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14届高三考前指导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4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材料

一.社会现实七大热点讲解与训练

热点1 中国梦

热点扫描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

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

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

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这次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向2948名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对应演练: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热点2 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热点扫描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

镇化道路”,中共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

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

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中共十八大提出

“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2013年2月27日新浪网转载《中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文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对应演练

1.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 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 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A.①②③④

C.①④ B.①②③ D.②③

2.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城市化问题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军事发展落后,后期又因战乱将都城迁往南方,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军政的影响,使得城市的功能从政治维度向经济维度偏移,由此实现了以南方商业经济中心拉动中国整体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然而,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

材料三 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你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热点3 廉政建设与反腐败

热点扫描

1.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 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2.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常”、“长”,简简单单两个字,体现了党对反腐败的清醒认识和坚定决心。

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最终会走向腐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4.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5.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6.对党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并提出要对党内作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习近平痛批:“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对应演练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 )

热点4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热点扫描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2013年5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对应演练

1.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②③④ ( )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2.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的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摘编自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 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全国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

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年到1958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 300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 800万至3 000万公顷„„开荒地区从50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摘编自李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 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

热点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热点扫描 “改革”已成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也被认为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最根本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用“五个加快”,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主要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最近,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在北京召开题为“改革攻坚的行动路线”改革形势分析会,中改院课题组推出了改革行动路线30条建议。建议分成五大部分,第一是以化解风险和危机为导向的改革攻坚。第二是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第三是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第四是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为重点的改革攻坚。第五是把握改革的主动权。

热点6 关注民生问题

热点扫描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十八大在为期一周的会议期间全面阐述了党和国家新一阶段的目标和规划,就民生领域的教育、收入和医疗等问题表达了深刻关切和指示。消除上学难、共富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现象,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让群众活的有尊严更体面,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热点7 亚太局势

热点扫描 有专家在2013年4月撰文指出:亚太地区的目前形势已经进入“高危期”或者“亚冲突”状态。

在东北亚:朝鲜半岛上剑拔弩张,千钧一发;

在东海: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主权挑衅毫无收敛之意„„

在南海方面:美国与菲律宾4月初的联合军演硝烟未落,菲方紧接着就在海上公然抓扣了12名中国渔民„„

亚太地区局势“高危期”的形成,宏观来讲与这一地区长期的历史遗留因素和地缘政治纠结有关,具体而言则与美国近年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及影响难脱干系。

二.高考历史中的“七大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例】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三)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

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五)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六)唯物史观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F.原因和结果

G.现象和本质

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七) 生态史观

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急待解决。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需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和记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它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为生态史试题的命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导年青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责任。 多元史观运用

1: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

2: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3: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4.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三.关于史料学

(一)分类:

一种分法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二)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网站搜寻

4.到当事人活动过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三)影响史观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1.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经验、方法不同;

2.时代局限性等。

四.解题方法部分

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

观点类论述题一般步骤

第一步 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类型

观点类论述题一般放在材料题的最后一问,做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看看题目有几个问号。其次要阅读领会括号内的答题要求。

注意一些语言表达,如“评价”、“评述”、“论证”的不同要求,“评价”、“评述”一般要求表明态度,史论结合。“论证”一般要求多角度证明这一观点,一般不需要表态。 “观点正确”意味着要求提炼观点。

“层次分明”意味着要多角度表述。

“字数要求”在答题时也要充分考虑。

第二步,整理思路,规范作答

①观点是什么?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②观点是否合适?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如有评价的要求,才需要要表明作者的观点。) ③为什么有这个观点?(结合当时背景说明)

④这个观点的史实依据是什么?这是得分的关键,应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

⑤一句话总结。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时代潮流,阶级本质,理论依据等)。

类型一:就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例题1:21.(15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4分)

(2)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8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类型二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论述

例题2: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对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新文化人之所以热衷于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除了其本身思想体系内含的合理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属于长久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非正统的思想学说。

—— 摘自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康有为之变法理论”的核心主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人充分肯定“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的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近代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同态度。(9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论证史论结合;评价合理深刻;表述清楚流畅;300字左右)

例题3:晚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思想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居今日而言经世,„„必深通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书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

——1897年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材料三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原因。(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重视研究“经世”,其内容和目的有哪些重大发展。(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8

分)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50字以内。)

类型三 从某一概念,角度出发,对某一观点阐释认识,评价

例题4:(13分)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两方自然科学

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

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这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

化的新成果,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樊树志讲明史: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

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一,指出两位作者审视“西学东渐”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一、一,概括指出当时“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积极影响。(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类型四 撰写历史小论文

例题5:(10分)按以下指定材料确定一研究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4)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5)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例题1: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3分) 根本原因: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1分)

(2)基本特征: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2分)

淘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1分)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2分)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3分)

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始终围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本原精神,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如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等)(3分)

例题2.(14分)

(1)派别:维新派(1分)。

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2分)

(2)原因:本身思想体系内含合理价值;它们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压制。(2分)

(3)评分标准:

立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2分)

论据: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1分)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提倡传统下层文化。(1分)

评价:阶级的观点(1分)、辩证的观点(1分)、历史的观点(1分)

表述:逻辑严密(1分)、行文流畅(1分)

例题3(15分)

(1)特征:与政治脱节(注重考证,逃避现实)。(1分)

原因:文字狱等文化专制(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前代文化、书籍的积累。(2分)

(2)内容:从注重考据到中国学术和西方思想相结合;从逃避现实到注重经世致用。(2分)

目的:寻求强国之道。(1分)

(3)特征: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1分)

例题4:(1)视角:朱:着眼于中西文明的比较(差异);

樊:着眼于中两文明的联系(交融)。(2分)

(2)意义:两学对中国有可借鉴之处;推动中国融入世界。(2分)

(3)(9分)

例题5:主题: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2分)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三个方面结合史实论述。(6分)全文是否层次清晰、流畅。(2分)

试题部分

一、选择题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2.《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

3.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4.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

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5.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

好恶。是用外观大势, 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体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 B.演绎了一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

C.是资产阶级以和平手段夺取政权 D.以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权力

6.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A. 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B.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9.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

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10.1925年孙中山在遗嘱中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此时中国革命已经取得

的成果有

①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②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③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④进入国民大革命时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

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A.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12.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

目向少数派和少叙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 D.是少数人的民主

13.据不完全统计,1500年以后欧洲市场上的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以及非洲的

象牙等的奢侈品价格比以前上涨了5倍,不仅如此,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也是飞速增长。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现象

A.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B.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了经济发展 D.表明西欧己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4.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1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90%出售给职

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家手中。这种现象

A.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B.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C.大股东失去了企业决定权 D.增强了政府干预能力

15.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

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6. 美洲历史上出现了新西班牙、新英格兰、新阿姆斯特丹、新法兰西等地名。出现上述现

象的根源是

A、美洲社会的进步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欧洲的殖民扩张

17.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

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 B.促进法德和解

C.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 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

18.结合所学知识,对右侧漫画寓意解读正确的有,

美国意在

①遏制共产主义 ②称霸整个世界

③控制西欧国家 ④阻止社会革命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

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

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

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

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20.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

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二.材料题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7分)

22.(14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探索不同的救国道路,铲除各种近代化障碍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材料一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要求,还是策略上的考虑?这两种意见似乎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方面是真诚要求,另一面也有策略上的考虑,可以统一。

——戴逸《继承发扬孙中山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

所压倒。

领导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要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孙中山的“联俄”既是他的真诚要求,

又是他的策略考虑的?(4分)

(2)概括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策略及其实质。(2分)

(3)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200字左右。)(8分)

23(13分)站在21世纪的开头,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然值得我

们去反思。

材料一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他的解决国家灾难的计划——被称为新政——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和农业补贴、保证最低工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联邦政府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了很久。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苏联局势的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严重影响到戈尔巴乔夫的声誉和威信。为了缓解危机,戈尔巴乔夫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强国上,指望从西方得到大量援助渡过目前的难关。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制,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尽管七国首脑与戈尔巴乔夫达成了六项协议,但在对苏联财政援助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却搁置起来,使戈尔巴乔夫空手而归。

——陈思、杜正艾 《两霸争雄》

材料三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两大方案都是为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美国胡佛时期的大萧条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停滞——而设计的。两大方案都是由不是来自下层、而是来自上层、来自国家上层的领导人领导进行的。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其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但却对足以保持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感兴趣。尽管他们的改革方案的目的是保守的,但这两位领导人都遭到了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强烈反对;保守派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激进派要求施行社会外科手术而不是急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采取的重要措施。(3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经济政策是怎样改变的?(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知识,分析造成“苏联局势动荡和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戈尔巴乔夫为推动私有制改革在城市和农村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哈佛计划”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两者在实质上有何不同?(5分)。

24.选修人物专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16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 „„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2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2分)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2分)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闰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渝吉著)等。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

——吴廷璆《日本史》

材料二 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

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

——(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2分)

B B D A C C A C A C C C A B A D BD D D

21.(1)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共同劳动,财产共享;家庭关系和睦。(3分)

(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个人(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3分)原因: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3分)

(3)特点: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2分)趋势:城镇化(或城市化);工业化(或现代化)。(2分,答出其中一点2分)

22.(1)孙中山认同苏联(或赞同十月革命),希望向苏联学习,因此,联俄是他的真诚要求;(2分)在中外反动势力强大的环境中,国民党力量弱小,希望借助国内外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出于这种策略,必须联俄。(2分)

(2)坚持群众路线(或依靠群众)。(1分)实质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1分)

(3)观点: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逐步解决了现代化的各种障碍。(2分)

论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消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北伐战争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了民族解放;

解放战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论证和论据7分,论据不能少于3个,6分)

23.(1)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立法、提供就业和农业补贴、保证最低工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任意写出3点即得3分)改变:由自由放任政策改变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1分)

(2)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停滞和美苏争霸。(1分)

城市: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1分) 农村: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和建立家庭农场。(1分)

不同: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变革。(1分)

(3)相似:解决经济危机;国家上层的领导人推动(自上而下);维护本身的制度;改革遭到反对。(3分)不同:前者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者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若答课本上本课要旨中的话亦可。)(2分)

24.(1)民族分裂势力;外国敌对势力。(2分)

(2)平叛;和亲(联姻);册封。(2分)

(3)军事和外交。(2分)

(4)勤政;勤于思考;处事深思熟虑,作风严谨。(2分)方法: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人物活动,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将历史人物活动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主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 (2分)

25.【答案】(1)措施:政令统一(中央集权);三权分立;废藩置县。(3分)

影响: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1分)

(2)措施: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2分) 影响:平民享有政治权的同时,也受到了严格限制。(2分)

(3)性格:开放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2分)

2014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材料

一.社会现实七大热点讲解与训练

热点1 中国梦

热点扫描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

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

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

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这次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向2948名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对应演练: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热点2 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热点扫描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

镇化道路”,中共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

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

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中共十八大提出

“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2013年2月27日新浪网转载《中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文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对应演练

1.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 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 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A.①②③④

C.①④ B.①②③ D.②③

2.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城市化问题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军事发展落后,后期又因战乱将都城迁往南方,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军政的影响,使得城市的功能从政治维度向经济维度偏移,由此实现了以南方商业经济中心拉动中国整体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然而,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

材料三 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你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热点3 廉政建设与反腐败

热点扫描

1.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 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2.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常”、“长”,简简单单两个字,体现了党对反腐败的清醒认识和坚定决心。

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最终会走向腐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4.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5.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6.对党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并提出要对党内作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习近平痛批:“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对应演练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 )

热点4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热点扫描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2013年5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对应演练

1.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②③④ ( )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2.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的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摘编自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 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全国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

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年到1958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 300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 800万至3 000万公顷„„开荒地区从50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摘编自李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 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

热点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热点扫描 “改革”已成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也被认为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最根本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用“五个加快”,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主要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最近,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在北京召开题为“改革攻坚的行动路线”改革形势分析会,中改院课题组推出了改革行动路线30条建议。建议分成五大部分,第一是以化解风险和危机为导向的改革攻坚。第二是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第三是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第四是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为重点的改革攻坚。第五是把握改革的主动权。

热点6 关注民生问题

热点扫描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十八大在为期一周的会议期间全面阐述了党和国家新一阶段的目标和规划,就民生领域的教育、收入和医疗等问题表达了深刻关切和指示。消除上学难、共富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现象,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让群众活的有尊严更体面,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热点7 亚太局势

热点扫描 有专家在2013年4月撰文指出:亚太地区的目前形势已经进入“高危期”或者“亚冲突”状态。

在东北亚:朝鲜半岛上剑拔弩张,千钧一发;

在东海: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主权挑衅毫无收敛之意„„

在南海方面:美国与菲律宾4月初的联合军演硝烟未落,菲方紧接着就在海上公然抓扣了12名中国渔民„„

亚太地区局势“高危期”的形成,宏观来讲与这一地区长期的历史遗留因素和地缘政治纠结有关,具体而言则与美国近年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及影响难脱干系。

二.高考历史中的“七大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例】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三)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

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五)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六)唯物史观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F.原因和结果

G.现象和本质

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七) 生态史观

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急待解决。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需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和记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它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为生态史试题的命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导年青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责任。 多元史观运用

1: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

2: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3: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4.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三.关于史料学

(一)分类:

一种分法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二)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网站搜寻

4.到当事人活动过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三)影响史观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1.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经验、方法不同;

2.时代局限性等。

四.解题方法部分

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

观点类论述题一般步骤

第一步 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类型

观点类论述题一般放在材料题的最后一问,做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看看题目有几个问号。其次要阅读领会括号内的答题要求。

注意一些语言表达,如“评价”、“评述”、“论证”的不同要求,“评价”、“评述”一般要求表明态度,史论结合。“论证”一般要求多角度证明这一观点,一般不需要表态。 “观点正确”意味着要求提炼观点。

“层次分明”意味着要多角度表述。

“字数要求”在答题时也要充分考虑。

第二步,整理思路,规范作答

①观点是什么?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②观点是否合适?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如有评价的要求,才需要要表明作者的观点。) ③为什么有这个观点?(结合当时背景说明)

④这个观点的史实依据是什么?这是得分的关键,应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

⑤一句话总结。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时代潮流,阶级本质,理论依据等)。

类型一:就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例题1:21.(15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4分)

(2)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8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类型二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论述

例题2: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对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新文化人之所以热衷于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除了其本身思想体系内含的合理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属于长久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非正统的思想学说。

—— 摘自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康有为之变法理论”的核心主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人充分肯定“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的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近代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同态度。(9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论证史论结合;评价合理深刻;表述清楚流畅;300字左右)

例题3:晚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思想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居今日而言经世,„„必深通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书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

——1897年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材料三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原因。(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重视研究“经世”,其内容和目的有哪些重大发展。(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8

分)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50字以内。)

类型三 从某一概念,角度出发,对某一观点阐释认识,评价

例题4:(13分)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两方自然科学

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

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这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

化的新成果,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樊树志讲明史: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

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一,指出两位作者审视“西学东渐”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一、一,概括指出当时“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积极影响。(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类型四 撰写历史小论文

例题5:(10分)按以下指定材料确定一研究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4)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5)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例题1: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3分) 根本原因: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1分)

(2)基本特征: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2分)

淘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1分)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2分)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3分)

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始终围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本原精神,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如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等)(3分)

例题2.(14分)

(1)派别:维新派(1分)。

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2分)

(2)原因:本身思想体系内含合理价值;它们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压制。(2分)

(3)评分标准:

立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2分)

论据: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1分)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提倡传统下层文化。(1分)

评价:阶级的观点(1分)、辩证的观点(1分)、历史的观点(1分)

表述:逻辑严密(1分)、行文流畅(1分)

例题3(15分)

(1)特征:与政治脱节(注重考证,逃避现实)。(1分)

原因:文字狱等文化专制(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前代文化、书籍的积累。(2分)

(2)内容:从注重考据到中国学术和西方思想相结合;从逃避现实到注重经世致用。(2分)

目的:寻求强国之道。(1分)

(3)特征: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1分)

例题4:(1)视角:朱:着眼于中西文明的比较(差异);

樊:着眼于中两文明的联系(交融)。(2分)

(2)意义:两学对中国有可借鉴之处;推动中国融入世界。(2分)

(3)(9分)

例题5:主题: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2分)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三个方面结合史实论述。(6分)全文是否层次清晰、流畅。(2分)

试题部分

一、选择题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2.《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

3.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4.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

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5.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

好恶。是用外观大势, 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体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 B.演绎了一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

C.是资产阶级以和平手段夺取政权 D.以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权力

6.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A. 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B.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9.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

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10.1925年孙中山在遗嘱中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此时中国革命已经取得

的成果有

①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②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③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④进入国民大革命时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

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A.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12.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

目向少数派和少叙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 D.是少数人的民主

13.据不完全统计,1500年以后欧洲市场上的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以及非洲的

象牙等的奢侈品价格比以前上涨了5倍,不仅如此,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也是飞速增长。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现象

A.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B.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了经济发展 D.表明西欧己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4.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1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90%出售给职

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家手中。这种现象

A.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B.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C.大股东失去了企业决定权 D.增强了政府干预能力

15.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

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6. 美洲历史上出现了新西班牙、新英格兰、新阿姆斯特丹、新法兰西等地名。出现上述现

象的根源是

A、美洲社会的进步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欧洲的殖民扩张

17.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

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 B.促进法德和解

C.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 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

18.结合所学知识,对右侧漫画寓意解读正确的有,

美国意在

①遏制共产主义 ②称霸整个世界

③控制西欧国家 ④阻止社会革命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

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

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

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

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20.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

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二.材料题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7分)

22.(14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探索不同的救国道路,铲除各种近代化障碍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材料一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要求,还是策略上的考虑?这两种意见似乎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方面是真诚要求,另一面也有策略上的考虑,可以统一。

——戴逸《继承发扬孙中山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

所压倒。

领导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要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孙中山的“联俄”既是他的真诚要求,

又是他的策略考虑的?(4分)

(2)概括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策略及其实质。(2分)

(3)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200字左右。)(8分)

23(13分)站在21世纪的开头,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然值得我

们去反思。

材料一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他的解决国家灾难的计划——被称为新政——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和农业补贴、保证最低工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联邦政府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了很久。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苏联局势的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严重影响到戈尔巴乔夫的声誉和威信。为了缓解危机,戈尔巴乔夫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强国上,指望从西方得到大量援助渡过目前的难关。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制,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尽管七国首脑与戈尔巴乔夫达成了六项协议,但在对苏联财政援助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却搁置起来,使戈尔巴乔夫空手而归。

——陈思、杜正艾 《两霸争雄》

材料三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两大方案都是为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美国胡佛时期的大萧条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停滞——而设计的。两大方案都是由不是来自下层、而是来自上层、来自国家上层的领导人领导进行的。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其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但却对足以保持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感兴趣。尽管他们的改革方案的目的是保守的,但这两位领导人都遭到了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强烈反对;保守派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激进派要求施行社会外科手术而不是急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采取的重要措施。(3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经济政策是怎样改变的?(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知识,分析造成“苏联局势动荡和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戈尔巴乔夫为推动私有制改革在城市和农村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哈佛计划”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两者在实质上有何不同?(5分)。

24.选修人物专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16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 „„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2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2分)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2分)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闰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渝吉著)等。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

——吴廷璆《日本史》

材料二 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

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

——(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2分)

B B D A C C A C A C C C A B A D BD D D

21.(1)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共同劳动,财产共享;家庭关系和睦。(3分)

(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个人(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3分)原因: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3分)

(3)特点: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2分)趋势:城镇化(或城市化);工业化(或现代化)。(2分,答出其中一点2分)

22.(1)孙中山认同苏联(或赞同十月革命),希望向苏联学习,因此,联俄是他的真诚要求;(2分)在中外反动势力强大的环境中,国民党力量弱小,希望借助国内外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出于这种策略,必须联俄。(2分)

(2)坚持群众路线(或依靠群众)。(1分)实质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1分)

(3)观点: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逐步解决了现代化的各种障碍。(2分)

论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消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北伐战争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了民族解放;

解放战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论证和论据7分,论据不能少于3个,6分)

23.(1)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立法、提供就业和农业补贴、保证最低工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任意写出3点即得3分)改变:由自由放任政策改变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1分)

(2)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停滞和美苏争霸。(1分)

城市: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1分) 农村: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和建立家庭农场。(1分)

不同: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变革。(1分)

(3)相似:解决经济危机;国家上层的领导人推动(自上而下);维护本身的制度;改革遭到反对。(3分)不同:前者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者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若答课本上本课要旨中的话亦可。)(2分)

24.(1)民族分裂势力;外国敌对势力。(2分)

(2)平叛;和亲(联姻);册封。(2分)

(3)军事和外交。(2分)

(4)勤政;勤于思考;处事深思熟虑,作风严谨。(2分)方法: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人物活动,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将历史人物活动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主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 (2分)

25.【答案】(1)措施:政令统一(中央集权);三权分立;废藩置县。(3分)

影响: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1分)

(2)措施: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2分) 影响:平民享有政治权的同时,也受到了严格限制。(2分)

(3)性格:开放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2分)


相关内容

  • 2014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考前指导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14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材料 一.社会现实七大热点讲解与训练 热点1 中国梦 热点扫描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 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 ...

  • 江苏南通普通教育考察报告
  • 江苏南通普通教育考察报告 2004年12月13至19日,由市教研室苏明光主任带队,部分区县教研室主任.普通高中教学副校长,市教研室高中教研员一行33人,赴江苏南通进行了为期6天的教育考察.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江苏教育先进地区普通高中的办学情况,学习借鉴优质高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的经验,解读 ...

  • 圆锥曲线填空题
  • 2012届全国百套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08圆锥曲线 二.填空题 1.(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二) 已知抛物线y2=a (x +1)的准线方程是x = -3,那么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______. 答案:(1,0) 22 2.(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三) 已知动圆P 与定圆C :(x+2) ...

  • 赴南京.南通四学校考察报告
  • 赴南京.南通四学校考察报告 2003年10月14日-17日普通教育教研室高中部的全体教研员,各市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局属及部分郊市区高中学校校长.副校长一行30人在普通教育教研室逄淑萍副主任的带领下赴南京.南通分别考察了启东中学.南通一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陵中学等四所部.省级重点高中的教育 ...

  • 初三辅导材料
  • 英语: <中学英语语法练习3000题> <英语语法大全初中高中满分练习> <高中语法与词汇1000题> <2015百题大过关语言知识运百题> <中考英语缺词填空与任务型阅读> <初中英语阅读与完形填空(中考)> <初中英语 ...

  • 2014届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 2014届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吉安市教研室曹发根 一.2014届各校化学成绩基本情况通报 1.2013届各校化学成绩情况 从以上数据分析: 1. 上届高三,. 高考总平均分排前,而理综成绩排后,说明理综在本校属薄弱环节:如安福中学,宁冈中学等: 2. 上届高三,高考总平均分排前,理综成绩 ...

  • 基于导数应用的一元三次方程实根个数的研究性学习
  • ' 第21卷第5期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V01.2lNo.52008年lO月 JournalofHi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 October2008 ・中小学教学・, 基于导数应用的一元三次方程实根 个数的研究性学习 林道荣1,季 ...

  • 生物考前指导
  • 亲爱的你: 当老师为你写这个考前叮嘱时,心里充满了信心和信任.不论你之前是什么样的水平,此刻,你不需要再患得患失,而是放下负担,平静心情,踏实的做一些实际.有用的事:然后,在周六下午,带着期待和激动走进考场,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考前,那些可以做的事: 1. 书和知识点要在手边时时翻阅,不清楚的 ...

  • 2014届高三年级组工作计划
  • 2013-2014学年度 高三年级工作计划 高三年级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个学年,为了搞好高三年级管理工作,完成学校以及各部门对高三年级制定的各项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级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备考质量为中心,以"五实"(实抓.实教.实学.实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