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1章声现象教案

复习“第一章 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知道声音的特征,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3、了解超声波的特点,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声音的三种特性,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教学难点:声音的三种特性

教学过程:

一、中考热点分析

中考热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声音的三种特性,噪声的来源及控制,声的利用等.涉及到的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简答、实验探究与计算.在中考试卷中,本讲所占的分值一般为2~3分,也有少数试卷达到4~5分.在今后中考中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的问题及探究实验将会逐渐增多.

二、考点精讲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②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③声音在传播途径中当遇到较大障碍物时,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测深.

2.乐音的特征

(1)音调:音调就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

(3)音色: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例如:让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曲谱(相同音调、相同响度),一听就可分辨出乐音是由哪个乐器演奏的.这是根据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3.噪声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在20 Hz到20 000 Hz之间的波人类是可以听到的,称为声波.20 Hz以下和20 000 Hz以上分别属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范围,人耳是不能听到的.在声波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加音调由低变高,但是在不同频段,人耳的感受力并不一致.一般情况下,音频在1 000 Hz以下,随着频率的降低,听觉会逐渐迟钝.因此,人耳对低频噪声较容易忍受,而对高频噪声则感觉较敏锐,耐受力差.若长期生活在偏高频率的巨响环境中,会引起耳朵部分受损或严重失聪.

三、例题精讲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

例一、(08江苏无锡)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例二、(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考点二 声音的传播

例一、(2008·黄冈)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

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

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吸者。

例二、(08甘肃天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 ( D )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例三、(08资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例四、(08四川攀枝花)噪声对人的危害非常大,怎样减弱噪声,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下列哪种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具 B.戴上防噪声耳塞

C.道路两旁植树造林 D.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考点三 乐音的特征

例一、(08湖北十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C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二、(08厦门)如图l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考点四 噪声

例题一、(08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某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噪声等级为80 dB。如果人处在此噪声等级的环境中( A )

A.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 B.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

C.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 D.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

例题二、(08山东临沂)下面列出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可以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B )

A.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B.在嘈杂环境中居住的居民,安装双层玻璃

C.超车时,超车司机鸣喇叭 D.张聪同学在晚上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大 考点五 超声波与次声波

例题一、(08湖北恩施)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

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

例题二、(08四川内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地震时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 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考点五、综合型

例一、(08河南)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振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例二、(08湖北襄樊)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四、课内练习

1)、( 08江苏常州)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2)、(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3)、(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08江苏泰州)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5)、(08江苏盐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6)、(08年大连市)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7)、 (08宜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某人的声音的

A. 响度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8)、(08湖北武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9)、08山东枣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 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 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10)、(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11)、(08湖南衡阳)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12)、(08哈尔滨)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_______,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小结: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三种特性

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布置作业:做《中考指要》P1-2 习题

教后记:

复习“第一章 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知道声音的特征,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3、了解超声波的特点,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声音的三种特性,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教学难点:声音的三种特性

教学过程:

一、中考热点分析

中考热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声音的三种特性,噪声的来源及控制,声的利用等.涉及到的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简答、实验探究与计算.在中考试卷中,本讲所占的分值一般为2~3分,也有少数试卷达到4~5分.在今后中考中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的问题及探究实验将会逐渐增多.

二、考点精讲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②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③声音在传播途径中当遇到较大障碍物时,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测深.

2.乐音的特征

(1)音调:音调就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

(3)音色: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例如:让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曲谱(相同音调、相同响度),一听就可分辨出乐音是由哪个乐器演奏的.这是根据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3.噪声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在20 Hz到20 000 Hz之间的波人类是可以听到的,称为声波.20 Hz以下和20 000 Hz以上分别属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范围,人耳是不能听到的.在声波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加音调由低变高,但是在不同频段,人耳的感受力并不一致.一般情况下,音频在1 000 Hz以下,随着频率的降低,听觉会逐渐迟钝.因此,人耳对低频噪声较容易忍受,而对高频噪声则感觉较敏锐,耐受力差.若长期生活在偏高频率的巨响环境中,会引起耳朵部分受损或严重失聪.

三、例题精讲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

例一、(08江苏无锡)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例二、(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考点二 声音的传播

例一、(2008·黄冈)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

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

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吸者。

例二、(08甘肃天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 ( D )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例三、(08资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例四、(08四川攀枝花)噪声对人的危害非常大,怎样减弱噪声,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下列哪种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具 B.戴上防噪声耳塞

C.道路两旁植树造林 D.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考点三 乐音的特征

例一、(08湖北十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C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二、(08厦门)如图l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考点四 噪声

例题一、(08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某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噪声等级为80 dB。如果人处在此噪声等级的环境中( A )

A.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 B.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

C.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 D.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

例题二、(08山东临沂)下面列出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可以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B )

A.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B.在嘈杂环境中居住的居民,安装双层玻璃

C.超车时,超车司机鸣喇叭 D.张聪同学在晚上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大 考点五 超声波与次声波

例题一、(08湖北恩施)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

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

例题二、(08四川内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地震时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 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考点五、综合型

例一、(08河南)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振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例二、(08湖北襄樊)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四、课内练习

1)、( 08江苏常州)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2)、(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3)、(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08江苏泰州)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5)、(08江苏盐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6)、(08年大连市)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7)、 (08宜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某人的声音的

A. 响度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8)、(08湖北武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9)、08山东枣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 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 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10)、(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11)、(08湖南衡阳)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12)、(08哈尔滨)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_______,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小结: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三种特性

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布置作业:做《中考指要》P1-2 习题

教后记: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教案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源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 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通过观察活动,分析城市垃... 点击:811 查阅全文... 高中地理<当代环 ...

  • 新人教版八年级和原九年级物理目录
  •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 节 声音的特性 第3节 声的利用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 ...

  • 如何编写教案
  • 如何编写教案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制定的施教方案,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有序的组合,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蓝图,是教师备课的综合记录,也是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章法. 一 编写教 ...

  •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内容]: 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自然现象"为主题,一共四篇课文<古诗两首><雷雨><最大的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一个语文园地.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经管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 ...

  •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教学设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模拟"概念图"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 ...

  • 电和磁复习(教案反思)
  • 电和磁复习 (第一部分.电生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磁场和磁感线的相关知识,会判断磁体的南北极. 2.知道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3.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4.理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理解电 ...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东洲小学 吴文笏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 (一)生物与环境 (二)光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四)运动和力 二,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 ...

  • 2013秋期末工作安排
  •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工作安排 各教研组.各年级组: 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有条不紊地做好本学期后期阶段的各项工作,现将期末工作安排如下,望遵照执行. 一.新课结束.期考备考要求: 1.各学科结束新课时间为18周(1月1日前):18周周四至19周进行复习(每科至少应该有一周课的时间进行 ...

  •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 课题: 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会测温度 3.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 4.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能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

  • 物态变化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 物态变化实验专项练习 (要求答出2条). 2.在"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中,(1)把装着海波的试管放在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火加热试管,是为了使海波 (2)下表是一位同学探究某固体,测量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用了 分钟. (3)在方格纸上画出的图象.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