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学习目标: 1. 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重点) 2.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 理解文章的大意.(难点)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教案(1)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 ...

  • 初一的语文 论语六则教学教案
  • <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 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3.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教学 ...

  • 初一上册第6课[论语十则]教案
  •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熟练背诵课文:联系实际理解每则语录的含义,并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法设计: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 ...

  • [论语]十则教案 1-4
  •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

  • 论语十则教案2
  • 论语十则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个则语录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修身原则. 二. 重点.难点 (1) 背诵.翻译课文内容 (2) 文言文的理解及文言词汇.文言知识的积累 三. 预习检测 1.熟读课文 2.生字词读音 说 ...

  • 国学经典教案
  •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 ...

  •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02
  • <论语>八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 ...

  • 经典阅读教案
  • 中国人的圣经--<论语>导读讲义 沙河汉子 一.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论语>的编辑特色: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如政治主张.社会伦理.教育.为人处世等内容:学习<论语>言简意赅的交际语言特色等. 能力目标: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