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浅谈体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王银晖

(安阳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河南 安阳 455000)

(P.E. Department,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yang Henan, 455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原有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通才教育的优越性越发凸显。本文就体育高等教育中,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谁是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科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体育高等教育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培养目标

1前言:

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正式学科成立以来,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一直是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体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传统高等教育以精英型为主,向高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大众型为主,向广发展。精英型按学科设置专业,大众型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精英型的培养目标可以而且应当有一般的职业倾向,大众型的培养目标则应当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因为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本科生,一小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大多数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即使是学科型人才,在其培养目标的设计中也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大众型人才主要是适应社会对数量大、应用面广的职业针对性比较强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中国的地域比较辽阔,发展差别比较大,农村人口相对比较多,不同地区培养学生的层次和类型要求也可以有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要适应求学者的需求,允许求学者有多次的选择机会。然而近年来,部分学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承受能力,盲目扩招,导致教师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就业困难,毕业生积压,严重影响了体育高等教育进程。 2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2.1 通才与专才优劣与整合论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即后来的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此后,这种争论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专才与通才”二者关系上,过分强调“专”或“通”都是片面的,存在着误区的。这是由于专才是才,通过也是才;专才是真才实学,通才也是真才实学。通与专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严格地说,恐怕没有绝对的专才,也没有纯粹的通才。通与专或称为博与专代表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的是使得专才与通才的比例达到最优化。过分强调专才教育,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教化,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反之亦然,如果片面追求通才教育,在社会生产还存在分工的条件下,也有它的不足。

通才与专才教育整合论的观点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行,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特别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与知识的传授一样重要。该观点是针对“通才”与“专才”相对立而产生的弊端所提出来的。有研究认为,“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能向‘在愚昧中前进’;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2.2“X ”型、“T ”型人才概念

什么是“X 型人才”?“X 型人才”概念的第一个涵义,是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

人才。第二个涵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所谓“T 型人才”,就是通才与专才的结合。“T ”字上的一条横杠,代表知识面,“T ”字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T 型人才”也就是知识既博又专的人才。“X ”型人才”或“T 型人才”都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表现。因此,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采取专才教育模式为主,通才教育模式为辅;反之以通才教育为主,专才教育为辅,或者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整合,必须从现有国情、区情出发来选择。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尚属于追赶性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小,高级专门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3体育教育中的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现在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体教专业就是要培养体育专才,就要有一技之长,因此对于课程方案中减少术科教学时数很有意见。另一种观点主张培养体育通才,以更加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使毕业生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现在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既不欢迎“单打一”,又不欢迎“万金油”,而是需要“一专多能”甚至“两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所以,我们体教专业学生的“专”应当是在“多能”基础上的“专”,“通”也是在“专”基础上的“通”,两者不可都偏废。

2.4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现象

近年来,体育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好像是 “研究生扩招”导致,进而导致“严峻的就业形式”。其实不然。不能很好地定位体育科学本、硕、博三阶段的教育目标,才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根本原因。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对各种运动项目、运动技能都有初步了解的“通才”;硕士阶段则是培养创新型、专业型在一种或一个运动项群都有所专的过渡性人才,为博士阶段的学习做准备;而博士学位则目的明确,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科学专业研究人才、体育教学训练的领头人。但是,因为国家没有很好的为这三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定位不清,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硕士生、博士生本应该是专业型的“精英”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就可以漫无目的扩招,国家花了那么大财力培养人才,却难保其“精”,导师像“牧羊人”一样散养为数不少的弟子,研究生们不能“登堂”更难“入室”,从而遭到社会对体育教育高学历人群的诟病。如此现状,不仅严重地偏离了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精英人才”教育的初衷,在教育投资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也破坏了国家的人才培养环境。因此,要去此弊,教育部门当重新定位三个阶段的学位教育目标,以期精化国家的专业人才,为国家节约人才培养资本,同时优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3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社会需要,符合教育原理,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制定。现阶段我国体育高等教育存在这很多问题和分歧。主要有: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结合不够,X 型人才培养模式未充分建立;2、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育目标没有充分显示出各个阶段的特征,分工不明确。3、学校未按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等。

参考文献:

[1]唐玉光.高等教育改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浅谈体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王银晖

(安阳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河南 安阳 455000)

(P.E. Department,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yang Henan, 455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原有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通才教育的优越性越发凸显。本文就体育高等教育中,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谁是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科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体育高等教育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培养目标

1前言:

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正式学科成立以来,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一直是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体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传统高等教育以精英型为主,向高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大众型为主,向广发展。精英型按学科设置专业,大众型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精英型的培养目标可以而且应当有一般的职业倾向,大众型的培养目标则应当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因为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本科生,一小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大多数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即使是学科型人才,在其培养目标的设计中也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大众型人才主要是适应社会对数量大、应用面广的职业针对性比较强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中国的地域比较辽阔,发展差别比较大,农村人口相对比较多,不同地区培养学生的层次和类型要求也可以有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要适应求学者的需求,允许求学者有多次的选择机会。然而近年来,部分学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承受能力,盲目扩招,导致教师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就业困难,毕业生积压,严重影响了体育高等教育进程。 2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2.1 通才与专才优劣与整合论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即后来的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此后,这种争论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专才与通才”二者关系上,过分强调“专”或“通”都是片面的,存在着误区的。这是由于专才是才,通过也是才;专才是真才实学,通才也是真才实学。通与专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严格地说,恐怕没有绝对的专才,也没有纯粹的通才。通与专或称为博与专代表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的是使得专才与通才的比例达到最优化。过分强调专才教育,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教化,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反之亦然,如果片面追求通才教育,在社会生产还存在分工的条件下,也有它的不足。

通才与专才教育整合论的观点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行,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特别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与知识的传授一样重要。该观点是针对“通才”与“专才”相对立而产生的弊端所提出来的。有研究认为,“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能向‘在愚昧中前进’;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2.2“X ”型、“T ”型人才概念

什么是“X 型人才”?“X 型人才”概念的第一个涵义,是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

人才。第二个涵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所谓“T 型人才”,就是通才与专才的结合。“T ”字上的一条横杠,代表知识面,“T ”字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T 型人才”也就是知识既博又专的人才。“X ”型人才”或“T 型人才”都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表现。因此,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采取专才教育模式为主,通才教育模式为辅;反之以通才教育为主,专才教育为辅,或者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整合,必须从现有国情、区情出发来选择。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尚属于追赶性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小,高级专门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3体育教育中的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现在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体教专业就是要培养体育专才,就要有一技之长,因此对于课程方案中减少术科教学时数很有意见。另一种观点主张培养体育通才,以更加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使毕业生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现在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既不欢迎“单打一”,又不欢迎“万金油”,而是需要“一专多能”甚至“两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所以,我们体教专业学生的“专”应当是在“多能”基础上的“专”,“通”也是在“专”基础上的“通”,两者不可都偏废。

2.4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现象

近年来,体育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好像是 “研究生扩招”导致,进而导致“严峻的就业形式”。其实不然。不能很好地定位体育科学本、硕、博三阶段的教育目标,才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根本原因。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对各种运动项目、运动技能都有初步了解的“通才”;硕士阶段则是培养创新型、专业型在一种或一个运动项群都有所专的过渡性人才,为博士阶段的学习做准备;而博士学位则目的明确,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科学专业研究人才、体育教学训练的领头人。但是,因为国家没有很好的为这三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定位不清,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硕士生、博士生本应该是专业型的“精英”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就可以漫无目的扩招,国家花了那么大财力培养人才,却难保其“精”,导师像“牧羊人”一样散养为数不少的弟子,研究生们不能“登堂”更难“入室”,从而遭到社会对体育教育高学历人群的诟病。如此现状,不仅严重地偏离了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精英人才”教育的初衷,在教育投资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也破坏了国家的人才培养环境。因此,要去此弊,教育部门当重新定位三个阶段的学位教育目标,以期精化国家的专业人才,为国家节约人才培养资本,同时优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3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社会需要,符合教育原理,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制定。现阶段我国体育高等教育存在这很多问题和分歧。主要有: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结合不够,X 型人才培养模式未充分建立;2、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育目标没有充分显示出各个阶段的特征,分工不明确。3、学校未按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等。

参考文献:

[1]唐玉光.高等教育改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相关内容

  • 体育课教学大纲2
  • 体育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 ...

  •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3.学生体能 ...

  • 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 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课程专家.学者.教师等,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除了根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主流精神相一致.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尽管产生的时代不一样,但在很多方面有一定 ...

  • 八年级体育课上册教案
  •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体育课上册教案(全共24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体育导学案 学校:红土学校 班级:八年级 教师:马尚祯 八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我, 为了使教学过程中的体育课开展得有条有理,使学生创新的学习方式有所进展,为此拟定了本学期的体 ...

  •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绪言 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 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 ...

  •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 摘要: 本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理念,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如何走出一条新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建设之路等若干问题做出探讨,且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 目标定位 创新手段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体 ...

  • 关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 李小波 [摘 要]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着过多强调追求优秀的精英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德育上以培养社会楷模为导向,智育上以培养学科专家为导向,体育上以培养运动健将为导向.其根源在于从"理想的新人"中寻找义务教育的目标.实际上,义务教育培养的是 ...

  • 学校体育学重点资料
  •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基本不考,可能有选择题) 1.1979年扬州会议 2.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布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 3.2001年9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部分学校开始实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 第17卷第4期 2010年4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7 No.4A p r . 2010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董国永,鲁长芬,王健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主要从历史沿革.发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