,努力为完成任务而积极思维。

  学生爱读书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那么会读书则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

  2.会读书。拿到一本书首先遇到的问题可能是读什么,其次是怎么读?关于读什么,我想应该有四个层次的东西是需要把握的。

  (1)览目录形成整体印象。

  目录是教科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全书的提纲和缩影。如果我们将目录比作“彩线”,章、节、目就是“彩线”上的“彩珠”,环环相扣,安排缜密。抓住这条彩线,彩线串珠,就能把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以及各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全书共有以下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读完目录后我们可以知道,本册阐述的是政治文明发展史,是按从古到今的线索展开的。从各单元的关系看,一、二单元是介绍古代的政治制度,关系是并列关系;三、四、五单元是讲述近代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事件,关系是因果关系;六、七单元是讲现代的,属于并列关系。

  这样,通过对目录的阅读,我们也就对教科书的内容有了粗浅的了解,有了整体印象,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梳理课(节)、子目构建知识体系。

  课(节)的课题主要的是本课(节)的主要议题,子目是进一步分解叙述的要点。掌握了课(节)、子目之间的关系,也就掌握了一节课的基本结构和层次。课(节)内容的讲述是通过子目的小标题及其下面的内容来体现的,在阅读时我们应当注意解读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小标题,有的是体现一种历史的“并列”横向关系,如一些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内容的课都是这样。像“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中的“金属冶炼术的进步”“衣被天下”“从烧陶到制瓷”“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几个小标题;“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课中的“天文学成就”“算经与圆周率”“古代农书”“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等,都是通过几个并列的方面勾画出农耕时代手工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成就的。小标题之间也有的是一种“纵向”体现历史递进或先后顺序的关系,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内部的小标题是“一切为了香料”“海上探险活动的活跃”“新航路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三个标题。这几个小标题之间就明显的是内在因果关系。“一切为了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海上探险活动的活跃”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读书过程中如果读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很容易构建起一课(节)的知识结构。

  (3)读正文辨别史实、结论、观点,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子目下的正文内容主要阐述本课(节)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以及相关的人物、发展的过程、影响,后人对其评价等等。这里面既有史实,又有结论,还有观点,在阅读时加以辨别、理解与掌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知识。

  历史史实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是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史实。

  历史结论是指对具体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看法和认识,也就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从而得出的规律性东西。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如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阅读教材时要边读书边分辨,把史实与结论联系起来,史实要尽量记清,结论、观点要弄清形成的依据,“史论结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方法。

  (4)看辅助材料加深认识,拓展视野。

  课本中除了正文的内容外,还有辅助的板块材料或问题,如“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文物图片、文献材料等。这些材料或是对正文观点的说明与补充,或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或是强化史料解析、探究的能力。比如岳麓版必修Ⅰ教材中第7课的知识链接——“罗马法遗产在今天”,就是对教材中罗马法意义——“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的补充与说明。再如第13课鸦片战争后的“解析与探究”中的材料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史料解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材料探究中国的武器落后是不是战争失败的决定因素。

  知道了读什么,之后就是怎么读的问题了。关于怎么读,以我的体会提出四点建议:

  (1)通读与精读相结合。通读,即通览课文,其特点是快速阅读,其目的只在了解概貌,知道大意,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精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一些重要的史实、观念、结论、规律、观点等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读书方式。要读好历史课教材,必须处理好通读和精读的关系。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其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此部分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规律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疑问,从有疑到释疑。比如在读到“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我们应当产生疑问——为什么说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还拿辛亥革命来说,教材中对其意义说“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句话中的关键字词是“君主专制制度”,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专制制度。

  (2)读与思相结合。阅读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所谓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是指不仅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认真真读,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内容绝对不马虎,而且还要边读边思考,要多想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内在联系,更要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记得在上“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时,学生们读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新体制”是什么?新在何处?与谁比新?为什么这种新体制首先创立于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这种新体制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在上“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课时,学生读后,提出了为什么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如此艰难?今天法国的共和制度与刚刚确立时有何新变化?学生在读书中逐渐读出了问题,表明其读书的深度在不断增加,阅读的思路也在不断拓宽,甚至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口、脑、眼、手相结合。阅读教材不是仅用嘴巴读、用眼睛看、用脑袋思,还要动手圈、批、注、写,养成边看书边动手的习惯。圈——圈出层次,找出重点,圈出关键词关键句;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写——将自己不懂、无法解决的地方整理出来,将自己的阅读小结写出来。动手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做既便于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还能逐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

  (4)课内与课后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课堂中教师通过示范引导、问题引导等方式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训练,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后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关注与指导。在课后阅读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做好本课或本章内容的总结与归纳整理;配合教材内容提供新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精选课后训练题,通过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勤读书。阅读是一种技能,要真正到达理解是要经过练习的。熟能生巧,好的方法是在不断的练习中积累总结出的,同时再好的方法也应当是在实践中不断内化的。因此,勤读书是形成历史阅读能力的保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相信只要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我们的阅读速度与质量就会不断得以改善,历史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得到加强,我们的历史成绩自然会得以稳步提升。

作者介绍:曹大梅,山东省滨州市教研室。

作者:曹大梅

历史学习 2011年02期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在1998年9月启动英国阅读年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阅读是滋润心灵、增长才干、提高个人素质的过程,阅读停止之日,就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停止成长之时。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关系个人、民族的发展,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一、为什么要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从历史学习过程看,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对历史的认识过程。由于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已经过去,无法重演,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也不能直接观察,而只能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就必须阅读承载历史信息的文字资料。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首要途径。

  从科学实验的结果看,专家认为,学生成绩不好有许多原因,但学习好的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博览群书。美国科学家统计发现:在阅读速度快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占53%,而在阅读速度慢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优良的还不到4%。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成为妨碍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从高考试题的趋向看,近年来,高考对材料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不论是新课程省份还是老课程省份的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考查考点知识。材料呈现方式多样,以文献材料、照片、曲线图、表格、地图等多种形式出现,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识图、图文转换、分析、比较和概括等能力。实现了把自主阅读能力与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

  此外,现在的试题是越来越长,似乎有意考验考生的阅读速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试题越来越多,又在有意地考查考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使会做的题,如果速度慢,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加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已成为备考的当务之急。

  二、怎样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我认为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即爱读书、勤读书。二是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即会读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下面我以历史教科书为例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爱读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历史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同嚼蜡,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阅读欲望。比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

  近年来,孔子俨然成了影视市场的“新宠”。电影版《孔子》未播先热,佛山电视台投拍的电视剧版《孔子》只在拍摄中便赚足了眼球,湖南卫视组拍的电视剧《孔子春秋》也备受关注。此外,舞剧版《孔子》已在山东曲阜上演,多部门联合制作的动画版《孔子》则在央视热播。自2004年政府出面公祭孔子以来,祭孔仪式呈现出逐渐升温的趋势。孔子重新受到了重视。而在新文化运动中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问题中所涉及不同时期对待儒家文化态度的差异,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明确的阅读任务,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学生明确了阅读活动的具体任务,就能激发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参加阅读活动,努力为完成任务而积极思维。

  学生爱读书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那么会读书则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

  2.会读书。拿到一本书首先遇到的问题可能是读什么,其次是怎么读?关于读什么,我想应该有四个层次的东西是需要把握的。

  (1)览目录形成整体印象。

  目录是教科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全书的提纲和缩影。如果我们将目录比作“彩线”,章、节、目就是“彩线”上的“彩珠”,环环相扣,安排缜密。抓住这条彩线,彩线串珠,就能把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以及各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全书共有以下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读完目录后我们可以知道,本册阐述的是政治文明发展史,是按从古到今的线索展开的。从各单元的关系看,一、二单元是介绍古代的政治制度,关系是并列关系;三、四、五单元是讲述近代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事件,关系是因果关系;六、七单元是讲现代的,属于并列关系。

  这样,通过对目录的阅读,我们也就对教科书的内容有了粗浅的了解,有了整体印象,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梳理课(节)、子目构建知识体系。

  课(节)的课题主要的是本课(节)的主要议题,子目是进一步分解叙述的要点。掌握了课(节)、子目之间的关系,也就掌握了一节课的基本结构和层次。课(节)内容的讲述是通过子目的小标题及其下面的内容来体现的,在阅读时我们应当注意解读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小标题,有的是体现一种历史的“并列”横向关系,如一些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内容的课都是这样。像“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中的“金属冶炼术的进步”“衣被天下”“从烧陶到制瓷”“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几个小标题;“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课中的“天文学成就”“算经与圆周率”“古代农书”“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等,都是通过几个并列的方面勾画出农耕时代手工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成就的。小标题之间也有的是一种“纵向”体现历史递进或先后顺序的关系,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内部的小标题是“一切为了香料”“海上探险活动的活跃”“新航路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三个标题。这几个小标题之间就明显的是内在因果关系。“一切为了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海上探险活动的活跃”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读书过程中如果读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很容易构建起一课(节)的知识结构。

  (3)读正文辨别史实、结论、观点,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子目下的正文内容主要阐述本课(节)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以及相关的人物、发展的过程、影响,后人对其评价等等。这里面既有史实,又有结论,还有观点,在阅读时加以辨别、理解与掌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知识。

  历史史实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是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史实。

  历史结论是指对具体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看法和认识,也就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从而得出的规律性东西。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如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阅读教材时要边读书边分辨,把史实与结论联系起来,史实要尽量记清,结论、观点要弄清形成的依据,“史论结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方法。

  (4)看辅助材料加深认识,拓展视野。

  课本中除了正文的内容外,还有辅助的板块材料或问题,如“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文物图片、文献材料等。这些材料或是对正文观点的说明与补充,或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或是强化史料解析、探究的能力。比如岳麓版必修Ⅰ教材中第7课的知识链接——“罗马法遗产在今天”,就是对教材中罗马法意义——“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的补充与说明。再如第13课鸦片战争后的“解析与探究”中的材料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史料解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材料探究中国的武器落后是不是战争失败的决定因素。

  知道了读什么,之后就是怎么读的问题了。关于怎么读,以我的体会提出四点建议:

  (1)通读与精读相结合。通读,即通览课文,其特点是快速阅读,其目的只在了解概貌,知道大意,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精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一些重要的史实、观念、结论、规律、观点等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读书方式。要读好历史课教材,必须处理好通读和精读的关系。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其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此部分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规律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疑问,从有疑到释疑。比如在读到“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我们应当产生疑问——为什么说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还拿辛亥革命来说,教材中对其意义说“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句话中的关键字词是“君主专制制度”,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专制制度。

  (2)读与思相结合。阅读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所谓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是指不仅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认真真读,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内容绝对不马虎,而且还要边读边思考,要多想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内在联系,更要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记得在上“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时,学生们读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新体制”是什么?新在何处?与谁比新?为什么这种新体制首先创立于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这种新体制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在上“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课时,学生读后,提出了为什么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如此艰难?今天法国的共和制度与刚刚确立时有何新变化?学生在读书中逐渐读出了问题,表明其读书的深度在不断增加,阅读的思路也在不断拓宽,甚至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口、脑、眼、手相结合。阅读教材不是仅用嘴巴读、用眼睛看、用脑袋思,还要动手圈、批、注、写,养成边看书边动手的习惯。圈——圈出层次,找出重点,圈出关键词关键句;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写——将自己不懂、无法解决的地方整理出来,将自己的阅读小结写出来。动手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做既便于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还能逐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

  (4)课内与课后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课堂中教师通过示范引导、问题引导等方式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训练,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后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关注与指导。在课后阅读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做好本课或本章内容的总结与归纳整理;配合教材内容提供新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精选课后训练题,通过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勤读书。阅读是一种技能,要真正到达理解是要经过练习的。熟能生巧,好的方法是在不断的练习中积累总结出的,同时再好的方法也应当是在实践中不断内化的。因此,勤读书是形成历史阅读能力的保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相信只要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我们的阅读速度与质量就会不断得以改善,历史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得到加强,我们的历史成绩自然会得以稳步提升。

作者介绍:曹大梅,山东省滨州市教研室。


相关内容

  •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 高考英语试卷卷面分值150分,阅读理解占40分,占了总分值26.7%.近年,英语阅读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势在必行,但是阅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上来的,要结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技巧和练习,逐步提高.下面结合本人 ...

  • [原创]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与提高方法
  • 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与提高方法 2011-05-10 09:24:33.885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与提高方法 西区中学:王志光 中学思想政治考试形式(开卷考试)的变化,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在诸种能力之中,阅读能力是学生最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视的是对教材知识的传 ...

  •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作者:陈晓梅 吴立波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5年第03期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和说是理解的技能,而读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
  •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宗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考试中最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这类试题的失分最多.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奋斗的方向. 阅读是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

  •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学习探究
  • 摘 要: 主题阅读模式将课内外阅读充分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主题阅读模式,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存储能力. 关键词: 主题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学习 主题阅读是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开展的课外阅读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外阅读 ...

  • 初中英语课中如何进行阅读课教学
  • 初中英语课中如何进行阅读课教学 白洋中学 张华权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观念上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思想上, 没有认识到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 ...

  • 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措施
  •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而拓展到听.说.写能力的全面培养,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明确阅读目的,提高学生自读能力,注重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真正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 ...

  •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 xxxkt--xxyw671 课题名称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负责人 赵亚荣 所在单位 未央区感业寺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 ...

  • 课外阅读教案
  • 中年级组歌曲<为了谁>串台词 xx :我们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真抓实干.呕心沥血,为了谁 xx :我们的老师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了谁 xx :为了春回大地,为了鸿雁南归 xx :为了秋的收获为了通小的腾飞 xx :请欣赏中语.中数带来的歌曲:<为了谁> 2016 ...

  • 浅析在群文阅读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策略
  • 摘 要:近年来,一种新的阅读形式正在逐渐兴起,而这种新的阅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变着原有的阅读习惯,是一种具有突破常规性的阅读教学改革,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并能够在群文阅读中衍生出学生对于阅读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于阅读中思想的认识度,进而能够实现学生读写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