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辩_杨丽珍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辩*

杨丽珍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自己的历史观直接命名,但国内外学者由于深受恩格斯的影响,都将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然而,根据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将马克思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不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文本出发,梳理和评价恩格斯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不足,并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恰当称谓,以期推进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研究。

一、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命名为“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哲学史上对马克思历史观直接命名的第一人是恩格斯。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指称为“唯物

)或“历史唯物主义”,意为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精神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蒲鲁东的许多幼稚著作中最幼稚的一部,所察研究人类历史。恩格斯说

以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这部著作竟会被援引来证明蒲鲁东似乎领会了德国的唯物史观。……而这部书竟是这样缺少唯物主义精神,以至不求助于造物主,就表达不出它对于战争的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8页。黑体为引者所标,下同)。“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

——在某种程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着他的—

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原来,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页);“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同上,第320页)。恩格斯在这几段表述中间接或直接地强调了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精神考察人类历史。

、“唯物史从上述引文可知,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恩格斯先后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等名称,而且,当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指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时候,观

马克思还健在。那么,如果说恩格斯的命名不恰当,马克思为什么没有提出异议呢?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社会历史理论批判时的时代背景。

*本文系2009年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CCNU09A04024)和2009年度湖北省社

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202012)的相关研究成果。

·18·《哲学研究》2013年第2期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以往的历史理论进行系统考察时,发现历代思想家对人类历史的观点和看法

:“按照黑格尔体系,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都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页)“正是在共产主义的他们的物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

——引注)却重新陷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指费尔巴哈—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入唯心主义

”(同上,第50-51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页)据此,马克思总结说唯心主义历史观始终“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同上,第43页),这表明唯心主义历史观从根本上颠倒了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决定要科学地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以便与统治人们长达几千年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限。正是在这种宏大的理论背景之下,马克思历史观被提了出来,它将人类历史的发展真相如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物质活动……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àsontour〔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同上,第80-81页);“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同上,第83页)。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解除了束缚人们长达几千年的精神枷锁。正如恩格斯于1859年8月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总结的那样: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程’

解了每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原理非常解

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这个事实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爱国的义勇精神愤慨地起来反对这种无礼的观点。因此,新的世界观不仅必然遭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对,而且也必然遭到一群想靠liberté,egalité,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的符咒来翻转世界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反对。这种世界观激起了德国庸俗的民主主义空谈家

”(《马克思恩格极大的愤怒。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力图剽窃新的思想,然而对这些思想又极端无知。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斯全集》第13卷,第526-527页)接着恩格斯还严肃地指出

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

”(同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上,第527页)可见,马克思历史观是马克思立足于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长期苦心钻研的结果,它的产生宣告了一直盘踞在人类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彻底失败。马克思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完全对立的,为了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线,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

,这在当时体现了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刻的学术见解。可以推论,正是考虑到上述情况,马克思观”

没有对恩格斯的观点提出异议。

二、马克思历史观应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

)或“历史唯物主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历史观可以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辩·19·

,意即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精神、原则考察人类历史。那么,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原则义”

”、“物”或“存在”又是什么呢?先来考察恩格斯的以下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他所理解的“物质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6页)“思维对存在的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

——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界?—

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

。(同上)各种学派”

综合上述引文可以看出: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基本精神指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即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或者说自然界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恩格斯所理解的“物”、“物”、“存在”指的即是自然界。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对“物质”、“物”、“存质

在”的理解折射了他对马克思创立的新历史观的视角的理解,即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解释人类历史的,而这同马克思实际运用新唯物主义原则分析人类历史有显著的区别。因为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可以知晓,他所坚持的哲学原则是新唯物主义原则,这一新唯物主义原则

、“物”或者“存的基本精神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马克思所理解的“物质”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在”指的是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马克思说

。(《马克思恩格斯全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集》第3卷,第29-30页)“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

。(同上,第80页)由于在马克思看来,“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物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

质实践活动,因而“生活决定意识”也就意味着物质实践活动决定意识,即物质实践活动第一性、

;“物质”、“物”或“存在”指物质实践活动。由此,可以认为,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意识第二性

”、“物”、“存在”的理解,实际上只反映了旧唯物主义的成就而没有完全义基本精神以及对“物质

反映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成就;因而,他将马克思历史观理解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意即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原则、精神分析人类历史,遮蔽了马克思历史观所贯彻的新的哲学原则,也遮蔽了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是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历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初步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思想。马克思说:早在《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

。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这两句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的表述中已包含了马克思对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基本理解。

,得出人类历史起源于物质实践活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揭明“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动的卓越见解,有力地批驳了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神秘解释,也有力地批驳了旧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直观阐明。由“实践是人的本质”到“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的思想飞跃,标志着马克思历史观的正式萌芽已是指日可待。

,首次明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唯物地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社会历史的真正本质,它标志着马克思创立的新历史观—

主义历史观的正式萌芽。

·20·《哲学研究》2013年第2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系统深入地考察了人类历史诸因素、诸现象

——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式诞生。马克思指出:间的本质联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创立的新历史观—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第42-43页)这段经典论述集中阐明了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即这种历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

,也即是说它是用物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历史。这种历史观同以往的任何历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物质实践活动第一性,意识第二史观不同,它在人类历史领域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基本精神—

性;这种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不仅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精神根本对立,而且和以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的基本精神有显著的不同:它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合理因素—

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直观理解。

由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都脱离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抽象地考察人类历史,因而得到的只是

——人类历史的思想物,仍然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而马克思创立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从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解释人类历史,从而把握了人类历史的最本质的东西,得到了对人类历史的现实规定性的如实反映。这种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历史观即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本质区别是:后者只注重抽象的哲学思辨,而前者注重考察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

概而言之,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本身所固有的现实的本质的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是新唯联系,它所奉行的哲学原则已不是一般的、旧唯物主义原则—

——物质实践活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实践唯物主义要优于旧唯物主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

义,因为它既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客观性,也肯定人的能动性、主体性;与此相连,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要优于旧唯物主义历史观,因为它直面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如实考察人类历史而不是从抽

)或“历史唯象的思想出发考察人类历史。由于恩格斯所提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物主义”的称谓只是强调了一般的唯物主义精神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而没有将马克思历史观所贯彻的新唯物主义原则充分凸显出来,因而也就无法深刻反映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

,而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征。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历史观应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1965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华敏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辩*

杨丽珍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自己的历史观直接命名,但国内外学者由于深受恩格斯的影响,都将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然而,根据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将马克思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不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文本出发,梳理和评价恩格斯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不足,并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恰当称谓,以期推进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研究。

一、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命名为“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哲学史上对马克思历史观直接命名的第一人是恩格斯。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指称为“唯物

)或“历史唯物主义”,意为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精神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蒲鲁东的许多幼稚著作中最幼稚的一部,所察研究人类历史。恩格斯说

以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这部著作竟会被援引来证明蒲鲁东似乎领会了德国的唯物史观。……而这部书竟是这样缺少唯物主义精神,以至不求助于造物主,就表达不出它对于战争的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8页。黑体为引者所标,下同)。“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

——在某种程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着他的—

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原来,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页);“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同上,第320页)。恩格斯在这几段表述中间接或直接地强调了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精神考察人类历史。

、“唯物史从上述引文可知,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恩格斯先后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等名称,而且,当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指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时候,观

马克思还健在。那么,如果说恩格斯的命名不恰当,马克思为什么没有提出异议呢?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社会历史理论批判时的时代背景。

*本文系2009年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CCNU09A04024)和2009年度湖北省社

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202012)的相关研究成果。

·18·《哲学研究》2013年第2期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以往的历史理论进行系统考察时,发现历代思想家对人类历史的观点和看法

:“按照黑格尔体系,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都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页)“正是在共产主义的他们的物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

——引注)却重新陷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指费尔巴哈—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入唯心主义

”(同上,第50-51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页)据此,马克思总结说唯心主义历史观始终“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同上,第43页),这表明唯心主义历史观从根本上颠倒了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决定要科学地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以便与统治人们长达几千年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限。正是在这种宏大的理论背景之下,马克思历史观被提了出来,它将人类历史的发展真相如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物质活动……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àsontour〔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同上,第80-81页);“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同上,第83页)。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解除了束缚人们长达几千年的精神枷锁。正如恩格斯于1859年8月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总结的那样: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程’

解了每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原理非常解

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这个事实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爱国的义勇精神愤慨地起来反对这种无礼的观点。因此,新的世界观不仅必然遭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对,而且也必然遭到一群想靠liberté,egalité,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的符咒来翻转世界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反对。这种世界观激起了德国庸俗的民主主义空谈家

”(《马克思恩格极大的愤怒。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力图剽窃新的思想,然而对这些思想又极端无知。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斯全集》第13卷,第526-527页)接着恩格斯还严肃地指出

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

”(同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上,第527页)可见,马克思历史观是马克思立足于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长期苦心钻研的结果,它的产生宣告了一直盘踞在人类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彻底失败。马克思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完全对立的,为了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线,恩格斯将马克思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

,这在当时体现了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刻的学术见解。可以推论,正是考虑到上述情况,马克思观”

没有对恩格斯的观点提出异议。

二、马克思历史观应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

)或“历史唯物主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历史观可以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的称谓之辩·19·

,意即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精神、原则考察人类历史。那么,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原则义”

”、“物”或“存在”又是什么呢?先来考察恩格斯的以下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他所理解的“物质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6页)“思维对存在的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

——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界?—

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

。(同上)各种学派”

综合上述引文可以看出: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基本精神指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即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或者说自然界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恩格斯所理解的“物”、“物”、“存在”指的即是自然界。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对“物质”、“物”、“存质

在”的理解折射了他对马克思创立的新历史观的视角的理解,即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解释人类历史的,而这同马克思实际运用新唯物主义原则分析人类历史有显著的区别。因为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可以知晓,他所坚持的哲学原则是新唯物主义原则,这一新唯物主义原则

、“物”或者“存的基本精神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马克思所理解的“物质”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在”指的是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马克思说

。(《马克思恩格斯全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集》第3卷,第29-30页)“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

。(同上,第80页)由于在马克思看来,“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物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

质实践活动,因而“生活决定意识”也就意味着物质实践活动决定意识,即物质实践活动第一性、

;“物质”、“物”或“存在”指物质实践活动。由此,可以认为,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意识第二性

”、“物”、“存在”的理解,实际上只反映了旧唯物主义的成就而没有完全义基本精神以及对“物质

反映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成就;因而,他将马克思历史观理解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意即马克思历史观是用唯物主义原则、精神分析人类历史,遮蔽了马克思历史观所贯彻的新的哲学原则,也遮蔽了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是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历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初步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思想。马克思说:早在《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

。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这两句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的表述中已包含了马克思对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基本理解。

,得出人类历史起源于物质实践活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揭明“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动的卓越见解,有力地批驳了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神秘解释,也有力地批驳了旧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直观阐明。由“实践是人的本质”到“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的思想飞跃,标志着马克思历史观的正式萌芽已是指日可待。

,首次明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唯物地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社会历史的真正本质,它标志着马克思创立的新历史观—

主义历史观的正式萌芽。

·20·《哲学研究》2013年第2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系统深入地考察了人类历史诸因素、诸现象

——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式诞生。马克思指出:间的本质联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创立的新历史观—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第42-43页)这段经典论述集中阐明了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即这种历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

,也即是说它是用物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历史。这种历史观同以往的任何历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物质实践活动第一性,意识第二史观不同,它在人类历史领域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基本精神—

性;这种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不仅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精神根本对立,而且和以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的基本精神有显著的不同:它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合理因素—

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直观理解。

由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都脱离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抽象地考察人类历史,因而得到的只是

——人类历史的思想物,仍然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而马克思创立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从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解释人类历史,从而把握了人类历史的最本质的东西,得到了对人类历史的现实规定性的如实反映。这种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历史观即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本质区别是:后者只注重抽象的哲学思辨,而前者注重考察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

概而言之,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征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本身所固有的现实的本质的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是新唯联系,它所奉行的哲学原则已不是一般的、旧唯物主义原则—

——物质实践活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实践唯物主义要优于旧唯物主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

义,因为它既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客观性,也肯定人的能动性、主体性;与此相连,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要优于旧唯物主义历史观,因为它直面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如实考察人类历史而不是从抽

)或“历史唯象的思想出发考察人类历史。由于恩格斯所提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物主义”的称谓只是强调了一般的唯物主义精神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而没有将马克思历史观所贯彻的新唯物主义原则充分凸显出来,因而也就无法深刻反映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特

,而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征。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历史观应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1965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华敏


相关内容

  • 法学论文写作格式
  • 论"自愿型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宋体5号加粗]杨丽娟诉南方周末侵犯名誉权案是"自愿型公众人物"首被引入我国判例中,由此引发了对"自愿型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思考.目前我国对于自愿型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的保护的规定还不够完善.本文试 ...

  • 处理好文化产业两种属性的关系_张晓田
  • 2013年4月第36卷第2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Apr.2013Vol.36%No.2 处理好文化产业两种属性的关系 张晓田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文化产 ...

  •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 ○陶富源: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 陶富源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至今已延续20余年.其结果可以用瑕瑜互见.妙败并存来形容.这一讨论,一方面打破了弥漫于我国哲学界的教条主义空气,深化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 ...

  •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 第12卷 第1期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12 No.1 1997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王仲士 摘 要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 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

  • [你不懂我伤悲]新闻评析
  • <杨丽娟事件>新闻评析 新闻三班 11022157 吴若兰 <杨丽娟事件观察:你不会懂得我伤悲>这篇新闻稿虽洋洋洒洒一万多字,但仔细看下来其实并不枯燥,反而是感觉有种力量在驱使着你想要读下去,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事实的真相.故而,这篇新闻稿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 ...

  • 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
  • 摘 要: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现代民俗旅游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必经途径.神话传说与旅游的结合,是云南旅游下一步的挑战.就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作用,吸引力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探索. 一.引言 人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求知欲,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去旅游.去那充满神话与传说的地方旅游. ...

  • 汉字与两性文化
  • 汉字与两性文化 [摘要] 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汉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将着重讨论两性文化中"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的家庭伦理观念,男女专称.男女谦称的两性称谓和体现男女人体之美和精 ...

  • 返景入深林:女性社会性别的多元建构
  • [摘要]  性别研究是当代人类学最具开创性与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性别建构反映了不同文化体系对两性分工与社会地位的规范,由此衍生的性别隐喻则体现了不同文化实践与建构的差别.摩梭人对女性性别的多元建构为我们研究女性性别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难得的个案.本文从空间分类.语言建构.亲属制度.宗教信仰.人观象征 ...

  •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 作者:熊坤新 世界民族 1998年08期 自人类社会出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民族"这一历史现象的观察.思索和探讨,因为人们意识到,要想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民族,就必须对什么是民族作出合理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之前,尽管人们对民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