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实录2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相关内容

  •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听一首歌,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音,生闭眼听歌想像. 师:歌曲就听到这里.现在请同学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草原. 师:请 ...

  • 草原 课堂实录
  • 一.听歌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理清文脉 四.精读感悟 五.背诵积累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注意听,听听歌中唱的什么?"听歌交流 生:草原 师:怎样的草原? 生:美丽的草原. 师:注意把话说完整,通过这首歌,我-- 生1:通过这首歌, ...

  •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
  •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 教师于永正老师的 <草>,课堂教学"真 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 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 望的"星空".下面是 <草&g ...

  • [草原]教学实录4
  •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现在再来看第三段,"款待". 生:我勾了(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大盘的手抓羊肉."这里说明了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师:这些东西你知道吗?奶茶知道吗? 生:奶茶是用牛奶制成的茶. 师:怎么是用牛 ...

  • 动物的食物课堂实录
  • >课堂实录 霸州市开发区叶庄小学 杜春芳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能推断不同种类动物的齿和爪对它们捕食有什么好处. 4.能意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食物,并 ...

  • 路边的橡树教学实录
  • <路旁的橡树>课堂教学实录 一.认识橡树,导入新课 出示书树的图片,说说树的样子. 1. 出示柳树: 师:这是什么树? 生:柳树.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柳树的样子吗? 生:柳树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 师:对呀,柳树的枝条就像你的长辫子. 2.出示榕树: 师:这是什么树? 生:橡树. 师 ...

  • 牧场之国教学实录
  • <牧场之国>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 通过自学,读通课文,初步学会用关键词概括自然段的内容. 4. 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能有效地积累. 教学重点: 1. 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2. 体会 ...

  • 草原教学实录
  • <草原>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 ...

  • 小学语文六年级[草原]课堂实录
  • 六年级<草原>课堂实录. 课前激趣: 师:上课之前测试一下同学们的记忆力,能背一下第一课第二节吗? 学生背诵课文 师:这一节给我们讲述了祖国美丽的景色,你去过祖国哪些地方呢? 生:内蒙古. 师:什么地方? 生:沙漠 师:还去过哪里? 生:青岛,看青岛的海. 二.学请调查 师:学习文章,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