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主要功能。

3.了解脉搏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同学因不讲究卫生引起下肢皮肤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输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静脉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下肢皮肤发炎处的吗?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已有知识经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心脏血管的相关知识。为使问题顺利解决,教师可将问题分层细化(分五个步骤进行):

(1)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起始点在哪里?(手背的静脉内,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动吗?流向哪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脉的概念入手,因学生已知静脉是与心房相连,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故不难回答流回到了心脏(抗生素也就自然到达心脏,必须指出回到右心房,进入右心室)。

(3)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吗?与右心室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而送到下肢去的动脉应是主(体)动脉。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从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应是从主动脉出来,而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也就是说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达下肢;问题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脏的应是静脉,与左心房连的是肺静脉,即血液由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然后逐级分支到达下肢毛细血管(由于内环境知识要在第六册讲解,教师只要讲到毛细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学生问题可简单介绍)。

在以上分析时,为加强理解,防止遗忘,教师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记录: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三)概况总结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变化的规律:着手点是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后得到了氧气,成为动脉血,进入肺静脉,此时应特别强调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之后进入了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从左心室出去送到全身各处的是动脉血,与周围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送到右心房和右心室。结论:

(1)肺循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3)肺循环与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无先后顺序。

3.血液循环的功能 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4.脉搏

(1)测量部位—— 腕部桡动脉。

(2)脉搏每分钟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成年人安静时约75次∕分钟。

(3)介绍我国中医切脉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4)小测试,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四)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设想:如果你是人体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么在体内时刻进行着怎样的历程?对人体起怎样的作用?(既复习巩固了血液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体循环与肺循环时血液中氧变化的规律)

(五)总结:

1.循环途径:

CO2 O2

废物 养料

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组织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

CO2 O2

肺泡

2.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主要功能:不断地将氧气、葡萄糖和蛋白质等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1.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2.循环途径:

CO2 O2

废物 养料

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组织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

CO2 O2

3.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主要功能:不断地将氧气、葡萄糖和蛋白质等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

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主要功能。

3.了解脉搏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同学因不讲究卫生引起下肢皮肤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输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静脉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下肢皮肤发炎处的吗?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已有知识经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心脏血管的相关知识。为使问题顺利解决,教师可将问题分层细化(分五个步骤进行):

(1)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起始点在哪里?(手背的静脉内,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动吗?流向哪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脉的概念入手,因学生已知静脉是与心房相连,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故不难回答流回到了心脏(抗生素也就自然到达心脏,必须指出回到右心房,进入右心室)。

(3)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吗?与右心室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而送到下肢去的动脉应是主(体)动脉。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从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应是从主动脉出来,而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也就是说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达下肢;问题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脏的应是静脉,与左心房连的是肺静脉,即血液由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然后逐级分支到达下肢毛细血管(由于内环境知识要在第六册讲解,教师只要讲到毛细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学生问题可简单介绍)。

在以上分析时,为加强理解,防止遗忘,教师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记录: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三)概况总结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变化的规律:着手点是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后得到了氧气,成为动脉血,进入肺静脉,此时应特别强调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之后进入了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从左心室出去送到全身各处的是动脉血,与周围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送到右心房和右心室。结论:

(1)肺循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3)肺循环与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无先后顺序。

3.血液循环的功能 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4.脉搏

(1)测量部位—— 腕部桡动脉。

(2)脉搏每分钟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成年人安静时约75次∕分钟。

(3)介绍我国中医切脉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4)小测试,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四)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设想:如果你是人体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么在体内时刻进行着怎样的历程?对人体起怎样的作用?(既复习巩固了血液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体循环与肺循环时血液中氧变化的规律)

(五)总结:

1.循环途径:

CO2 O2

废物 养料

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组织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

CO2 O2

肺泡

2.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主要功能:不断地将氧气、葡萄糖和蛋白质等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1.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2.循环途径:

CO2 O2

废物 养料

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组织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

CO2 O2

3.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主要功能:不断地将氧气、葡萄糖和蛋白质等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

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关内容

  • 15-1-3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
  • 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课时 血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 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公民无偿献血的意识. 二.学 ...

  • 15-1-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
  • 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课时 血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了解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3)通过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描述人体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培养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 ...

  • 苏科版八上生物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教案
  •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识别脉搏:(3)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2.能力目标(1)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的测定,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

  • 冀教版 七下生物复习提纲
  •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 第一节 1. 食物 几种物质的性质 淀粉遇碘变蓝:含有蛋白质的液体与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和质量分数为3%的硫酸铜反应,会变成紫色: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或吲哚酚试剂褪色. 2. 六种营养物质的生理作用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也是构成细胞 ...

  • 七下生物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第8章 人体的营养§4.8.1 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的检测 实验现象:甲试管中颜色由无色变为紫色,乙试管中颜色前后几乎没有变 化.设置乙试管的作用:与甲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可进一步说明甲试管中的颜色变化不是由水引 起的.为什么两试管溶液的颜色变化不同: ...

  •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本 ...

  • 营养物质的运输
  • 绝密★启用前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以下几种细胞有细胞核的是 A. 红细胞 B.血细胞 C.血小板 D.白细胞 2.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右图所示的是哺乳动物心脏内部结构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③是右心室 ...

  •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运输的载体>之所以做为循环系统的第一节,首先因为这章在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是如何运输到 ...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纲要及概念图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纲要及概念图 李应超(湖北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 445000)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 脂肪:一般是作为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储能物质) 有机物 它,也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维生素: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无机物都离不它 无机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