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1.黄河断流的生态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6年8月)25年的变化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1995年,黄河断流河长高达662km,•占下游河道(以郑州花园口断面为代表)总长度的86%,起点已经上溯到河南开封附近的夹河滩断面,河口地区的断流历时已高达152天。•断流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黄河断流影响的深层次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却很少有人去分析、去思考。

河道断流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近年来由于中上游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大,•河道断流的历时、•频率迅速增加,使得下游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阿拉善盟西部,50年代有1700多万亩梭梭林,•现在已减少到300万亩,原来可采食的牧草有130多种,•现在减少到20几种。50年代平均10~16亩草场养一只绵羊,现在30~40亩也养不起了,骆驼的数量已由1980年的25万峰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峰。水量减少,植被退化,植物种类锐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伴随而来的是群众生活贫困、沙漠化危害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沙漠每年正以20m的速度向东南推进,流沙不仅埋没了大片牧场、湖泊和绿洲,而且时常切断电力、通讯,•阻碍交通,使公路改道。流沙严重的25个苏木乡有2万多牧民被迫迁移它地。

虽然黄河断流的生态环境问题难以与黑河情况雷同,但黄河断流的影响范围和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预计要比黑河情况复杂得多。

2.断流对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海岸蚀退和海平面上升

黄河三角洲是由泥沙逐渐淤积而成的。黄河多年平均有10.5亿t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其中约有73%的泥沙淤积在河口三角洲,仅有27%被海流携带到深海。致使三角洲以每年20多km2的造陆速度向外扩展,成为世界上陆地资源生长最快的地区。但是,黄河三角洲近海沿岸是一个泥沙淤进造陆和海岸侵蚀后退此长彼消的地区。1969年黄河改道由钓口河入海,一年之内,河嘴向海延伸了28km,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后,钓口河故道河口平均每年侵蚀后退1000m。•据专家测算,黄河泥沙淤进与海岸侵蚀后退速度的比值大约为4:1,•在黄河年入海泥沙减少到3亿t时,三角洲的海岸侵、淤状况将基本平衡,即黄河口将不再向海延伸;小于3亿t时,河口陆地海岸线将会侵蚀后退[1]。

据统计资料分析,黄河泥沙入海量自70年代以来呈迅速递减趋势。50、60年代的黄河泥沙入海量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0.9亿t,•70、80年代分别递减到9.0和6.4亿t,90年代前4年的平均值仅为4.0亿t。按此趋势分析,预计2000年之后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将会由现在的淤进大于蚀退变为以净蚀退为主。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黄河三角洲陆地构造沉降、黄河泥沙减少等多种

因素作用下,预计21世纪中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将会严重的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2.2.地表植被退化[2]

黄河三角洲的地表植被经常受到黄河改道、决口泛滥和海潮侵袭的影响,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三角洲的地表植被以草地为主,林木稀少,森林复盖率是山东省最低的地区。草地可归属为普通草甸植被、盐湿生草甸植被、盐生草甸植被和盐生植被四个类型。

盐生植被以翅碱蓬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6m以下的沿海年海潮线以内。•呈带状向内陆分布,土壤含盐量高达1~3%,潜水矿化度在50g/l以上,植物种类贫乏,生境严峻,植被稀疏。但经过人工围修防潮坝,不几年就会演替为盐生草甸植被;或在那些低洼平地,引黄淤灌,就会很快演替为盐湿生草甸植被。

盐生草甸植被以獐茅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3m处,土壤含盐量0.6~1.0%,潜水矿化度30g/l以下的弱盐渍化地区。但在年高潮到达地和强垦陆地返盐片,又会迅速演变为盐生植被;一经引黄淤灌,又会很快演变为普通草甸植被。

盐湿生草甸植被以芦苇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封闭洼地和低平积水洼地,土质粘重,有的还是海水月高潮或年高潮到达地,但积水消退就会演替为普通草甸植被。

普通草甸植被以白茅为优势,主要分布在海拔4m以上的黄河故道和新淤土地上,土壤含盐量0.5%以下。普通草甸植被经不合理的垦殖,三、五年内就会返盐弃荒,演变为盐生草甸植被;一切过牧的草甸植被也逐渐向盐生草甸植被及盐生植被演替。

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十分脆弱,是一块极易演替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促使草地生态良性发展的动因是黄河的水沙资源,而导致草地生态逆向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天然的海潮侵袭和人类的过度垦殖、放牧。因而,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环境极为不利。

2.3.近海水域的生物资源

黄河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初级生产力高,饵料生物基础雄厚,经济无脊椎动物(虾、蟹等)和潮间带生物,尤其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春、夏、秋浮游植物密度107个/m2,•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49mg/m2。是渤海中浮游动植物最丰富的水域。黄河口及其附近水域是多种鱼类幼体的集中分布区和经济渔场,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誉。黄河口生物资源之只所以丰富,主要源于黄河陆源性生物营养物质的大量携入。黄河水、沙来量断流对渤海水域的生物资源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①渤海水域将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受到严重影响;②大量洄游鱼类将会游移他处,

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会对渤海生态系统带来无法弥补的危害;③河口海域氯度升高,会对河口鱼虾繁殖和生存、养殖极为不利;④黄河断流,河口地区的污水并不会因之而断流,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对生物资源的生殖繁衍不利。

2.4.生物多样性保护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是最早缔约国之一,承担了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义务。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这个计划中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地点,也是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地点。•在保护区15.3万ha的滩涂湿地上,有水生生物资源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和性能优良的中草药分布广泛;•各类鸟类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的有10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等,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将近30余种,各种鹭类、鹰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黄河河口地区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物种及其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黄河水、沙资源常年不断的入海流。黄河断流将使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和与其相伴随的土壤(泥沙)资源、各类营养物质的补给量断绝,在海水入侵、土壤盐化、沙化等的作用下,生态环境将会恶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遗失。而这种遗失是迄今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补偿的。

3.断流对下游沿岸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三角洲农业开发区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是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国新建5大粮仓之首。•规划范围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市的全部,德州市的庆云县、乐陵市,淄博市的高青县以及潍坊市的寿光、寒亭两市(区)。在这一地区除黄河外,其它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而且污染严重;地下水不但矿化度高,而且开采区已经引起了大面积的海水倒灌。此外,该区域还属于第四纪冲积含氟土区,地下水开采还伴有含氟量不断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因而,黄河断流将严重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

另外,该区域土壤系黄河泥沙沉积物,成土时间短,质地均匀,以粉细砂为主。由于造陆时间与成土过程短,草甸发育程度不够,加上海拔低,潜水位高,底层多为海相盐土母质和高矿化咸水带,盐水易升地表,地势低洼不平,海潮侵袭范围广,影响严重,故区域内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黄河断流,淡水资源和低含盐土壤得不到补充,加之陆面沉降、海面上升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预计该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危害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而成为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2. 河道滩地和沿岸灌区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内滩区面积约3155km2,•其中耕地面积20多万ha,•居住人口近200万。黄河沉降在河床及滩区的多为粗颗粒泥沙,保水性能差,同时由于每年汛期都要在滩区清障,致使滩区植被覆盖率极低。黄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在地面植被保护和防护不当的情况下,黄河下游河道滩地有可能变为一条巨大的沙带,使昔日黄河故道的“风动飞沙扬,十种九不收”的局面在现行河道滩区重演。从而造成局部气候变干,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不良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两岸耕地。黄河泥沙含量高,颗粒细,使得历史上的黄泛区和现今的黄河灌区“沙龙”、“沙岗”密集,干风季节,黄沙四起,土壤沙化严重。黄河断流及来水来沙大幅度减少,将直接导致农田灌溉期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加,从而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蒸腾减少,局地气候干燥,加重下游沿岸黄河灌区的土壤沙化趋势及生物种群数量、结构趋向简单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外,环球温度升高,下游地区降水减少,会对这种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小流量增多,一方面将直接引起河道萎缩,使汛期河流顺堤行洪机率增多,另一方面断流引起的滩区土壤沙化,将可能使河道滩地砂丘增多,遇到洪水形成“横河”,增加险情,直接威胁下游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

3.3. 河流水环境和鱼类资源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越来越高,河道水资源径流量越来越少,排入黄河河道的废污水量却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恶化。据统计,1990年黄河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2.6亿t,比1982年增加了50%,花园口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比1982年增加了2~3倍,水环境质量已到了不能满足城市供水水质的程度。为此,•自80年代末以来,新乡、郑州两市的自来水公司就经常不断的呼吁有关方面加速治理上游污染源和加大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泄流量,•以减轻该段的水污染状况。

在黄河花园口以下地区,虽然两岸大堤高悬挡住了沿岸城市的直接排污,但支流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汶河和位于泰山北坡的长(长清)、平(平阴)滩区仍有源源不断或时隐时显的污水排入黄河。这些废污水在黄河水量少时,对黄河水质构成了直接威胁,在断流期间,污水积存于河道及两岸滩地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重污染水体,造成河道底质和滩区土壤污染,在黄河来水时造成河水严重突发性污染。•1995年6月下旬,连续断流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面积的白沫和被毒死的各种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就是由于位于其上游的长清、平阴两县滩区断流期间的废污水积存造成的。

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水量减少将严重影响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和产卵繁殖。黄河下游的淡水鱼类主要有:鲤鱼、鲶鱼、鲫鱼、赤眼鳟、花鳟、黄鳝、鳗等。其中,具有一定群体、且构成一定捕捞量的是鲤鱼和鲶鱼。1984~1989年间,

黄河三门峡以下仍有凤鲚产卵场,少时捕获有鳗丽。鳗鱼和鲚鱼均为海、河回游性鱼类,三门峡以上该鱼类已经绝迹。黄河下游淡水鱼类的产卵场主要有伊洛河口、沁河口和花园口,黄河断流及小流量时期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月至7月上旬,黄河鱼类的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鱼类产卵需要一定的涨水条件,弱小的鱼苗生长需要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否则难以繁殖和生存。因而黄河断流及水量减少将严重影响黄河鱼类的繁衍和生存。

4.缓解断流影响的对策措施

据初步分析,引起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耗水量迅速增加,用水浪费严重和管理、调度不统一。为此,树立生态意识,坚持水资源持续利用,实施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缓解黄河断流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将另有所述。除此之外,在断流影响严重的地区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减免黄河断流环境危害的重要措施。建议近期应做好如下工作:

4.1. 沿海防潮大堤和护岸工程建设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海潮侵袭严重。据历史记载,自1868至1949年,渤海南岸曾发生特大海潮10余次。其中,1890年大潮入侵内地约40余km;1938年大潮入侵30余km。解放后曾发生过1949、1952、1958、1964、1965、1969、1979、1987年等几次大潮,每次潮水入侵所及,农田尽废,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地表植被尽枯,生境严峻。在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海岸侵蚀势必加重。为此研究和建设黄河三角洲沿海防潮大堤和护岸工程,对防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利用工程体系建设

黄河断流及水沙资源越来越少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十分不利。然而,黄河水沙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在丰水大沙年份,即使是将来,仍将会有大量的泥沙堆积到河口地区而影响黄河行洪。为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使其有利于改善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防治黄河河道溯源淤积,有利于河道防洪,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专家估计,在黄河河口地区利用大功率的吸泥泵船或自流引取黄河高含沙水流,每年挖(拉)沙3亿t,即可保证黄河下游700多km长的河道不冲不淤,•对黄河防洪十分有利。吸取到河道外的水沙资源经平原水库沉淀分离后,清水资源可输送到胶东半岛等十分缺水的地区供工业和城市生活使用,泥沙资源可用于垫高地面建设城市科技园区及高质量居民住宅区等;或直接将水沙资源用于改良盐碱地、牧草地及建设河口地区防护林工程体系等;都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4.3. 黄河灌区农田林网建设

黄河以泥沙含量高而著称于世,引黄灌溉供水必引黄河泥沙。为此,黄河下游各大小灌区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土壤沙化问题,尤其是在渠首地区,群众有

“有风不见家,屋里屋外都是沙”的深深感受。在黄河断流及黄河水量日趋减少的情况下,黄河灌区的地下水水位将呈总体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将呈降低趋势,与之相伴随的将是风沙日数增多,土壤沙化加重。

科学研究证明,实施农田林网或农林间作工程,可降低农田风速20~40%,提高空气相对湿度10~20%,从而可起到使风沙日数和干热风日数减少以及显著降低土壤沙化作用。因此,加强黄河下游各大小灌区的农田林网建设,对防治黄河断流引起的生态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4.4. 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措施

据调查分析,•在50年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存有杞柳林5.3万ha,柽柳林4万ha,芦苇湿草地8.3万ha,整个三角洲地区风调雨顺。60年代以来,成片乔林砍伐殆尽,湿草地大面积开垦,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天然降水量80年代初与50年代末相比减少了24.9mm,蒸发量增加208mm,冻土层加深3cm[3]。

在三角洲南部广利河以北的永安、下镇片,是1929年~1932年黄河行水冲积土,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粮食基地,现已大面积盐碱化弃荒,有的重盐碱片已变成寸草不生的光板地。三角洲中部即新安乡和黄河农场片,是1947~1953年黄河泛滥行水冲积地,农林牧一度十分发达,•80年代末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黄河农场7500ha耕地,撂荒4600ha。三角洲东北部,即现行河道与1976年行河之间的三角洲地带,系1960~1976年行河冲积土,土地肥沃,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现为军马场垦区,也是当地农民群众争垦争牧的地带,如若保护不好,也将难逃上述厄运,而黄河断流会加速这种厄运的复现。为此,加强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方案,并持续认真地实施,也是克服黄河断流危害和维持三角洲地区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者单位: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1.黄河断流的生态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6年8月)25年的变化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1995年,黄河断流河长高达662km,•占下游河道(以郑州花园口断面为代表)总长度的86%,起点已经上溯到河南开封附近的夹河滩断面,河口地区的断流历时已高达152天。•断流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黄河断流影响的深层次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却很少有人去分析、去思考。

河道断流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近年来由于中上游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大,•河道断流的历时、•频率迅速增加,使得下游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阿拉善盟西部,50年代有1700多万亩梭梭林,•现在已减少到300万亩,原来可采食的牧草有130多种,•现在减少到20几种。50年代平均10~16亩草场养一只绵羊,现在30~40亩也养不起了,骆驼的数量已由1980年的25万峰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峰。水量减少,植被退化,植物种类锐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伴随而来的是群众生活贫困、沙漠化危害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沙漠每年正以20m的速度向东南推进,流沙不仅埋没了大片牧场、湖泊和绿洲,而且时常切断电力、通讯,•阻碍交通,使公路改道。流沙严重的25个苏木乡有2万多牧民被迫迁移它地。

虽然黄河断流的生态环境问题难以与黑河情况雷同,但黄河断流的影响范围和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预计要比黑河情况复杂得多。

2.断流对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海岸蚀退和海平面上升

黄河三角洲是由泥沙逐渐淤积而成的。黄河多年平均有10.5亿t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其中约有73%的泥沙淤积在河口三角洲,仅有27%被海流携带到深海。致使三角洲以每年20多km2的造陆速度向外扩展,成为世界上陆地资源生长最快的地区。但是,黄河三角洲近海沿岸是一个泥沙淤进造陆和海岸侵蚀后退此长彼消的地区。1969年黄河改道由钓口河入海,一年之内,河嘴向海延伸了28km,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后,钓口河故道河口平均每年侵蚀后退1000m。•据专家测算,黄河泥沙淤进与海岸侵蚀后退速度的比值大约为4:1,•在黄河年入海泥沙减少到3亿t时,三角洲的海岸侵、淤状况将基本平衡,即黄河口将不再向海延伸;小于3亿t时,河口陆地海岸线将会侵蚀后退[1]。

据统计资料分析,黄河泥沙入海量自70年代以来呈迅速递减趋势。50、60年代的黄河泥沙入海量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0.9亿t,•70、80年代分别递减到9.0和6.4亿t,90年代前4年的平均值仅为4.0亿t。按此趋势分析,预计2000年之后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将会由现在的淤进大于蚀退变为以净蚀退为主。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黄河三角洲陆地构造沉降、黄河泥沙减少等多种

因素作用下,预计21世纪中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将会严重的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2.2.地表植被退化[2]

黄河三角洲的地表植被经常受到黄河改道、决口泛滥和海潮侵袭的影响,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三角洲的地表植被以草地为主,林木稀少,森林复盖率是山东省最低的地区。草地可归属为普通草甸植被、盐湿生草甸植被、盐生草甸植被和盐生植被四个类型。

盐生植被以翅碱蓬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6m以下的沿海年海潮线以内。•呈带状向内陆分布,土壤含盐量高达1~3%,潜水矿化度在50g/l以上,植物种类贫乏,生境严峻,植被稀疏。但经过人工围修防潮坝,不几年就会演替为盐生草甸植被;或在那些低洼平地,引黄淤灌,就会很快演替为盐湿生草甸植被。

盐生草甸植被以獐茅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3m处,土壤含盐量0.6~1.0%,潜水矿化度30g/l以下的弱盐渍化地区。但在年高潮到达地和强垦陆地返盐片,又会迅速演变为盐生植被;一经引黄淤灌,又会很快演变为普通草甸植被。

盐湿生草甸植被以芦苇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封闭洼地和低平积水洼地,土质粘重,有的还是海水月高潮或年高潮到达地,但积水消退就会演替为普通草甸植被。

普通草甸植被以白茅为优势,主要分布在海拔4m以上的黄河故道和新淤土地上,土壤含盐量0.5%以下。普通草甸植被经不合理的垦殖,三、五年内就会返盐弃荒,演变为盐生草甸植被;一切过牧的草甸植被也逐渐向盐生草甸植被及盐生植被演替。

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十分脆弱,是一块极易演替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促使草地生态良性发展的动因是黄河的水沙资源,而导致草地生态逆向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天然的海潮侵袭和人类的过度垦殖、放牧。因而,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环境极为不利。

2.3.近海水域的生物资源

黄河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初级生产力高,饵料生物基础雄厚,经济无脊椎动物(虾、蟹等)和潮间带生物,尤其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春、夏、秋浮游植物密度107个/m2,•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49mg/m2。是渤海中浮游动植物最丰富的水域。黄河口及其附近水域是多种鱼类幼体的集中分布区和经济渔场,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誉。黄河口生物资源之只所以丰富,主要源于黄河陆源性生物营养物质的大量携入。黄河水、沙来量断流对渤海水域的生物资源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①渤海水域将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受到严重影响;②大量洄游鱼类将会游移他处,

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会对渤海生态系统带来无法弥补的危害;③河口海域氯度升高,会对河口鱼虾繁殖和生存、养殖极为不利;④黄河断流,河口地区的污水并不会因之而断流,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对生物资源的生殖繁衍不利。

2.4.生物多样性保护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是最早缔约国之一,承担了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义务。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这个计划中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地点,也是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地点。•在保护区15.3万ha的滩涂湿地上,有水生生物资源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和性能优良的中草药分布广泛;•各类鸟类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的有10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等,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将近30余种,各种鹭类、鹰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黄河河口地区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物种及其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黄河水、沙资源常年不断的入海流。黄河断流将使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和与其相伴随的土壤(泥沙)资源、各类营养物质的补给量断绝,在海水入侵、土壤盐化、沙化等的作用下,生态环境将会恶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遗失。而这种遗失是迄今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补偿的。

3.断流对下游沿岸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三角洲农业开发区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是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国新建5大粮仓之首。•规划范围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市的全部,德州市的庆云县、乐陵市,淄博市的高青县以及潍坊市的寿光、寒亭两市(区)。在这一地区除黄河外,其它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而且污染严重;地下水不但矿化度高,而且开采区已经引起了大面积的海水倒灌。此外,该区域还属于第四纪冲积含氟土区,地下水开采还伴有含氟量不断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因而,黄河断流将严重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

另外,该区域土壤系黄河泥沙沉积物,成土时间短,质地均匀,以粉细砂为主。由于造陆时间与成土过程短,草甸发育程度不够,加上海拔低,潜水位高,底层多为海相盐土母质和高矿化咸水带,盐水易升地表,地势低洼不平,海潮侵袭范围广,影响严重,故区域内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黄河断流,淡水资源和低含盐土壤得不到补充,加之陆面沉降、海面上升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预计该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危害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而成为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2. 河道滩地和沿岸灌区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内滩区面积约3155km2,•其中耕地面积20多万ha,•居住人口近200万。黄河沉降在河床及滩区的多为粗颗粒泥沙,保水性能差,同时由于每年汛期都要在滩区清障,致使滩区植被覆盖率极低。黄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在地面植被保护和防护不当的情况下,黄河下游河道滩地有可能变为一条巨大的沙带,使昔日黄河故道的“风动飞沙扬,十种九不收”的局面在现行河道滩区重演。从而造成局部气候变干,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不良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两岸耕地。黄河泥沙含量高,颗粒细,使得历史上的黄泛区和现今的黄河灌区“沙龙”、“沙岗”密集,干风季节,黄沙四起,土壤沙化严重。黄河断流及来水来沙大幅度减少,将直接导致农田灌溉期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加,从而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蒸腾减少,局地气候干燥,加重下游沿岸黄河灌区的土壤沙化趋势及生物种群数量、结构趋向简单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外,环球温度升高,下游地区降水减少,会对这种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小流量增多,一方面将直接引起河道萎缩,使汛期河流顺堤行洪机率增多,另一方面断流引起的滩区土壤沙化,将可能使河道滩地砂丘增多,遇到洪水形成“横河”,增加险情,直接威胁下游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

3.3. 河流水环境和鱼类资源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越来越高,河道水资源径流量越来越少,排入黄河河道的废污水量却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恶化。据统计,1990年黄河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2.6亿t,比1982年增加了50%,花园口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比1982年增加了2~3倍,水环境质量已到了不能满足城市供水水质的程度。为此,•自80年代末以来,新乡、郑州两市的自来水公司就经常不断的呼吁有关方面加速治理上游污染源和加大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泄流量,•以减轻该段的水污染状况。

在黄河花园口以下地区,虽然两岸大堤高悬挡住了沿岸城市的直接排污,但支流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汶河和位于泰山北坡的长(长清)、平(平阴)滩区仍有源源不断或时隐时显的污水排入黄河。这些废污水在黄河水量少时,对黄河水质构成了直接威胁,在断流期间,污水积存于河道及两岸滩地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重污染水体,造成河道底质和滩区土壤污染,在黄河来水时造成河水严重突发性污染。•1995年6月下旬,连续断流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面积的白沫和被毒死的各种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就是由于位于其上游的长清、平阴两县滩区断流期间的废污水积存造成的。

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水量减少将严重影响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和产卵繁殖。黄河下游的淡水鱼类主要有:鲤鱼、鲶鱼、鲫鱼、赤眼鳟、花鳟、黄鳝、鳗等。其中,具有一定群体、且构成一定捕捞量的是鲤鱼和鲶鱼。1984~1989年间,

黄河三门峡以下仍有凤鲚产卵场,少时捕获有鳗丽。鳗鱼和鲚鱼均为海、河回游性鱼类,三门峡以上该鱼类已经绝迹。黄河下游淡水鱼类的产卵场主要有伊洛河口、沁河口和花园口,黄河断流及小流量时期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月至7月上旬,黄河鱼类的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鱼类产卵需要一定的涨水条件,弱小的鱼苗生长需要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否则难以繁殖和生存。因而黄河断流及水量减少将严重影响黄河鱼类的繁衍和生存。

4.缓解断流影响的对策措施

据初步分析,引起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耗水量迅速增加,用水浪费严重和管理、调度不统一。为此,树立生态意识,坚持水资源持续利用,实施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缓解黄河断流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将另有所述。除此之外,在断流影响严重的地区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减免黄河断流环境危害的重要措施。建议近期应做好如下工作:

4.1. 沿海防潮大堤和护岸工程建设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海潮侵袭严重。据历史记载,自1868至1949年,渤海南岸曾发生特大海潮10余次。其中,1890年大潮入侵内地约40余km;1938年大潮入侵30余km。解放后曾发生过1949、1952、1958、1964、1965、1969、1979、1987年等几次大潮,每次潮水入侵所及,农田尽废,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地表植被尽枯,生境严峻。在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海岸侵蚀势必加重。为此研究和建设黄河三角洲沿海防潮大堤和护岸工程,对防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利用工程体系建设

黄河断流及水沙资源越来越少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十分不利。然而,黄河水沙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在丰水大沙年份,即使是将来,仍将会有大量的泥沙堆积到河口地区而影响黄河行洪。为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使其有利于改善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防治黄河河道溯源淤积,有利于河道防洪,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专家估计,在黄河河口地区利用大功率的吸泥泵船或自流引取黄河高含沙水流,每年挖(拉)沙3亿t,即可保证黄河下游700多km长的河道不冲不淤,•对黄河防洪十分有利。吸取到河道外的水沙资源经平原水库沉淀分离后,清水资源可输送到胶东半岛等十分缺水的地区供工业和城市生活使用,泥沙资源可用于垫高地面建设城市科技园区及高质量居民住宅区等;或直接将水沙资源用于改良盐碱地、牧草地及建设河口地区防护林工程体系等;都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4.3. 黄河灌区农田林网建设

黄河以泥沙含量高而著称于世,引黄灌溉供水必引黄河泥沙。为此,黄河下游各大小灌区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土壤沙化问题,尤其是在渠首地区,群众有

“有风不见家,屋里屋外都是沙”的深深感受。在黄河断流及黄河水量日趋减少的情况下,黄河灌区的地下水水位将呈总体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将呈降低趋势,与之相伴随的将是风沙日数增多,土壤沙化加重。

科学研究证明,实施农田林网或农林间作工程,可降低农田风速20~40%,提高空气相对湿度10~20%,从而可起到使风沙日数和干热风日数减少以及显著降低土壤沙化作用。因此,加强黄河下游各大小灌区的农田林网建设,对防治黄河断流引起的生态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4.4. 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措施

据调查分析,•在50年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存有杞柳林5.3万ha,柽柳林4万ha,芦苇湿草地8.3万ha,整个三角洲地区风调雨顺。60年代以来,成片乔林砍伐殆尽,湿草地大面积开垦,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天然降水量80年代初与50年代末相比减少了24.9mm,蒸发量增加208mm,冻土层加深3cm[3]。

在三角洲南部广利河以北的永安、下镇片,是1929年~1932年黄河行水冲积土,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粮食基地,现已大面积盐碱化弃荒,有的重盐碱片已变成寸草不生的光板地。三角洲中部即新安乡和黄河农场片,是1947~1953年黄河泛滥行水冲积地,农林牧一度十分发达,•80年代末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黄河农场7500ha耕地,撂荒4600ha。三角洲东北部,即现行河道与1976年行河之间的三角洲地带,系1960~1976年行河冲积土,土地肥沃,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现为军马场垦区,也是当地农民群众争垦争牧的地带,如若保护不好,也将难逃上述厄运,而黄河断流会加速这种厄运的复现。为此,加强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方案,并持续认真地实施,也是克服黄河断流危害和维持三角洲地区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者单位: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相关内容

  • 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
  • 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 ...

  • 黄河地质地貌
  • 黄河地质地貌 黄河地质地貌1.远古的地质运动与黄河的形成(陈梧桐陈名杰) 在地球岩石圈不停的运动之中,华北地台大约在17亿年以前隆起了.随后它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早而且面积最大的一块古陆.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华北地台两次下沉,受到海水的浸泡,至二叠纪(距今28 500万年至23 000万年)再 ...

  • 黄河的治理
  •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黄河的治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海洋.长度.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流的分界点: 2. 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 2. 能解释黄河各河段出 ...

  • [母亲河]课堂教学设计
  • <母亲河>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三子目:<母亲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式: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 课前系统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 ...

  • 水利工程-浅析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
  • [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管理 规范化建设 重要性 [内容摘要]:黄委为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黄河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实施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强化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

  • cpu调度实验报告
  • http://www.yrwr.com.cn/qwlt/q20.htm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1. 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片概况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的全部,青海.甘肃两省的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陕西省的黄河流域部分,内蒙古的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和乌海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经济概况 ...

  • 我国干旱的影响与减灾对策论文
  •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正日趋尖锐.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干旱缺水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干旱灾害的特征及其影响 我国疆域辽 ...

  • _黄河泥沙问题研究综述
  • DOI:10.13681/j.cnki.cn41-1282/tv.2004.01.001 第!0卷第! 期年月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 黄河泥沙问题研究综述 姚文艺! " 时明立! " 崔长江#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河南开封%& ...

  • 八年级地理上册活动答案
  •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活动题P3 1. 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北部有北极圈穿过,地跨北温带和北寒带,纬度高,气候寒冷. 巴西:有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过,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纬度较低,气候湿热. 中国:我国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