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题 目: 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姓 名: 李 治 平_ ____________
班 级:
学 号: [1**********]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 李 臣 英______________
课 题: 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课 时:一课时
课 型:理论欣赏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到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美术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提高欣赏质量。
教学准备:美术作品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美术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2、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知道美术与社会生活和提高个人素
质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美术本质和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美术本质和特征。
教学方法:1. 教法:欣赏、讲解、演示(多媒体)。
2. 学法:欣赏、看书。
教具准备:教材,辅助资料,多媒体。
学具准备:美术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尽管这是第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同学们如果已经翻过课本的话,就知道我们高中的美术课是美术欣赏。就像有人说:" 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而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美术及其社
会功能。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什么是美术
毫无疑问,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什么是美术?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举例子:如室内设计:各种风格、服饰艺术:松糕鞋、雕塑:玉海广场的玉字造型等) 从这些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美术要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立体的或平面的视觉形象,作为人们之间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所以美术又称为" 造型艺术" 。通过作品欣赏简介各种类的特点,并分析美术的含义。
作品欣赏
(1)周代的《盂鼎》,是中国西周初年铸造的大型青铜礼器,腹内壁铸有铭文291字,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奴隶主盂土地、以及服饰车马和奴隶1700余人的事迹。盂铸造了此鼎为纪念。这实际是宣扬自己的奴隶制特权,并表示忠于周王和纪念祖先。罗丹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 他十四岁开始学雕塑, 后来得到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对欧洲近代雕塑有很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 近代雕塑之父" 。《思》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一个非常年轻、秀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禁闭的双唇,表现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仿佛陷入无法摆脱社会束缚的沉思,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 物质" 中吐放出来。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这美丽的雕塑下边,仅仅是一块粗糙的石头。罗丹的解释是他要表现的是沉思,而其他的都是不重要的,如果过分的塑造,反而会影响作品的整体。这在他的作品《巴尔扎克》中犹为突出。罗丹的手法的确是大胆,而他的目的是更集中的表现主题,而不是玩弄形式,追求离奇。因此,他的作品能够为观众所理解,并能引起共鸣。由此可见--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一种精神意识创造的产品。
(2)战国的《虎座鸟形鼓架》,他运用雕塑、绘画、上油漆三种工艺手段制作而成,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的鸟就是神话中的凤凰,传说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康宁,这完全是艺术构想出来的。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常见的装饰形象就是龙凤了,都是人们想象创造出来的,被神话的
形象。只不过在封建社会中,龙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象征,被最高统治阶级皇帝所有,但是凤凰却长期被人们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在明间长期流传,最有名的就是乘龙跨凤的故事。传说,秦穆公时期的一个萧史,非常善于吹箫,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慕萧史,秦穆公就将弄玉嫁给他,成婚后,萧史教弄玉吹箫,箫声就象凤鸣一样,引来了凤凰,秦穆公便为他们铸造了一个高台,叫做" 凤台" ,有一天,箫声中飞来了一只紫色的凤凰和一条赤色的龙,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腾空而去。从此以后,凤凰的形象又和音乐,喜庆吉祥和婚庆产生了联系。在明间,人们还十分喜欢把凤凰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在一起,做成种种美丽动人的装饰。--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
(3)有的时候,抽象美术比具象美术在形式美感方面能激起更动人的效应。有些现代主义美术是反映一种意向,它只是搅动人们的情绪,不产生任何美感,甚至使人产生反感、恶感。然而,它可能产生某种启迪、暗示,使人感到有所领悟,也不失为是某种功能。这种美学观上的歧异,也是美术走向多元化的一端。心理机制十分复杂微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和丑的界限,有时难于断然划分,化腐朽为神奇的美术确实存在着。怎样使美和丑的矛盾归于统一,全在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审美的原理和艺术的法则反映现实世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解与组合手法,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忧虑。凡高的《星月夜》那动荡、闪烁的星空和景物表现出他独特的性格和骚动不安的潜意识活动。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也正由于这一特点,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和流派,从而可以满足人们复杂的审美要求。--美术创作是个体性精神劳动,必然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
2、美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并没有什么美与不美的界限,就像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一样。事物和色彩之所以有美与不美的区别,都是在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关联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美与不美是人自己的生活观念及价值取向的一种标准,特别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意识反映。
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对象的形象联想,创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因而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对象的简单模仿和复制,总是带着作者
强烈的审美情趣,也唯因此,才能在欣赏者中引起共鸣。
所以,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没有审美的过程,谈不上美术的功能。因此美术的审美功能是它最主要的功能。 当然,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也不是单一的审美功能,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概括地说,美术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3、美术欣赏、体会
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三、总结:(5分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就像有人说:" 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而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所以说美术欣赏是一种个人的再创造。不过,美术欣赏是可以通过欣赏实践来学习、提高和掌握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我们应该通过这种实践来促进自己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作业布置: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学习相关理论深层次理解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板书设计
1、什么是美术:举例及作品欣赏与讲解
2、美术的社会功能
3、美术欣赏及体会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题 目: 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姓 名: 李 治 平_ ____________
班 级:
学 号: [1**********]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 李 臣 英______________
课 题: 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课 时:一课时
课 型:理论欣赏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到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美术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提高欣赏质量。
教学准备:美术作品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美术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2、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知道美术与社会生活和提高个人素
质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美术本质和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美术本质和特征。
教学方法:1. 教法:欣赏、讲解、演示(多媒体)。
2. 学法:欣赏、看书。
教具准备:教材,辅助资料,多媒体。
学具准备:美术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尽管这是第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同学们如果已经翻过课本的话,就知道我们高中的美术课是美术欣赏。就像有人说:" 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而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美术及其社
会功能。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什么是美术
毫无疑问,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什么是美术?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举例子:如室内设计:各种风格、服饰艺术:松糕鞋、雕塑:玉海广场的玉字造型等) 从这些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美术要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立体的或平面的视觉形象,作为人们之间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所以美术又称为" 造型艺术" 。通过作品欣赏简介各种类的特点,并分析美术的含义。
作品欣赏
(1)周代的《盂鼎》,是中国西周初年铸造的大型青铜礼器,腹内壁铸有铭文291字,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奴隶主盂土地、以及服饰车马和奴隶1700余人的事迹。盂铸造了此鼎为纪念。这实际是宣扬自己的奴隶制特权,并表示忠于周王和纪念祖先。罗丹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 他十四岁开始学雕塑, 后来得到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对欧洲近代雕塑有很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 近代雕塑之父" 。《思》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一个非常年轻、秀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禁闭的双唇,表现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仿佛陷入无法摆脱社会束缚的沉思,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 物质" 中吐放出来。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这美丽的雕塑下边,仅仅是一块粗糙的石头。罗丹的解释是他要表现的是沉思,而其他的都是不重要的,如果过分的塑造,反而会影响作品的整体。这在他的作品《巴尔扎克》中犹为突出。罗丹的手法的确是大胆,而他的目的是更集中的表现主题,而不是玩弄形式,追求离奇。因此,他的作品能够为观众所理解,并能引起共鸣。由此可见--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一种精神意识创造的产品。
(2)战国的《虎座鸟形鼓架》,他运用雕塑、绘画、上油漆三种工艺手段制作而成,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的鸟就是神话中的凤凰,传说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康宁,这完全是艺术构想出来的。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常见的装饰形象就是龙凤了,都是人们想象创造出来的,被神话的
形象。只不过在封建社会中,龙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象征,被最高统治阶级皇帝所有,但是凤凰却长期被人们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在明间长期流传,最有名的就是乘龙跨凤的故事。传说,秦穆公时期的一个萧史,非常善于吹箫,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慕萧史,秦穆公就将弄玉嫁给他,成婚后,萧史教弄玉吹箫,箫声就象凤鸣一样,引来了凤凰,秦穆公便为他们铸造了一个高台,叫做" 凤台" ,有一天,箫声中飞来了一只紫色的凤凰和一条赤色的龙,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腾空而去。从此以后,凤凰的形象又和音乐,喜庆吉祥和婚庆产生了联系。在明间,人们还十分喜欢把凤凰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在一起,做成种种美丽动人的装饰。--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
(3)有的时候,抽象美术比具象美术在形式美感方面能激起更动人的效应。有些现代主义美术是反映一种意向,它只是搅动人们的情绪,不产生任何美感,甚至使人产生反感、恶感。然而,它可能产生某种启迪、暗示,使人感到有所领悟,也不失为是某种功能。这种美学观上的歧异,也是美术走向多元化的一端。心理机制十分复杂微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和丑的界限,有时难于断然划分,化腐朽为神奇的美术确实存在着。怎样使美和丑的矛盾归于统一,全在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审美的原理和艺术的法则反映现实世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解与组合手法,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忧虑。凡高的《星月夜》那动荡、闪烁的星空和景物表现出他独特的性格和骚动不安的潜意识活动。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也正由于这一特点,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和流派,从而可以满足人们复杂的审美要求。--美术创作是个体性精神劳动,必然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
2、美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并没有什么美与不美的界限,就像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一样。事物和色彩之所以有美与不美的区别,都是在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关联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美与不美是人自己的生活观念及价值取向的一种标准,特别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意识反映。
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对象的形象联想,创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因而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对象的简单模仿和复制,总是带着作者
强烈的审美情趣,也唯因此,才能在欣赏者中引起共鸣。
所以,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没有审美的过程,谈不上美术的功能。因此美术的审美功能是它最主要的功能。 当然,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也不是单一的审美功能,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概括地说,美术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3、美术欣赏、体会
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三、总结:(5分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就像有人说:" 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而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所以说美术欣赏是一种个人的再创造。不过,美术欣赏是可以通过欣赏实践来学习、提高和掌握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我们应该通过这种实践来促进自己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作业布置: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学习相关理论深层次理解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板书设计
1、什么是美术:举例及作品欣赏与讲解
2、美术的社会功能
3、美术欣赏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