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论文

浅论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人

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有着“天人合一”的观点。其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愈演愈烈。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这样的观点对于面临环境问题困扰的现代社会来说,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亦有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些都说明了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观点。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愈演愈烈,通过加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原始形态进行了改变;通过大量的能源消耗,影响到地球的大气气候;通过化学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种类和分布进行了改变,使地球上原始的物种数量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核工业对地球上的各种元素进行了改变等。

高科技已经更深地破坏了自然界原始面貌,可以用地球上原始物态及分布的形成、能源的形成、元素之间量的形成时间验证这些破坏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千亿百亿年形成的状态被人类用几十年至几百年时间就改变了。对自然界巨大的破坏加剧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动植物物种的消失,地球上物质的物态和元素的变化,已经使人与环境形成严峻的对峙局面。

例如,黑龙江素有“北大荒”之称,上世纪50年代,十万解放军官兵脱下戎装屯垦戍边,立志围垦“北大荒”;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百万知识青年又加入这个行列,他们在黑土地上挥洒热汗,对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但过度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旱灾水灾频频发生,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

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愈演愈烈。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破坏自然界的做法是错误的,回过头来重新保护一些原始自然的东西,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确立自然保护区等,就是人们认识到天然性比人工性更加完美后的一项决策。

以上文提到的黑龙江为例,为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1998年,黑龙江省政府果断决定停止开垦,并明确提出,今后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主要靠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来实现,而不是靠开垦湿地来扩大耕地规模。青藏铁路的建设中也体现了环保意识的觉醒。青藏铁路途经的11个各级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为了不惊扰它们,铁路

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西藏段工程避开了神湖纳木错湖和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其中,铁路绕避林周改道羊八井后,延长线路30公里,为此增加投资3个亿。同时为确保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青藏铁路沿线精心设置了33处动物通道。正如新闻中提到的一样,人类以科学技术为工具实现了自身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和谐,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和谐。而这样的和谐局面,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 青藏铁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2] “天人合一”思想

浅论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人

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有着“天人合一”的观点。其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愈演愈烈。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这样的观点对于面临环境问题困扰的现代社会来说,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亦有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些都说明了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观点。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愈演愈烈,通过加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原始形态进行了改变;通过大量的能源消耗,影响到地球的大气气候;通过化学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种类和分布进行了改变,使地球上原始的物种数量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核工业对地球上的各种元素进行了改变等。

高科技已经更深地破坏了自然界原始面貌,可以用地球上原始物态及分布的形成、能源的形成、元素之间量的形成时间验证这些破坏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千亿百亿年形成的状态被人类用几十年至几百年时间就改变了。对自然界巨大的破坏加剧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动植物物种的消失,地球上物质的物态和元素的变化,已经使人与环境形成严峻的对峙局面。

例如,黑龙江素有“北大荒”之称,上世纪50年代,十万解放军官兵脱下戎装屯垦戍边,立志围垦“北大荒”;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百万知识青年又加入这个行列,他们在黑土地上挥洒热汗,对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但过度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旱灾水灾频频发生,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

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愈演愈烈。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破坏自然界的做法是错误的,回过头来重新保护一些原始自然的东西,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确立自然保护区等,就是人们认识到天然性比人工性更加完美后的一项决策。

以上文提到的黑龙江为例,为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1998年,黑龙江省政府果断决定停止开垦,并明确提出,今后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主要靠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来实现,而不是靠开垦湿地来扩大耕地规模。青藏铁路的建设中也体现了环保意识的觉醒。青藏铁路途经的11个各级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为了不惊扰它们,铁路

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西藏段工程避开了神湖纳木错湖和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其中,铁路绕避林周改道羊八井后,延长线路30公里,为此增加投资3个亿。同时为确保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青藏铁路沿线精心设置了33处动物通道。正如新闻中提到的一样,人类以科学技术为工具实现了自身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和谐,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和谐。而这样的和谐局面,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 青藏铁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2] “天人合一”思想


相关内容

  • science和nature发表文章的流程
  •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 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 <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 ...

  • A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 城市生态 [文章编号]1006-3862(2001)06-0054-05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Eco-citybuildingandindicatorsystem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李向前 GUOXiu-ruiYANGJu-rongMAOXian-giangLIXiang-gian (北 ...

  • 如何写本科毕业论文
  • 如何写本科毕业论文 特点:贴近实际 角度创新 求深求实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认为参评论文,能够用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如杭州高级中学许刚<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一文,论述物理教学中要渗透人文观.事实上,这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强调文理渗 ...

  • 挑战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 3第三章 "写作指南挑战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分布共分为六个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作品,其中属于自然科学类的有机械与控制组,根据学科专业.信息技术组.数理组.生命科学组.能源化工组,以上各组的作品展现形式多为学术论文.怎样才能把参赛作品 ...

  • 科学人对话[自然]杂志总编:"中国学术界的进步令人惊讶"
  • 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学术期刊之一,创刊于1869年的<自然>(Nature)杂志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也是而今所剩无几的涵盖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之一.2012年,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作为麦克米伦集团的一部分,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自然通讯& ...

  •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 生态旅游概意昀研究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长沙410004) [摘要]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章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 ...

  • 任务书开题报告
  •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财务1004班 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研 究 任务书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 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创新 ...

  •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6卷第2期干旱区地理 V0126No2 2003年6月 ARID 1,AND GEOGRAPHY ]un 2003 文章编号:1000-6060(2003)02-0166-07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徐燕 周华荣 (中国科学院新葺匠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生态 ...

  •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25卷第3期 2005年3月生态学报V01.25,No.3ACTAECOLOGICASINICAMar..2005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蒋卫国1,李京H,李加洪2,谢志仁3,王文杰4 100875:2.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北京100862:(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3. ...

  • 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格式
  • 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 1. 引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东北大学学位论文格式改编,专为我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撰写打印论文时使用.本格式自发布日起实行. 2. 学位论文主要部分 学位论文主要部分由前头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