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一课一练答卷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黄发垂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芳草鲜美..( ) 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 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 .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C .处处志.之(志:记住) D .寻.病终(寻:不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不复出焉. 雕栏相望焉. D .乃.不知有汉 蒙乃.始就学 10.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

D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

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3.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

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

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

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17.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8.《桃花源记》中共设置了几个悬念,有什么作用?

一、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 5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 一“搔”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

7.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

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答: A .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 .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 C .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 .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对《望岳》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 .“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 .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3.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

4.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 5.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据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二、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6 - 11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 .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

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 .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

8.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 9.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11.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家残破( );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 )。 忧围伤时、念家悲己。 三、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完成12 - 15题。 1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 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 ) 13.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写捉人的差吏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 .第②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 .③④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 .③④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4.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15.“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应役。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 - 17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 17.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黄发垂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芳草鲜美..( ) 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 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 .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C .处处志.之(志:记住) D .寻.病终(寻:不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不复出焉. 雕栏相望焉. D .乃.不知有汉 蒙乃.始就学 10.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

D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

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3.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

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

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

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17.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8.《桃花源记》中共设置了几个悬念,有什么作用?

一、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 5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 一“搔”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

7.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

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答: A .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 .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 C .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 .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对《望岳》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 .“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 .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3.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

4.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 5.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据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二、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6 - 11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 .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

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 .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

8.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 9.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11.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家残破( );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 )。 忧围伤时、念家悲己。 三、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完成12 - 15题。 1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 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 ) 13.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写捉人的差吏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 .第②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 .③④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 .③④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4.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15.“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应役。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 - 17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 17.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内容

  • 凉风有信之樱珠含桃
  •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樱桃,又名含桃,在艳阳天即可张开,非艳阳天合拢,果实可食用,且具有益脾.美容养颜之功效.樱桃果实成熟时颜色鲜红,红如玛瑙,黄如凝脂,经常被名家大师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 樱桃花,和樱花又有所不同,樱花属李科,而樱桃属樱科乔木. 樱花不结果实,而樱桃花结果既为樱桃, ...

  • 2016年广州市增城区一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 增城区2016年初中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把答卷上选择题答题区中 ...

  • 歌尽桃花扇底风
  • 文人领风骚,责任须担当. 文人的责任不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责任文化研究专家唐渊认为,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 ...

  • 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复习与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复习与鉴赏 上海市杨园中学:黄皓 开课班级:初三(1)班教学目标:一.复习并鉴赏部分课内外古典文学知识.二.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广闻博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准备:做好多媒体幻灯片.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 ...

  • 2014菏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14年山东省菏泽市语文中考试题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三大题,25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用黑色.蓝色水笔或钢笔答卷,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古诗文(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 补写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4分) 故 ...

  • 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发言稿
  • 同学们: 阳春三月,春寒料峭,憧憬六月,激情满怀.离中考决战仅有不到100天的时间了,90多天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已经到了一决高下的关键时刻.同学们,再有90多天,你们将永远离开你们的母校.从你三年前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你们的名字,你们的命运已经和你们的母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你的母校,你的老师将因 ...

  • 最新经典的毕业赠言
  • 事业成于坚韧,毁于急躁.在沙漠中,匆忙的旅人往往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朝晖不会落进昏睡者的瞳仁.追求美,才能得到美!--愿我们永远做一个醒着的追求者. 前程是天上的云霞,人生是海里的浪花,趁着这金子般的时代,发出耀眼的光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quo ...

  •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下)(1.2.3)课
  • 2013 至 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查分析 2014 年 2 月 16 日 优 秀 总 人 总分 数 51 平 均 分 4774.98 85.93 人 数 40 79.8 % 人 数 51 100 % 人 数 无 无 % 及 格 分析人:尚艳萍 30 分以下 本次语文试卷满分为 100 分.共 ...

  • 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四
  • 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四 说明: 1.全卷共6页,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心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按要求填写在答卷密封线左边的空格内.(是 否填写答卷右上角的座位号,请按考场要求做) 3.答题要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要求答在答卷上,但不能用铅笔或红笔.答案写在试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