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之[水浒传]音译

《水浒传》英译版本比较研究

作者:查韬 指导老师:吴伊琼

内容摘要《水浒传》作为一部流传甚广,极具民族风格的作品,以其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力,人物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极具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国外已经被翻译为诸多版本,其中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影响最大。本文通过对两个译本中“倒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和“智取生辰纲”等章回的译文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英译;赛珍珠;沙博理;对比研究

引言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具有非常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

成就的作品。整本书描写了北宋末年在梁山泊起义的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故事,书中不仅刻画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人物的生动形象,描写了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与腐朽的强烈不满,从而反抗压迫、英勇斗争,而且在书中展现数百之多的各式各样人物,是世界文学的作品中以人物最多为特色的小说之一。“从小说创作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1](P.104)。因此要将这样一部作品翻译成外文,并且表达出作品蕴藏的内涵,需要耗费极大的气力,非常不容易。诸多版本中,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影响最大。本文将重点依据赛译本和沙译本,从“倒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入手对两者在翻译原则,篇章结构,译文风格,遣词造句即对绰号、地名、习语、成语、等的翻译,以及译文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体现的独特意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水浒传》的英译版本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样式繁多,就其回目的数量来说分别有70回、100回、120回等版本。在海外,英、法、德、俄、日等多国语言的译本已经随处可见,单是日本就有十多种译本。由于作者依据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材料的取舍有很大的区别,因而《水浒传》的英译版本的回目也不尽相同。常见的英文版有四种,首先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1933年在美国出版的赛珍珠(Pearl S. Buck)译著的《All Men Are Brothers》

(《四海之内皆兄弟》),整本书是根据金圣叹评的70回本翻译而来,并在有些地方做了适当修改;其次是于1937年由上海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杰克逊翻译的70回英译本《The Water Margin》;其三是文革时期由中国籍美国人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并于1980年北京外文社出版的百回英文全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 最近的译本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120回本的《水浒传》英译本,由约翰·登特·杨和阿莱克斯·登特·杨(John and Alex Dent-Young)合译的《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二、译本翻译原则

1、书名的翻译

赛珍珠的译本借用《论语·颜渊篇》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名,她解释说:“‘SHUI’的意思是水,‘HU’译为水边,‘CHUAN’则等同于英语中‘小说’一词的意思。这些词加在一起在英语中近乎无意,至少在我看来会给人一种名不副实的印象。因此我武断地选择选择孔子的名言作为英译本的书名,这个书名可以充分深刻地表现这群正义的强盗的精神”①。而早期,她也曾尝试用《侠盗》、《义盗》来命名,但最终仍是决定用《四海之内皆兄弟》。虽然鲁迅也曾批评赛译本的取名并不符合原文中所表达的含义,认为山泊众人并非视所有人为兄弟,但在赛珍珠眼里,他们的反抗压迫和兄弟情谊却是值得称赞的。

沙博理的译本原定名为《Heroes of The Marsh》,但因身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

帮”指责应用“歹徒”一词来形容梁山泊众人,才能符合阶级斗争的纲领。沙博理不得不将书名改为《Outlaws of The Marsh》。“Outlaws”一词在中文中主要是“歹徒”,但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后,英文读者也自然会发现这个词的另一层含义:好汉。

2、材料取舍

赛珍珠选择的是金圣叹的70回本,她认为这一版本是由一人所作,并且另外的版本

中增加的章回里,主要讲述的是梁山好汉们的失败和最后被诏安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缺少前70回里表现的神采与活力” [2](P.89)。与此同时,赛译本删去了原作结尾“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一节中的大约800字预示梁山好汉悲剧的内容,表达了译者对于《水浒传》中反抗封建的黑暗统治的支持,她“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造反’的认同态度,才决定了她对七十回本的情有独钟”[2](P.89)。

沙博理在一开始翻译时也像选择金圣叹的70回本,由于“四人帮”认为这个版本有意隐瞒宋江的“诏安”,因而被迫改为了容与堂的100回本。

3、翻译过程

赛珍珠在英译版序言里说道:“首先,我独自认真地重读了全文,而后龙先生大声朗

读给我听,我在旁边尽可能准确地一句一句翻译,但与此同时,我在身边也放了一本《水① 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浒传》,以便随时作校对;翻译完后,龙先生和我又一字一字地校对了译文和原文;最后,我和另一位中国朋友再次校对了全译文以求更加准确”①。由此可以看出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时的严谨态度,和她对翻译《水浒传》怀有的极大热情。虽然在早期有很多人批评赛珍珠一句一句的直译方法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了很多误译和错译,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赛珍珠拥有的中文功底和对《水浒传》的热爱,以及她一直的坚持不懈,才出现了第一本《水浒传》英文全译本,让外国读者领会到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反抗精神。《南大轶事》中说道,“这是《水浒传》第一个英文全译本,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蹿’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馆俱乐部’的排行榜”②。

沙博理则直接道出翻译过程中的困难非常多:对中国北宋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不太

能够掌握古汉语及其句式结构;来自资产阶级的他,不能够明白与当现在大相径庭的传统思维、不能够理解书中那些在儒家思想、封建意识的环绕下的人们做出的行为,因此,他觉得把这些东西翻译成英文,既要让外国读者理解,又要符合原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最终,他不仅顶住了当时政治界施与文艺的种种压力,更客服了自身的局限,通过自己对《水浒传》的理解,创作出来一部至今最完整,可读性非常高的英文全译本。

三、篇章结构

1、语言结构

《水浒传》是明清时期章回体小说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它的特点就在于每回开头会呼

应前一回内容,而每回末尾誓词概说下一回内容,文章的叙述过程中不时插入评论,并且文中保留了大量的说书风格,如话说、却说、且说;再说;不在话下、话休絮烦;看官牢记话头等。在赛珍珠的译本里,每回开头的“话说”均被译为“It is said”,回末用以设置悬念的“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被直译为“Pray hear in told in the next chapter”。她译序中说道,“我觉得中文的语言风格与本书的题材极为相称,因此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力气使得译本逼似原著”③,因为她希望外国读者在品读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自己是读原文”的幻觉。因此,即便文章看上去很不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但它在一定意义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让他们隐约感觉到说书文体的独特风格。相对而言沙博理的译本中基本没有翻译“话说”就直接开始正文,而且有时直接省略与前文呼应的部分内容,如第16回开头直接就点名吴用,没有任何过渡语句,“也就使本来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文艺体裁转变成了平铺直述的散文,原文的风格特色没有很好地在译著中表达出来,让人难免感觉到有些枯燥和单调”[1](P.105)。

2、语体结构 ① 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②龚放,王运来 《南大轶事》, [M]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0. 3:230-231

③ 同①

根植于说书艺术的《水浒传》,全文主要是由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且

依据小说的特点,很少采用间接引语。虽然两个译本都更多采用直接引语,但在引述结构上,赛译本是根据汉语的习惯,把引述结构放在开头,而沙译本则依据英语的习惯放在中间或者后置,有时甚至直接省略引述结用对话内容本身,如第16回中杨志所带领的军官问白胜酒钱的一段内容,省略了反复出现的“众军道”和“那汉子道”。

汉语中常用并列句,多是以语义为纽带的流水式结构,赛珍珠依据她独特的汉语思维,用“and”连接大量的简单句,表现了汉语的语法特点,赛珍珠认为她的作品风格来源于其关心的人物。人物为美国的话,就使用简短的句子、非常犀利的短语以及快速的对话。人物是中国人,则首先在脑海中用中文思维形成故事,接着纯用中文组织,然后逐句翻译为英文。与赛珍珠采取的归化翻译法不同的是,沙博理在译本中使用一定的异化法,他觉得赛译本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是一种奇怪的混合物,类似于圣经英文,让人感觉有点‘古味’,又为了读出‘中国味道’,而完全按照中文句型结构逐字逐句地直译。这给外国读者带来很大的困难”[3](P.222)。因此,他依据自己的翻译方式,使译本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有时为了行文方便,沙博理会适当添加一些语句,使其更具备可读性,如‘风雪山神庙’一回结尾处添加“‘So here you are’, they cried.”这种在原文中没有的话语,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五、译文风格

什么是风格?法国著名作家布封(Buffon)曾经说过:“风格即人。”英国著名的作家

斯威夫特(Jonothan Swift)曾说:“风格就是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俗话说“文如其人”,是指某个人的作品一般都会带有他本人的独特之处,能够流露出他投射在作品上的别具一格的“痕迹”和“烙印”,有时作品里的一个音节、一个词,都标志着他本人的风格。

1、语气表达

例1 、 林冲上得楼上,寻不见高衙内,问娘子到:“不曾被这厮点污了?”(《水浒传》第7回)

赛译:Ling Ch’ung came into the room and sought for him but could not find him. He asked his wife, “Have you been despoiled by that thing?”

沙译:“Did that dog violate you?” demanded the arms instructor

例2、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水浒传》第7回)

赛译:Lu then screamed, “Forgive me my life!” Bu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all sense and his hands and feet could not move.

沙译:“Spare me!” cried Captain Lu, weak with terror.

例1中的这句话是在林冲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说出的,因而会用一种很冲很急躁的口吻

说出,表达出他对妻子的担心,汉语中的被动语态完全可以表达出当时的林冲说话的语气,赛珍珠依据原文直译为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不仅失去了急躁感,反而有种质问妻子的意思,沙译中直接采用主动形式,并且把这厮翻译成“that dog”,即表达了担忧,又体现了愤怒。 例2中,“饶命”这一词是极其口语化的,反映了当时陆虞候在即将被杀时的害怕和求饶,沙译中“Spare me!”一词,在语境上非常贴切,而赛译中被直译为“Forgive me my life!”显得过于书面化,让人读起来失去了原文的生动形象之感。综合以上例子我们能够发现,在口语的语气表达中,沙博理的异化翻译方法比赛珍珠的直译更生动,更形象一些。

2、语义程度

例1、林冲把陆虞候家打得粉碎。(《水浒传》第7回)

赛译:Ling Ch’ung then smashed everything to pieces in the room.

沙译:Ling chong smashed Lu Qian’s furniture to bits.

例2、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座古庙。(《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he snow fell continuously and he had gone not half a mile when he saw an old temple.

沙译:It was snowing very hard. He had gone less than half a li when he observed an ancient temple.

例1中“打得粉碎”一词,表现出林冲当时在陆谦家里发火时的场景,可以想象当时

林冲应该是逮到什么就砸什么的状态,因而赛译中用“everything”(所有的东西)就比沙译的“furniture”(家具)要更加贴合,虽然从实际情况而言林冲不可能砸掉所有的东西,但这里用更深程度的词语的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也更符合原文表达的情感。 例2中的“紧”一词,在汉语里是表示为雪下得很大很急,烘托出当时的风雪交加,而赛译“continuously”和沙译“very hard”都没有能完全表现出“紧”一词的感觉,如果把两个版本的翻译结合,则表达效果会更好。

五、遣词造句

1、绰号、地名等翻译

花花太岁(《水浒传》第7回)

赛译:The Licentious Flower Of Death 沙译:the “King of Lechers”

加亮先生(《水浒传》第15回)

赛译:this teacher of great light Your plan is better in comparison than of that of the ancient Chu Kuo Liang’s.

沙译:you; You are better than Zhuge Liang

黄泥岗,东十里路,地名安乐村(《水浒传》第16回)

赛译:Three miles to east of that place there is a village called Peaceful Happiness. Yellow Mud Ridge.

沙译:Ten li east of there is the village of Anlo. Yellow Earth Ridge.

“花花太岁”一词是高衙内依仗高俅的势力横行霸道,淫垢人家妻女而被那些惧怕他

却又厌恶他的人取此绰号,“太岁”一词在汉语中有皇帝或老大的意思,所以这个绰号有双重含义,即是褒义又是贬义,因而沙译的“King of Lechers”即表达了“好色之王”又有“色鬼中的老大”的意思。而赛译中,把“太岁”理解成了“Death”,“花”译为“Flower”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使外国读者不明就里。 “加亮先生”一词是赞扬吴用的智谋赛过诸葛亮而取“加亮”,后文中在晁盖夸吴用时也具体点明了这个词的意思,但在翻译中,赛译直接用“great light”来解释“加亮”是非常不合理的,而沙译直接写成“you”,则少了原文中暗藏的韵味。但是因为这个词所含的文化含义导致了它的不可译性,沙译相对来说要比赛译更合理一些。 “黄泥岗”一词,在文中曾有诗歌形容“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遍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①,由此可知,黄泥岗是一个荒无人烟乱石遍地杂草从生的地方,只因地表的颜色是黄色,因而唤作“黄泥岗”。译文中赛珍珠把“黄泥岗”中的“泥”字直译为“Mud”,意为“water soaked soil”或者“soft wet earth”都是指的泥浆、泥巴的意思,让人感觉黄泥岗是一块泥泞不堪的地方,而非原文中所描述的形势险峻的危险地带,而沙译为“earth”一词,不会让读者什么有误解之处。“东十里路”和“安乐村”两词,沙博理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标注,一方面让西方读者通过简单换算知道中国常用距离单位的名称及具体数字且不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影响;一方面,“安乐村”一词在文中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不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仅仅只是代表一个地方的名称就可以了,因而用拼音标注比字面翻译更合适一些。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文章中的一些地名和绰号等内容,沙译相对来说要比赛译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2、口语表达

教那厮看洒家手脚(《水浒传》第7回)

赛译:make them see my foot and my hand

沙译:show them how I use my hands and feet.

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水浒传》第10回)

赛译:It is all on my body—good or ill I am to kill him.

沙译:Leave everything to us. We’ll finish him off, come what may.

不是我口浅(《水浒传》第16回)

赛译:It is not that my mouth is free of speech

沙译:I don’t mean to be rude.

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水浒传》第16回) ① 王新华 《中国古典八大名著》, [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2.6

赛译:Such a merchant as you, how unmannerly you are!

沙译:you look like a proper man

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he coming of these two is a curious thing.

沙译:There’s something fishy about those two.

“看手脚”的意思是要动手打人,在赛译本中直接把“看”翻译成“see”,虽然读者

能够通过上下文得知这句话的大概含义,但是却无法表达出汉语中“打”的意思,反而不如沙译中的“show”,不仅有原文中“看”的意思,而且把原文中要打人的意思也通过“use”一词表达出来。“好歹”一词的意思在口语中是指“不管怎么样都要”暗含一种没有十分把握但坚决要做某件事的意思,这里赛珍珠直接用“good or ill”来释义“好歹”,把“好”与“歹”两个字拆开来译,没有认识到其在汉语口语里的含义,不如沙译的“come what may”来得准确。“口浅”一词根据后文老都管劝诫杨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指“说话难听”,赛译为“心直口快”就缺失了一种贬义色彩,沙译的“rude”正好贴合老都管后一句话里对杨志的讽刺和不屑。“好不”一词在汉语口语里常常表示为“非常”“真”等肯定的语气,原文白胜说的“好不君子相”就是在说吴用“长得挺君子风范”却做小人行径,而在赛译中,把“好不”一词理解为“不”否定的语气,虽然句意与原文意图相同,都是在骂人,但前半句与原文相反,就欠缺了白胜骂人的气势和讽刺之感。“不尴尬”是指“有古怪,很可疑”,“curious”一词虽有稀奇古怪的意思,但它一般都是指已知的事物或人的不正常,与原文李小二所指的“不尴尬”有一定的出入,不若沙译的“fishy”一词恰当且具口语色彩。结合以上例子可以发现,赛译在口头语的翻译中因过于追求逐字翻译而导致理解错误,而沙博理的意译则以口语形式翻译口语内容,没有产生误译。

3、成语翻译

此一套富贵,唾手可取(《水浒传》第16回)

赛译:Now we have but to spit on our hands and seize this piece of good fortune. 沙译:We can take the precious convey easily.

这伙人不三不四(《水浒传》第7回)

赛译:These men are not this and not that

沙译:this gang is a queer-looking lot.

交头接耳(《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hose men have put their heads together, mouth to ear.

沙译:They are whispering with their heads together

成语是在中国汉语里需要非常频繁地运用的语言要素之一,而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思想

就更加依赖成语的有效表述,成语具有言简意赅、表现力强、生动形象、结构稳定的特点,绝大部分以四字格形式出现,一直都是人们惯用的一种精粹的语言材料。大部分的成语中都包含有文化背景,因而在翻译中,原则上要求译者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处理汉语成

语的翻译时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表现原文的形式、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和精神。不过,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使得有些成语不能能直接翻译,因而译者在成语翻译时,要做到符合愿意的同时体现出其中的文化元素,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如“唾手可取”一词的翻译,赛珍珠直接逐字翻译,采用“and”连接两个动作,虽然完全表达出汉语的字面意思,但读者很难从“spit on our hands”中理解到“easily”,而沙博理则完全舍弃文化含义,直接意译出成语的内在含义也是非常不妥。“不三不四”就是指不伦不类、不像好人、行为不检点,而赛译“not this and not that”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这伙人是小人物”的感觉。“交头接耳”是形容说悄悄话的样子,赛译把“交头”“接耳”的状态都描绘出来了,只是要从这些动作中解读出“whisper”一词却有一定的困难。结合这三个成语可以得知,赛珍珠重视文化传递而一贯追求直接一字一句翻译,不加任何的解释性词语来便于读者理解,而沙博理则几乎都是理解之后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翻译,且多用较随意的句子来翻译原文的大意,忽视了成语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的艺术性,综合来看,如果把二人的译文相结合,如“唾手可取”译为“Now we have but to spit on our hands and seize this piece of good fortune easily.”表达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4、俗语

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水浒传》第7回)

赛译:let quarreling mouths rise into the heavens, and trouble makers sink into the earth!

沙译:Red lips rise to the sky, white tongue enters the earth.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水浒传》第7回)

赛译:In ancient times was it said, “Do not fear the person of the magistrate, but fear his power.”

沙译:You know the old saying, “Fear not officials—except those who officiate over you!”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ruly is it said that a single murder may be forgiven but a disloyal spirit is beyond pardon.

沙译:Truly, ‘Killing can be forgiven, but never deception.’

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水浒传》第16回)

赛译:if with force, then we will use force; if with guile, then we will use guile.

沙译:We’ll meet force with force and guile and guile.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水浒传》第16回)

赛译:There are ears in the corners of the wall and are there not people outside the windows?

沙译:The walls have ears and people pass outside windows.

汉语中的俗语相对与成语的文化背景而言,是人们对平时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综合概括

的一种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俗语的特点是它用词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极度简洁,单句讲究韵律,双句则强调对仗,比成语更加口语化,朗朗上口,方便记忆,能够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很多的谚语都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所以译者翻译中只要对读者的理解不影响,就要应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造成的损失,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反映到译本里。如“不怕官,只怕管”一句,“官”与“管”谐音,极富韵律且形式巧妙,沙译采用“officials”和“officiate”两个同源且形式极为相似的词语来翻译出了“官”“管”二字,不可不谓高明,而“力则力取,智则智取”一句非常简洁有力,相较于赛译的冗长繁琐,沙译则更贴合原文形式,简单明了。然而也有一部分俗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译,如果强行追求原文的形式,反而会使译文牵强附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如“赤口上天,白舌入地”一句的意思是指争吵、吵架,“上天”和“入地”则起强调和夸大的作用,来形容场面的激烈,沙译把原文直接翻译出来,读者基本上不能够理解“red lips”和“white tongue”中含有“争吵”的意思,反倒不如赛译的“quarreling mouths”和“trouble makers”便于理解。而“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一句中的“情理”,包含着林冲对陆虞候的兄弟之情,以及对陆虞候利用兄弟之情的愤怒,因而不能如沙译中那样简单的省略“情理”,只强调“杀人”一词。赛译中把“情理”译为“a disloyal spirit”则更符合原文中这句话的含义。“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是套用“隔墙有耳”这一成语而来,赛译中“there are ears”让读者一看就能领悟“ears”是代表“persons”,与“隔墙有耳”一词的表达非常接近。

六、诗歌翻译

汉语中的诗歌对韵律要求非常高,不仅有韵脚、节奏,还讲究平仄,就是最简单的打

油诗,也是通过韵律来使诗歌朗朗上口,便于歌咏,语言上则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表意上非常强调意象的运用,这些意象常常会直接排列开来,与高度凝练的诗行一起表现一种写意似的意境,而英语诗歌是由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一起构成的音步,即便有押韵,也没有汉语诗歌那么的严格,很多学者赞成,“诗歌是不可译的”,就算可译,也“只有诗人才能译诗”,但丁曾说,“任何具有和谐的音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而不破坏其全部优美和谐感”因此,在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内容的正确,更要注重形式的和谐。《水浒传》中,作者运用大量了诗歌来对景物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以“风雪山神庙”一回为例,就用了三首诗词来分别描述早上、晚上和在火中纷扬的大雪,无一不是展现这一回的魅力所在。但是,因为诗歌的“不可译性”,赛译和沙译都省略了原著中描述景物等的不影响作品内容表达的诗歌的翻译,而书中推动情节发展的诸多打油诗等,两位译者都进行了翻译。

回末诗 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水浒传》第7回)

赛译:Until a farmer upon his back a new sign wore, Until a fisher upon his boat a new flag bore.

沙译:Peasants had to wear army designations on their backs, Military pennants fluttered on fishing boats.

打油诗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楼上王公把扇摇。(《水

浒传》第16回)

赛译:The sun burns with a fiery hand, The rice is scorched on the dry land.

Half scorched in the fields is the grain. But idle princes must be fanned

沙译:Beneath a red sun that burns like fire, The farmers’ hearts are hot with grief,

Poor peasant hearts with worry are scalded, While the rich themselves idly fan!

藏头诗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水

浒传》第61回)

赛译:A noblemen stands in a boat on the lake, Turns he here or there his fear to slake. Turns he here, tuens he there, none comes to help or save,

Robbers, darkness, storm and winds all he can but braved.

沙译: A boat sails through the reeds, At dusk a hero wanders by.

Righteous to the very end, Out of trouble you must fly.

在以上几个诗歌例子中,很容易就能发现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回末诗中,赛译

用两个“Until”开头,每个词一一对应,句末“wore”和“bore”押韵,有一种汉语诗歌的对偶形式,翻译的非常巧妙,只是“心号”和“认旗”两词在汉语中含有“军队”的意思,外国读者可能很难从“sign”、“flag”两词中解读出来。而打油诗中,形式上,沙译依照英语诗歌的押韵方式翻译,赛译则根据汉语诗歌的押韵特点,首、颔、尾联均用“d”字母结尾,让读者感受到汉语诗歌的别样韵味,她自己也在译者前言上说道,“我尽可能做到直译,原著中出现的打油诗也依据形式译成英文的”①;内容上,赛译和沙译都表现出了原诗的意思。藏头诗中,关键之处就是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这也是这一回中的重要情节:内含“卢俊义反”的诗歌导致了卢俊义成为梁山泊中人,“要想翻译出此句的真正含义,就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慢慢地、细细去品味、去理解,所以译者就需要避开呆板的、随处可见的话语形式,使语言艺术变得与众不同、新颖独特,力求选词的新奇精妙”[4](P.53),而赛珍珠通过自己的直译,在译文中保留了原诗的独特手法,展示了中西语言的差异性,让外国读者可以尽情感受到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把每句的开头连起来,就成了“A noblemen turns, turns robbers”,准确再现出原诗中传达的含义。

① 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P.xxi

七、文化词语翻译及中西文化交流

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也就深深烙印着独特的文化现象。因为不同的语言的形成不同,它所承载的文化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程度上的排他性。因而,让某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去解释并传承另一种民族文化,必然有其难以处理的地方,也就是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但与此同时,也不应过于夸大文化的差异性,在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翻译之后,还是能够实现文化色彩的再现。

例1、半个椰瓢(《水浒传》第16回)

赛译:We have half a cocoanut shell here.

沙译:We have our own dipper (coconut ladle)

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水浒传》第16回)

赛译:You fellow, how dare you? How dare you look at my goods?

沙译:Insolent villain! How dare you spy on our convoy?

“椰瓢”的翻译,赛译是“半个椰子壳”,让读者懂得汉语中的“瓢”一般都是直接用硬壳果子劈开而成,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对“行货”一词的理解,戴淑云在其论文中写到,“是指梁中书送给岳父蔡京作为生日礼物的金银宝器,并非一般的货物(goods)”[5](P.168),因而赞同沙译。但是,这句话是杨志质问吴用一批人时所说的,前文也说明了杨志扮作商人利用金银担作为计谋以掩人耳目,试问他怎么可能会说出“convoy”(护送)一词来提醒别人自己的担子里是金银宝器?而且,“行货”在汉语里,本就是指的“货物”,所以赛译的“goods”才更贴合原文的语境。

例2、富安道:“衙内是思想那‘双木’的,这猜如何?”(《水浒传》第7回)

赛译:Fu An replied, “You are thinking of one whose surname is written in the signs of two tress, Ling! How is that for a guess?”

沙译: “Lin chong’s wife. How’s that for a guess?”

小闲寻思有一计,使衙内能够得他(《水浒传》第7回)

赛译:This humble one has thought of a way in which the young lord can get her.

沙译:Now I’ve got a litter scheme that will put his wife right in your hands. 汉语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别具一格的语言现象,如例子中的“双木”,两个“木”合为“林”即林冲的妻子,拆字不仅表现出了汉字构造的奇妙,也生动体现出了原作品中,富安为人的奸猾狡诈,反观沙译,这是直接译出了指称意义,显得非常直白,不如赛译让读者通过上下文自行理解,并且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古代的汉语言文化中,下级官员对待上级一般都会以一种极度尊重的态度,而在这里,富安对高衙内则是一种谄媚,因而,赛译中通过“This humble one”和“the young lord”两词表现出了富安的趋炎附势、

小人行径,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沙译中的“I”和“you”则没有这种效果。

综合以上例子可以得知,在对含有文化词语的翻译上,因赛珍珠对汉语文化的独特情感而追求对原作品的逐字翻译,使得反映文化的细节之处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释译,而沙译则更多着眼于译文的可读性,虽省略部分特定文化含义的词语,但整个的译本依旧向世界传播了汉语言文化,正如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所说,虽然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是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因而要求作者必须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目的语文化有了解,且“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语言的人民的过去和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经济基础、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①。所以,译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作者,更是连接在两座文化之间的桥梁,为目的语的文化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

通过对“到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和“智取生辰纲”等三回的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赛译和沙译在翻译原则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使得他们在原文的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对语言词句的理解阐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如在口语部分,赛译强调的直译往往会使得译本过犹不及,出现诸多不当之处,有时为把意思表达清楚而过于复杂呆板,少了汉语口语表达的简洁特点,沙译的灵活则正好符合口语的性质;成语、俗语既要求翻译的得体准确,又有其内在的特定文化含义,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因而两译本各有其特色;而对诗歌的翻译,赛译极力做到让译文与原文表达同样的形式、内容,这也正如胡继云所言,赛珍珠在翻译过程中努力保留古汉语的特有表达,因而在其译本中汉语文化的特点能够栩栩再现,而沙博理追求的文章可读性,让“读者读起来可能会更加省力,但是原文的语气明显减弱,古汉语的特点以及重要的文化信息亦消失殆尽”[6](P.149)。不可否认的是,在《水浒传》的翻译传播过程中,两译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文学作品的陌生化角度而言,徐燕曾评论赛译本,“在《水浒传》翻译过程中,作为作品的审美主体,赛珍珠对小说原文的独特理解和她采取的直译方式,都使得译文反映出了异域性,这无疑让读者对《水浒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他们重新观摩被偏见和习惯思维所误导的中国现象,改变了译语读者的思维定势,引导了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对《水浒传》世界进行审美和判断”[7](P.107)。赛珍珠的翻译,让外国读者接触到了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沙译本则是很好地移植了源语文化,采用归化翻译法基本达到了译文的“信”、“达”、“雅”,正如拉费尔教授在1981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沙博理先生以他欢快的文笔,让这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小说读起来非常有趣”[1](P.105)。更重要的是,正是有了赛珍珠和沙博理等译者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坚持不懈,才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通过欣赏《水浒传》,① 冯庆华 《汉英翻译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164

来了解到中国的这个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古代世界。

参考文献

[1] 魏琳 《英译本的比较》, [A]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04-105

[2] 唐艳芳 《赛珍珠翻译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9-113

[3] 魏莉 《水浒传》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219-222

[4] 徐剑平,梁金花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 [A] 江苏大学学报 第11卷 第4期:50-53

[5] 戴淑云 《两英译本翻译策略评析》 [A] 赤峰学院学报 2011.4 第32卷 第4期:168-170

[6]胡继云 《文学翻译的关联阐释》 [A]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2 第12卷 第1期:148-150

[7]徐燕 《赛珍珠英译的陌生化取向》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9(2):106-110

[8]张晓华,曾米鲁,李伟 《谈由文化差异导致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莎皮罗英译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349.

[9]董琇 《赛珍珠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谈赛译》, [J] 中国翻译 2010(002):49-54.

[10]徐学平 《试谈沙译中英雄绰号的英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22(5): 96-99.

[11]胡猛 《谈中汉语四字格结构的英译方法》[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024.

主要参考书目

1、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2、龚放,王运来 《南大轶事》, [M]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0. 3:230-231

3、Shapiro Sidney (Tr.) 《 Outlaws of the Mar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4、王新华 《中国古典八大名著》, [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2.6

5、冯庆华 《汉英翻译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16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ater Margin" English Versions

Authors: Zha Tao Supervisor: Wu Yiqiong

Abstract: "Water Margin" as a widespread, strong ethnic style of work, with its storyline twists and turns, vivid and powerful language, characters portrayed in vivid, very strong national culture abroa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versions, including Pearl S. Buck and Sidney Shapiro translation impact of the maximum. Based on the two versions of "pull down Chuiyangliu", "Wind Snow Temple" and "outsmart birthday Gang" and other chapters back translations were analyze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mpact on

cultural exchange

Key words: "Outlaws of the Marsh" English translation; Pearl S. Buck; Sidney Shapiro; comparative study

《水浒传》英译版本比较研究

作者:查韬 指导老师:吴伊琼

内容摘要《水浒传》作为一部流传甚广,极具民族风格的作品,以其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力,人物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极具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国外已经被翻译为诸多版本,其中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影响最大。本文通过对两个译本中“倒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和“智取生辰纲”等章回的译文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英译;赛珍珠;沙博理;对比研究

引言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具有非常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

成就的作品。整本书描写了北宋末年在梁山泊起义的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故事,书中不仅刻画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人物的生动形象,描写了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与腐朽的强烈不满,从而反抗压迫、英勇斗争,而且在书中展现数百之多的各式各样人物,是世界文学的作品中以人物最多为特色的小说之一。“从小说创作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1](P.104)。因此要将这样一部作品翻译成外文,并且表达出作品蕴藏的内涵,需要耗费极大的气力,非常不容易。诸多版本中,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影响最大。本文将重点依据赛译本和沙译本,从“倒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入手对两者在翻译原则,篇章结构,译文风格,遣词造句即对绰号、地名、习语、成语、等的翻译,以及译文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体现的独特意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水浒传》的英译版本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样式繁多,就其回目的数量来说分别有70回、100回、120回等版本。在海外,英、法、德、俄、日等多国语言的译本已经随处可见,单是日本就有十多种译本。由于作者依据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材料的取舍有很大的区别,因而《水浒传》的英译版本的回目也不尽相同。常见的英文版有四种,首先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1933年在美国出版的赛珍珠(Pearl S. Buck)译著的《All Men Are Brothers》

(《四海之内皆兄弟》),整本书是根据金圣叹评的70回本翻译而来,并在有些地方做了适当修改;其次是于1937年由上海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杰克逊翻译的70回英译本《The Water Margin》;其三是文革时期由中国籍美国人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并于1980年北京外文社出版的百回英文全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 最近的译本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120回本的《水浒传》英译本,由约翰·登特·杨和阿莱克斯·登特·杨(John and Alex Dent-Young)合译的《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二、译本翻译原则

1、书名的翻译

赛珍珠的译本借用《论语·颜渊篇》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名,她解释说:“‘SHUI’的意思是水,‘HU’译为水边,‘CHUAN’则等同于英语中‘小说’一词的意思。这些词加在一起在英语中近乎无意,至少在我看来会给人一种名不副实的印象。因此我武断地选择选择孔子的名言作为英译本的书名,这个书名可以充分深刻地表现这群正义的强盗的精神”①。而早期,她也曾尝试用《侠盗》、《义盗》来命名,但最终仍是决定用《四海之内皆兄弟》。虽然鲁迅也曾批评赛译本的取名并不符合原文中所表达的含义,认为山泊众人并非视所有人为兄弟,但在赛珍珠眼里,他们的反抗压迫和兄弟情谊却是值得称赞的。

沙博理的译本原定名为《Heroes of The Marsh》,但因身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

帮”指责应用“歹徒”一词来形容梁山泊众人,才能符合阶级斗争的纲领。沙博理不得不将书名改为《Outlaws of The Marsh》。“Outlaws”一词在中文中主要是“歹徒”,但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后,英文读者也自然会发现这个词的另一层含义:好汉。

2、材料取舍

赛珍珠选择的是金圣叹的70回本,她认为这一版本是由一人所作,并且另外的版本

中增加的章回里,主要讲述的是梁山好汉们的失败和最后被诏安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缺少前70回里表现的神采与活力” [2](P.89)。与此同时,赛译本删去了原作结尾“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一节中的大约800字预示梁山好汉悲剧的内容,表达了译者对于《水浒传》中反抗封建的黑暗统治的支持,她“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造反’的认同态度,才决定了她对七十回本的情有独钟”[2](P.89)。

沙博理在一开始翻译时也像选择金圣叹的70回本,由于“四人帮”认为这个版本有意隐瞒宋江的“诏安”,因而被迫改为了容与堂的100回本。

3、翻译过程

赛珍珠在英译版序言里说道:“首先,我独自认真地重读了全文,而后龙先生大声朗

读给我听,我在旁边尽可能准确地一句一句翻译,但与此同时,我在身边也放了一本《水① 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浒传》,以便随时作校对;翻译完后,龙先生和我又一字一字地校对了译文和原文;最后,我和另一位中国朋友再次校对了全译文以求更加准确”①。由此可以看出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时的严谨态度,和她对翻译《水浒传》怀有的极大热情。虽然在早期有很多人批评赛珍珠一句一句的直译方法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了很多误译和错译,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赛珍珠拥有的中文功底和对《水浒传》的热爱,以及她一直的坚持不懈,才出现了第一本《水浒传》英文全译本,让外国读者领会到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反抗精神。《南大轶事》中说道,“这是《水浒传》第一个英文全译本,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蹿’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馆俱乐部’的排行榜”②。

沙博理则直接道出翻译过程中的困难非常多:对中国北宋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不太

能够掌握古汉语及其句式结构;来自资产阶级的他,不能够明白与当现在大相径庭的传统思维、不能够理解书中那些在儒家思想、封建意识的环绕下的人们做出的行为,因此,他觉得把这些东西翻译成英文,既要让外国读者理解,又要符合原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最终,他不仅顶住了当时政治界施与文艺的种种压力,更客服了自身的局限,通过自己对《水浒传》的理解,创作出来一部至今最完整,可读性非常高的英文全译本。

三、篇章结构

1、语言结构

《水浒传》是明清时期章回体小说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它的特点就在于每回开头会呼

应前一回内容,而每回末尾誓词概说下一回内容,文章的叙述过程中不时插入评论,并且文中保留了大量的说书风格,如话说、却说、且说;再说;不在话下、话休絮烦;看官牢记话头等。在赛珍珠的译本里,每回开头的“话说”均被译为“It is said”,回末用以设置悬念的“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被直译为“Pray hear in told in the next chapter”。她译序中说道,“我觉得中文的语言风格与本书的题材极为相称,因此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力气使得译本逼似原著”③,因为她希望外国读者在品读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自己是读原文”的幻觉。因此,即便文章看上去很不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但它在一定意义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让他们隐约感觉到说书文体的独特风格。相对而言沙博理的译本中基本没有翻译“话说”就直接开始正文,而且有时直接省略与前文呼应的部分内容,如第16回开头直接就点名吴用,没有任何过渡语句,“也就使本来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文艺体裁转变成了平铺直述的散文,原文的风格特色没有很好地在译著中表达出来,让人难免感觉到有些枯燥和单调”[1](P.105)。

2、语体结构 ① 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②龚放,王运来 《南大轶事》, [M]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0. 3:230-231

③ 同①

根植于说书艺术的《水浒传》,全文主要是由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且

依据小说的特点,很少采用间接引语。虽然两个译本都更多采用直接引语,但在引述结构上,赛译本是根据汉语的习惯,把引述结构放在开头,而沙译本则依据英语的习惯放在中间或者后置,有时甚至直接省略引述结用对话内容本身,如第16回中杨志所带领的军官问白胜酒钱的一段内容,省略了反复出现的“众军道”和“那汉子道”。

汉语中常用并列句,多是以语义为纽带的流水式结构,赛珍珠依据她独特的汉语思维,用“and”连接大量的简单句,表现了汉语的语法特点,赛珍珠认为她的作品风格来源于其关心的人物。人物为美国的话,就使用简短的句子、非常犀利的短语以及快速的对话。人物是中国人,则首先在脑海中用中文思维形成故事,接着纯用中文组织,然后逐句翻译为英文。与赛珍珠采取的归化翻译法不同的是,沙博理在译本中使用一定的异化法,他觉得赛译本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是一种奇怪的混合物,类似于圣经英文,让人感觉有点‘古味’,又为了读出‘中国味道’,而完全按照中文句型结构逐字逐句地直译。这给外国读者带来很大的困难”[3](P.222)。因此,他依据自己的翻译方式,使译本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有时为了行文方便,沙博理会适当添加一些语句,使其更具备可读性,如‘风雪山神庙’一回结尾处添加“‘So here you are’, they cried.”这种在原文中没有的话语,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五、译文风格

什么是风格?法国著名作家布封(Buffon)曾经说过:“风格即人。”英国著名的作家

斯威夫特(Jonothan Swift)曾说:“风格就是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俗话说“文如其人”,是指某个人的作品一般都会带有他本人的独特之处,能够流露出他投射在作品上的别具一格的“痕迹”和“烙印”,有时作品里的一个音节、一个词,都标志着他本人的风格。

1、语气表达

例1 、 林冲上得楼上,寻不见高衙内,问娘子到:“不曾被这厮点污了?”(《水浒传》第7回)

赛译:Ling Ch’ung came into the room and sought for him but could not find him. He asked his wife, “Have you been despoiled by that thing?”

沙译:“Did that dog violate you?” demanded the arms instructor

例2、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水浒传》第7回)

赛译:Lu then screamed, “Forgive me my life!” Bu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all sense and his hands and feet could not move.

沙译:“Spare me!” cried Captain Lu, weak with terror.

例1中的这句话是在林冲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说出的,因而会用一种很冲很急躁的口吻

说出,表达出他对妻子的担心,汉语中的被动语态完全可以表达出当时的林冲说话的语气,赛珍珠依据原文直译为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不仅失去了急躁感,反而有种质问妻子的意思,沙译中直接采用主动形式,并且把这厮翻译成“that dog”,即表达了担忧,又体现了愤怒。 例2中,“饶命”这一词是极其口语化的,反映了当时陆虞候在即将被杀时的害怕和求饶,沙译中“Spare me!”一词,在语境上非常贴切,而赛译中被直译为“Forgive me my life!”显得过于书面化,让人读起来失去了原文的生动形象之感。综合以上例子我们能够发现,在口语的语气表达中,沙博理的异化翻译方法比赛珍珠的直译更生动,更形象一些。

2、语义程度

例1、林冲把陆虞候家打得粉碎。(《水浒传》第7回)

赛译:Ling Ch’ung then smashed everything to pieces in the room.

沙译:Ling chong smashed Lu Qian’s furniture to bits.

例2、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座古庙。(《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he snow fell continuously and he had gone not half a mile when he saw an old temple.

沙译:It was snowing very hard. He had gone less than half a li when he observed an ancient temple.

例1中“打得粉碎”一词,表现出林冲当时在陆谦家里发火时的场景,可以想象当时

林冲应该是逮到什么就砸什么的状态,因而赛译中用“everything”(所有的东西)就比沙译的“furniture”(家具)要更加贴合,虽然从实际情况而言林冲不可能砸掉所有的东西,但这里用更深程度的词语的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也更符合原文表达的情感。 例2中的“紧”一词,在汉语里是表示为雪下得很大很急,烘托出当时的风雪交加,而赛译“continuously”和沙译“very hard”都没有能完全表现出“紧”一词的感觉,如果把两个版本的翻译结合,则表达效果会更好。

五、遣词造句

1、绰号、地名等翻译

花花太岁(《水浒传》第7回)

赛译:The Licentious Flower Of Death 沙译:the “King of Lechers”

加亮先生(《水浒传》第15回)

赛译:this teacher of great light Your plan is better in comparison than of that of the ancient Chu Kuo Liang’s.

沙译:you; You are better than Zhuge Liang

黄泥岗,东十里路,地名安乐村(《水浒传》第16回)

赛译:Three miles to east of that place there is a village called Peaceful Happiness. Yellow Mud Ridge.

沙译:Ten li east of there is the village of Anlo. Yellow Earth Ridge.

“花花太岁”一词是高衙内依仗高俅的势力横行霸道,淫垢人家妻女而被那些惧怕他

却又厌恶他的人取此绰号,“太岁”一词在汉语中有皇帝或老大的意思,所以这个绰号有双重含义,即是褒义又是贬义,因而沙译的“King of Lechers”即表达了“好色之王”又有“色鬼中的老大”的意思。而赛译中,把“太岁”理解成了“Death”,“花”译为“Flower”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使外国读者不明就里。 “加亮先生”一词是赞扬吴用的智谋赛过诸葛亮而取“加亮”,后文中在晁盖夸吴用时也具体点明了这个词的意思,但在翻译中,赛译直接用“great light”来解释“加亮”是非常不合理的,而沙译直接写成“you”,则少了原文中暗藏的韵味。但是因为这个词所含的文化含义导致了它的不可译性,沙译相对来说要比赛译更合理一些。 “黄泥岗”一词,在文中曾有诗歌形容“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遍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①,由此可知,黄泥岗是一个荒无人烟乱石遍地杂草从生的地方,只因地表的颜色是黄色,因而唤作“黄泥岗”。译文中赛珍珠把“黄泥岗”中的“泥”字直译为“Mud”,意为“water soaked soil”或者“soft wet earth”都是指的泥浆、泥巴的意思,让人感觉黄泥岗是一块泥泞不堪的地方,而非原文中所描述的形势险峻的危险地带,而沙译为“earth”一词,不会让读者什么有误解之处。“东十里路”和“安乐村”两词,沙博理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标注,一方面让西方读者通过简单换算知道中国常用距离单位的名称及具体数字且不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影响;一方面,“安乐村”一词在文中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不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仅仅只是代表一个地方的名称就可以了,因而用拼音标注比字面翻译更合适一些。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文章中的一些地名和绰号等内容,沙译相对来说要比赛译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2、口语表达

教那厮看洒家手脚(《水浒传》第7回)

赛译:make them see my foot and my hand

沙译:show them how I use my hands and feet.

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水浒传》第10回)

赛译:It is all on my body—good or ill I am to kill him.

沙译:Leave everything to us. We’ll finish him off, come what may.

不是我口浅(《水浒传》第16回)

赛译:It is not that my mouth is free of speech

沙译:I don’t mean to be rude.

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水浒传》第16回) ① 王新华 《中国古典八大名著》, [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2.6

赛译:Such a merchant as you, how unmannerly you are!

沙译:you look like a proper man

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he coming of these two is a curious thing.

沙译:There’s something fishy about those two.

“看手脚”的意思是要动手打人,在赛译本中直接把“看”翻译成“see”,虽然读者

能够通过上下文得知这句话的大概含义,但是却无法表达出汉语中“打”的意思,反而不如沙译中的“show”,不仅有原文中“看”的意思,而且把原文中要打人的意思也通过“use”一词表达出来。“好歹”一词的意思在口语中是指“不管怎么样都要”暗含一种没有十分把握但坚决要做某件事的意思,这里赛珍珠直接用“good or ill”来释义“好歹”,把“好”与“歹”两个字拆开来译,没有认识到其在汉语口语里的含义,不如沙译的“come what may”来得准确。“口浅”一词根据后文老都管劝诫杨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指“说话难听”,赛译为“心直口快”就缺失了一种贬义色彩,沙译的“rude”正好贴合老都管后一句话里对杨志的讽刺和不屑。“好不”一词在汉语口语里常常表示为“非常”“真”等肯定的语气,原文白胜说的“好不君子相”就是在说吴用“长得挺君子风范”却做小人行径,而在赛译中,把“好不”一词理解为“不”否定的语气,虽然句意与原文意图相同,都是在骂人,但前半句与原文相反,就欠缺了白胜骂人的气势和讽刺之感。“不尴尬”是指“有古怪,很可疑”,“curious”一词虽有稀奇古怪的意思,但它一般都是指已知的事物或人的不正常,与原文李小二所指的“不尴尬”有一定的出入,不若沙译的“fishy”一词恰当且具口语色彩。结合以上例子可以发现,赛译在口头语的翻译中因过于追求逐字翻译而导致理解错误,而沙博理的意译则以口语形式翻译口语内容,没有产生误译。

3、成语翻译

此一套富贵,唾手可取(《水浒传》第16回)

赛译:Now we have but to spit on our hands and seize this piece of good fortune. 沙译:We can take the precious convey easily.

这伙人不三不四(《水浒传》第7回)

赛译:These men are not this and not that

沙译:this gang is a queer-looking lot.

交头接耳(《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hose men have put their heads together, mouth to ear.

沙译:They are whispering with their heads together

成语是在中国汉语里需要非常频繁地运用的语言要素之一,而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思想

就更加依赖成语的有效表述,成语具有言简意赅、表现力强、生动形象、结构稳定的特点,绝大部分以四字格形式出现,一直都是人们惯用的一种精粹的语言材料。大部分的成语中都包含有文化背景,因而在翻译中,原则上要求译者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处理汉语成

语的翻译时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表现原文的形式、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和精神。不过,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使得有些成语不能能直接翻译,因而译者在成语翻译时,要做到符合愿意的同时体现出其中的文化元素,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如“唾手可取”一词的翻译,赛珍珠直接逐字翻译,采用“and”连接两个动作,虽然完全表达出汉语的字面意思,但读者很难从“spit on our hands”中理解到“easily”,而沙博理则完全舍弃文化含义,直接意译出成语的内在含义也是非常不妥。“不三不四”就是指不伦不类、不像好人、行为不检点,而赛译“not this and not that”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这伙人是小人物”的感觉。“交头接耳”是形容说悄悄话的样子,赛译把“交头”“接耳”的状态都描绘出来了,只是要从这些动作中解读出“whisper”一词却有一定的困难。结合这三个成语可以得知,赛珍珠重视文化传递而一贯追求直接一字一句翻译,不加任何的解释性词语来便于读者理解,而沙博理则几乎都是理解之后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翻译,且多用较随意的句子来翻译原文的大意,忽视了成语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的艺术性,综合来看,如果把二人的译文相结合,如“唾手可取”译为“Now we have but to spit on our hands and seize this piece of good fortune easily.”表达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4、俗语

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水浒传》第7回)

赛译:let quarreling mouths rise into the heavens, and trouble makers sink into the earth!

沙译:Red lips rise to the sky, white tongue enters the earth.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水浒传》第7回)

赛译:In ancient times was it said, “Do not fear the person of the magistrate, but fear his power.”

沙译:You know the old saying, “Fear not officials—except those who officiate over you!”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水浒传》第10回)

赛译:Truly is it said that a single murder may be forgiven but a disloyal spirit is beyond pardon.

沙译:Truly, ‘Killing can be forgiven, but never deception.’

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水浒传》第16回)

赛译:if with force, then we will use force; if with guile, then we will use guile.

沙译:We’ll meet force with force and guile and guile.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水浒传》第16回)

赛译:There are ears in the corners of the wall and are there not people outside the windows?

沙译:The walls have ears and people pass outside windows.

汉语中的俗语相对与成语的文化背景而言,是人们对平时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综合概括

的一种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俗语的特点是它用词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极度简洁,单句讲究韵律,双句则强调对仗,比成语更加口语化,朗朗上口,方便记忆,能够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很多的谚语都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所以译者翻译中只要对读者的理解不影响,就要应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造成的损失,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反映到译本里。如“不怕官,只怕管”一句,“官”与“管”谐音,极富韵律且形式巧妙,沙译采用“officials”和“officiate”两个同源且形式极为相似的词语来翻译出了“官”“管”二字,不可不谓高明,而“力则力取,智则智取”一句非常简洁有力,相较于赛译的冗长繁琐,沙译则更贴合原文形式,简单明了。然而也有一部分俗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译,如果强行追求原文的形式,反而会使译文牵强附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如“赤口上天,白舌入地”一句的意思是指争吵、吵架,“上天”和“入地”则起强调和夸大的作用,来形容场面的激烈,沙译把原文直接翻译出来,读者基本上不能够理解“red lips”和“white tongue”中含有“争吵”的意思,反倒不如赛译的“quarreling mouths”和“trouble makers”便于理解。而“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一句中的“情理”,包含着林冲对陆虞候的兄弟之情,以及对陆虞候利用兄弟之情的愤怒,因而不能如沙译中那样简单的省略“情理”,只强调“杀人”一词。赛译中把“情理”译为“a disloyal spirit”则更符合原文中这句话的含义。“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是套用“隔墙有耳”这一成语而来,赛译中“there are ears”让读者一看就能领悟“ears”是代表“persons”,与“隔墙有耳”一词的表达非常接近。

六、诗歌翻译

汉语中的诗歌对韵律要求非常高,不仅有韵脚、节奏,还讲究平仄,就是最简单的打

油诗,也是通过韵律来使诗歌朗朗上口,便于歌咏,语言上则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表意上非常强调意象的运用,这些意象常常会直接排列开来,与高度凝练的诗行一起表现一种写意似的意境,而英语诗歌是由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一起构成的音步,即便有押韵,也没有汉语诗歌那么的严格,很多学者赞成,“诗歌是不可译的”,就算可译,也“只有诗人才能译诗”,但丁曾说,“任何具有和谐的音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而不破坏其全部优美和谐感”因此,在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内容的正确,更要注重形式的和谐。《水浒传》中,作者运用大量了诗歌来对景物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以“风雪山神庙”一回为例,就用了三首诗词来分别描述早上、晚上和在火中纷扬的大雪,无一不是展现这一回的魅力所在。但是,因为诗歌的“不可译性”,赛译和沙译都省略了原著中描述景物等的不影响作品内容表达的诗歌的翻译,而书中推动情节发展的诸多打油诗等,两位译者都进行了翻译。

回末诗 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水浒传》第7回)

赛译:Until a farmer upon his back a new sign wore, Until a fisher upon his boat a new flag bore.

沙译:Peasants had to wear army designations on their backs, Military pennants fluttered on fishing boats.

打油诗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楼上王公把扇摇。(《水

浒传》第16回)

赛译:The sun burns with a fiery hand, The rice is scorched on the dry land.

Half scorched in the fields is the grain. But idle princes must be fanned

沙译:Beneath a red sun that burns like fire, The farmers’ hearts are hot with grief,

Poor peasant hearts with worry are scalded, While the rich themselves idly fan!

藏头诗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水

浒传》第61回)

赛译:A noblemen stands in a boat on the lake, Turns he here or there his fear to slake. Turns he here, tuens he there, none comes to help or save,

Robbers, darkness, storm and winds all he can but braved.

沙译: A boat sails through the reeds, At dusk a hero wanders by.

Righteous to the very end, Out of trouble you must fly.

在以上几个诗歌例子中,很容易就能发现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回末诗中,赛译

用两个“Until”开头,每个词一一对应,句末“wore”和“bore”押韵,有一种汉语诗歌的对偶形式,翻译的非常巧妙,只是“心号”和“认旗”两词在汉语中含有“军队”的意思,外国读者可能很难从“sign”、“flag”两词中解读出来。而打油诗中,形式上,沙译依照英语诗歌的押韵方式翻译,赛译则根据汉语诗歌的押韵特点,首、颔、尾联均用“d”字母结尾,让读者感受到汉语诗歌的别样韵味,她自己也在译者前言上说道,“我尽可能做到直译,原著中出现的打油诗也依据形式译成英文的”①;内容上,赛译和沙译都表现出了原诗的意思。藏头诗中,关键之处就是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这也是这一回中的重要情节:内含“卢俊义反”的诗歌导致了卢俊义成为梁山泊中人,“要想翻译出此句的真正含义,就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慢慢地、细细去品味、去理解,所以译者就需要避开呆板的、随处可见的话语形式,使语言艺术变得与众不同、新颖独特,力求选词的新奇精妙”[4](P.53),而赛珍珠通过自己的直译,在译文中保留了原诗的独特手法,展示了中西语言的差异性,让外国读者可以尽情感受到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把每句的开头连起来,就成了“A noblemen turns, turns robbers”,准确再现出原诗中传达的含义。

① 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P.xxi

七、文化词语翻译及中西文化交流

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也就深深烙印着独特的文化现象。因为不同的语言的形成不同,它所承载的文化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程度上的排他性。因而,让某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去解释并传承另一种民族文化,必然有其难以处理的地方,也就是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但与此同时,也不应过于夸大文化的差异性,在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翻译之后,还是能够实现文化色彩的再现。

例1、半个椰瓢(《水浒传》第16回)

赛译:We have half a cocoanut shell here.

沙译:We have our own dipper (coconut ladle)

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水浒传》第16回)

赛译:You fellow, how dare you? How dare you look at my goods?

沙译:Insolent villain! How dare you spy on our convoy?

“椰瓢”的翻译,赛译是“半个椰子壳”,让读者懂得汉语中的“瓢”一般都是直接用硬壳果子劈开而成,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对“行货”一词的理解,戴淑云在其论文中写到,“是指梁中书送给岳父蔡京作为生日礼物的金银宝器,并非一般的货物(goods)”[5](P.168),因而赞同沙译。但是,这句话是杨志质问吴用一批人时所说的,前文也说明了杨志扮作商人利用金银担作为计谋以掩人耳目,试问他怎么可能会说出“convoy”(护送)一词来提醒别人自己的担子里是金银宝器?而且,“行货”在汉语里,本就是指的“货物”,所以赛译的“goods”才更贴合原文的语境。

例2、富安道:“衙内是思想那‘双木’的,这猜如何?”(《水浒传》第7回)

赛译:Fu An replied, “You are thinking of one whose surname is written in the signs of two tress, Ling! How is that for a guess?”

沙译: “Lin chong’s wife. How’s that for a guess?”

小闲寻思有一计,使衙内能够得他(《水浒传》第7回)

赛译:This humble one has thought of a way in which the young lord can get her.

沙译:Now I’ve got a litter scheme that will put his wife right in your hands. 汉语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别具一格的语言现象,如例子中的“双木”,两个“木”合为“林”即林冲的妻子,拆字不仅表现出了汉字构造的奇妙,也生动体现出了原作品中,富安为人的奸猾狡诈,反观沙译,这是直接译出了指称意义,显得非常直白,不如赛译让读者通过上下文自行理解,并且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古代的汉语言文化中,下级官员对待上级一般都会以一种极度尊重的态度,而在这里,富安对高衙内则是一种谄媚,因而,赛译中通过“This humble one”和“the young lord”两词表现出了富安的趋炎附势、

小人行径,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沙译中的“I”和“you”则没有这种效果。

综合以上例子可以得知,在对含有文化词语的翻译上,因赛珍珠对汉语文化的独特情感而追求对原作品的逐字翻译,使得反映文化的细节之处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释译,而沙译则更多着眼于译文的可读性,虽省略部分特定文化含义的词语,但整个的译本依旧向世界传播了汉语言文化,正如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所说,虽然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是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因而要求作者必须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目的语文化有了解,且“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语言的人民的过去和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经济基础、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①。所以,译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作者,更是连接在两座文化之间的桥梁,为目的语的文化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

通过对“到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和“智取生辰纲”等三回的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赛译和沙译在翻译原则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使得他们在原文的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对语言词句的理解阐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如在口语部分,赛译强调的直译往往会使得译本过犹不及,出现诸多不当之处,有时为把意思表达清楚而过于复杂呆板,少了汉语口语表达的简洁特点,沙译的灵活则正好符合口语的性质;成语、俗语既要求翻译的得体准确,又有其内在的特定文化含义,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因而两译本各有其特色;而对诗歌的翻译,赛译极力做到让译文与原文表达同样的形式、内容,这也正如胡继云所言,赛珍珠在翻译过程中努力保留古汉语的特有表达,因而在其译本中汉语文化的特点能够栩栩再现,而沙博理追求的文章可读性,让“读者读起来可能会更加省力,但是原文的语气明显减弱,古汉语的特点以及重要的文化信息亦消失殆尽”[6](P.149)。不可否认的是,在《水浒传》的翻译传播过程中,两译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文学作品的陌生化角度而言,徐燕曾评论赛译本,“在《水浒传》翻译过程中,作为作品的审美主体,赛珍珠对小说原文的独特理解和她采取的直译方式,都使得译文反映出了异域性,这无疑让读者对《水浒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他们重新观摩被偏见和习惯思维所误导的中国现象,改变了译语读者的思维定势,引导了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对《水浒传》世界进行审美和判断”[7](P.107)。赛珍珠的翻译,让外国读者接触到了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沙译本则是很好地移植了源语文化,采用归化翻译法基本达到了译文的“信”、“达”、“雅”,正如拉费尔教授在1981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沙博理先生以他欢快的文笔,让这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小说读起来非常有趣”[1](P.105)。更重要的是,正是有了赛珍珠和沙博理等译者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坚持不懈,才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通过欣赏《水浒传》,① 冯庆华 《汉英翻译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164

来了解到中国的这个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古代世界。

参考文献

[1] 魏琳 《英译本的比较》, [A]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04-105

[2] 唐艳芳 《赛珍珠翻译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9-113

[3] 魏莉 《水浒传》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219-222

[4] 徐剑平,梁金花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 [A] 江苏大学学报 第11卷 第4期:50-53

[5] 戴淑云 《两英译本翻译策略评析》 [A] 赤峰学院学报 2011.4 第32卷 第4期:168-170

[6]胡继云 《文学翻译的关联阐释》 [A]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2 第12卷 第1期:148-150

[7]徐燕 《赛珍珠英译的陌生化取向》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9(2):106-110

[8]张晓华,曾米鲁,李伟 《谈由文化差异导致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莎皮罗英译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349.

[9]董琇 《赛珍珠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谈赛译》, [J] 中国翻译 2010(002):49-54.

[10]徐学平 《试谈沙译中英雄绰号的英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22(5): 96-99.

[11]胡猛 《谈中汉语四字格结构的英译方法》[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024.

主要参考书目

1、Buck Pearl S (Tr.) 《All Men Are Brothers》, [Z].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33

2、龚放,王运来 《南大轶事》, [M]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0. 3:230-231

3、Shapiro Sidney (Tr.) 《 Outlaws of the Mar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4、王新华 《中国古典八大名著》, [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2.6

5、冯庆华 《汉英翻译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16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ater Margin" English Versions

Authors: Zha Tao Supervisor: Wu Yiqiong

Abstract: "Water Margin" as a widespread, strong ethnic style of work, with its storyline twists and turns, vivid and powerful language, characters portrayed in vivid, very strong national culture abroa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versions, including Pearl S. Buck and Sidney Shapiro translation impact of the maximum. Based on the two versions of "pull down Chuiyangliu", "Wind Snow Temple" and "outsmart birthday Gang" and other chapters back translations were analyze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mpact on

cultural exchange

Key words: "Outlaws of the Marsh" English translation; Pearl S. Buck; Sidney Shapiro; comparative study


相关内容

  •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3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 4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6 图式理论 ...

  •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称谓和认识
  •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称 谓和认识 中国: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产生大量的词汇,这些词汇又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根据一些特定的死亡称谓,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死者的身分.职业.信仰.性别以及生 ...

  • 试论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
  • 华文文学 2006131(总第74期) ・101・ 试论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 格局中的地位 张长虹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泰华新文学源于中国"五四"文学, 从2020土化的特征.80年来, , 有启示, 得到泰国文人的关注., 成部分.然而, ...

  • 毕业论文日志范本(新)
  • 东北石油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日志薄 _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中) 姓 名________****________ 年 级____ _08级英语____ 班 级______(*)班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签名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英语翻译中的英汉词汇的相互渗透现象分析,英语翻译论文|留学生论文网,英语论文网
  • 英语翻译中的英汉词汇的相互渗透现象分析 论文作者:英语论文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Scholarship Papers登出时间:2012-03-21编辑:huangtian2088027点击率:15 论文字数:3057论文编号:org[***********]语种:中文论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 ...

  • 原始文献的获取信息检索课件
  • 原始文献的获取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fineprint.com 文献检索步骤 n 分析课题 n 选择检索系统 n 制定检索策略 n 查找文献线索 n 获取原始文献 调整检索 策略 调整课题 方向 ...

  •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名称西译之我见
  •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壮丽景色的国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古代文化遗址吸引了众多外国的游客,所以需要大量的翻译工作.然而目前遗址的翻译现状却不尽人意.本文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了翻译的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翻译理论跨文化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自 ...

  • 科技术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 华章 科技术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刘皓宇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摘 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术语,且有些术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者首先面对的便是如何准确恰当的翻译那些专业性强.词义固定.构成复杂.形式多样的科技术语.它要求翻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