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要做些啥

幼小衔接家长要做些啥 作者: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幼小衔接”、“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把学习的每个阶段比作一个台阶,每年的暑假期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要面临“上台阶”的任务。如何顺利完成不同学习阶段的过渡?孩子们有哪些困惑?家长能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完成过渡?服务于有这些疑问的家长、学生,就是成长阶梯系列报道推出的初衷。

衔接什么?

家长和孩子的担忧不一样

市民王芬芳计划让女儿小琳今年下半年读一年级。今年年初,王芬芳就着手实施“女儿入学储备计划”:让女儿每天学习五个汉字,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绘画班和舞蹈班,还有一堆数学、拼音方面的学习任务。虽然已快马加鞭地将女儿赶上求学轨道,她还是担心女儿读小学会跟不上班、拔不了尖。

王芬芳的担忧不是个例。一项针对幼儿园大班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55.3%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学时表现优秀,成绩位列班级前列;43.3%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在中等偏上;70.7%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存在焦虑情绪。

“别个的细伢子都在上这样那样的课,不让自己的崽去学,生怕耽误了他,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家长向记者道出了很多家长的想法。在砂子塘小白鸽幼儿园园长陈王容看来,家长的这种普遍想法是他们对孩子前程焦虑情绪的一种渲泄,本质上反映了家长们的一个认知盲区: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惶恐的,什么是小学老师需要家长协助的、指导的。

那么,准小学生们想像的小学生活是怎样的呢?请看小朋友们的想法:“我哥哥说,小学的老师很„凶‟,不像幼儿园的老师一样什么事都帮你做”;“读小学,就是有好多的同学,我又会有好多新朋友了”;“上小学,拉了屎谁帮我擦屁屁啊”……

记者与小学老师聊天时,他们也罗列了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上课时不管是同学讲还是老师讲,小朋友都要插嘴;有时候正上着课,突然有同学站起来,扒下裤子对着墙角就撒尿;“慢慢吞吞先生”和“丢三落四小姐”常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从老师和孩子反映的情况来看,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间,他们的内心情感、上学愿望、学习兴趣和自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着力帮助孩子进行调整的,而“幼小衔接”接的正是这些内容。

怎样接衔?

小学里听堂课帮孩子找感觉

记者从砂子塘小白鸽幼儿园、市政府机关三幼儿园等幼儿园了解到,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进程,在孩子进入大班下学期后,园方要着力于减缓幼小衔接坡度方面的工作,例如延长课时锻炼孩子们的坐性,要求孩子整理个人事务增强他们做小学生的意识,加强大班小朋友听说阅读方面能力的培养等等。

上周,小白鸽幼儿园的50多名孩子前往砂子塘小学探营,感受他们即将面对的小学生活。在阅览室,20多个小朋友一人拿本书坐在位置上,罗莉老师掐表计时。她说这是在

练坐性,“从中班到大班,幼儿园把课时延长到30分钟,但小学一堂课是45分钟,15分钟的时间差对孩子的耐性是挑战。到图书馆看书是要让孩子的屁股能在凳子上钉得更久一些。”

孩子们还上了一堂时长45分钟的语文课。让他们知道了老师提问要举手回答,每个人有自己的座位和课桌,上课前要喊“老师好”,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与同学聊天等等。

陈王容告诉记者,组织孩子们参观小学校园的目的是加强他们对小学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让孩子们上一堂课,而不是旁听一堂课,是要看看孩子们是否坐得下来、学得下去、跟得上班,发现这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园方将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假期着重进行训练。

注意什么?

侧重于培养习惯和提高能力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们人生的起跑线,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解放日报》援引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项有关“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适应良好的只占26.1%,适应不良的占37.7%,适应一般的为36.2%。

那么,家长可从哪些方面帮助大班孩子在假期提高入学的适应性呢?

为小白鸽幼儿园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课的砂子塘小学罗菲菲老师给孩子们的评价是:“非常棒,完全达到上小学的要求。”她建议家长们,不妨在假期也带孩子们到他们将要入读的小学校园转转,了解厕所、花园、教室的位置,坐在课桌前感受一下上课的气氛,和孩子一起较长时间地同读一本书,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激发孩子们上学的欲望。

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高级教师周立新则建议,家长们应侧重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让孩子自己晚上收拾第二天上学要用的学习生活用品;着重引导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在假期侧重培养孩子看书、握笔、阅读等方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书面理解能力和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为小学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着力把孩子的弱势变成优势,也是家长在假期可以做的一项工作。”周立新建议,家长要培养孩子加强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培养小学新生的四个好习惯 作者:大众网--生活日报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专家建议,教师和家长做好以下四点:

一、起点降低,换位思考

一年级学生只有六七岁,年龄小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长辈宠爱有加。因此,在刚入学阶段,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设定目标起点要低,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踏踏实实、步步走好,才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

二、要求要细,一听就懂

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词语理解不够。为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习惯要求不要太空洞太笼统,要学生一听就懂。

三、训练要严,坚持不懈

提出要求后,如果不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等于是空话一句。而且训练要严格,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耐心。通过强化训练的行为,会使学生印象深刻,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四、勤于检查,勤于评价

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现循环往复的现象。所以,检查是督促学生长久做好一项事情的良方,所以教师和家长平时要勤于检查,而正确的评价无疑会促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上小学前做哪些准备 作者:东方金子塔

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食欲不振、害伯学习等现象,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生活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1。思想及学习上的准备:孩子在幼儿园里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学习”为主,突然由“动”转“静”,确实很难一下子适应。主要的是学习上的负担,要认、读汉语拼音,识字,背课文,学算术,有的孩子会感到没兴趣,负担重。

为了使孩子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首先家长应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情况,包括学习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校生活有一定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习生活,在家可适当减少活动、游戏的时间,先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些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以后,逐渐增加一些学习内容,如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以及简单词汇,每天做几道10以内的算

术题和简单的应用题,还可适当教孩子学习汉语拼音。这样从思想上、时间上、学习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小学后就不会感觉负担过重,每项学习任务都能轻松完成。

2。生活上的准备:入小学前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但入小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如在学校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上厕所等,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和逐步过渡也很重要。平时,每天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饭和穿脱衣裤,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在生活习惯上也要改变一下,让孩子按照学校的作息制度起床、睡眠和吃饭。还可以教会孩子认识钟点,使他建立时间概念,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至于迟到。

3。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美观、大方为主。有旧的就不必买新的,不要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追求。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许多孩子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出现“困难期”,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使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困难期。”

让人困惑的孩子成长规划 作者:广州日报大洋网

小宝宝生下来,心里好像一张白纸任人涂画,充满了所有的可能性。李先生的宝宝半岁了,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也让做爸爸的他感到不知所措:“我很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不约束他的想象力,可事实上总是难以如愿。比如说,给孩子规定起床、睡觉、吃饭的时间,或是今后引领他走向某一条道路,这些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家长而言,如何给孩子进行成长规划,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事情。

采访实录:是否要规划 家长分几派

顺其自然派:有一种类型的家长,是彻底的“自由”派。他们愿意给孩子最大的空间,让孩子自由生长,在他们眼中,野草是快乐的。在广州一家杂志社工作的Linda 去年生了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Linda 一直惯行着“顺其自然”的做法,就连给孩子吃奶、睡觉的时间也不加规范,一切“按需分配”。Linda 说:“我小时候父母就是个自由派,任由着我的性子,大学那几年我也没么考虑过以后的工作定位。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的宝宝也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自然‟一定可以教给孩子做人的智慧。我想,只要孩子以后做一个快乐、努力的人就够了。”

坚持规则派:谈到是否要给宝宝做成长规划,虞文英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不约束他的想象力,让孩子能想干嘛就干嘛。但是宝宝终有一天要走上社会,他能很自如地游走于社会上的一切潜规则和社交圈内吗?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成为父母期望的优秀人才吗?当别的小宝宝满身都是本领的时候,作为家长的都会同样急着把自己的宝宝也送到各种培训班去。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掌握更多的本领,做一个聪明、有礼貌、有教养的小孩子。”

焦虑控制派:“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适当规划的。”何绍贵说:“很多人认为吃饱穿暖最重要,给孩子一个没有压力的成长环境是最好的。我以前也这么觉得,

想着只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大了找个好工作就行。但从近年的经济危机看来,还是应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父母的,应该充满危机感,保持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小就拥有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兴趣选择上,孩子还小,难免三心二意,也容易半途而废,如果家长看准了,就应该适当引导他,不然孩子以后也会懊悔,说不定还会埋怨家长的。”

养育孩子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要付出很多辛苦。是否要帮助孩子做成长规划?是“顺其自然”还是“辅之导之”?广州睿航咨询心理导师黄京穗认为,实际上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地获得幸福的能力,并且对社会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地没有规划是难以做到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规划”。

规划要“相对自由”:专家认为:“孩子毕竟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不知道她以后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家长应该适度引导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帮助孩子逐渐找到自己未来的道路,而不再是迷茫。”因此,“自由”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幼儿园都是必要的。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重要。”专家谈到:“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人生伊始最大的财富,家长要学会保护。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父母不需要总是觉得不安全、不放心,这样有可能局限了孩子的想像与发挥能力。我们身边有多少喜欢涂抹的孩子被父母呵斥,最终和艺术家无缘?还有多少喜欢拆卸机械玩具的孩子被家长惩罚,让孩子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产生怀疑。社会现在需要创新型人才,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在自己划定的框框里成长,一旦离开了这些框框,孩子日后很难独立发展。”

尽量减少成人意愿:如何避免在规划中为孩子“大操大办”呢?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在考虑孩子的成长规划时尽量减少父母自己的意愿,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客观条件。“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添加了很多自身的意愿,以至于将孩子的成长路线早已严格地规划好。“家长可以因势利导,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给孩子,否则会让孩子依赖性太强。在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时,家长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需求,进而协助分析,给予补充意见。”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每个宝宝的成长计划都应该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据黄金早教中心专家介绍,孩子2岁前,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和安全感。2岁是孩子自我能力逐渐建立的时期,这时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自信心,不要打压孩子的自主行为。4岁至6岁可以开始观察和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进行培养。中山大学人力资源中心主任肖计划教授则表示:“孩子的成长规划需要科学的认知作为指南。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能力和兴趣。”此外,专家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比知识重要得多,家长最好还能够和孩子齐头并进,因为行动是最好的教育。”

控制派代表:神童丁俊晖之父

1993年,6岁的丁俊晖被发现打台球天赋。父亲丁文钧非常重视儿子对台球表现出来的天赋,1996年初,他毅然关掉商店,买了7张球桌开了一家台球室。每天,丁文钧都要抽出时间教儿子打球。后来他做出了一个遭众人异议的大胆决定:只让儿子上语文和数学课,其他时间全部用来练球。2001年,丁俊晖初一还未读完彻底辍学。后来丁俊晖一举扬名。

自由派代表:童话大王郑渊洁

郑渊洁不放心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儿子亚旗小学毕业后就让他退了学,郑渊洁自己在家教。郑亚旗16岁的时候,郑渊洁就给他打预防针:“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我就不管你了,而是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其实那时候郑亚旗已经开始赚钱了,2005年1月,郑亚旗办了一本《皮皮鲁画册》,任主编。

轻松提升宝宝的交际能力

作者:《年轻妈妈之友》

孩子和父母一样,也需要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平等地和各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技能,并在活动中认识和评价自己,这对他们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0~6岁宝宝的交际轨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交往的目的、特征、内容也有所不同。

5~12个月,宝宝可能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婴儿,甚至会伸手去摸摸、抱抱。这时的小婴儿这时并没有太多交往的需要,他只是对其他婴儿好奇而已。

1岁半左右,妈妈常发现他开始有了“交朋友”的举动,比如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尽管是各玩各的玩具,谁也不干扰谁,但他们还是愿意在一起而不愿意分开。当孩子再大一些能够用简单的语词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建立“友谊”了。

2岁左右,宝宝会告诉妈妈,他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

3~6岁宝宝,交往的动机单纯,注意力约15~20分钟。“获得快乐”是他们和同伴交往的主要目的。他们不在乎同伴是不是喜欢自己,不在乎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吃亏”,只要他们自己觉得高兴就可以。很多父母疑惑不解:“我们家宝宝总喜欢和邻居大孩子一起玩,那孩子老欺负他,可还是要跟着他!” 其实父母是“自扰”,小孩子愿意和大自己1~2岁的孩子玩。因为在和大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往往能体验到更多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乐趣,既然“很快乐”,偶尔吃点亏也是心甘情愿的。

温馨小提醒: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大孩子对小孩子做出有危险性、伤害性的事情就可以。

影响孩子交往品质的因素

孩子自身的社会技能会影响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品质。当孩子尝试和同伴交往的时候,其社会技能的表现类型可归为三类:

★尝试型:孩子试着和别人接触,使用一些让别人注意的手段,比如提出问题,诉说自己的事情,表达自己意见等。

★强制型:孩子强行和别人交往,如果同伴不答应,他可能会以骂人、打人等暴力方式对待同伴。

★逃避型:孩子害怕和别人接触,总躲避别人的注意。

尝试型的孩子一般比较受人欢迎,强制性的孩子是经常遭人拒绝的,逃避型的孩子则容易被人忽视。父母可通过观察,或者和孩子的老师交谈,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在幼儿园里,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赞同其他孩子的愿望,主动和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乐于帮助同伴。

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儿童通常是学习成绩好,能够听取其他孩子的意见,但又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

帮助孩子和同伴更好地交往

和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更快地掌握社会交往规则,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还有助于自我建构。对于那些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处境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的社交规则,能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例如,对于前文中提到的强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教他们学习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让宝宝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句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父母还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到一起共同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准备一些沙包,教孩子们做丢沙包的游戏,或者在家中举办小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尽管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能够获得机会和同伴交往,但父母还是不妨自己再创设一些活动,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父母应当重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人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温馨提醒:

父母如果尝试过多种方法,孩子仍不愿意与同伴交往,或者和同伴交往时总要发生磕碰,父母不妨带他去专业心理或教育人员处看看。如果经过判断,孩子并无精神与心理上的疾患,父母不妨随孩子天性。幼年时期的交往行为,不一定就是成年时期交往模式的预演,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孩子觉得快乐,觉得安全,觉得自在。

幼小衔接家长要做些啥 作者: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幼小衔接”、“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把学习的每个阶段比作一个台阶,每年的暑假期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要面临“上台阶”的任务。如何顺利完成不同学习阶段的过渡?孩子们有哪些困惑?家长能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完成过渡?服务于有这些疑问的家长、学生,就是成长阶梯系列报道推出的初衷。

衔接什么?

家长和孩子的担忧不一样

市民王芬芳计划让女儿小琳今年下半年读一年级。今年年初,王芬芳就着手实施“女儿入学储备计划”:让女儿每天学习五个汉字,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绘画班和舞蹈班,还有一堆数学、拼音方面的学习任务。虽然已快马加鞭地将女儿赶上求学轨道,她还是担心女儿读小学会跟不上班、拔不了尖。

王芬芳的担忧不是个例。一项针对幼儿园大班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55.3%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学时表现优秀,成绩位列班级前列;43.3%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在中等偏上;70.7%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存在焦虑情绪。

“别个的细伢子都在上这样那样的课,不让自己的崽去学,生怕耽误了他,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家长向记者道出了很多家长的想法。在砂子塘小白鸽幼儿园园长陈王容看来,家长的这种普遍想法是他们对孩子前程焦虑情绪的一种渲泄,本质上反映了家长们的一个认知盲区: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惶恐的,什么是小学老师需要家长协助的、指导的。

那么,准小学生们想像的小学生活是怎样的呢?请看小朋友们的想法:“我哥哥说,小学的老师很„凶‟,不像幼儿园的老师一样什么事都帮你做”;“读小学,就是有好多的同学,我又会有好多新朋友了”;“上小学,拉了屎谁帮我擦屁屁啊”……

记者与小学老师聊天时,他们也罗列了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上课时不管是同学讲还是老师讲,小朋友都要插嘴;有时候正上着课,突然有同学站起来,扒下裤子对着墙角就撒尿;“慢慢吞吞先生”和“丢三落四小姐”常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从老师和孩子反映的情况来看,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间,他们的内心情感、上学愿望、学习兴趣和自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着力帮助孩子进行调整的,而“幼小衔接”接的正是这些内容。

怎样接衔?

小学里听堂课帮孩子找感觉

记者从砂子塘小白鸽幼儿园、市政府机关三幼儿园等幼儿园了解到,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进程,在孩子进入大班下学期后,园方要着力于减缓幼小衔接坡度方面的工作,例如延长课时锻炼孩子们的坐性,要求孩子整理个人事务增强他们做小学生的意识,加强大班小朋友听说阅读方面能力的培养等等。

上周,小白鸽幼儿园的50多名孩子前往砂子塘小学探营,感受他们即将面对的小学生活。在阅览室,20多个小朋友一人拿本书坐在位置上,罗莉老师掐表计时。她说这是在

练坐性,“从中班到大班,幼儿园把课时延长到30分钟,但小学一堂课是45分钟,15分钟的时间差对孩子的耐性是挑战。到图书馆看书是要让孩子的屁股能在凳子上钉得更久一些。”

孩子们还上了一堂时长45分钟的语文课。让他们知道了老师提问要举手回答,每个人有自己的座位和课桌,上课前要喊“老师好”,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与同学聊天等等。

陈王容告诉记者,组织孩子们参观小学校园的目的是加强他们对小学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让孩子们上一堂课,而不是旁听一堂课,是要看看孩子们是否坐得下来、学得下去、跟得上班,发现这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园方将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假期着重进行训练。

注意什么?

侧重于培养习惯和提高能力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们人生的起跑线,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解放日报》援引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项有关“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适应良好的只占26.1%,适应不良的占37.7%,适应一般的为36.2%。

那么,家长可从哪些方面帮助大班孩子在假期提高入学的适应性呢?

为小白鸽幼儿园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课的砂子塘小学罗菲菲老师给孩子们的评价是:“非常棒,完全达到上小学的要求。”她建议家长们,不妨在假期也带孩子们到他们将要入读的小学校园转转,了解厕所、花园、教室的位置,坐在课桌前感受一下上课的气氛,和孩子一起较长时间地同读一本书,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激发孩子们上学的欲望。

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高级教师周立新则建议,家长们应侧重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让孩子自己晚上收拾第二天上学要用的学习生活用品;着重引导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在假期侧重培养孩子看书、握笔、阅读等方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书面理解能力和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为小学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着力把孩子的弱势变成优势,也是家长在假期可以做的一项工作。”周立新建议,家长要培养孩子加强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培养小学新生的四个好习惯 作者:大众网--生活日报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专家建议,教师和家长做好以下四点:

一、起点降低,换位思考

一年级学生只有六七岁,年龄小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长辈宠爱有加。因此,在刚入学阶段,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设定目标起点要低,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踏踏实实、步步走好,才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

二、要求要细,一听就懂

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词语理解不够。为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习惯要求不要太空洞太笼统,要学生一听就懂。

三、训练要严,坚持不懈

提出要求后,如果不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等于是空话一句。而且训练要严格,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耐心。通过强化训练的行为,会使学生印象深刻,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四、勤于检查,勤于评价

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现循环往复的现象。所以,检查是督促学生长久做好一项事情的良方,所以教师和家长平时要勤于检查,而正确的评价无疑会促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上小学前做哪些准备 作者:东方金子塔

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食欲不振、害伯学习等现象,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生活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1。思想及学习上的准备:孩子在幼儿园里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学习”为主,突然由“动”转“静”,确实很难一下子适应。主要的是学习上的负担,要认、读汉语拼音,识字,背课文,学算术,有的孩子会感到没兴趣,负担重。

为了使孩子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首先家长应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情况,包括学习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校生活有一定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习生活,在家可适当减少活动、游戏的时间,先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些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以后,逐渐增加一些学习内容,如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以及简单词汇,每天做几道10以内的算

术题和简单的应用题,还可适当教孩子学习汉语拼音。这样从思想上、时间上、学习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小学后就不会感觉负担过重,每项学习任务都能轻松完成。

2。生活上的准备:入小学前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但入小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如在学校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上厕所等,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和逐步过渡也很重要。平时,每天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饭和穿脱衣裤,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在生活习惯上也要改变一下,让孩子按照学校的作息制度起床、睡眠和吃饭。还可以教会孩子认识钟点,使他建立时间概念,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至于迟到。

3。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美观、大方为主。有旧的就不必买新的,不要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追求。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许多孩子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出现“困难期”,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使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困难期。”

让人困惑的孩子成长规划 作者:广州日报大洋网

小宝宝生下来,心里好像一张白纸任人涂画,充满了所有的可能性。李先生的宝宝半岁了,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也让做爸爸的他感到不知所措:“我很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不约束他的想象力,可事实上总是难以如愿。比如说,给孩子规定起床、睡觉、吃饭的时间,或是今后引领他走向某一条道路,这些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家长而言,如何给孩子进行成长规划,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事情。

采访实录:是否要规划 家长分几派

顺其自然派:有一种类型的家长,是彻底的“自由”派。他们愿意给孩子最大的空间,让孩子自由生长,在他们眼中,野草是快乐的。在广州一家杂志社工作的Linda 去年生了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Linda 一直惯行着“顺其自然”的做法,就连给孩子吃奶、睡觉的时间也不加规范,一切“按需分配”。Linda 说:“我小时候父母就是个自由派,任由着我的性子,大学那几年我也没么考虑过以后的工作定位。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的宝宝也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自然‟一定可以教给孩子做人的智慧。我想,只要孩子以后做一个快乐、努力的人就够了。”

坚持规则派:谈到是否要给宝宝做成长规划,虞文英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不约束他的想象力,让孩子能想干嘛就干嘛。但是宝宝终有一天要走上社会,他能很自如地游走于社会上的一切潜规则和社交圈内吗?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成为父母期望的优秀人才吗?当别的小宝宝满身都是本领的时候,作为家长的都会同样急着把自己的宝宝也送到各种培训班去。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掌握更多的本领,做一个聪明、有礼貌、有教养的小孩子。”

焦虑控制派:“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适当规划的。”何绍贵说:“很多人认为吃饱穿暖最重要,给孩子一个没有压力的成长环境是最好的。我以前也这么觉得,

想着只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大了找个好工作就行。但从近年的经济危机看来,还是应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父母的,应该充满危机感,保持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小就拥有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兴趣选择上,孩子还小,难免三心二意,也容易半途而废,如果家长看准了,就应该适当引导他,不然孩子以后也会懊悔,说不定还会埋怨家长的。”

养育孩子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要付出很多辛苦。是否要帮助孩子做成长规划?是“顺其自然”还是“辅之导之”?广州睿航咨询心理导师黄京穗认为,实际上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地获得幸福的能力,并且对社会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地没有规划是难以做到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规划”。

规划要“相对自由”:专家认为:“孩子毕竟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不知道她以后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家长应该适度引导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帮助孩子逐渐找到自己未来的道路,而不再是迷茫。”因此,“自由”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幼儿园都是必要的。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重要。”专家谈到:“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人生伊始最大的财富,家长要学会保护。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父母不需要总是觉得不安全、不放心,这样有可能局限了孩子的想像与发挥能力。我们身边有多少喜欢涂抹的孩子被父母呵斥,最终和艺术家无缘?还有多少喜欢拆卸机械玩具的孩子被家长惩罚,让孩子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产生怀疑。社会现在需要创新型人才,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在自己划定的框框里成长,一旦离开了这些框框,孩子日后很难独立发展。”

尽量减少成人意愿:如何避免在规划中为孩子“大操大办”呢?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在考虑孩子的成长规划时尽量减少父母自己的意愿,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客观条件。“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添加了很多自身的意愿,以至于将孩子的成长路线早已严格地规划好。“家长可以因势利导,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给孩子,否则会让孩子依赖性太强。在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时,家长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需求,进而协助分析,给予补充意见。”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每个宝宝的成长计划都应该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据黄金早教中心专家介绍,孩子2岁前,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和安全感。2岁是孩子自我能力逐渐建立的时期,这时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自信心,不要打压孩子的自主行为。4岁至6岁可以开始观察和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进行培养。中山大学人力资源中心主任肖计划教授则表示:“孩子的成长规划需要科学的认知作为指南。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能力和兴趣。”此外,专家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比知识重要得多,家长最好还能够和孩子齐头并进,因为行动是最好的教育。”

控制派代表:神童丁俊晖之父

1993年,6岁的丁俊晖被发现打台球天赋。父亲丁文钧非常重视儿子对台球表现出来的天赋,1996年初,他毅然关掉商店,买了7张球桌开了一家台球室。每天,丁文钧都要抽出时间教儿子打球。后来他做出了一个遭众人异议的大胆决定:只让儿子上语文和数学课,其他时间全部用来练球。2001年,丁俊晖初一还未读完彻底辍学。后来丁俊晖一举扬名。

自由派代表:童话大王郑渊洁

郑渊洁不放心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儿子亚旗小学毕业后就让他退了学,郑渊洁自己在家教。郑亚旗16岁的时候,郑渊洁就给他打预防针:“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我就不管你了,而是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其实那时候郑亚旗已经开始赚钱了,2005年1月,郑亚旗办了一本《皮皮鲁画册》,任主编。

轻松提升宝宝的交际能力

作者:《年轻妈妈之友》

孩子和父母一样,也需要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平等地和各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技能,并在活动中认识和评价自己,这对他们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0~6岁宝宝的交际轨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交往的目的、特征、内容也有所不同。

5~12个月,宝宝可能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婴儿,甚至会伸手去摸摸、抱抱。这时的小婴儿这时并没有太多交往的需要,他只是对其他婴儿好奇而已。

1岁半左右,妈妈常发现他开始有了“交朋友”的举动,比如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尽管是各玩各的玩具,谁也不干扰谁,但他们还是愿意在一起而不愿意分开。当孩子再大一些能够用简单的语词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建立“友谊”了。

2岁左右,宝宝会告诉妈妈,他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

3~6岁宝宝,交往的动机单纯,注意力约15~20分钟。“获得快乐”是他们和同伴交往的主要目的。他们不在乎同伴是不是喜欢自己,不在乎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吃亏”,只要他们自己觉得高兴就可以。很多父母疑惑不解:“我们家宝宝总喜欢和邻居大孩子一起玩,那孩子老欺负他,可还是要跟着他!” 其实父母是“自扰”,小孩子愿意和大自己1~2岁的孩子玩。因为在和大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往往能体验到更多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乐趣,既然“很快乐”,偶尔吃点亏也是心甘情愿的。

温馨小提醒: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大孩子对小孩子做出有危险性、伤害性的事情就可以。

影响孩子交往品质的因素

孩子自身的社会技能会影响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品质。当孩子尝试和同伴交往的时候,其社会技能的表现类型可归为三类:

★尝试型:孩子试着和别人接触,使用一些让别人注意的手段,比如提出问题,诉说自己的事情,表达自己意见等。

★强制型:孩子强行和别人交往,如果同伴不答应,他可能会以骂人、打人等暴力方式对待同伴。

★逃避型:孩子害怕和别人接触,总躲避别人的注意。

尝试型的孩子一般比较受人欢迎,强制性的孩子是经常遭人拒绝的,逃避型的孩子则容易被人忽视。父母可通过观察,或者和孩子的老师交谈,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在幼儿园里,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赞同其他孩子的愿望,主动和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乐于帮助同伴。

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儿童通常是学习成绩好,能够听取其他孩子的意见,但又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

帮助孩子和同伴更好地交往

和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更快地掌握社会交往规则,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还有助于自我建构。对于那些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处境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的社交规则,能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例如,对于前文中提到的强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教他们学习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让宝宝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句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父母还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到一起共同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准备一些沙包,教孩子们做丢沙包的游戏,或者在家中举办小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尽管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能够获得机会和同伴交往,但父母还是不妨自己再创设一些活动,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父母应当重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人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温馨提醒:

父母如果尝试过多种方法,孩子仍不愿意与同伴交往,或者和同伴交往时总要发生磕碰,父母不妨带他去专业心理或教育人员处看看。如果经过判断,孩子并无精神与心理上的疾患,父母不妨随孩子天性。幼年时期的交往行为,不一定就是成年时期交往模式的预演,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孩子觉得快乐,觉得安全,觉得自在。


相关内容

  •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1]
  •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否则,会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幼小 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 ...

  • 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的举措
  • 作者简介:王彤,女,生于1984年12月15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小学一级教师,现任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新秀,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并获奖,参与两项课题<班级文化建设>.<依理识字提高课堂有效性>研究.联系电话[1**********],邮箱:26 ...

  • 光幼儿园幼小衔接方案
  • 光幼儿园幼小衔接方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为了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结合本园的实际, 制 定阎村镇中心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 <指南>精神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 身心发展 ...

  •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 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接中的情况,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这个阶段既存在着连续性,又有它的独立性.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小学化.高水平教师的匮乏.观念的陈旧.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严重的影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通 ...

  • 幼小衔接问题论文
  • 幼小衔接问题论文 [摘要] 所想要解决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努力,首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 研究意义 现状分析 现存问题 解决策略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 ...

  • 大班幼小衔接计划
  • 大班幼小衔接计划 幼儿升入大班,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升入小学,怎样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搞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学习阶段的教育重点. 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重探索能 ...

  • 杭州幼小衔接七大城区最好的幼升小衔接班
  • 杭州幼小衔接 七大城区最好的幼升小衔接班 "赢在起跑线上"是每一位家长都想要实现的愿望,但是愿望总是美好现实是针对孩子如何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就变得难上加难了,现在不要看全国市场光是看杭州市场针对幼小衔接的培训机构就多不胜数,毫无疑问有极多的一部分机构是为了赚钱而成立的,而在小孩子 ...

  • 幼小衔接研究计划
  • 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含义 国内的研究现状 幼小衔接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中一直也没有一个很确定的涵义,国外研究对"衔接"这一概念大多数都认为这是一个动态性.系统性的概念,研究者们认为衔接的问题产生于场所的转换或者角色的转换或者二者兼有.有了衔接的概念对于幼 ...

  • 分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策略
  • 探索篇·教学研究 分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策略 石志芳 (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中心幼儿园) 摘 要:对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不断地完善和 优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整体衔接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教育:衔接: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 ...

  • 怎样在新[纲要]的引领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 怎样在新<纲要>的引领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在近几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发现幼小衔接的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且在一线工作很多年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多数家长在孩子很小时,比如小班.中班时选择在公立幼儿园上,刚刚说要升入大班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的幼儿园或学前班.经过与家长沟通,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