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高中生活

回顾我的高中生活

编者按:周诺,女,我校06届理科应届优秀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录取,大二后转学中文专业,现被保送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高中曾获全国生物竞赛二等奖,省一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省数学竞赛一等奖。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成功的。

收到通知书后,我又回了一次学校,从教室的窗口经过,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资料和一个个专心学习的背影。三年前,我也是这样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我整个高中的生活,并用我高中三年的想法和经历去解释这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乐观”。

这是大部分和我接触较多的人给我的评价,我曾经给一位同学写了一张“快乐心法”,原文找不到了,大意是:(1)人要学会感恩,世上没有那么多可抱怨的事,烦恼一般都是自己找的。(2)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分数上,生活的内容还很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3)反正已经考完了,哭闹后悔都没有用了。还不如省下那精力投入下一步的学习呢。

这是当时的看法,现在对乐观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似乎等同于“客观”。有两句看上去差不多的话,一句是“生活真不容易啊!”另一句是:“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后者比前者高出一个层次的,它能认识到生活艰辛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进而去战胜困难。 很多时候我愿意去预想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一方面努力避免最坏的结果,另一方面为最坏的结果做好打算。比如我曾很认真地思考过,如果高考时很多大题没做出来,落到二本去了,我的大学生活怎么过?想好了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临近高考时我突发奇想,把高三一年各科考到的最低分数加了起来,总平均分是626,心想发挥得再糗也能过重点线吧,那还有什么压力呢。乐观和自信是实力的外现,不是所有人的最低分数加和都能达到626的吧,没有心理负担是因为我曾认真地努力过。

第二个关键词是“用功”。

我并不是很聪明,很多时候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我只好用“重复”和“笨

鸟先飞”的方法。暑假里如果发了新书我就会提前自学,对英语来说就是先背课文,我对音标没感觉,只好让“金山词霸”领着我读,一天能慢腾腾的念熟一遍课文,但一个暑假下来就能很有成效,高二之前那个暑假30天,我背了四五个单元的课文,再上晨读时,别人背课文,我背《新概念英语》,高考之前,以这种蜗牛爬行的速度背了半本《新概念英语》(3)。

用功除了愿意做这种枯燥的工作还要有时间保证,我不习惯早起晚睡就开发午休的时间。我们吃午饭很快,10分钟左右搞定,余下来的时间就做一点语文摘抄或者读《21世纪报》(那是一份大学生版的英文报纸),考试后再翻阅那份订了半年的《21世纪报》自己都惊讶,因为每一个版面上都有很多很多的标注,音标、汉译、例句,好像随手写下的东西积累起来也会很厚重。 有人曾抱怨在教室里闷头“用功”一整天也没感觉有多少进步。我想起了两个意义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坐在教室看一天的书是“事”,而学到东西是“功”,是效用,所以用功也可以解释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学习效益,由此我提出:

第三个关键词“高效”。

我完成任务的速度很快,这在班里是公认的。在我看来,高效的秘密法宝是“计划”。“五分钟的计划等于十五分钟的工作”。其实要做一天的学习计划三分钟足够,首先看看课程表,今天都有什么课,再想一下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一般绊住我的题我都会记忆深刻,也会在讲义上做一个明显的记号,上课专门听这些,有时课上没有必要全听的,特别是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画出不会的认真听,老师讲你会的东西时,你就可以用这些时间干别的。我习惯于每节课前花一分钟告诉自己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比如这节是生物,老师要讲的我全会了,那就用这节课干掉下一个专题的选择题,或者这节自习我要做完数学上交作业和3篇英语阅读。任务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计划老是完不成会有挫败感,但也不能太放松自己,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能让我在比较投入的情况下完成,并且每节课还能余下一两分钟活动筋骨,等待下课。这给别人造成的印象是:周诺一直在玩耍却总是学得很快,其实是我充分利用了我不玩的时间。

关于做计划和实施计划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时间间隔越

短,计划被完全实施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记性不好,就像我一样把任务写在纸上贴在桌子上;如果自制力不好可以对自己实行些奖罚措施。另外,要摸清自己的生物钟,具体哪个时段做什么事效率高,依据生物钟做计划可以事半功倍。还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只有自己具体做了才会知道。

第四个关键词是“投入”。

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思维集中,全神贯注,这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就是“我学着学着都忘了旁边有人了”,其实这种状态不难找,只要你愿意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像磁场一样把你吸引住。

投入的另一层意思是感情投入,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本身,我曾在周记上写过一段话:“如果光看知识本身你就会发现它们是那样的神奇美妙:不说字字含情的诗文,也不说活泼可爱的英语,单是令我头痛的数学就让人赞叹不已。那一丝丝分析巧妙绝伦,那一步步论述严谨无比,一道道数学题让上帝赐予人类的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高二时写的。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信念:这不多不少的一摞课本容纳了人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我是多么地幸运能够认识、理解甚至应用它们,我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它让我有机会去学习,也应该感谢那些令人心烦的讲义,练习,它们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习的动力一个是热爱,一个是目标,目标具体是什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大体方向是不会变的。高三时自己的目标已经不单是考大学了,我对自己30岁之前的生活轨迹做了一个规划,简单概括一下是“考一个较好的大学——努力学专业和英语——争取拿到国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留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回来报效祖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到底是考清华北大,还是复旦、交大,或者山大,对我来说,它只是我长长的规划的开端,漂亮当然好,不尽人意也没关系,以后还要努力。所以整个高中的学习我更看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分数是知识之后水到渠成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投入、热爱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我非常喜爱生物,从开始接触这门课就觉着它太有意思了。初中高中的生物课本我背了不知多少遍,因为背生物对我来说是休息和享受。到一中后我给自己下了个命令,一定要参加生物奥赛,不论名次如何,一定要尽力。也算我幸运,高二寒假时山师大举

办生物奥赛冬令营,就是给中学要参加奥赛的学生进行辅导,我到那里一听课就傻眼了,奥赛考的全是大学内容。当时教授列的书单子就是他们的大学教材,8开的书,老厚,有十几本,要参加竞赛必须全看一遍。要知道那是1月12号,竞赛是5月中旬进行的。当时我心里直打怵,觉着全看完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我还是打算开始,不能让自己败在自己手下。当时高二课程已经相当紧了,我必须在完成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再挤出时间看生物,幸好那时我英语已经预习了好多,生物的新课也基本弄完了。我每天定点:后半节晨读,午休,静楼和第三节晚自习看生物竞赛书。老师的作业我必须快速地在课间和课上的时间做完。那段时间很“疯狂”,中午一放学就把一本硕大的大学生物教材塞进包里,端着饭缸提着包一路跑到食堂,吃饭基本是为了填饱肚子,绝对的闪电速度,再跑回宿舍,坐在床上倚着墙垫着枕头开始看。看到1点多时就会困得要命,眼前冒花。我靠着墙打个小盹,顶多五分钟,因为手里还有笔,一睡着手就会松,笔向下一滑我就醒了,这时候眼不花了,接着看。4月底我看完了教材,然后又吃掉了一本竞赛辅导,两本竞赛题库。现在那本竞赛辅导我还留着,侧面一圈全是黑的,都是我翻的。

那次竞赛结果我自己是很满意的,笔试枣庄市第一,总成绩(笔试加试验)全省排名第30,虽然没有得到保送资格,这已经很出乎我的意料了,毕竟只有4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我想无论何时,学习都是需要一点“疯狂”的,有那种一定要做成这件事的信念,有那种愿意付出的果敢,生物竞赛对我影响颇深,高三时经常对自己说:现在的状况真的很难吗?生物竞赛那么看似不可能的事都能做下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呢?拿出生物竞赛的劲头,周诺,你一定行的。

最后,我提出的关键词是“总结”。

就像喜欢做计划一样,我非常喜欢作总结。为了写这篇稿子,我翻出了刚进高三时一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文章。蓝色墨水的字迹已经褪色了,但激情仍在。那次主要是总结了高二时为考科大少年班而参加的05年高考。05年高考成绩是语文125,数学125,英语141,理综248,这些分数在当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一些蒙蔽性,比如数学和理综亟待加强,特别是物理大题,理综出错的52分中有四十多分栽在物理上,语文和英语形式好像很乐观,但我自

己从心里明白高二下半年基本上是把语文荒废了。梳理清后我列出了学习上的几个漏洞:物理和数学都是训练不够,规范不够,准确率不够,数学经常把题目看错。语文的基础知识没落实,英语语感不错,基础不牢。针对这些漏洞很快我对学习的重点做了调整。

由此我对总结的建议是: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总结是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服务的,不要自欺欺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自己的整体实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看“好”的方面是为了给自己找信心,看“不足”是为了下一步的调整、提高。

前面写了很多,看上去很笼统,好像和我们学习的语数外理化生不是很沾边。记得哲学上有一句话叫“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换句话说:“人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乐观,用功,高效,投入,总结”是我学习上的“世界观”,希望它们对大家有一点启示。

在谈完“世界观”的基础上我还是想提几点具体的“方法论”。不过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论”还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1.一定一定一定要建立错题订正本。 这是走过高中的人的共同经验。对错题的回顾要做到“全,准,狠”,“全”就是关于这个题的知识漏洞和方法缺陷全都找出,在错题本上强化一遍。“准”即找准导致此题出错的直接原因,举个例子:我做过一个大炮向外发射炮弹的物理题,很多人都做错了,我也是。别人听老师一讲都恍然大悟,原来是忘了考虑能量损失了,可我很奇怪,因为我分明考虑了。再仔细读了一遍题目才发现问题出在审题上:题目中讲炮身不含炮弹的质量是M,炮弹质量是m,我做的时候匆匆一眼看成了炮身含炮弹的质量是M。这就不是知识和方法的问题,是思想问题,轻敌了,大意失荆州。最后一个“狠”的意思是“亡羊补牢”要想“为时未晚”必须下狠功夫把羊圈篱笆给夯实砸紧。知识漏洞赶紧去查课本问老师,一直到这些内容能在自己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播放出来为止。方法缺陷就去找几道类似的题,一阵猛练,见效很快。思想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痛骂自己”,写文章讨伐自己,让自己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长个记性。

2.一定一定一定要训练规范,各科都要规范的。这里我只拿数学做例子。从高

一开始我们班的任何数学练习都必须“做在本子上”,《基础训练》上的空白地方不小,但是在书上写就容易让人偷工减料,本子上的空间是无限的,让我们能充分地把问题表述清楚,有“所以”一定要讲清“因为”,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设计。老师讲“规范的步骤能规范人的思维”,有一些乍一眼看上去不一定能做的题,如果按部就班地写几步,说不定下面就有思路了。

3.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对各科都有这个要求。语文高三时多看一些美文,强烈推荐《读者》杂志,有启发的东西摘抄下来。英语多看阅读,我们英语老师提出,学好英语有三个基本途径“阅读,阅读,阅读”。理科的东西怎么阅读呢?多看杂志,推荐《中学生数理化》和《语数外学习》,杂志上的文章都是针对一点讲得很透,多浏览能培养自己深入、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做题。题分几类:a.老师发的讲义,资料上的题,b.近几年的高考题,c.课外资料上的题。对于a要全面,干净,彻底地消灭,对于b要求质求量,一道好的高考题做个三遍五遍不叫多,而且高三复习时老师会领着做。做第c类题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推荐两套较好的资料《试题调研》,《金考卷》,我狂补理综时做了五套金考卷四十余套题,到后来达到这个程度:拿过来题就知道要考什么,陷阱在哪里,有什么方法最简洁。

成功=远大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坚强的毅力

回顾我的高中生活

编者按:周诺,女,我校06届理科应届优秀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录取,大二后转学中文专业,现被保送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高中曾获全国生物竞赛二等奖,省一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省数学竞赛一等奖。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成功的。

收到通知书后,我又回了一次学校,从教室的窗口经过,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资料和一个个专心学习的背影。三年前,我也是这样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我整个高中的生活,并用我高中三年的想法和经历去解释这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乐观”。

这是大部分和我接触较多的人给我的评价,我曾经给一位同学写了一张“快乐心法”,原文找不到了,大意是:(1)人要学会感恩,世上没有那么多可抱怨的事,烦恼一般都是自己找的。(2)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分数上,生活的内容还很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3)反正已经考完了,哭闹后悔都没有用了。还不如省下那精力投入下一步的学习呢。

这是当时的看法,现在对乐观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似乎等同于“客观”。有两句看上去差不多的话,一句是“生活真不容易啊!”另一句是:“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后者比前者高出一个层次的,它能认识到生活艰辛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进而去战胜困难。 很多时候我愿意去预想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一方面努力避免最坏的结果,另一方面为最坏的结果做好打算。比如我曾很认真地思考过,如果高考时很多大题没做出来,落到二本去了,我的大学生活怎么过?想好了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临近高考时我突发奇想,把高三一年各科考到的最低分数加了起来,总平均分是626,心想发挥得再糗也能过重点线吧,那还有什么压力呢。乐观和自信是实力的外现,不是所有人的最低分数加和都能达到626的吧,没有心理负担是因为我曾认真地努力过。

第二个关键词是“用功”。

我并不是很聪明,很多时候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我只好用“重复”和“笨

鸟先飞”的方法。暑假里如果发了新书我就会提前自学,对英语来说就是先背课文,我对音标没感觉,只好让“金山词霸”领着我读,一天能慢腾腾的念熟一遍课文,但一个暑假下来就能很有成效,高二之前那个暑假30天,我背了四五个单元的课文,再上晨读时,别人背课文,我背《新概念英语》,高考之前,以这种蜗牛爬行的速度背了半本《新概念英语》(3)。

用功除了愿意做这种枯燥的工作还要有时间保证,我不习惯早起晚睡就开发午休的时间。我们吃午饭很快,10分钟左右搞定,余下来的时间就做一点语文摘抄或者读《21世纪报》(那是一份大学生版的英文报纸),考试后再翻阅那份订了半年的《21世纪报》自己都惊讶,因为每一个版面上都有很多很多的标注,音标、汉译、例句,好像随手写下的东西积累起来也会很厚重。 有人曾抱怨在教室里闷头“用功”一整天也没感觉有多少进步。我想起了两个意义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坐在教室看一天的书是“事”,而学到东西是“功”,是效用,所以用功也可以解释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学习效益,由此我提出:

第三个关键词“高效”。

我完成任务的速度很快,这在班里是公认的。在我看来,高效的秘密法宝是“计划”。“五分钟的计划等于十五分钟的工作”。其实要做一天的学习计划三分钟足够,首先看看课程表,今天都有什么课,再想一下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一般绊住我的题我都会记忆深刻,也会在讲义上做一个明显的记号,上课专门听这些,有时课上没有必要全听的,特别是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画出不会的认真听,老师讲你会的东西时,你就可以用这些时间干别的。我习惯于每节课前花一分钟告诉自己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比如这节是生物,老师要讲的我全会了,那就用这节课干掉下一个专题的选择题,或者这节自习我要做完数学上交作业和3篇英语阅读。任务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计划老是完不成会有挫败感,但也不能太放松自己,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能让我在比较投入的情况下完成,并且每节课还能余下一两分钟活动筋骨,等待下课。这给别人造成的印象是:周诺一直在玩耍却总是学得很快,其实是我充分利用了我不玩的时间。

关于做计划和实施计划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时间间隔越

短,计划被完全实施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记性不好,就像我一样把任务写在纸上贴在桌子上;如果自制力不好可以对自己实行些奖罚措施。另外,要摸清自己的生物钟,具体哪个时段做什么事效率高,依据生物钟做计划可以事半功倍。还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只有自己具体做了才会知道。

第四个关键词是“投入”。

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思维集中,全神贯注,这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就是“我学着学着都忘了旁边有人了”,其实这种状态不难找,只要你愿意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像磁场一样把你吸引住。

投入的另一层意思是感情投入,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本身,我曾在周记上写过一段话:“如果光看知识本身你就会发现它们是那样的神奇美妙:不说字字含情的诗文,也不说活泼可爱的英语,单是令我头痛的数学就让人赞叹不已。那一丝丝分析巧妙绝伦,那一步步论述严谨无比,一道道数学题让上帝赐予人类的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高二时写的。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信念:这不多不少的一摞课本容纳了人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我是多么地幸运能够认识、理解甚至应用它们,我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它让我有机会去学习,也应该感谢那些令人心烦的讲义,练习,它们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习的动力一个是热爱,一个是目标,目标具体是什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大体方向是不会变的。高三时自己的目标已经不单是考大学了,我对自己30岁之前的生活轨迹做了一个规划,简单概括一下是“考一个较好的大学——努力学专业和英语——争取拿到国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留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回来报效祖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到底是考清华北大,还是复旦、交大,或者山大,对我来说,它只是我长长的规划的开端,漂亮当然好,不尽人意也没关系,以后还要努力。所以整个高中的学习我更看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分数是知识之后水到渠成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投入、热爱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我非常喜爱生物,从开始接触这门课就觉着它太有意思了。初中高中的生物课本我背了不知多少遍,因为背生物对我来说是休息和享受。到一中后我给自己下了个命令,一定要参加生物奥赛,不论名次如何,一定要尽力。也算我幸运,高二寒假时山师大举

办生物奥赛冬令营,就是给中学要参加奥赛的学生进行辅导,我到那里一听课就傻眼了,奥赛考的全是大学内容。当时教授列的书单子就是他们的大学教材,8开的书,老厚,有十几本,要参加竞赛必须全看一遍。要知道那是1月12号,竞赛是5月中旬进行的。当时我心里直打怵,觉着全看完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我还是打算开始,不能让自己败在自己手下。当时高二课程已经相当紧了,我必须在完成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再挤出时间看生物,幸好那时我英语已经预习了好多,生物的新课也基本弄完了。我每天定点:后半节晨读,午休,静楼和第三节晚自习看生物竞赛书。老师的作业我必须快速地在课间和课上的时间做完。那段时间很“疯狂”,中午一放学就把一本硕大的大学生物教材塞进包里,端着饭缸提着包一路跑到食堂,吃饭基本是为了填饱肚子,绝对的闪电速度,再跑回宿舍,坐在床上倚着墙垫着枕头开始看。看到1点多时就会困得要命,眼前冒花。我靠着墙打个小盹,顶多五分钟,因为手里还有笔,一睡着手就会松,笔向下一滑我就醒了,这时候眼不花了,接着看。4月底我看完了教材,然后又吃掉了一本竞赛辅导,两本竞赛题库。现在那本竞赛辅导我还留着,侧面一圈全是黑的,都是我翻的。

那次竞赛结果我自己是很满意的,笔试枣庄市第一,总成绩(笔试加试验)全省排名第30,虽然没有得到保送资格,这已经很出乎我的意料了,毕竟只有4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我想无论何时,学习都是需要一点“疯狂”的,有那种一定要做成这件事的信念,有那种愿意付出的果敢,生物竞赛对我影响颇深,高三时经常对自己说:现在的状况真的很难吗?生物竞赛那么看似不可能的事都能做下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呢?拿出生物竞赛的劲头,周诺,你一定行的。

最后,我提出的关键词是“总结”。

就像喜欢做计划一样,我非常喜欢作总结。为了写这篇稿子,我翻出了刚进高三时一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文章。蓝色墨水的字迹已经褪色了,但激情仍在。那次主要是总结了高二时为考科大少年班而参加的05年高考。05年高考成绩是语文125,数学125,英语141,理综248,这些分数在当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一些蒙蔽性,比如数学和理综亟待加强,特别是物理大题,理综出错的52分中有四十多分栽在物理上,语文和英语形式好像很乐观,但我自

己从心里明白高二下半年基本上是把语文荒废了。梳理清后我列出了学习上的几个漏洞:物理和数学都是训练不够,规范不够,准确率不够,数学经常把题目看错。语文的基础知识没落实,英语语感不错,基础不牢。针对这些漏洞很快我对学习的重点做了调整。

由此我对总结的建议是: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总结是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服务的,不要自欺欺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自己的整体实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看“好”的方面是为了给自己找信心,看“不足”是为了下一步的调整、提高。

前面写了很多,看上去很笼统,好像和我们学习的语数外理化生不是很沾边。记得哲学上有一句话叫“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换句话说:“人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乐观,用功,高效,投入,总结”是我学习上的“世界观”,希望它们对大家有一点启示。

在谈完“世界观”的基础上我还是想提几点具体的“方法论”。不过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论”还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1.一定一定一定要建立错题订正本。 这是走过高中的人的共同经验。对错题的回顾要做到“全,准,狠”,“全”就是关于这个题的知识漏洞和方法缺陷全都找出,在错题本上强化一遍。“准”即找准导致此题出错的直接原因,举个例子:我做过一个大炮向外发射炮弹的物理题,很多人都做错了,我也是。别人听老师一讲都恍然大悟,原来是忘了考虑能量损失了,可我很奇怪,因为我分明考虑了。再仔细读了一遍题目才发现问题出在审题上:题目中讲炮身不含炮弹的质量是M,炮弹质量是m,我做的时候匆匆一眼看成了炮身含炮弹的质量是M。这就不是知识和方法的问题,是思想问题,轻敌了,大意失荆州。最后一个“狠”的意思是“亡羊补牢”要想“为时未晚”必须下狠功夫把羊圈篱笆给夯实砸紧。知识漏洞赶紧去查课本问老师,一直到这些内容能在自己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播放出来为止。方法缺陷就去找几道类似的题,一阵猛练,见效很快。思想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痛骂自己”,写文章讨伐自己,让自己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长个记性。

2.一定一定一定要训练规范,各科都要规范的。这里我只拿数学做例子。从高

一开始我们班的任何数学练习都必须“做在本子上”,《基础训练》上的空白地方不小,但是在书上写就容易让人偷工减料,本子上的空间是无限的,让我们能充分地把问题表述清楚,有“所以”一定要讲清“因为”,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设计。老师讲“规范的步骤能规范人的思维”,有一些乍一眼看上去不一定能做的题,如果按部就班地写几步,说不定下面就有思路了。

3.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对各科都有这个要求。语文高三时多看一些美文,强烈推荐《读者》杂志,有启发的东西摘抄下来。英语多看阅读,我们英语老师提出,学好英语有三个基本途径“阅读,阅读,阅读”。理科的东西怎么阅读呢?多看杂志,推荐《中学生数理化》和《语数外学习》,杂志上的文章都是针对一点讲得很透,多浏览能培养自己深入、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做题。题分几类:a.老师发的讲义,资料上的题,b.近几年的高考题,c.课外资料上的题。对于a要全面,干净,彻底地消灭,对于b要求质求量,一道好的高考题做个三遍五遍不叫多,而且高三复习时老师会领着做。做第c类题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推荐两套较好的资料《试题调研》,《金考卷》,我狂补理综时做了五套金考卷四十余套题,到后来达到这个程度:拿过来题就知道要考什么,陷阱在哪里,有什么方法最简洁。

成功=远大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坚强的毅力


相关内容

  •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分类和使用
  •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分类和使用 摘要 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你知道吗"栏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分类,并基于分类提出了栏目使用建议. 关键词 回顾类 情境类 定向类 桥梁类 使用建议 教材栏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设置了丰富的活动性.资料 ...

  • 回顾高中这三年--发展报告自我评语
  • 回顾高中这三年,我发现自己成长了不少,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 带着初中的不良学习习惯进入高中,多少有些不适应.还好通过老师.家长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我很快走出了困境,并逐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可是高一下学期由于自己的认识错误,我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迷失了方向,错误理解了这次 ...

  • [DOC]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习题特点分析
  •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习题特点分析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习题设计是编制化学教材的重点所在.美国化学教材 <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习题设计体 现了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关键词: 关键词:美国化学教 ...

  • 高三毕业个人鉴定
  • 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那么作为高中毕业生个人鉴定怎么写呢?详细请看以下我整理的高三学生个人鉴定。 高中三年已接近尾声,我已徘徊在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的路口.回顾即将告别的高中之旅,我将衷心道一句:高中生活,让我无怨无悔 ...

  • 高三学生个人鉴定
  • 高中三年已接近尾声,我已徘徊在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的路口.回顾即将告别的高中之旅,我将衷心道一句:高中生活,让我无怨无悔! 三年光阴,对我来说充实而短暂,它的存在让我变得成熟,更敢于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倘若把高一比作乐园,那么我情愿自己作一名旅游者,呆着那份稚气与懵懂而来,临别时收获了两年后必备的这份稳 ...

  • 高中毕业档案自我鉴定
  • 本人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护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力求上进,参加了青年党校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生活简朴,是非分明,谦虚诚实。在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化学科代表工作认真负责,能替同学排忧解难。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此, ...

  • 大学生期末评语
  • 蔡华华同学: 你思维敏捷,学习勤奋.喜欢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你勤于思考,所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老师惊喜的发现你已完全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期中考试的表现证明了你不应是弱者.但老师要提醒你,只有不断地学习,认真规范自己的言行,持之以恒,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你能做到吗?我

  • 学生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 学生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关于学生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第一篇:学生个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涯即将结束,这三年来,在尊师的辛勤培育下,使我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学生. 在学习方面,索然我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 ...

  • 高中自我鉴定怎么写
  • 三年的高中生活,是人生路途中的重要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今后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临近毕业之际,也是高中生个人鉴定的时间了,究竟高中自我鉴定怎么写呢?请看以下自我鉴定范文。珍贵的三年的高中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高中三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