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政党发展的重要作用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政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中,有一场运动不得不知道所有共产党人铭记,那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存在的其他政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里,我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来浅谈一下它对中国政党发展的 重要作用。

我认为产生“五四”运动的社会文化土壤有主要两个方面,其一是从晚清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其中开始以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林纾等人的影响为大,然后陈独秀、胡适等发挥了更大的社会启智作用。其二是北伐战争前,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强权而不能完全专制,从而给予更勇敢的思想者以一定自由展示的空间。因之,蔡元培主政北大时,中国思想文化空前活跃。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潮全面登陆中国。蔡元培本人并不在思想文化上有太多的建树,但他着力培育伟大的思想者,并努力保护他们。这使得“五四”前后中国有了一场深刻思想文化的启蒙。

“五四”的综合表现是在启蒙,令中国在社会思潮、政治生活、文化生态、经济构建及科学技术各方面产生了新气象,但最生动的表象是学生运动。学生运动因1919年巴黎和会等有辱中国的“协议”而激发了中国学生的街头抗争。通过这场学生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尽失民心。

其时,与军阀集团相对立的主要是国民党。同时通过“五四”运动,一个新的政党即共产党产生并成长起来。由于军阀集团的势力仍很强大,“五四”之后这个集团仍然要基本无效统治中国一段时间。在国民党还很弱势之时,在孙中山等力争之下,国共两党合作对抗军阀集团。

“五四”中的青年,有很多不同的派别,以北大三个社团为代表。一是新潮社,一是国民社,一是国故社,三个社团分别有《新潮》、《国民》、《国故》杂志。若按左中右划分,新潮是陈独秀、胡适的《新青年》最一致,为当时的左派,国故是新潮的“敌人”,为右派,国民在两派中和稀泥,为中间派。新潮的成员主要有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杨振声、徐彦之、康白情、俞平伯等人;国民主要有易克嶷、段锡朋、许德珩、周长宪、孟寿椿等人;国故主要有刘师培、黄侃、陈汉章、马叙伦、康宝忠、吴梅、黄节、张煊、薛祥绥、俞士镇、许本裕等人。除这三大派之外,其实还有一重要派别即沉默派或不问时事派。不过,随着时势的变化,他们中很多人也渐渐不再沉默。

在“五四”中,三派青年大多参加了反军阀集团的街头运动,但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新潮派和国民派。“五四”运动的发起与鼓动主要是新潮派干的,其中以罗家伦、傅斯年贡献最大。罗家伦是“五四”的总指挥,傅斯年是现场总指挥。随着运动的进一步扩展,国民派唱起了后续运动的主角,段锡朋实质取代罗家伦、傅斯年成为领导者。此后,国民派中很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国民派与共产党形成了很重要的渊源关系。国故派在学生运动中是低调的,也由于他们的思想被激进思想持续打压,让他们纷纷远离社会变革。有些人真躲进故纸堆里去了。不过,他们后来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起了不小的作用。

“五四”之后,表现突出的学生领袖纷纷出国留学。这些留学者在接受西式教育后,又主要分化为两派,一派亲国民党,一派倾向于共产党。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文化人物。像段锡朋,曾是反共反得非常厉害的人物。从学生方面看,“五四”最初的发起者和领袖者之一,只有许德珩等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但在五四后续活动中成名的张国涛、瞿秋白、周恩来、陈潭秋、于方舟等成为重要的共产党领袖。其中张国涛在红军长征中因“路线”问题最后兵败,“叛变革命”,转向国民党。瞿秋白则在长征前犯了“路线”错误,但他没有放弃共产主义信仰,长征期间留守南方结果落在国民党手中被杀害。史

载瞿秋白被杀前,国民党费尽心机要他“投降”。所谓“投降”也不过要他转变态度,不再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瞿秋白不肯转变态度,宁死不屈。

总的说来,国民党得到了“五四”早期的青年,这些人若傅斯年、罗家伦等,在中国文化史上颇有建树。不过“五四”后期青年,则转向共产党,并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到了抗战前期,国民党因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已失去很多民心。抗战胜利时,国民党一时重拾民心,但随之而来的内战,短暂的高支持率快速得而复失。傅斯年这种拥蒋派,也对时局批评激烈。1943年行政院长孔祥熙腐败案曝光,傅斯年成为揭丑最激烈的人之一。蒋介石考虑的是孔祥熙腐败案对社会的其他影响,请傅斯年吃饭,想令其不要讲那么多,但傅斯年不为所动。1945年他与清流终于将孔祥熙赶下台。其后,宋子文接任行政院长,傅斯年认为宋也是大贪官(现在史料表明,宋子文可能是被冤枉的,实际情况是蒋介石并不真心欣赏宋子文),结果宋子文也当不成行政院长了。

1949年后台湾海峡把中国分成两个部分。在大陆这边,“五四”精神对社会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大,部分“五四”历史被一些人曲写了,结果“五四”中激进的部分被过分放大,到文革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台湾,国民党把“五四”看成了自己的伤痛,一度社会禁谈“五四”,似乎“五四”运动没有存在过。蒋介石极力推崇“国学”,不惜用高压政策令台湾社会“复古”。台湾并未真正复古,但蒋介石的修正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令台湾社会的过度激进土壤变得有限。国民党在李登辉当年放水之下,将政权移交给激进且与台独的联姻的民进党手足。民进党执政8年,把台湾政治一度闹得很生猛,“乱相丛生”,可8年后政权仍然乖乖交还到相对稳健的国民党手中。在“五四”运动90年之际,台湾也召开“五四”学术研讨会,“总统”马英九以“胡适崇拜者”身份参加会议,引人瞩目。

极有意思的大陆这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终于可以重新反思“五四”了。其实“五四”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民主、科学寻回社会理性与合理的东西。“五四”中的一些不恰当的激进不过是历史的演义,并非社会长治久安的生态。现在大陆这边纪念“五国”更强调爱国主义,避免过多地谈及民主、自由,有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民主、自由不但是“五国”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走向理性的重要法宝。其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同样与“五四”的“赛先生”和“德先生”密切相关,只不过语言表述上产生了某些变化罢了。

“五四”说到底,最后归结于三个特殊的人物,即陈独秀、胡适、鲁迅。陈独秀是中共的第一任总书记,但更是一位书生。1929年被开除出党后,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他到1932年才被国民党逮捕,直到1937年才被释放。蒋介石未像处置瞿秋白一样将他杀害。可1938年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令他很伤心。尽管如此,陈独秀仍然在晚年坚持他的共产主义理想。有意思的陈独秀晚年在重庆江津生活得很苦,蒋介石甚至还想资助他,但被他拒绝。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社会起了爆炸性影响。但在“五四”高潮之后,他不赞成太激进的东西,又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甚至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事实对国故派予以肯定。他没有放弃“文学改良”,但主张更理性地看待社会。胡适一生比较有智慧,活得也颇滋润。既做了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又在国民党政府做了高官。他治学、做人的成功和对社会大势的判断正确,令他声誉日隆,日久弥新。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抗战前期,国家危难,有人主张将大学生送进战场“保家卫国”,胡适却建议仍按常规办大学,战争总会结束,建设人才国家更需要。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尽管抗战各方面资源短缺,政府却倾力将“沦陷区”的清华、北大等高校迁到昆明组建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此举令中国大学教育未因抗战中断。相反,后来大陆疯狂的文革却令大学教育实质荒废了很多年。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杂文和小说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力。不过,鲁迅的历史贡献比起陈独秀、胡适要差一载。鲁迅的特点是有些偏激,能迎合

青年的浮躁趣味。大陆这边一度因政治原因,无法高度肯定陈独秀、胡适的历史贡献,就把鲁迅找出来无限拔高,神化之。这样,鲁迅就以有些虚幻的形象来虚构“五四”。鲁迅写过一些小说,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小说写得不错,但远比不上后来成名的沈从文。翻译小说则基本文笔很差。他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写了一大批讽刺性很强的杂文。有些讽刺语言特别犀利,很有趣味。可鲁迅的杂文时代局限性太强,部分涉及个人恩怨。他的杂文拿到今天来读,很多年轻人根本读不进去,因为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没有办法体会。还有就是鲁迅的杂文时用拗口的曲笔,破坏了文章的美感。鲁迅做过多年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官员,又兼任过一些大学的教授。他是他那个时代的名流,但对社会的实质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时间确实能对历史做相对准确的裁决。重新审视“五四”,陈独秀、胡适的历史地位会得到更多的肯定,而鲁迅则回到他应有的位置。抛开其他因素,把陈独秀、胡适、鲁迅留下的文章单纯从文本的体验来阅读,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真实的东西。

“五四”一晃90年了。用一些新的角度考察曾从“五四”中收益良多的中国两大党派发展的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我以为“五四”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提出了中国社会的老大难问题,但如何解决,考验着国民的智慧。经过90年风雨,国共两党也可以放下曾经的恩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携手起来重新认识“五四”。9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有些事仍如“五四”前一般混沌,这是我们今天最为心焦之处。然心焦之情最好不要变成新一轮过于激进的思潮。否则,社会再被撕裂,国家整体上就可能偏离理性,走向误区。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思想浅薄,学识狭隘,还请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政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中,有一场运动不得不知道所有共产党人铭记,那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存在的其他政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里,我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来浅谈一下它对中国政党发展的 重要作用。

我认为产生“五四”运动的社会文化土壤有主要两个方面,其一是从晚清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其中开始以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林纾等人的影响为大,然后陈独秀、胡适等发挥了更大的社会启智作用。其二是北伐战争前,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强权而不能完全专制,从而给予更勇敢的思想者以一定自由展示的空间。因之,蔡元培主政北大时,中国思想文化空前活跃。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潮全面登陆中国。蔡元培本人并不在思想文化上有太多的建树,但他着力培育伟大的思想者,并努力保护他们。这使得“五四”前后中国有了一场深刻思想文化的启蒙。

“五四”的综合表现是在启蒙,令中国在社会思潮、政治生活、文化生态、经济构建及科学技术各方面产生了新气象,但最生动的表象是学生运动。学生运动因1919年巴黎和会等有辱中国的“协议”而激发了中国学生的街头抗争。通过这场学生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尽失民心。

其时,与军阀集团相对立的主要是国民党。同时通过“五四”运动,一个新的政党即共产党产生并成长起来。由于军阀集团的势力仍很强大,“五四”之后这个集团仍然要基本无效统治中国一段时间。在国民党还很弱势之时,在孙中山等力争之下,国共两党合作对抗军阀集团。

“五四”中的青年,有很多不同的派别,以北大三个社团为代表。一是新潮社,一是国民社,一是国故社,三个社团分别有《新潮》、《国民》、《国故》杂志。若按左中右划分,新潮是陈独秀、胡适的《新青年》最一致,为当时的左派,国故是新潮的“敌人”,为右派,国民在两派中和稀泥,为中间派。新潮的成员主要有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杨振声、徐彦之、康白情、俞平伯等人;国民主要有易克嶷、段锡朋、许德珩、周长宪、孟寿椿等人;国故主要有刘师培、黄侃、陈汉章、马叙伦、康宝忠、吴梅、黄节、张煊、薛祥绥、俞士镇、许本裕等人。除这三大派之外,其实还有一重要派别即沉默派或不问时事派。不过,随着时势的变化,他们中很多人也渐渐不再沉默。

在“五四”中,三派青年大多参加了反军阀集团的街头运动,但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新潮派和国民派。“五四”运动的发起与鼓动主要是新潮派干的,其中以罗家伦、傅斯年贡献最大。罗家伦是“五四”的总指挥,傅斯年是现场总指挥。随着运动的进一步扩展,国民派唱起了后续运动的主角,段锡朋实质取代罗家伦、傅斯年成为领导者。此后,国民派中很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国民派与共产党形成了很重要的渊源关系。国故派在学生运动中是低调的,也由于他们的思想被激进思想持续打压,让他们纷纷远离社会变革。有些人真躲进故纸堆里去了。不过,他们后来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起了不小的作用。

“五四”之后,表现突出的学生领袖纷纷出国留学。这些留学者在接受西式教育后,又主要分化为两派,一派亲国民党,一派倾向于共产党。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文化人物。像段锡朋,曾是反共反得非常厉害的人物。从学生方面看,“五四”最初的发起者和领袖者之一,只有许德珩等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但在五四后续活动中成名的张国涛、瞿秋白、周恩来、陈潭秋、于方舟等成为重要的共产党领袖。其中张国涛在红军长征中因“路线”问题最后兵败,“叛变革命”,转向国民党。瞿秋白则在长征前犯了“路线”错误,但他没有放弃共产主义信仰,长征期间留守南方结果落在国民党手中被杀害。史

载瞿秋白被杀前,国民党费尽心机要他“投降”。所谓“投降”也不过要他转变态度,不再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瞿秋白不肯转变态度,宁死不屈。

总的说来,国民党得到了“五四”早期的青年,这些人若傅斯年、罗家伦等,在中国文化史上颇有建树。不过“五四”后期青年,则转向共产党,并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到了抗战前期,国民党因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已失去很多民心。抗战胜利时,国民党一时重拾民心,但随之而来的内战,短暂的高支持率快速得而复失。傅斯年这种拥蒋派,也对时局批评激烈。1943年行政院长孔祥熙腐败案曝光,傅斯年成为揭丑最激烈的人之一。蒋介石考虑的是孔祥熙腐败案对社会的其他影响,请傅斯年吃饭,想令其不要讲那么多,但傅斯年不为所动。1945年他与清流终于将孔祥熙赶下台。其后,宋子文接任行政院长,傅斯年认为宋也是大贪官(现在史料表明,宋子文可能是被冤枉的,实际情况是蒋介石并不真心欣赏宋子文),结果宋子文也当不成行政院长了。

1949年后台湾海峡把中国分成两个部分。在大陆这边,“五四”精神对社会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大,部分“五四”历史被一些人曲写了,结果“五四”中激进的部分被过分放大,到文革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台湾,国民党把“五四”看成了自己的伤痛,一度社会禁谈“五四”,似乎“五四”运动没有存在过。蒋介石极力推崇“国学”,不惜用高压政策令台湾社会“复古”。台湾并未真正复古,但蒋介石的修正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令台湾社会的过度激进土壤变得有限。国民党在李登辉当年放水之下,将政权移交给激进且与台独的联姻的民进党手足。民进党执政8年,把台湾政治一度闹得很生猛,“乱相丛生”,可8年后政权仍然乖乖交还到相对稳健的国民党手中。在“五四”运动90年之际,台湾也召开“五四”学术研讨会,“总统”马英九以“胡适崇拜者”身份参加会议,引人瞩目。

极有意思的大陆这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终于可以重新反思“五四”了。其实“五四”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民主、科学寻回社会理性与合理的东西。“五四”中的一些不恰当的激进不过是历史的演义,并非社会长治久安的生态。现在大陆这边纪念“五国”更强调爱国主义,避免过多地谈及民主、自由,有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民主、自由不但是“五国”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走向理性的重要法宝。其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同样与“五四”的“赛先生”和“德先生”密切相关,只不过语言表述上产生了某些变化罢了。

“五四”说到底,最后归结于三个特殊的人物,即陈独秀、胡适、鲁迅。陈独秀是中共的第一任总书记,但更是一位书生。1929年被开除出党后,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他到1932年才被国民党逮捕,直到1937年才被释放。蒋介石未像处置瞿秋白一样将他杀害。可1938年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令他很伤心。尽管如此,陈独秀仍然在晚年坚持他的共产主义理想。有意思的陈独秀晚年在重庆江津生活得很苦,蒋介石甚至还想资助他,但被他拒绝。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社会起了爆炸性影响。但在“五四”高潮之后,他不赞成太激进的东西,又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甚至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事实对国故派予以肯定。他没有放弃“文学改良”,但主张更理性地看待社会。胡适一生比较有智慧,活得也颇滋润。既做了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又在国民党政府做了高官。他治学、做人的成功和对社会大势的判断正确,令他声誉日隆,日久弥新。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抗战前期,国家危难,有人主张将大学生送进战场“保家卫国”,胡适却建议仍按常规办大学,战争总会结束,建设人才国家更需要。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尽管抗战各方面资源短缺,政府却倾力将“沦陷区”的清华、北大等高校迁到昆明组建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此举令中国大学教育未因抗战中断。相反,后来大陆疯狂的文革却令大学教育实质荒废了很多年。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杂文和小说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力。不过,鲁迅的历史贡献比起陈独秀、胡适要差一载。鲁迅的特点是有些偏激,能迎合

青年的浮躁趣味。大陆这边一度因政治原因,无法高度肯定陈独秀、胡适的历史贡献,就把鲁迅找出来无限拔高,神化之。这样,鲁迅就以有些虚幻的形象来虚构“五四”。鲁迅写过一些小说,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小说写得不错,但远比不上后来成名的沈从文。翻译小说则基本文笔很差。他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写了一大批讽刺性很强的杂文。有些讽刺语言特别犀利,很有趣味。可鲁迅的杂文时代局限性太强,部分涉及个人恩怨。他的杂文拿到今天来读,很多年轻人根本读不进去,因为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没有办法体会。还有就是鲁迅的杂文时用拗口的曲笔,破坏了文章的美感。鲁迅做过多年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官员,又兼任过一些大学的教授。他是他那个时代的名流,但对社会的实质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时间确实能对历史做相对准确的裁决。重新审视“五四”,陈独秀、胡适的历史地位会得到更多的肯定,而鲁迅则回到他应有的位置。抛开其他因素,把陈独秀、胡适、鲁迅留下的文章单纯从文本的体验来阅读,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真实的东西。

“五四”一晃90年了。用一些新的角度考察曾从“五四”中收益良多的中国两大党派发展的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我以为“五四”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提出了中国社会的老大难问题,但如何解决,考验着国民的智慧。经过90年风雨,国共两党也可以放下曾经的恩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携手起来重新认识“五四”。9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有些事仍如“五四”前一般混沌,这是我们今天最为心焦之处。然心焦之情最好不要变成新一轮过于激进的思潮。否则,社会再被撕裂,国家整体上就可能偏离理性,走向误区。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思想浅薄,学识狭隘,还请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相关内容

  • 发展对象考试重点 党课知识
  • 一.创先争优 一.创先争优的内涵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如何正确理解创先争优 1. "创"字是创先争优的前提条件,就要注重创造性,把活动创建起来. 一是,把"创"字放前,体现了党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 二是,把 ...

  • [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思考题整理
  • <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思考题 目 录 第一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P2 2.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2 3.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党的建设史上的地位及意义是什么?P2 第二讲 列宁的建党学说 1.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主要内 ...

  • 政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 教学目标 :了解政党产生的条件.政党的特征.作用,理解政党与国家政权和一般社会政治团体的关系,明确现代国家政权一般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提高学生历史.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点:政党的作用;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与一般 ...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基本坐标与发展主线
  •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才能赢得广大党员与广大民众的政治认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必须尊重历史,以近现代史为"平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抓住并围绕历史主线来分析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为标准来看问题 ...

  • 党的执政自觉:尊重和发挥人民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
  • 作者: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科学社会主义 2013年06期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的执政自觉来自于对自身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的自主认知.这种执政自觉,就是要求在执政实践中,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持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的权利: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以谋划,充分发挥人 ...

  • 大学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学大纲
  • 大学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学大纲 第一讲 党的性质.纲领和现阶段任务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深刻认识党的性质.纲领和现阶段的任务,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 ...

  • 历史唯物主义_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阶段性
  •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有历史发展阶段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其相互联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段,主要是政党政治灌输为主的阶段和人民大众主动接受并内化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必须实现由政治灌输向人民群众主动接受并内化的转变,而实 ...

  • 党课教案
  •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首先非常的感谢各位党员老师能在百忙当中来听我的党课,同时也欢迎业余党校的学员来学习,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这个话题. 党的性质,是指一个政党本身具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治团体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党的性质:"中国共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