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融资.投资

阿里巴巴融资分析

创业伊始,第一笔风险投资救急

1999年年初,马云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回到杭州后,马云和最初的创业团队开始谋划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家集资了50万元,在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园的100多平方米的家里,阿里巴巴诞生了。

这个创业团队里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他当老师时的同事、学生以及被他吸引来的精英。马云当时对他们所有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3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狂言狂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当时阿里巴巴的生存技巧而已。

阿里巴巴成立初期,公司是小到不能再小,18个创业者往往是身兼数职。好在网站的建立让阿里巴巴开始逐渐被很多人知道。来自美国的《商业周刊》还有英文版的《南华早报》最早主动报道了阿里巴巴,并且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开始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名气。

有了一定名气的阿里巴巴很快也面临到资金的瓶颈:公司账上没钱了。当时马云开始去见一些投资者,但是他并不是有钱就要,而是精挑细选。即使囊中羞涩,他还是拒绝了38家投资商。马云后来表示.他希望阿里巴巴

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例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而被拒绝的这些投资者并不能给他带来这些。

就在这个时候,现在担任阿里巴巴CFO的蔡崇信的一个在投行高盛的旧关系为阿里巴巴解了燃眉之急。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向阿里巴巴投资了500万美元。这一笔“天使基金”让马云喘了口气。

第二轮投资,挺过互联网寒冬

更让他意料不到的是,更大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他和阿里巴巴。1999年秋,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约见了马云。孙正义当时是亚洲首富。孙正义直截了当地问马云想要多少钱,而马云的回答却是他不需要钱。孙正义反问道:“不缺钱,你来找我干什么?”马云的回答却是:“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这个经典的回答并没有触怒孙正义。第一次见面之后,马云和蔡崇信很快就在东京又见到了孙正义。孙正义表示将给阿里巴巴投资3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但是马云认为,钱还是太多了,经过6分钟的思考,马云最终确定了2000万美元的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绝对控股。

从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长达两年的熊市寒冬开始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困境,甚至关门大吉。但是阿里巴巴却安然无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里巴巴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轮中小企业融资。完成上市目标

2004年2月17日,马云在北京宣布,阿里巴巴再获8200万美元的巨额战略投资。这笔投资是当时国内互联网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投资。2005年8月,雅虎、软银再向阿里巴巴投资数亿美元之后.阿里巴巴创办淘宝网,创办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创办阿里软件。一直到阿里巴巴上市。

2007年11月6日,全球最大的B2B公司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正式登上全球资本市场舞台。随着这家B2B航母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此前一直受外界争论的“B2B能不能成为一种商务模式”也有了结果。11月6日10时,港交所开盘,阿里巴巴以30港币,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的高价拉开上市序幕。小幅震荡企稳后,一路单边上冲。最后以39.5港元收盘,较发行价涨了192.59%,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新股王”,创下香港7年以来科技网络股神话。当日,阿里巴巴交易笔数达到14.4万多宗。输入交易系统的买卖盘为24.7万宗,两项数据都打破了工商 银行2006年10月创造的纪录。按收盘价估算,阿里巴巴市值约280亿美元,超过百度、腾讯,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在此次全球发售过程中,阿里巴巴共发行了8.59亿股,占已发行50.5亿总股数的17%。按每股13.5港元计算,共计中小企业融资116亿港元(约15亿美元)。加上当天1.13亿股超额配股权获全部行使,中小企业融资额将达131亿港元(约16.95亿美元),接近谷歌纪录(2003年8月,谷歌上市中小企业融资19亿美元)。阿里巴巴的上市,成为全球互联网业第二

大规模中小企业融资。在此次路演过程中,许多投资者表示,错过了谷歌不想再错过阿里巴巴。

风险投资大赚一把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两个大股东,雅虎和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当天账面上获得了巨额的回报。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股份,而在行使完超额配售权之后,阿里巴巴集团还拥有阿里巴巴公司72.8%的控股权。由此推算,软银间接持有阿里巴巴21.33%的股份。到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达到39.5港元。市值飙升至1980亿港元(约260亿美元),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美元。若再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曾套现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集团的8000万美元如今回报率已高达71倍。

2000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引进第二笔中小企业融资,250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软银、富达、汇亚资金、TDF、瑞典投资6家风险投资商,其中软银为2000万美元,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绝对控股。

2004年2月,阿里巴巴第三次中小企业融资,再从软银等风险投资商手中募集到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出资6000万美元。马云及其创业团队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占47%股份;第二大股东为软银,约占20%;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

阿里巴巴融资分析

创业伊始,第一笔风险投资救急

1999年年初,马云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回到杭州后,马云和最初的创业团队开始谋划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家集资了50万元,在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园的100多平方米的家里,阿里巴巴诞生了。

这个创业团队里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他当老师时的同事、学生以及被他吸引来的精英。马云当时对他们所有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3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狂言狂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当时阿里巴巴的生存技巧而已。

阿里巴巴成立初期,公司是小到不能再小,18个创业者往往是身兼数职。好在网站的建立让阿里巴巴开始逐渐被很多人知道。来自美国的《商业周刊》还有英文版的《南华早报》最早主动报道了阿里巴巴,并且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开始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名气。

有了一定名气的阿里巴巴很快也面临到资金的瓶颈:公司账上没钱了。当时马云开始去见一些投资者,但是他并不是有钱就要,而是精挑细选。即使囊中羞涩,他还是拒绝了38家投资商。马云后来表示.他希望阿里巴巴

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例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而被拒绝的这些投资者并不能给他带来这些。

就在这个时候,现在担任阿里巴巴CFO的蔡崇信的一个在投行高盛的旧关系为阿里巴巴解了燃眉之急。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向阿里巴巴投资了500万美元。这一笔“天使基金”让马云喘了口气。

第二轮投资,挺过互联网寒冬

更让他意料不到的是,更大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他和阿里巴巴。1999年秋,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约见了马云。孙正义当时是亚洲首富。孙正义直截了当地问马云想要多少钱,而马云的回答却是他不需要钱。孙正义反问道:“不缺钱,你来找我干什么?”马云的回答却是:“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这个经典的回答并没有触怒孙正义。第一次见面之后,马云和蔡崇信很快就在东京又见到了孙正义。孙正义表示将给阿里巴巴投资3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但是马云认为,钱还是太多了,经过6分钟的思考,马云最终确定了2000万美元的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绝对控股。

从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长达两年的熊市寒冬开始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困境,甚至关门大吉。但是阿里巴巴却安然无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里巴巴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轮中小企业融资。完成上市目标

2004年2月17日,马云在北京宣布,阿里巴巴再获8200万美元的巨额战略投资。这笔投资是当时国内互联网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投资。2005年8月,雅虎、软银再向阿里巴巴投资数亿美元之后.阿里巴巴创办淘宝网,创办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创办阿里软件。一直到阿里巴巴上市。

2007年11月6日,全球最大的B2B公司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正式登上全球资本市场舞台。随着这家B2B航母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此前一直受外界争论的“B2B能不能成为一种商务模式”也有了结果。11月6日10时,港交所开盘,阿里巴巴以30港币,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的高价拉开上市序幕。小幅震荡企稳后,一路单边上冲。最后以39.5港元收盘,较发行价涨了192.59%,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新股王”,创下香港7年以来科技网络股神话。当日,阿里巴巴交易笔数达到14.4万多宗。输入交易系统的买卖盘为24.7万宗,两项数据都打破了工商 银行2006年10月创造的纪录。按收盘价估算,阿里巴巴市值约280亿美元,超过百度、腾讯,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在此次全球发售过程中,阿里巴巴共发行了8.59亿股,占已发行50.5亿总股数的17%。按每股13.5港元计算,共计中小企业融资116亿港元(约15亿美元)。加上当天1.13亿股超额配股权获全部行使,中小企业融资额将达131亿港元(约16.95亿美元),接近谷歌纪录(2003年8月,谷歌上市中小企业融资19亿美元)。阿里巴巴的上市,成为全球互联网业第二

大规模中小企业融资。在此次路演过程中,许多投资者表示,错过了谷歌不想再错过阿里巴巴。

风险投资大赚一把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两个大股东,雅虎和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当天账面上获得了巨额的回报。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股份,而在行使完超额配售权之后,阿里巴巴集团还拥有阿里巴巴公司72.8%的控股权。由此推算,软银间接持有阿里巴巴21.33%的股份。到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达到39.5港元。市值飙升至1980亿港元(约260亿美元),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美元。若再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曾套现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集团的8000万美元如今回报率已高达71倍。

2000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引进第二笔中小企业融资,250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软银、富达、汇亚资金、TDF、瑞典投资6家风险投资商,其中软银为2000万美元,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绝对控股。

2004年2月,阿里巴巴第三次中小企业融资,再从软银等风险投资商手中募集到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出资6000万美元。马云及其创业团队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占47%股份;第二大股东为软银,约占20%;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


相关内容

  • 股权融资与控制权保持
  • 股权融资与控制权保持 --基于阿里巴巴与雷士照明的比较分析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总股本同时增加.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分为私募和公募两种.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企业对控制权 ...

  • 阿里巴巴融资之路
  • 阿里巴巴融资之路 一.马云试水商海 马云196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读书时,他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高考连续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数学19分.到第三年,他才被当时杭州最差的杭州师范大学录取,而且是个专科. 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 ...

  • TMT股权投资5大案例(点评):凡客"马拉松"融资至G轮
  • TMT概念一经兴起,立刻成为市场新贵,频繁的交易案例和夸张的交易数额无不令人咂舌.本专题中,选取近几年TMT市场上引人注目的几个案例,以此来呈现行业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资本斡旋的张力和控制力. 案例一 凡客"马拉松"式融资至G轮 2014年2月11日,凡客宣布已敲定完成了超过1亿美元 ...

  • 阿里巴巴筹资过程
  • 阿里巴巴筹资分析 阿里巴巴集团,是一家由马云于1999年带领其他17人所创建的国际化的互联网公司:集团由私人持股,服务来自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经营多元化的互联网业务,致力为全球所有人创造便捷的交易渠道:自成立以来,集团建立了领先的消费者电子商务.网上支付.B2B网上交易市场及云计算业 ...

  • 阿里巴巴艰辛上市之路
  • 财务管理课程作业 阿里巴巴艰辛上市路 摘要:在中国提到互联网公司,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是绕不 过去的坎儿,腾讯已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百度也于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 上市,相反阿里巴巴上市则相对于二者晚了很多,在腾讯香港上市10周年之际, 阿里巴巴终于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上市以后 ...

  • 投中24h | 乐视体育完成B 轮融资 徐小平谈士为"自己"者死
  • "投中24h"是投中网最新打造的一款创投信息参考栏目,汇聚每日PE/VC圈重磅新闻. 来源 | 投中网 ChinaVenture NEWS ﹀ ﹀ ﹀ 前沿人物志 周鸿祎:我为什么没做共享单车,你知道吗? 他表示,目前共享单车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他分析称,共享单车 ...

  • 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设计案例
  • 课程设计案例 1.企业兼并可行性分析 A公司拟兼并与其经营相近的B公司,有关材料如下: (1)经资产评估公司评估,B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500万元,负债总额为35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000万元. (2)经双方协商,A公司为收购B公司的资产,在兼并时向B公司所有者支付现金2000万元,以后分期代 ...

  • 聚焦 | 这一周都发生哪些物流大事?
  • 一周(01.02-01.08)十大要闻第58期 第一,德邦职能部门组织结构大调整 1月6日,小编了解到,德邦发布了2017年第0001号文件<职能部门组织结构调整及相关人事任命通知>. 各营业区.部门: 因公司发展需要,经公司研究决定: 一.成立营运事业群,隶属于总裁: 二.成立职能事业 ...

  • 电子商务行业分析报告
  • 电子商务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一.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整体概况 互联网如今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互联网产业最重要.发展最健康的一支,电子商务行业从1997年起已经跨过了13年了. 截至2010年6月,我国总体网民达到4.2亿①,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也逐渐由早期的门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