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上了个“论”字。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

2、整体感知课文 。

3、研习第一、二自然段,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 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 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 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 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3、时代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熟悉课文内容。

2、注意加点字音的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 率赂秦( shuài ) ..

思厥先祖父( jué ) 暴霜露( pù ) ..

草芥( jiè ) 暴秦( bào ) ..

与嬴( yǔ ) 洎( jì ) ..

殆尽( dài ) 胜负之数( shù ) ..

下咽( yàn ) .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思路和文章蕴含的情感。

你认为文章的文气是什么?或者说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依照课文内容及课本P86相关提示回答。 “沉痛急切”之情。

四、具体研习课文:

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注意加点字音的字音。

2、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字 词 的 意 义: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或曰:有的人

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句 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附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

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弊在赂秦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上。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总——分——总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研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暴霜露 pù 暴秦之欲无厌 bào 胜负之数 shù 数吕师孟叔侄shǔ

2、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

3、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附译文: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4、.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1)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板书具体论证过程。

1、“得”与“亡”的对比

2、“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厌”的对比

3、引古人名言印证。

(2)学生顺思路完成以下练习。

a用“诸侯之所亡”和“战败而亡者”相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b、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暴霜露,斩荆棘”与子孙的“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与秦国的态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学生根据思路及以练习试着背诵。

(4)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掌握第一二段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背诵第一二段。

六、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七、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上了个“论”字。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

2、整体感知课文 。

3、研习第一、二自然段,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 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 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 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 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3、时代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熟悉课文内容。

2、注意加点字音的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 率赂秦( shuài ) ..

思厥先祖父( jué ) 暴霜露( pù ) ..

草芥( jiè ) 暴秦( bào ) ..

与嬴( yǔ ) 洎( jì ) ..

殆尽( dài ) 胜负之数( shù ) ..

下咽( yàn ) .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思路和文章蕴含的情感。

你认为文章的文气是什么?或者说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依照课文内容及课本P86相关提示回答。 “沉痛急切”之情。

四、具体研习课文:

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注意加点字音的字音。

2、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字 词 的 意 义: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或曰:有的人

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句 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附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

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弊在赂秦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上。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总——分——总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研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暴霜露 pù 暴秦之欲无厌 bào 胜负之数 shù 数吕师孟叔侄shǔ

2、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

3、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附译文: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4、.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1)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板书具体论证过程。

1、“得”与“亡”的对比

2、“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厌”的对比

3、引古人名言印证。

(2)学生顺思路完成以下练习。

a用“诸侯之所亡”和“战败而亡者”相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b、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暴霜露,斩荆棘”与子孙的“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与秦国的态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学生根据思路及以练习试着背诵。

(4)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掌握第一二段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背诵第一二段。

六、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七、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相关内容

  • [六国论]教案15
  • 学习史论,以史为鉴 <六国论>教学设计 曹菊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更注重想像能力.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4年夏季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充分体现< ...

  •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1. 认识苏洵: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鉴赏艺术特色:○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2.对比论证方法:○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4.借古讽今,切中时弊:4. 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5. 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

  • [六国论]教案1
  • <六国论>教案 设计构想:本课教学分为四大块:诵读--翻译--议论--品味,其中前两块注重工具性体现,后两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培养.诵读和翻译交叉进行,相互推进,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和自我感悟:议论是对课文观点的理解,这要结合背景,在熟练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品味,增加学生的美 ...

  • [六国论]的有关教学资料
  • 六 国 论 苏洵 一.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 ...

  • 六国论教案设计
  •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对比和逐层论证 2.难点: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 ...

  • 第12课[秦始皇统一六国]优秀教案
  • 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 (中国古代史第一册)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匈奴的崛起.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2. 思想认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 ...

  • [六国论]说课稿
  •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和学情分析<六国论>这篇课文是高中鲁人版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中的一课.<课程标准>指出:" ...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 ...

  • [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 <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河南中牟一高 张胜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