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目前中国的这两个指标却很低(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中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英国 澳大利亚

2001年 1998年 1997年 2000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33.6 51.6 61.1 74.5 71.6 71.5 69.9 70.8 70.6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美国的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其余的数据来自OECD组织。 注:本文中所有的增加值都用当年价计算。

表2 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中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英国 澳大利亚

2001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1999年

27.7 61.1 63.1 76.6 74.1 74 62.6 72.8 73.6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同时又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结构的演进历史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1948~2000年间美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演变规律(注:本文的数据除特别说明的之外,均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网站http://www.bea.doc.gov。),以期能对中国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增加值的结构变动分析

表3给出了1948~2000年间美国GDP的三大产业构成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构成的变动情况。表中数据显示,尽管早在1948年,美国第三产业比重就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达到了53.96%,但是在随后的52年间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到2000年达到了74.45%,平均每年增加0.4个百分点。同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分别从8.89%和37.14%下降到了1.37%和24.19%,说明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表3 美国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

附图

注:A表示占GDP比重、B表示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和通讯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下降趋势,从1948年的13.35%下降到了2000年的8.1%,而其占GDP的比重52年下降微弱,仅下降一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交通和通讯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几乎保持着同步性;批发和零售业在整个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均保持了下降趋势,分别从1948年的17.96%和33.29%下降到了2000年的15.88%和21.33%,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对整个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的推动力在下降,金融和保险业发展迅速,其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保持上升趋势,分别从1948年的2.45%和4.45%上升到了2000年的8.31%和11.16%,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同时房地产业的比重也在上升,分别从7.32%和13.57%上升到了11.31%和15.19%,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另一个推动力;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快的是社会服务业,分别从1948年的8.13%和15.07%上升到了21.92%和29.44%,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与1948年相比较,2000年政府服务所提供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上升,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是从52年间的过程中则难以判断出其发展趋势。

以上的分析表明,1948年以来,美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了不断增长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推动的,而传统的批发零售和交通通讯业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的推动力在减弱。

二、就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表4给出了1948~2000年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后的52年间,美国就业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的行业构成保持了相似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从1948年的52.85%上升到了2000年的76.63%,同时,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下降趋势,分别从11.38%和35.78%下降到2.47%和20.89%。另外从绝对数来看,1948~2000年间,美国净增就业人员7.7千万,而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则达到了7.3千万,占整个国民经济新增就业人员的95%,也就是说,二战以来,美国新增就业人员几乎全部流向了第三产业。

再看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从表4可以看出,交通和通讯业的就业比重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48年的6.49%下降到2000年的4.55%,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从12.28%下降到5.94%,这表明,虽然交通和通讯业一直是解决就业的一个主要部门,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批发和零售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重表现出了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比较微弱,从1948年的18.36%上升到了2000年的21.08%,而其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表现出了下降趋势,从1948年的34.74%下降到了2000年的27.51%,这表明批发和零售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增长乏力,但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金融和保险业就业比重保持了上升趋势,占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

1948年的2.15%和4.07%上升到了2000年的4.5%和5.87%,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另一渠道;房地产业的

就业比重在这52年间的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分别在1.16%和1.77%

上下波动。令人注目的是社会服务业,其占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13.23%

和25.03%上升到了31.09%和40.57%,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增长最快的行业,最终其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就

业量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最后是政府部门,其占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都是先升后降。5

2年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5.76%和24.36%。

表4 美国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及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

附图

注:A表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B表示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行业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面引入就业产值弹性这一分析工具。就业产值弹

性表示某一行业就业量变化对产值变化的灵敏度,它可以用来反映某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

程度,即该行业的产值每变动百分之一,劳动力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如果用E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用Y

表示产值,用L表示劳动力,则就业产值弹性可以表示为:

附图

Ee的大小可以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测度。

令L=β[,0]Y[β1],对该等式两边同时求自然对数可以得到一个对参数线性的等式:

1nL=1nβ[,0]+β[,1]1nY

对上式进行回归,可以求出β[,1]的值,而β[,1]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Ee。本文利用1948~2000年间各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以及制造业和农林渔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对它们的就业产值弹性进行了测算,测算的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大于制造业和农林渔业,其中尤以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最大,这表明,随着增加值的不断增长,这些行业对劳动力保持着较强的吸纳能力。

表5 就业产值弹性的回归结果

β[,1] 标准误 t统计量 P值 判定系数

社会服务 0.368609 0.003556 103.645 5.55E-61 0.995

金融保险 0.324861 0.007939 40.91885 1.13E-40 0.97

房地产 0.320451 0.008817 36.34529 3.93E-38 0.963

批发零售 0.279876 0.002696 103.7977 5.15E-61 0.995

政府服务 0.222851 0.01002 22.24078 6.58E-28 0.907

交通通讯 0.13095 0.008517 15.37502 8.68E-21 0.823

制造业 0.056194 0.008589 6.542244 2.88E-08 0.456

农林牧渔 -0.25518 0.033858 -7.5367 7.75E-10 0.527

注:表中5.55E-61表示5.55乘以10的次幂,下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48~2000年间第三产业几乎吸纳了美国全部的新增劳动力。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比较强的行业为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传统的批发零售业的吸纳能力虽然不及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但是由于其基数比较大,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

三、对社会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从前文对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和就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业无论是对增加值的贡献,还

是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是增长最快的。到2000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1.92%,而就业人数则达到了31.09%。如果从绝对值来看,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和就业人员分别净增96284.96亿美元和7.7千万,而社会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员则分别净增21444.16亿美元和3.4千万,对GDP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了22.27%和44.57%。如果说1948年以来,美国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第三产业中就业,那么第三产业吸纳的新增劳动力则有将近50%是在社会服务业中就业。可见,社会服务业对美国第三产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服务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里面包括许多部门,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变动再加以分析。

表6给出了1948~2000年间美国社会服务业内部增加值和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社会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对整个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三者在社会服务业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7.47%、18.99%和4.94%上升到了2000年的26.41%、25.26%和14.15%。而就业比重则分别从1948年的4.96%、14.69%和3.33%上升到了2000年的24.29%、23.22%和10.2%。到2000年,三者合计占到了社会服务业增加值的65.82%和就业人数的57.71%。在这52年间,三者对整个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了66.71%和65.50%。增加值和就业比重表现出上升趋势的还有社会福利业,但其在整个社会服务业中的比重较小。其余各行业中,旅店业、个人生活服务业、各种修理服务业、电影业、娱乐服务业、会员组织和私人家庭劳务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汽车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和教育服务业则呈波动状态。

表6 美国社会服务业内部增加值及就业构成

附图

注:A表示增加值比重,B表示就业比重,“…”表示数

据不详。

四、简单的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在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具体到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GDP的增长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来推动的,而传统的批发零售和交通通讯业的推动力在减弱;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对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比较强的吸收能力,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但由于其基数较大,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社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业来推动的。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目前中国的这两个指标却很低(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中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英国 澳大利亚

2001年 1998年 1997年 2000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33.6 51.6 61.1 74.5 71.6 71.5 69.9 70.8 70.6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美国的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其余的数据来自OECD组织。 注:本文中所有的增加值都用当年价计算。

表2 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中国 韩国 日本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英国 澳大利亚

2001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1999年

27.7 61.1 63.1 76.6 74.1 74 62.6 72.8 73.6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同时又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结构的演进历史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1948~2000年间美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演变规律(注:本文的数据除特别说明的之外,均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网站http://www.bea.doc.gov。),以期能对中国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增加值的结构变动分析

表3给出了1948~2000年间美国GDP的三大产业构成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构成的变动情况。表中数据显示,尽管早在1948年,美国第三产业比重就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达到了53.96%,但是在随后的52年间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到2000年达到了74.45%,平均每年增加0.4个百分点。同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分别从8.89%和37.14%下降到了1.37%和24.19%,说明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表3 美国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

附图

注:A表示占GDP比重、B表示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和通讯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下降趋势,从1948年的13.35%下降到了2000年的8.1%,而其占GDP的比重52年下降微弱,仅下降一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交通和通讯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几乎保持着同步性;批发和零售业在整个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均保持了下降趋势,分别从1948年的17.96%和33.29%下降到了2000年的15.88%和21.33%,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对整个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的推动力在下降,金融和保险业发展迅速,其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保持上升趋势,分别从1948年的2.45%和4.45%上升到了2000年的8.31%和11.16%,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同时房地产业的比重也在上升,分别从7.32%和13.57%上升到了11.31%和15.19%,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另一个推动力;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快的是社会服务业,分别从1948年的8.13%和15.07%上升到了21.92%和29.44%,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与1948年相比较,2000年政府服务所提供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上升,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是从52年间的过程中则难以判断出其发展趋势。

以上的分析表明,1948年以来,美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了不断增长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推动的,而传统的批发零售和交通通讯业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的推动力在减弱。

二、就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表4给出了1948~2000年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后的52年间,美国就业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的行业构成保持了相似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从1948年的52.85%上升到了2000年的76.63%,同时,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下降趋势,分别从11.38%和35.78%下降到2.47%和20.89%。另外从绝对数来看,1948~2000年间,美国净增就业人员7.7千万,而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则达到了7.3千万,占整个国民经济新增就业人员的95%,也就是说,二战以来,美国新增就业人员几乎全部流向了第三产业。

再看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从表4可以看出,交通和通讯业的就业比重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48年的6.49%下降到2000年的4.55%,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从12.28%下降到5.94%,这表明,虽然交通和通讯业一直是解决就业的一个主要部门,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批发和零售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重表现出了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比较微弱,从1948年的18.36%上升到了2000年的21.08%,而其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表现出了下降趋势,从1948年的34.74%下降到了2000年的27.51%,这表明批发和零售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增长乏力,但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金融和保险业就业比重保持了上升趋势,占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

1948年的2.15%和4.07%上升到了2000年的4.5%和5.87%,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另一渠道;房地产业的

就业比重在这52年间的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分别在1.16%和1.77%

上下波动。令人注目的是社会服务业,其占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13.23%

和25.03%上升到了31.09%和40.57%,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增长最快的行业,最终其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就

业量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最后是政府部门,其占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都是先升后降。5

2年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5.76%和24.36%。

表4 美国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及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

附图

注:A表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B表示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行业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面引入就业产值弹性这一分析工具。就业产值弹

性表示某一行业就业量变化对产值变化的灵敏度,它可以用来反映某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

程度,即该行业的产值每变动百分之一,劳动力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如果用E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用Y

表示产值,用L表示劳动力,则就业产值弹性可以表示为:

附图

Ee的大小可以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测度。

令L=β[,0]Y[β1],对该等式两边同时求自然对数可以得到一个对参数线性的等式:

1nL=1nβ[,0]+β[,1]1nY

对上式进行回归,可以求出β[,1]的值,而β[,1]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Ee。本文利用1948~2000年间各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以及制造业和农林渔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对它们的就业产值弹性进行了测算,测算的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大于制造业和农林渔业,其中尤以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最大,这表明,随着增加值的不断增长,这些行业对劳动力保持着较强的吸纳能力。

表5 就业产值弹性的回归结果

β[,1] 标准误 t统计量 P值 判定系数

社会服务 0.368609 0.003556 103.645 5.55E-61 0.995

金融保险 0.324861 0.007939 40.91885 1.13E-40 0.97

房地产 0.320451 0.008817 36.34529 3.93E-38 0.963

批发零售 0.279876 0.002696 103.7977 5.15E-61 0.995

政府服务 0.222851 0.01002 22.24078 6.58E-28 0.907

交通通讯 0.13095 0.008517 15.37502 8.68E-21 0.823

制造业 0.056194 0.008589 6.542244 2.88E-08 0.456

农林牧渔 -0.25518 0.033858 -7.5367 7.75E-10 0.527

注:表中5.55E-61表示5.55乘以10的次幂,下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48~2000年间第三产业几乎吸纳了美国全部的新增劳动力。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比较强的行业为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传统的批发零售业的吸纳能力虽然不及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但是由于其基数比较大,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

三、对社会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从前文对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和就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业无论是对增加值的贡献,还

是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是增长最快的。到2000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1.92%,而就业人数则达到了31.09%。如果从绝对值来看,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和就业人员分别净增96284.96亿美元和7.7千万,而社会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员则分别净增21444.16亿美元和3.4千万,对GDP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了22.27%和44.57%。如果说1948年以来,美国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第三产业中就业,那么第三产业吸纳的新增劳动力则有将近50%是在社会服务业中就业。可见,社会服务业对美国第三产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服务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里面包括许多部门,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变动再加以分析。

表6给出了1948~2000年间美国社会服务业内部增加值和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社会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对整个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三者在社会服务业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7.47%、18.99%和4.94%上升到了2000年的26.41%、25.26%和14.15%。而就业比重则分别从1948年的4.96%、14.69%和3.33%上升到了2000年的24.29%、23.22%和10.2%。到2000年,三者合计占到了社会服务业增加值的65.82%和就业人数的57.71%。在这52年间,三者对整个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了66.71%和65.50%。增加值和就业比重表现出上升趋势的还有社会福利业,但其在整个社会服务业中的比重较小。其余各行业中,旅店业、个人生活服务业、各种修理服务业、电影业、娱乐服务业、会员组织和私人家庭劳务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汽车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和教育服务业则呈波动状态。

表6 美国社会服务业内部增加值及就业构成

附图

注:A表示增加值比重,B表示就业比重,“…”表示数

据不详。

四、简单的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在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具体到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GDP的增长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来推动的,而传统的批发零售和交通通讯业的推动力在减弱;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对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比较强的吸收能力,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但由于其基数较大,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社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业来推动的。


相关内容

  • WORD第三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三.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它包括三层含义: 1.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 ...

  • 产业结构理论
  • 产业结构理论 所谓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臵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它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属于中观经济的 ...

  • 浅谈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 浅谈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摘要: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研究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定义及理论出发,浅谈了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互关系.得出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趋加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对 ...

  •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结构与科学分类的思想 马克思:最早预见到科学的交叉渗透和统一的整体化趋势.多次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同哲学的结合,自然科学将成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强调"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 恩 ...

  •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quo ...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综述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综述 马艳华, 魏辅轶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300384) [摘 要]对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力.产业升级转换的影响因素.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我国产业演进规律和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优先发展产业的次序.第 ...

  • 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
  •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4-198 ActaAgriculturaeJiangxi 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 . 夏瑾瑶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该文在阐述了阶段划分方法论的意叉及其对边缘区研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

  • 产业结构演变及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 2009年第33期总第71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33,2009Serial No.71 产业结构演变及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唐文娟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能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反映工 ...

  • 基于产业战略研究的产业分类新方法
  • 内容摘要:产业战略研究是个新兴课题,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产业战略分析的需要,以战略分析的理论和分析要素为依据,提出了基于战略研究的产业分类的新方法,以期为产业.企业战略分析和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产业分类 方法 产业战略 产业亦称为行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