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导读

《矛盾论》导读

《矛盾论》是毛泽东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特别是完整而严谨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那么,《矛盾论》则是从辩证法的高度再次论证了这个基本原则。《实践论》、《矛盾论》不仅为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统一和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因此,《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极力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拒绝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否认具体地分析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矛盾及其特点的必要性,根本抛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们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并当作千篇一律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不懂得中

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不懂得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结果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国内外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斗争尖锐曲折。有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有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与汉奸、亲日派之间的阶级矛盾,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日本帝国主义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空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要求我们党必须对中国社会状况作出全新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全新的判断,以便制定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要求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去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就要求全党必须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着的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要求,毛泽东写作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于1937年7、8月间到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矛盾论》是其中一个部分,原题目为《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时名为《矛盾论》。

二、逻辑结构和基本原理

《矛盾论》分八个部分:引言、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

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

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引言部分,说明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开宗明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在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现在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

其二,两种宇宙观:这是全文的总论。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阐述了两种宇宙观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认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问题。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

的地位等部分。

矛盾的普遍性:研究矛盾的普通性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

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矛盾论》中非常精彩的一章。毛泽东深入浅出地说明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①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②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运动中的每一个过程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③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④每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⑤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

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切矛盾都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反映矛盾诸方面相互关系的两个基本哲学范畴。毛泽东明确概括了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涵义,并进一步论证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说明二者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毛泽东特别说明,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矛盾的斗争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毛泽东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这个道理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

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毛泽东专门说明,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则因矛盾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所以,“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结论:毛泽东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特别强调认识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认为“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学习《矛盾论》要把握的基本原理有: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尝试着概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其概括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

基本特征;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将其概括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并初步揭示其对立的根源。毛泽东则从更高的层面将其概括为“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并系统地论述了二者对立的根源,描述各自的思维特征。

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与此相反,辩证法的宇宙观则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用

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一切事物。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揭示出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认为,学习辩证法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毛泽东重点研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特别是花费大量笔墨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辩证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理解这个道理,才能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精神实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恰恰在于背离了这一基本原理,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而都抛弃了辩证法。(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研究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恩格斯说:“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列宁也曾提出:“善于从发展路线或链条中抽出最重要的环节。”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尽管提出“主要矛盾”和“矛盾之主导方面”

的概念,但没有对其内涵作出明确规定,也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证。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的基础上,不但明确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详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联系和转化的相互关系,说明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就是非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带动全局,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抓不到主要矛盾,就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所以,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当然,强调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可以忽略非主要矛盾。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固然规定和影响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恰当地适时地解决好非主要矛盾,也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适当考虑次要矛盾。毛泽东还指出,矛盾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原来的主

要矛盾解决了或基本解决了,而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另一种情况是,原来的主要矛盾虽未解决,但由于条件的变化而下降为次要矛盾的地位,其他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两种情况都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来。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估计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而坚定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都有一些重要论述。30年代的苏联教科书对这个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用了他们的一些观点,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具体阐述了这一基本原理。毛泽东明确概括了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涵义。他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毛泽东列举了大量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如生与死、上与下、福与祸、顺利与困难、地主与佃农、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详细说明了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特别重视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条件的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现实的、具体的

矛盾,所说的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转化,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的。离开一定的条件,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矛盾。“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这样就把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奠定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之上。毛泽东又进一步论证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指出二者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在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联系在于: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毛泽东又特别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与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动状态的观点相联系,发挥了列宁的观点。列宁认为:“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事物所呈现的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运动状态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事物的运动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时,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呈现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事物的运动处在显著运动状态时,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便显现出显著变化的面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显著运动状态,而矛盾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通过显著的运动状态而解决矛盾。因此,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面论述,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当代启示和重要意义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最根本是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浴血奋战得出的基本结论。如果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证这个基本原则,那么,《矛盾论》则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论证这个基本原则。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过程,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学习理论,解决好全党对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是实现“相结合”的根本前提。回顾我们党历史上所犯几次严重错误,其重要根源是理论准备不足或整体理论水平不高。所

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必须善于重新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增强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第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实现“相结合”的重要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符合一般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度具有特定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力图做到几个相结合:即坚持普遍原则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基本理论与勇于探索创新相结合,继承前人经验与总结新鲜经验相结合等等。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失败到成功多次反复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两大历史飞跃;作为两大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我们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前进途中还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依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活力。

《矛盾论》导读

《矛盾论》是毛泽东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特别是完整而严谨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那么,《矛盾论》则是从辩证法的高度再次论证了这个基本原则。《实践论》、《矛盾论》不仅为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统一和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因此,《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极力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拒绝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否认具体地分析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矛盾及其特点的必要性,根本抛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们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并当作千篇一律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不懂得中

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不懂得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结果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国内外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斗争尖锐曲折。有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有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与汉奸、亲日派之间的阶级矛盾,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日本帝国主义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空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要求我们党必须对中国社会状况作出全新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全新的判断,以便制定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要求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去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就要求全党必须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着的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要求,毛泽东写作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于1937年7、8月间到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矛盾论》是其中一个部分,原题目为《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时名为《矛盾论》。

二、逻辑结构和基本原理

《矛盾论》分八个部分:引言、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

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

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引言部分,说明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开宗明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在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现在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

其二,两种宇宙观:这是全文的总论。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阐述了两种宇宙观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认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问题。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

的地位等部分。

矛盾的普遍性:研究矛盾的普通性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

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矛盾论》中非常精彩的一章。毛泽东深入浅出地说明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①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②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运动中的每一个过程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③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④每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⑤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

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切矛盾都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反映矛盾诸方面相互关系的两个基本哲学范畴。毛泽东明确概括了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涵义,并进一步论证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说明二者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毛泽东特别说明,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矛盾的斗争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毛泽东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这个道理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

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毛泽东专门说明,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则因矛盾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所以,“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结论:毛泽东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特别强调认识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认为“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学习《矛盾论》要把握的基本原理有: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尝试着概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其概括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

基本特征;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将其概括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并初步揭示其对立的根源。毛泽东则从更高的层面将其概括为“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并系统地论述了二者对立的根源,描述各自的思维特征。

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与此相反,辩证法的宇宙观则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用

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一切事物。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揭示出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认为,学习辩证法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毛泽东重点研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特别是花费大量笔墨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辩证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理解这个道理,才能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精神实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恰恰在于背离了这一基本原理,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而都抛弃了辩证法。(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研究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恩格斯说:“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列宁也曾提出:“善于从发展路线或链条中抽出最重要的环节。”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尽管提出“主要矛盾”和“矛盾之主导方面”

的概念,但没有对其内涵作出明确规定,也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证。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的基础上,不但明确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详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联系和转化的相互关系,说明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就是非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带动全局,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抓不到主要矛盾,就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所以,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当然,强调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可以忽略非主要矛盾。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固然规定和影响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恰当地适时地解决好非主要矛盾,也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适当考虑次要矛盾。毛泽东还指出,矛盾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原来的主

要矛盾解决了或基本解决了,而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另一种情况是,原来的主要矛盾虽未解决,但由于条件的变化而下降为次要矛盾的地位,其他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两种情况都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来。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估计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而坚定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都有一些重要论述。30年代的苏联教科书对这个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用了他们的一些观点,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具体阐述了这一基本原理。毛泽东明确概括了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涵义。他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毛泽东列举了大量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如生与死、上与下、福与祸、顺利与困难、地主与佃农、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详细说明了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特别重视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条件的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现实的、具体的

矛盾,所说的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转化,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的。离开一定的条件,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矛盾。“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这样就把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奠定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之上。毛泽东又进一步论证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指出二者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在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联系在于: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毛泽东又特别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与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动状态的观点相联系,发挥了列宁的观点。列宁认为:“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事物所呈现的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运动状态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事物的运动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时,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呈现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事物的运动处在显著运动状态时,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便显现出显著变化的面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显著运动状态,而矛盾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通过显著的运动状态而解决矛盾。因此,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面论述,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当代启示和重要意义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最根本是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浴血奋战得出的基本结论。如果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证这个基本原则,那么,《矛盾论》则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论证这个基本原则。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过程,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学习理论,解决好全党对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是实现“相结合”的根本前提。回顾我们党历史上所犯几次严重错误,其重要根源是理论准备不足或整体理论水平不高。所

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必须善于重新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增强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第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实现“相结合”的重要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符合一般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度具有特定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力图做到几个相结合:即坚持普遍原则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基本理论与勇于探索创新相结合,继承前人经验与总结新鲜经验相结合等等。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失败到成功多次反复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两大历史飞跃;作为两大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我们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前进途中还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依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活力。


相关内容

  • 周易文化导读
  • 周易文化导读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8-01  ISBN:[1**********]06  内容简介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同时又充满了神秘色彩,人们往往视其为预测吉凶祸福的"占筮之书",对其文化内涵则敬而远之.<周易文化导读>力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南京市委党校 孙景坛教授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300年.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马 哲及政治经济学):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成功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 ...

  •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导读
  • 作者:张太原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496 无论什么样的领导者,要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都必须解决方法的问题.毛泽东在带领党与人民为实现伟大目标的奋斗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一整套领导方法.1943年,他为中央起草的一个决定,即<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其中主要论述了 ...

  • 理想国导读 读书笔记
  • <理想国>导读 读书笔记 姓名: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题目:哲学与意见所涉及的东西有何差别?政治生涯涉及的与以上两者有何关系?为何最好的政治家应当是哲人? 广义地说,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目的是解释世界本质和规律并最终回归到人的本身,要求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本身的起源 ...

  • [堂吉诃德]导读
  • [作者简介] 塞万提斯(1547-1616),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西班牙贵族家庭,只接受过中学教育.他于1570年从军,在战争中失去左臂.回国后曾做过征粮员.税吏,其间他的足迹遍布西班牙各地,目睹了许多社会不平及人民苦难. 从1582年开始,塞万提斯决心用他的笔来揭露西班牙社会的罪恶.其作品<堂吉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
  •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导读 幻灯展示:思维的力量最终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哲学的灵光让领导者视野更广阔,目光更深远. 中国共产党是靠马克思主义起家的,也要靠马克思主义看家. 选题原因: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2013年底,中宣部.中组部发出通知, ...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案 古典诗文 2013-03-19 090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 ...

  •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 ...

  • 名著导读[水浒传]教学案
  • 名著导读<水浒传故事>教案 虹桥小学 姚亚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 (3)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小说的链式结构和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