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2005年1月

第1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ZHEJIANGEDUCATIONINSTITUTEJanuary2005No11(,310012)

  ,它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

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两者有机结合、和谐

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趋向。

关键词:历史;发展;客观性;主体性;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5)01-07

发展是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跃迁,这是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在生物学上是指生物的进化,经济学上主要指经济的增长,社会学上主要指社会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更替。现代化理论则认为发展是指运动变化的上升性、进步性趋势。其实发展的本质就是新陈代谢,它的主要特点是矛盾性、过程性、条件性、系统性、规律性、选择性。发展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构成的过程。

发展是永恒的、无止境的。以渔猎为生计的原始的蒙昧、混沌和茹毛饮血到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我们延续了漫长的世纪;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了制造的欢欣和物质的享受,然而资源耗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之难以为继,人类呼唤新的文明。信息文明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创新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时机,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使世界信息文明中国化,使中国工业文明信息化、世界化,就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研究发展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本体是发展着的世界的存在状况。发展是自然、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

首先,自然是人类社会之母,是本体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本原性的地位,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但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也十分明显。

其次,人在本体系统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起到主导作用。人的需要是本体系统发展的根  收稿日期:2004-12-02

  作者简介:赵庆荣(1961-),男,浙江富阳人,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2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本动力,人的本质力量是本体系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解放和自身发展是本体系统发展的最高标准。在“自然—人—社会”系统中,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对立面;人既是社会的组成元素,也是社会的对立面。正是这种“中介”地位,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双重对象化关系,决定了人的主导地位。从本体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的主体地位就越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础上,。

第三,,。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要表现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也是本体系统发展的重要体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人和自然这对矛盾的各方因素有机作用的结果。这里的自然过程强调了它具有的客观性、自发性、自在性、对象性等特点“,历史过程”,又说明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强调了它的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自为性等特点。

本体系统发展的内在机制即“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可概括为三重对象化运动。首先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自然的人化,人出现后,人又向自然生成,出现人化自然。这种对象化运动是“你改造我,我也改造你”的双向运动。人怎么去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对象化运动首先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其次,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对象化运动。社会是人创造出来的。由于人的需要外化为社会组织、关系;社会关系又把法律内化为人的本质内容。第三,社会对自然的对象化运动。自然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人的意志,也越能符合社会的需求,而社会越是发挥好在本体系统中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即越是依据内在尺度,就越能找到自然的外在尺度,达到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达到社会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自在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是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自产生以来就遭到西方学者的歪曲和攻击。波普尔就直言不讳地说“:马克思主义是迄今理论中最纯粹、影响最广泛,因而最

[1](P174)危险的历史决定论形式。”很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他们对这一理论不安的心声。他们歪

曲、否定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和手法是: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等同于机械决定论,然后攻击否定之。其次,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解释为历史宿命论,然后妄加指责、摒弃之。再次,用历史的主观决定论来取代客观决定论公开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就其确切含义和本质而言,既不是物理学上的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宿命论。它是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的辩证的、能动的社会物质运动的科学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演进必有其物质动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谓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指出“:我

第1期 赵庆荣: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3 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即一切历史

[2](P132)的基本条件。”人们一旦进行生产,就必然产生人与自然、。人与

自然的关系构筑起社会生产力,。于是就有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于是就有了社会形态的一般演化规律,社,于是就有了由阶级矛盾逐;人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意识的对象,于是就有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互相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而所有这些社会运动规律是社会历史所固有的,这就是其客观性,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历史决定论的基础。当然,任何规律都有人参与其中,没有人也就没有这些规律。人不是历史规律的旁观者,而是历史规律的参与者。承认人的参与,承认人的主体能动作用,是历史选择论的基础。客观规律与主体的能动性是可以融合为一体的。因此,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与历史宿命论是两回事,承认历史选择与历史唯心论也是两回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辩证的唯物的决定论。它强调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历史规律都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自然和历史发展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对于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而立足于排斥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作了坚决的否定和严肃的批判。恩格斯指出“: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在似乎也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存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然而适用于自然界的,也适用于社会。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超出人们的自觉控制,愈是超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

[3](P1199)路。”是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位,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发现这些规

[3](P1341)律”。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得益于牛顿理论的启示,以为它是只承认必然性,不承认偶然性,从而坚信人的思维必定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机械决定论是无稽之谈。

在国内学术界有人主张用历史选择论来取代历史决定论,笔者认为此类观点有失偏颇。在历史决定论的前提下注重历史选择是可取的。历史选择在历史决定论中应占有适当的位置,这是符合社会历史进程客观实际的,不应当全盘否定。因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实际存在着以历史决定论思想为基础的主体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自己创造的。肯定人的意识和意志的选择,对于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或群体对对象性活动的社会选择可以对社会生产力发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个人或群体活动的对象选择,必然形成许多单个相互冲突的意志,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从而在社会整体上产生“合力”;就是“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的

4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2](P139)“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正是这种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

用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历史前进。因此,每个人的意志选择不是等于零,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影响,因而对社会历史有所影响。就性质而言,这种作用有正负之分,就程度而言,则有正负作用大小之别。

第二,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制度的不同评价和选择,,从而推动或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新兴的先进阶级为一方,腐朽的、落后阶级为另一方,对新旧制度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因而是必然的,是没有自由度的选择。。新的、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但历史选择的最终结果,不能摆脱特殊的国情、社会物。主体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加速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无论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选择,还是社会制度的选择,都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选择,历史的最终选择不取决于主体的意识和意志,而是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以,主体的选择要获得期待的结果,必须坚持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前提。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所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社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由个别的、具体的目的及动机驱动之下进行的“自由选择”。显然,自由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在社会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的自由。

首先,主体的选择必须与主体自身作为社会物质条件相适应,只能是适合于自身智力和体力状况的选择。自身状况的可变性也会带来对象选择的可变性,但在现实上又必须在社会物质方面提供这种可变性条件,否则可变性就不能成为现实性。

其次,主体的选择要受到主体自身之外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包括社会历史所能提供的现实的物质条件,家庭、家族、阶级集团乃至整个社会物质需要的强制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个人主体在体力和智力大体相当,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也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有部分选择了同自身条件相当,又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虽然没有超越自身条件的极限,但并不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这就是社会物质需要的强制性。前者意志、愿望的问题也不是超越社会物质条件的绝对自由。因此,恩格斯说“:……其中每一个意

[4](P1478)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的那样。”可见,主体的选择本质不是

纯粹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社会物质条件限制下的选择。社会物质条件对个人活动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个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作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选择,对个人而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凡是主体的选择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当人们自己选择的活动加入了组成一定历史事件的合力之中时,这种选择事实上对历史必然性的作用就不是“无”,它对历史必然性事件的发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跳越社会形态更替的正常顺序,作出更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的选择不是完全自由的;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的进程中,由于世界一体化和错层交往的发展,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可能的,但具体战略方式的选择、具体道路的选择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等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不能不考虑国情、不能不受社会物质自身运动规律制约的选择。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向,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是不能

第1期 赵庆荣: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5 不起作用的。

第一,要有一定的实现社会制度跳跃和社会文明形态跨跃的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我国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直接步入社会主义制度,但这决不意味着旧中国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在解放前夕,17%左右,定资本的80%以上。,而垄断资

,,

争取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但农业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则必须搞“三化”,即农业要现代化,,同时,又要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可见,。古今中外,社会历史进程中不乏“跳跃式”发展现象。从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和罗马国家的诞生,从美国未经封建主义的历史阶段而步入资本主义,到东斯拉夫人、日尔曼人曾跨越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从我国西藏的农奴制直接到社会主义,到北美洲国家跳越奴隶封建制,而由原始制度直接跨越到资本主义。实现这种跨越充分体现了人的历史选择性,体现了人的主体创造性,但同时总是可以找到客观的物质动因和现实条件。这种“跨越”往往是外族入侵、民族的融合、错层交往的扩大、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输入而导致生产力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没有一定的物质生产力为基础,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是不可能的。

第二,跨越社会制度的选择是重大的历史创新,最终取决于先进阶级的主导性力量。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在阶级社会中是要借助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用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来实现的。社会革命的发生和推进,必须具备特定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而下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时,社会革命的时刻就到来了。同时,当旧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消极后果日益严重,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危机、难以为继时,历史创新就成为明智的选择。

在客观形势具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前提下人的作用骤然凸现。时势呼唤英雄,时势培养英雄,时势创造英雄。而英雄(人民的杰出代表,人民中的一员)登上历史舞台可大显身手。今天,我们选择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最终取决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她始终代表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她是主导当今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先进阶级的先进的成熟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际面临着两种可能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因为主导历史前进方向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当时中国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它代表最反动、最落后的社会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后者由于其阶级地位决定了它的软弱性和两面性,使它不可能独立地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因而中国革命的主导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中国最进步阶级,做了革命运动

[5](P18)的领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领导革命并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就不可能选择资本主

义,只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国家政权的杠杆,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渡。

6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由此可见,所谓历史选择,虽然包括历史活动的主体选择,但不能把它解释为仅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选择。它应当是不同主体历史活动的合力产生的历史自身的必然性选择。历史选择论存在的合理性仅仅是因为它蕴含于历史决定论之中。没有历史必然性,历史选择论就没有其生存的基础,正如没落阶级维护旧制度的活动选择不可能成为历史的最终选择一样。因为只有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主体选择才能最终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的历史行为,才能推进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

主体的发展活动选择,。主体发展活动的选择,其自。人对这种必然性、内在规律,实现价值目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实,,完全超越客观存在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单靠主观幻想进行选择是难以想像的。历史上的一切违背历史发展整体,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分子,顽固地维护旧制度,甚至企图把历史的车轮倒转,也是反映他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意识,并通过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制度作出的主体选择。但这种选择错误地估计了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失去了对现实的社会物质系统矛盾运动的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因而其活动的选择最终不能成功。

主体的选择不仅要有客体的反映,而且至少必须有两个以上对象客体的反映。单一的对象客体便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此“错层交往”显得很重要。例如,对新的社会制度的选择,必须在世界历史的视野里,存在着高于该国家和民族的现实社会制度两种以上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参照系”,以社会制度价值评价的“样板”资格提供主体选择的客观尺度。恩格斯在谈到俄国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对资本主义跨越时指出“:在俄国,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中发展出更高的社会形态,也像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是不可能的,除了更高的形态已经存在于其他某个国家并且起着样板的作用。这种更高的形态———凡是历史上它可能从农业公社中直接

[6](P1673,674)发生出来,只能是仿效某处已存在的样板。”历史的事实是,当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时,

各民族和国家之间,一方面由于先发与后发而拉开了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交往的现实发展,这些差异性的国家和民族又同处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这种“错层交往”的结果必然造成“趋同性”倾向。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不仅可能而且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民族制度或民族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的故乡和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这个落后国家才能走

[7](P1502)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在恩格斯看来,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选择社

会主义制度不是不可能的。但要实现这种跨越,不只需要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作基础,而且还要善于“仿效某处已经存在的样板”———更高的社会形态或文明类型。“样板”反映在主体的头脑中,知道了“这是怎么回事”,才会根据自己国家状况和实际可能的发展趋向作出明智的选择。

第1期 赵庆荣: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7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先发国家有先发的优势,它在世界历史中往往占据主动的地位,尤其是经济能起主导作用。相反,后发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它必须主动地适应先发国家。同时也有后发优势,即通过学习、吸纳、引进、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少走弯路,提高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上实现社会制度、经济模式跨越的国家和民族,自己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或经济模式的“样板”,必,,以社会,,形成历史活动的不同选择;,最终结果产生整个社会的必然的历史选择,。马克思曾深刻地论述过这种选择的作用。“,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

[8](P182)质,,现实的肯定形式。”

注 释:

①转引自郝立新《历史选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页.

参考文献:

[1]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马克思,1848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OntheObjectiveNecessityandSubjective

AlternativenessoftheDevelopmentProcessofSocialHistory

ZHAOQing-rong

(HumanitySchool,ZhejiangEducationInstitute,Hangzhou310012,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istheprocessofobjectmovementaswellasthatofsubjectcon2struction.Itisalsothetriaddevelopment,thatisthedevelopmentofnature,humanbeingsandsociety.Thereareobjectivenecessityandsubjectivealternativenessaswellinthedevelopmentofsocialhistoryandtheorganicconbniationandharmonicactionofthetworesultinthedevel2opmentofsocialhistory.However,thefinalalternativenessofsocialhistorystilldependsontheactualitiesanddevelopmenttrendsofsocialmaterials.

Keywords:history;development;objectivity;subjectivity;alternativeness

2005年1月

第1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ZHEJIANGEDUCATIONINSTITUTEJanuary2005No11(,310012)

  ,它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

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两者有机结合、和谐

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趋向。

关键词:历史;发展;客观性;主体性;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5)01-07

发展是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跃迁,这是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在生物学上是指生物的进化,经济学上主要指经济的增长,社会学上主要指社会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更替。现代化理论则认为发展是指运动变化的上升性、进步性趋势。其实发展的本质就是新陈代谢,它的主要特点是矛盾性、过程性、条件性、系统性、规律性、选择性。发展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构成的过程。

发展是永恒的、无止境的。以渔猎为生计的原始的蒙昧、混沌和茹毛饮血到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我们延续了漫长的世纪;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了制造的欢欣和物质的享受,然而资源耗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之难以为继,人类呼唤新的文明。信息文明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创新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时机,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使世界信息文明中国化,使中国工业文明信息化、世界化,就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研究发展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本体是发展着的世界的存在状况。发展是自然、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

首先,自然是人类社会之母,是本体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本原性的地位,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但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也十分明显。

其次,人在本体系统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起到主导作用。人的需要是本体系统发展的根  收稿日期:2004-12-02

  作者简介:赵庆荣(1961-),男,浙江富阳人,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2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本动力,人的本质力量是本体系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解放和自身发展是本体系统发展的最高标准。在“自然—人—社会”系统中,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对立面;人既是社会的组成元素,也是社会的对立面。正是这种“中介”地位,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双重对象化关系,决定了人的主导地位。从本体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的主体地位就越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础上,。

第三,,。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要表现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也是本体系统发展的重要体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人和自然这对矛盾的各方因素有机作用的结果。这里的自然过程强调了它具有的客观性、自发性、自在性、对象性等特点“,历史过程”,又说明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强调了它的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自为性等特点。

本体系统发展的内在机制即“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可概括为三重对象化运动。首先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自然的人化,人出现后,人又向自然生成,出现人化自然。这种对象化运动是“你改造我,我也改造你”的双向运动。人怎么去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对象化运动首先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其次,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对象化运动。社会是人创造出来的。由于人的需要外化为社会组织、关系;社会关系又把法律内化为人的本质内容。第三,社会对自然的对象化运动。自然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人的意志,也越能符合社会的需求,而社会越是发挥好在本体系统中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即越是依据内在尺度,就越能找到自然的外在尺度,达到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达到社会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自在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是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自产生以来就遭到西方学者的歪曲和攻击。波普尔就直言不讳地说“:马克思主义是迄今理论中最纯粹、影响最广泛,因而最

[1](P174)危险的历史决定论形式。”很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他们对这一理论不安的心声。他们歪

曲、否定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和手法是: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等同于机械决定论,然后攻击否定之。其次,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解释为历史宿命论,然后妄加指责、摒弃之。再次,用历史的主观决定论来取代客观决定论公开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就其确切含义和本质而言,既不是物理学上的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宿命论。它是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的辩证的、能动的社会物质运动的科学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演进必有其物质动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谓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指出“:我

第1期 赵庆荣: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3 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即一切历史

[2](P132)的基本条件。”人们一旦进行生产,就必然产生人与自然、。人与

自然的关系构筑起社会生产力,。于是就有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于是就有了社会形态的一般演化规律,社,于是就有了由阶级矛盾逐;人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意识的对象,于是就有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互相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而所有这些社会运动规律是社会历史所固有的,这就是其客观性,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历史决定论的基础。当然,任何规律都有人参与其中,没有人也就没有这些规律。人不是历史规律的旁观者,而是历史规律的参与者。承认人的参与,承认人的主体能动作用,是历史选择论的基础。客观规律与主体的能动性是可以融合为一体的。因此,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与历史宿命论是两回事,承认历史选择与历史唯心论也是两回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辩证的唯物的决定论。它强调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历史规律都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自然和历史发展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对于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而立足于排斥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作了坚决的否定和严肃的批判。恩格斯指出“: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在似乎也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存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然而适用于自然界的,也适用于社会。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超出人们的自觉控制,愈是超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

[3](P1199)路。”是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位,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发现这些规

[3](P1341)律”。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得益于牛顿理论的启示,以为它是只承认必然性,不承认偶然性,从而坚信人的思维必定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机械决定论是无稽之谈。

在国内学术界有人主张用历史选择论来取代历史决定论,笔者认为此类观点有失偏颇。在历史决定论的前提下注重历史选择是可取的。历史选择在历史决定论中应占有适当的位置,这是符合社会历史进程客观实际的,不应当全盘否定。因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实际存在着以历史决定论思想为基础的主体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自己创造的。肯定人的意识和意志的选择,对于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或群体对对象性活动的社会选择可以对社会生产力发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个人或群体活动的对象选择,必然形成许多单个相互冲突的意志,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从而在社会整体上产生“合力”;就是“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的

4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2](P139)“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正是这种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

用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历史前进。因此,每个人的意志选择不是等于零,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影响,因而对社会历史有所影响。就性质而言,这种作用有正负之分,就程度而言,则有正负作用大小之别。

第二,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制度的不同评价和选择,,从而推动或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新兴的先进阶级为一方,腐朽的、落后阶级为另一方,对新旧制度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因而是必然的,是没有自由度的选择。。新的、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但历史选择的最终结果,不能摆脱特殊的国情、社会物。主体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加速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无论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选择,还是社会制度的选择,都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选择,历史的最终选择不取决于主体的意识和意志,而是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以,主体的选择要获得期待的结果,必须坚持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前提。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所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社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由个别的、具体的目的及动机驱动之下进行的“自由选择”。显然,自由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在社会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的自由。

首先,主体的选择必须与主体自身作为社会物质条件相适应,只能是适合于自身智力和体力状况的选择。自身状况的可变性也会带来对象选择的可变性,但在现实上又必须在社会物质方面提供这种可变性条件,否则可变性就不能成为现实性。

其次,主体的选择要受到主体自身之外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包括社会历史所能提供的现实的物质条件,家庭、家族、阶级集团乃至整个社会物质需要的强制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个人主体在体力和智力大体相当,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也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有部分选择了同自身条件相当,又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虽然没有超越自身条件的极限,但并不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这就是社会物质需要的强制性。前者意志、愿望的问题也不是超越社会物质条件的绝对自由。因此,恩格斯说“:……其中每一个意

[4](P1478)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的那样。”可见,主体的选择本质不是

纯粹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社会物质条件限制下的选择。社会物质条件对个人活动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个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作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选择,对个人而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凡是主体的选择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当人们自己选择的活动加入了组成一定历史事件的合力之中时,这种选择事实上对历史必然性的作用就不是“无”,它对历史必然性事件的发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跳越社会形态更替的正常顺序,作出更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的选择不是完全自由的;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的进程中,由于世界一体化和错层交往的发展,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可能的,但具体战略方式的选择、具体道路的选择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等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不能不考虑国情、不能不受社会物质自身运动规律制约的选择。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向,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是不能

第1期 赵庆荣: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5 不起作用的。

第一,要有一定的实现社会制度跳跃和社会文明形态跨跃的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我国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直接步入社会主义制度,但这决不意味着旧中国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在解放前夕,17%左右,定资本的80%以上。,而垄断资

,,

争取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但农业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则必须搞“三化”,即农业要现代化,,同时,又要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可见,。古今中外,社会历史进程中不乏“跳跃式”发展现象。从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和罗马国家的诞生,从美国未经封建主义的历史阶段而步入资本主义,到东斯拉夫人、日尔曼人曾跨越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从我国西藏的农奴制直接到社会主义,到北美洲国家跳越奴隶封建制,而由原始制度直接跨越到资本主义。实现这种跨越充分体现了人的历史选择性,体现了人的主体创造性,但同时总是可以找到客观的物质动因和现实条件。这种“跨越”往往是外族入侵、民族的融合、错层交往的扩大、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输入而导致生产力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没有一定的物质生产力为基础,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是不可能的。

第二,跨越社会制度的选择是重大的历史创新,最终取决于先进阶级的主导性力量。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在阶级社会中是要借助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用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来实现的。社会革命的发生和推进,必须具备特定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而下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时,社会革命的时刻就到来了。同时,当旧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消极后果日益严重,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危机、难以为继时,历史创新就成为明智的选择。

在客观形势具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前提下人的作用骤然凸现。时势呼唤英雄,时势培养英雄,时势创造英雄。而英雄(人民的杰出代表,人民中的一员)登上历史舞台可大显身手。今天,我们选择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最终取决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她始终代表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她是主导当今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先进阶级的先进的成熟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际面临着两种可能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因为主导历史前进方向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当时中国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它代表最反动、最落后的社会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后者由于其阶级地位决定了它的软弱性和两面性,使它不可能独立地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因而中国革命的主导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中国最进步阶级,做了革命运动

[5](P18)的领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领导革命并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就不可能选择资本主

义,只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国家政权的杠杆,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渡。

6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由此可见,所谓历史选择,虽然包括历史活动的主体选择,但不能把它解释为仅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选择。它应当是不同主体历史活动的合力产生的历史自身的必然性选择。历史选择论存在的合理性仅仅是因为它蕴含于历史决定论之中。没有历史必然性,历史选择论就没有其生存的基础,正如没落阶级维护旧制度的活动选择不可能成为历史的最终选择一样。因为只有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主体选择才能最终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的历史行为,才能推进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

主体的发展活动选择,。主体发展活动的选择,其自。人对这种必然性、内在规律,实现价值目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实,,完全超越客观存在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单靠主观幻想进行选择是难以想像的。历史上的一切违背历史发展整体,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分子,顽固地维护旧制度,甚至企图把历史的车轮倒转,也是反映他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意识,并通过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制度作出的主体选择。但这种选择错误地估计了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失去了对现实的社会物质系统矛盾运动的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因而其活动的选择最终不能成功。

主体的选择不仅要有客体的反映,而且至少必须有两个以上对象客体的反映。单一的对象客体便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此“错层交往”显得很重要。例如,对新的社会制度的选择,必须在世界历史的视野里,存在着高于该国家和民族的现实社会制度两种以上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参照系”,以社会制度价值评价的“样板”资格提供主体选择的客观尺度。恩格斯在谈到俄国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对资本主义跨越时指出“:在俄国,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中发展出更高的社会形态,也像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是不可能的,除了更高的形态已经存在于其他某个国家并且起着样板的作用。这种更高的形态———凡是历史上它可能从农业公社中直接

[6](P1673,674)发生出来,只能是仿效某处已存在的样板。”历史的事实是,当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时,

各民族和国家之间,一方面由于先发与后发而拉开了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交往的现实发展,这些差异性的国家和民族又同处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这种“错层交往”的结果必然造成“趋同性”倾向。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不仅可能而且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民族制度或民族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的故乡和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这个落后国家才能走

[7](P1502)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在恩格斯看来,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选择社

会主义制度不是不可能的。但要实现这种跨越,不只需要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作基础,而且还要善于“仿效某处已经存在的样板”———更高的社会形态或文明类型。“样板”反映在主体的头脑中,知道了“这是怎么回事”,才会根据自己国家状况和实际可能的发展趋向作出明智的选择。

第1期 赵庆荣: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 7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先发国家有先发的优势,它在世界历史中往往占据主动的地位,尤其是经济能起主导作用。相反,后发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它必须主动地适应先发国家。同时也有后发优势,即通过学习、吸纳、引进、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少走弯路,提高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上实现社会制度、经济模式跨越的国家和民族,自己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或经济模式的“样板”,必,,以社会,,形成历史活动的不同选择;,最终结果产生整个社会的必然的历史选择,。马克思曾深刻地论述过这种选择的作用。“,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

[8](P182)质,,现实的肯定形式。”

注 释:

①转引自郝立新《历史选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页.

参考文献:

[1]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马克思,1848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OntheObjectiveNecessityandSubjective

AlternativenessoftheDevelopmentProcessofSocialHistory

ZHAOQing-rong

(HumanitySchool,ZhejiangEducationInstitute,Hangzhou310012,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istheprocessofobjectmovementaswellasthatofsubjectcon2struction.Itisalsothetriaddevelopment,thatisthedevelopmentofnature,humanbeingsandsociety.Thereareobjectivenecessityandsubjectivealternativenessaswellinthedevelopmentofsocialhistoryandtheorganicconbniationandharmonicactionofthetworesultinthedevel2opmentofsocialhistory.However,thefinalalternativenessofsocialhistorystilldependsontheactualitiesanddevelopmenttrendsofsocialmaterials.

Keywords:history;development;objectivity;subjectivity;alternativeness


相关内容

  • 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 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作 者]董凤荣 [作者简介]董凤荣 农牧大学政教室教授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 ...

  • 历史_的规律性在哪里--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 "历史"的规律,眭在哪里 --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申建林,贺云松 @活移I泮政治与公硝萋里学院,涮E武汉430072) 摘要:波普尔特有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走上了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学术道路.他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而提出了历史只有趋势却没有规律更无法预测的观点.波普 ...

  • 历史运动中的跳跃性规律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作者:张俊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0年02期 [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6201(1999)05-0048-06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规律是在主体创造与主体选择相统一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历史规律在其运行中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 ...

  • 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_徐玉明
  • 2015年7月第7期总第252期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社会思潮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 徐玉明 (河南农业大学 [摘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要]近年来,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歪曲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

  • 辨析题及答案
  • 一.辨析 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2.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 4. 5.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7.世界统一于存在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9.一个完善的人 ...

  •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

  •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答: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是这样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

  • 马哲知识点整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2.类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本体论"问题 ...

  •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摘要:普列汉诺夫在其经典著作<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他首先指出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是个人作用发挥的前提:其次从自由与必然.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最后提出影响社会历史的三个原因,即一般原因.特殊原因.个别原因,进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