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形成性评价

(一)内涵阐释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文(M. Scriven)提出来的,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后被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 S. B1oom)引进教学领域,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1]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这个词初始是用于区分以下两种评价的:一是由教师在课堂内部操作的持续终结性评价(Continuous Summative Assessment),一是由外部考试开发人员完成的终结性评价。这种由教师作出的持续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最初被称作“形成性评价”,是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信息,尽管它只是相对简单的反馈。这种评价曾经也被称作“弱形成性评价”(Weak Formative Assessment)。[2]因而,从起源上看,形成性评价源于总结性评价,又是针对总结性评价而言的,这是探究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关系的关键所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因其独有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所接受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

形成性评价最突出的特征是反馈。从斯克里文和布卢姆两人对形成性评价所下的定义来看,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等形式提供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和存在困难的地方,从而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改进学习方法,更加努力达到目标。

能够提供反馈信息的必然是已经取得的结果或成绩,这一结果或成绩可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即平时所取得的,也可以是学期末通过所谓的总结性评价所取得的。而结果又带有归纳和总结的性质,因而形成生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过程,它还关注甚至包括结果(总结性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

(二)理论基础

关于教育评价方法,存在硬评价与软评价(hard evaluation & soft evaluation )的争论。硬评价是运用客观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的评价,软评价是以主观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分别是两种评价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背后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方法论: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属于软评价,所对应的是人文化评价方法论,这一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如下:

1. 德国的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流派,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这个学派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秩序。“社会秩序”是弗莱堡学派的核心观念,来源于康德发展起来的政治伦理学说,这一观念高度推崇个人自由,又致力于建立一种法制国家,以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尽可能不受别人侵犯,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在哲学上,弗莱堡学派推崇的也是从古希腊以来就有的个人主义,他们主张,一切价值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人就是终极的价值目标;社会就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一切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把任何人看做是仅仅为别人谋幸福的手段。

2. 解释学。狄尔泰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他仿效为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把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从而使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解释学强调理解与解释,它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对方法论、对理解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对不同形式的解释的范围和假定等的哲学“反思”。

3.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相对应地,学习也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从对弗莱堡学派、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简要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从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转向对人本身的重视以及对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把人从过度科学化的阴影中提升出来,它们还从与实证主义决裂的思想出发,努力寻求适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方法,如理解和解释的方法、主动建构等。

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评价的思想和理想,强调评价对人精神的提升以及引导人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评价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评价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理解生命,追求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纳评价结果。但这更多是一种教育评价中的理想态度和追求,理想需要付诸行动,而这种行动对评价者个体依赖性较大,主观性强,易受干扰,操作性有待提高。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形成性评价

(一)内涵阐释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文(M. Scriven)提出来的,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后被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 S. B1oom)引进教学领域,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1]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这个词初始是用于区分以下两种评价的:一是由教师在课堂内部操作的持续终结性评价(Continuous Summative Assessment),一是由外部考试开发人员完成的终结性评价。这种由教师作出的持续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最初被称作“形成性评价”,是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信息,尽管它只是相对简单的反馈。这种评价曾经也被称作“弱形成性评价”(Weak Formative Assessment)。[2]因而,从起源上看,形成性评价源于总结性评价,又是针对总结性评价而言的,这是探究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关系的关键所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因其独有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所接受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

形成性评价最突出的特征是反馈。从斯克里文和布卢姆两人对形成性评价所下的定义来看,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等形式提供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和存在困难的地方,从而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改进学习方法,更加努力达到目标。

能够提供反馈信息的必然是已经取得的结果或成绩,这一结果或成绩可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即平时所取得的,也可以是学期末通过所谓的总结性评价所取得的。而结果又带有归纳和总结的性质,因而形成生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过程,它还关注甚至包括结果(总结性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

(二)理论基础

关于教育评价方法,存在硬评价与软评价(hard evaluation & soft evaluation )的争论。硬评价是运用客观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的评价,软评价是以主观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分别是两种评价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背后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方法论: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属于软评价,所对应的是人文化评价方法论,这一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如下:

1. 德国的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流派,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这个学派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秩序。“社会秩序”是弗莱堡学派的核心观念,来源于康德发展起来的政治伦理学说,这一观念高度推崇个人自由,又致力于建立一种法制国家,以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尽可能不受别人侵犯,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在哲学上,弗莱堡学派推崇的也是从古希腊以来就有的个人主义,他们主张,一切价值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人就是终极的价值目标;社会就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一切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把任何人看做是仅仅为别人谋幸福的手段。

2. 解释学。狄尔泰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他仿效为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把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从而使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解释学强调理解与解释,它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对方法论、对理解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对不同形式的解释的范围和假定等的哲学“反思”。

3.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相对应地,学习也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从对弗莱堡学派、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简要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从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转向对人本身的重视以及对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把人从过度科学化的阴影中提升出来,它们还从与实证主义决裂的思想出发,努力寻求适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方法,如理解和解释的方法、主动建构等。

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评价的思想和理想,强调评价对人精神的提升以及引导人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评价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评价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理解生命,追求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纳评价结果。但这更多是一种教育评价中的理想态度和追求,理想需要付诸行动,而这种行动对评价者个体依赖性较大,主观性强,易受干扰,操作性有待提高。


相关内容

  • 形成性评价_概念_原则_策略及案例_骆北刚
  • 第32卷第4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2月20日 Dec.202012 Vol.32No.4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2.04.015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形成性评价:概念.原则.策略及案例 骆北刚 ( ...

  •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形成性评价研究分析
  • 摘 要: 形成性评价近年来研究论文越来越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作者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研究现状 期刊论文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

  • 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文献简述
  • 摘 要: 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我国形成性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现状.我国高校课程考评中已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权重,在内容类型上主要可分为考勤.文本作业.能力实践.随堂测验等类别:而在形成性的评价方法上,引用数学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评价管理.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 ...

  • 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与方法
  •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的教师片面的认为考试就是评价的全部,这对于学生的全部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新 ...

  •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 厂中学教学-J教海泛舟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口朱荷秀廖春香 摘要:本文在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的理念 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尝试分析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师生互评,以及建立学生英语写作档案等多种评价手段在高中英语写 ...

  • 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 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余静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 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就势必要打破原有的评价格局.在评价操作中要考虑到简便易行,不要过多加重师生 ...

  • 小学英语形成性评价课题研究方案
  • 小学英语形成性评价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科学和有效的评价,是激发初学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培养学生交际习惯的重要途径.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 ...

  • 如何实施形成性评价
  • 如何实施形成性评价 摘要: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激发和巩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评价.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 ...

  • 走向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 走向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1年11月4日--11月6日,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来自美.法.德.日.韩等国的知名教育评价专家,以及国内学者.校长.一线教师共170余人参与会议.会议分为圆桌会议和大会讨论两个部分,议题聚焦于微观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