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植荣:从国联到[联合国家宣言]再到联合国

从国联到《联合国家宣言》再到联合国

作者:刘植荣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该宣言是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彻底打败“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并成为组建联合国的纲领性文件。

联合国的前身“国联”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简称“国联”。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了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蓝图,在演讲的最后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家联合组织,其目的是各国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领导起草了《国际联盟盟约》,并在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的同时宣告“国联”成立,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盟约》的初始签约国有44个。威尔逊因对成立“国联”所做的贡献获得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虽然是“国联”的积极倡议者、盟约起草者和组织者,但美国参议院始终没有批准美国加入“国联”。为了让人民理解“国联”及美国加入“国联”的好处,威尔逊在全国进行了37场演讲,他说:“国联”是制止邪恶力量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明确保证,这种保证是通过语言而不是入侵来实现的。

由于“国联”在组织上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致性”,所以“国联”的任何决议只有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通过,这就让“国联”成了“国际扯皮”的舞台,加之各成员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联合国家宣言》出台背景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电战,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讲话中表示,苏联的卫国战争,不仅是为了保卫苏联,而且要帮助那些呻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苏联的表态逼迫美英对战争表明态度。

1941年8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承诺美英两国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希望看到任何与人民自由意志不相符的领土变更;尊重所有民族选择生活方式和政府模式的权利;支持民族自治或独立;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促进各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粉碎纳粹后建立世界和平,让各国人民免于恐惧和贫困自由生活;确保公海通航自由;解除具有侵略危险的国家的武装,建立更普遍、持久的安全体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位于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同一天,日军还发动了对马来西亚、香港、关岛、菲律宾群岛等地区的进攻,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二战初期,美国受1935年《中立法案》的约束,不但不能宣战,也不得为交战各方提供物资和贷款。现在战火烧到美国头上,日本让美国受到奇耻大辱,美国不得不废弃《中立法案》对日宣战。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彻底消灭法西斯,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给予确认,并补充了两条内容:确保运用本国的军事和全部经济资源同交战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作战;各签字国确保合作,不得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又有21个国家宣布加入《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成为二战态势的转折点,把由德、意、日法西斯主导战场的局面扭转为同盟国掌握战争主动权,对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联合国家宣言》也为联合国的成立进行了制度安排。

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正如罗斯福所称:“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5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联合国的成立

为落实《联合国家宣言》的一些内容,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在莫斯科会议上共同发表《普通安全宣言》,提出了建立一个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计划。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制定《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国联”于1946年4月18日通过决议宣告解散,将其所有资产和档案移交给联合国。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人权、减灾救灾、预防疾病等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联合国也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就广遭诟病,因为这种机制不但效率低下,也严重不公,193个国家的意志,会被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的一国给否决。

从国联到《联合国家宣言》再到联合国

作者:刘植荣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该宣言是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彻底打败“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并成为组建联合国的纲领性文件。

联合国的前身“国联”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简称“国联”。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了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蓝图,在演讲的最后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家联合组织,其目的是各国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领导起草了《国际联盟盟约》,并在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的同时宣告“国联”成立,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盟约》的初始签约国有44个。威尔逊因对成立“国联”所做的贡献获得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虽然是“国联”的积极倡议者、盟约起草者和组织者,但美国参议院始终没有批准美国加入“国联”。为了让人民理解“国联”及美国加入“国联”的好处,威尔逊在全国进行了37场演讲,他说:“国联”是制止邪恶力量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明确保证,这种保证是通过语言而不是入侵来实现的。

由于“国联”在组织上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致性”,所以“国联”的任何决议只有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通过,这就让“国联”成了“国际扯皮”的舞台,加之各成员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联合国家宣言》出台背景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电战,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讲话中表示,苏联的卫国战争,不仅是为了保卫苏联,而且要帮助那些呻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苏联的表态逼迫美英对战争表明态度。

1941年8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承诺美英两国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希望看到任何与人民自由意志不相符的领土变更;尊重所有民族选择生活方式和政府模式的权利;支持民族自治或独立;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促进各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粉碎纳粹后建立世界和平,让各国人民免于恐惧和贫困自由生活;确保公海通航自由;解除具有侵略危险的国家的武装,建立更普遍、持久的安全体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位于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同一天,日军还发动了对马来西亚、香港、关岛、菲律宾群岛等地区的进攻,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二战初期,美国受1935年《中立法案》的约束,不但不能宣战,也不得为交战各方提供物资和贷款。现在战火烧到美国头上,日本让美国受到奇耻大辱,美国不得不废弃《中立法案》对日宣战。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彻底消灭法西斯,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给予确认,并补充了两条内容:确保运用本国的军事和全部经济资源同交战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作战;各签字国确保合作,不得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又有21个国家宣布加入《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成为二战态势的转折点,把由德、意、日法西斯主导战场的局面扭转为同盟国掌握战争主动权,对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联合国家宣言》也为联合国的成立进行了制度安排。

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正如罗斯福所称:“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5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联合国的成立

为落实《联合国家宣言》的一些内容,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在莫斯科会议上共同发表《普通安全宣言》,提出了建立一个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计划。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制定《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国联”于1946年4月18日通过决议宣告解散,将其所有资产和档案移交给联合国。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人权、减灾救灾、预防疾病等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联合国也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就广遭诟病,因为这种机制不但效率低下,也严重不公,193个国家的意志,会被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的一国给否决。


相关内容

  • 人民版选修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word学案
  • 三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学案 [课程标准] 1.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2.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知识梳理] 一.风雨兼程联合国 1.背景 (1)法西斯给 ...

  • 联合国建立及其作用
  • 第1课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维和行动":<世界人权宣言>: [教学难点] 比较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 一.联合国的成立 1.地位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 ...

  • 高二历史试卷(选修三)
  • 高二历史试卷(选修三) 第一部分(选择题)(1--40每题1分) 1.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 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上述材料反映了德国要求 A.加快经济发展 B.扩军备战 C 重新瓜分世界 D控制巴尔干半岛 2. 凡 ...

  • 人教版历史选修3期末试卷及答案
  • 历史选修3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C.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形成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 ...

  • 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
  • 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 郑德荣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4日   11 版)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其"大陆政策",吞并"满蒙",征服"支那".称霸亚洲 ...

  • 2014-2015专题二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 专题二.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专题导语 本专题围绕两条主线进行讲解: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即屈辱史和抗争史).列强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第1节.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

  • 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
  • 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讲义 选修三 战争与和平模块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德.奥. ...

  •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爆发背景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⑵欧洲列强间矛盾加剧: ①英德矛盾: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英:大陆均势政策 :德:重新刮分世界). ②法德矛盾:欧洲大陆霸权. ③俄奥矛盾:巴尔干问题. ⑶欧洲出现了两个对 ...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一)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 1.16-18世纪中期--西.葡.英.法.荷争夺殖民霸权. 2.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与法国的战争. 3.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巴尔干. 4.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邻国的战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