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月之旅]教程设计--课堂教学详案

1.《登月之旅》教程设计 苏教版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视频展示台、液晶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音箱、屏幕、激光教鞭

2.课件:

(1)视频录像资料:月球月色资料(最好是有音乐没解说的)——用投影仪播放

(2)伽利略观察月球图片(教材42页下2图和43页上图)——用视屏展示台播放

(3)幻灯片: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大约3厘米的细沙。

2.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3.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4)阿波罗登月实况图片——用视频展示台播放(教材44页有,也

可以在下载,也可以是音视频的带解说词的)

(5)幻灯片:

月球概况

.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

.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3.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每组一份)

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

4.沙子、盘子(或用报纸、纸盒代替)、石子(可安排学生准备,带来后教师设计布置)、手电筒

5.资料收集:

(1)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

(2)有关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

3.你去过月球吗?想去吗?

4.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板书:1.登月之旅

5.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业余生活这样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那么,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学生资料交流,3——2个同学即可!)

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播放 “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并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配合介绍) 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他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叫做环形山,他还发现了高地和“月海”(月海有引号,教师心里要明白怎回事,防止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发问解释不了)。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间的流星和陨石

撞击而形成的。(注意:课件此时定位在——环形山画面)这就是陨石坑也叫环形山。

7.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环形山,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火山喷发、陨石撞击。一般学生此时已经认同陨石撞击)

(提示:教师心里要知道——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一解释:根据人类登月后在月面设置的“月震仪”的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各组汇报)

8.老师也为大家设计了一个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供大家参考。

播放课件:(幻灯片)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大约3厘米的细沙。

2.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3.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下发记录单,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去巡视,做有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9.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陨石撞击)

10.下面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直射和斜射沙盘上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教师下去巡视指导点拨,时间不宜太长)(各组汇报交流)

11.在这个实验中,手电筒代表着什么(太阳)?石子坑呢(环形山)?

12.结合这个实验,你认为我们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每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月亮最亮最圆)

(提示:直射时看的清楚全面;斜射时看不全,而且有阴影)

13.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资料交流,教材44页上要考虑到: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提示:恒星月周期是27.3天;朔望月周期是29.5天)

14.讲述:(课件配合:图片——阿波罗登月实况,教材44页上有) 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实施了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三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兰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从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

播放课件(幻灯片):

月球概况

.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

.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此时课件定住,不关闭,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

15.我们即将前往月球旅行,想一想,去月球旅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结合课件里的月球概况交流,交流后关闭课件。)

16.好!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5号飞船首次载人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飞船搭载2名宇航员再次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搭载了3名宇航员再次发射成功,并有翟志刚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实现绕月飞行。目前,神舟8号、嫦娥2号即将整装待命,请大家做好一切准备,我们随时准备出发!!! 下课!!!

我有个设想:在教学结束后完整的播放登月探索的视频录像资料结束本课。我实在是没时间,没考虑成熟如何操作,你若有同感,可以自己斟酌一下。

本课教学环境:

应适合模拟环形山模拟实验(因为要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石子坑)

1.《登月之旅》教程设计 苏教版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视频展示台、液晶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音箱、屏幕、激光教鞭

2.课件:

(1)视频录像资料:月球月色资料(最好是有音乐没解说的)——用投影仪播放

(2)伽利略观察月球图片(教材42页下2图和43页上图)——用视屏展示台播放

(3)幻灯片: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大约3厘米的细沙。

2.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3.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4)阿波罗登月实况图片——用视频展示台播放(教材44页有,也

可以在下载,也可以是音视频的带解说词的)

(5)幻灯片:

月球概况

.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

.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3.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每组一份)

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

4.沙子、盘子(或用报纸、纸盒代替)、石子(可安排学生准备,带来后教师设计布置)、手电筒

5.资料收集:

(1)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

(2)有关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

3.你去过月球吗?想去吗?

4.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板书:1.登月之旅

5.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业余生活这样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那么,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学生资料交流,3——2个同学即可!)

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播放 “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并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配合介绍) 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他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叫做环形山,他还发现了高地和“月海”(月海有引号,教师心里要明白怎回事,防止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发问解释不了)。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间的流星和陨石

撞击而形成的。(注意:课件此时定位在——环形山画面)这就是陨石坑也叫环形山。

7.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环形山,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火山喷发、陨石撞击。一般学生此时已经认同陨石撞击)

(提示:教师心里要知道——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一解释:根据人类登月后在月面设置的“月震仪”的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各组汇报)

8.老师也为大家设计了一个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供大家参考。

播放课件:(幻灯片)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大约3厘米的细沙。

2.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3.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下发记录单,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去巡视,做有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9.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陨石撞击)

10.下面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直射和斜射沙盘上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教师下去巡视指导点拨,时间不宜太长)(各组汇报交流)

11.在这个实验中,手电筒代表着什么(太阳)?石子坑呢(环形山)?

12.结合这个实验,你认为我们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每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月亮最亮最圆)

(提示:直射时看的清楚全面;斜射时看不全,而且有阴影)

13.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资料交流,教材44页上要考虑到: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提示:恒星月周期是27.3天;朔望月周期是29.5天)

14.讲述:(课件配合:图片——阿波罗登月实况,教材44页上有) 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实施了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三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兰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从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

播放课件(幻灯片):

月球概况

.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

.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此时课件定住,不关闭,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

15.我们即将前往月球旅行,想一想,去月球旅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结合课件里的月球概况交流,交流后关闭课件。)

16.好!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5号飞船首次载人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飞船搭载2名宇航员再次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搭载了3名宇航员再次发射成功,并有翟志刚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实现绕月飞行。目前,神舟8号、嫦娥2号即将整装待命,请大家做好一切准备,我们随时准备出发!!! 下课!!!

我有个设想:在教学结束后完整的播放登月探索的视频录像资料结束本课。我实在是没时间,没考虑成熟如何操作,你若有同感,可以自己斟酌一下。

本课教学环境:

应适合模拟环形山模拟实验(因为要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石子坑)


相关内容

  •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 许巷初中 唐晓靖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 ...

  • 从"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看各国探月之旅
  •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按照计划,"嫦娥三号"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着陆器将就位探测,月球 ...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 课 题 1.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活动目标 1.了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3.能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4.感受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国产汽车的图片的文字资料以及新中国建设 ...

  • 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说课稿
  •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 <地球的卫星--月球>说课稿 道真县民族小学 韩福平 时 间:2013年3月30日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教材简析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在茫茫宇宙无数天体中 ...

  •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玉兔踏上登月之旅
  • 2013-12-02 06:43:24|  分类: [新闻中国频道] |字号 订阅 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这是12月2日凌晨拍摄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 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 ...

  •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整合探究
  •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整合探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的不在于为了使用而使用,它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 的组成部分,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恰当和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因 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 一.整合可 ...

  •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此次,"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中国的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为期3个月的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在"玉兔号" ...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定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可从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策略来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进行重点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 ...

  • "嫦娥"登月在即 从美苏登月经验看中国载人登月之路
  • "嫦娥"探测器已经进入月球轨道,按计划她将在13日登上月球表面,实现中国第一次月面软着陆.不久前曾有新闻称我国航天部门今年首次提出载人登月提案.虽然这一提案未获通过,但却说明,中国已经开始考虑载人登月.那么,从"嫦娥"奔月到中国人在月球上迈出"中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