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我要评论

2016年02月05日 08:30:4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又如春节食品,原来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做好之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现在一方面人们无暇制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销售,于是自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也就淡化了,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消亡。

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诚然,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但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一禁了之”则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过年的愿望。

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物就行。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同辈之间拜年。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拜毕,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特色的民俗茶点。小孩随往拜年,主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登门的。

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郑土有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纠错】

[责任编辑:

马若虎 实习生张倩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年味民俗传统

[画里有话]那些年,“吓哭小朋友”的吉祥物们

让元宵民俗活起来闹起来

传承民俗文化也需走正途

我要评论

2016年02月05日 08:30:4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又如春节食品,原来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做好之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现在一方面人们无暇制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销售,于是自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也就淡化了,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消亡。

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诚然,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但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一禁了之”则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过年的愿望。

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物就行。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同辈之间拜年。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拜毕,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特色的民俗茶点。小孩随往拜年,主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登门的。

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郑土有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纠错】

[责任编辑:

马若虎 实习生张倩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年味民俗传统

[画里有话]那些年,“吓哭小朋友”的吉祥物们

让元宵民俗活起来闹起来

传承民俗文化也需走正途


相关内容

  • 陕西各地的年味儿,赏花灯.观民俗,一样都不能少!
  • 春节假期马上来到 你是打算走亲访友逛吃逛吃 还是窝在家里追各种春节档热剧 或是备好各类消化药准备胡吃海喝 不如去陕西各个地市感受一下年俗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个地市都有自己的传统年俗 不用订机票火车票,不用"人从众" 更不用担心水土不服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民俗之旅 鸡年游宝 ...

  • 怎样留下我们的年味儿?
  • 怎样留下我们的年味儿? 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办年货.祭灶王.拜祖先.吃团圆饭.守岁.逛庙会.舞龙舞狮.玩社火.看社戏.穿红戴绿.发压岁钱„„ 从遥远的农耕时代走来,一直到今天的商业文明,春节都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每到此时,汹涌的回乡大潮.琳琅的商品货物,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屋里的欢声笑语.屋外 ...

  • 景区景点年味节活动策划方案
  • 小时候,特别惦记过年,期盼着吃饺子.放鞭炮.拿红包„„ 后来,记忆中剩下最多的是儿时对"新衣"的渴望. 年让岁月老去,老去的其实是我们的心. 想年的时候,日子总是长出一茬茬嫩生生的希望„„ 首届年味节 策划方案 一.目的意义 本次年味节将通过挖掘整合各种传统年俗和非遗文化资源,将 ...

  • 年味儿淡了
  • 关于过年的作文:年味儿淡了 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 ...

  • 假日办2013年春节黄金周工作总结
  • 假日办2013年春节黄金周工作总结 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假日办按照国家.省假日办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落实责任.加强协调,整个春节假期欢乐祥和.繁荣有序.人气旺盛,未发生一起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旅游接待取得了质量与数量同步增长.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喜人局面.在本次黄金周中,XXX城市的 ...

  • 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
  • 2014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 一.背景材料 1.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外媒称中国雾霾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气污染".某<时代>周刊报道 ...

  • 年味变淡了--组工干部回乡见闻
  • 年味变淡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受到新兴文化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味道变谈了. 每年过年都感受不到小时候过年的感觉,一种天天翘首企盼的感觉.小时候鞭炮拆开一根一根燃放,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东北大秧歌穿梭大街小巷,让人感到春节 ...

  • 天津公务员申论真题
  •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解析--- 中公教育甘肃分校 一.背景材料 1.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外媒称中国雾霾为"人类历史 ...

  • 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 春节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阳光02月21日 16:14 分享到: 261 微信红包 春节 马化腾 分类 : 互联网 摘要 : 从电视到移动网络,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年味呢?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欢天喜地的日子.提前一个礼拜去小镇澡堂上洗个澡,剩下的,就是眼巴巴地等着发压岁钱和穿新衣了. 除夕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