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王国维运‘治学三境界’说”解

王国维运用古代名家诗词,提出“治学三境界”说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乃处于俗境,人在俗境中想超越此俗境去追求理想之真境。

第二境乃处于真境,然而寂寞、凄凉。

第三境乃处于胜境,但真正的胜境并非要完全脱离俗境,在俗谛中也能实现真谛。

——摘自【俞为民·著】《从〈宋元戏曲史〉看王国维的治学方法》

我对王国维“立业治学三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自原词观之,晏殊“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惘,柳永“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相去甚远,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牵连绾合,独出机杼,为人所称道,可谓善读书者也。

其实,干事业也好,做学问也好,都须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禁得起挫折,全身心地投入,九死不悔的痴迷精神。

我常想,我们平常人之所以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精神,或用心不专,或遇难而回;或望而却步,或难耐清贫。总之是没有执着地去追求,去创造。没有耕耘也就没有收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天道是公平的。想有成就,就必须去创造,就必须经历痛苦和磨难,所谓“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三种境界,也可以看成是三个阶段,即疏通知远、入迷以求、偶然得之。 也可以种地为喻,即垦荒播种、耕耘浇灌、收获储藏。

这三境或三个阶段是紧相衔接的,渐进的,有时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域,但必须历阶而进,不能跨越。

有人说,“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唐仕伦《立业治学三境界,宏词精深昭文坛》,载《语文世界》2003年第3期)。

从王国维先生取喻的晏殊诗句看,哪里是“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呢?

“昨夜西风凋碧树”说的是环境。西风骤紧,长林叶落,写出环境的萧瑟;“独上高楼”说的是主人公的孤独;“望尽天涯路”说的是主人公的行为,登高望远,则觉天高地迥,拓人胸襟,从而升发了更远的追求与期待。

王国维先生取喻之妙,妙在取用“独上”和“望尽”二语。“独上”谓无同行的人,但仍不停止自己的追求,仍要登高以望;“望尽”谓目及之远,一直望到天尽头。

就治某一学问来说,那就是要通览这一领域在此之前的全部研究成果,明了这一领域尚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才不致在研究途中走弯路。倘不如此,当你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的时候,也许别人研究的成果早已发布了,你等于做了无用功。

这一境界说的是入门后的努力,而不是入门前的“茫无头绪”、“疑惑、彷徨和痛苦”,相反,则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无彷徨,也无痛苦,而是自有其乐。

第二境界紧承第一境界,是说课题确定之后,执着追求,痛下工夫,殉身无悔,始终为寻找自己的结论(伊)不懈地上下求索。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有如佝偻者承蜩;“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累二”“累三”乃至“累五(丸)而不坠”,终于达到“犹掇之也”(《庄子·达生》)那种自然而又仿佛神化的境地。

由“累丸二而不坠”到“犹掇之也”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是相当漫长的,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痴迷精神,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有为者辟若掘井,掘地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无为的根本原因。

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是欲望的达成。由痴迷到顿悟,实际是灵感的闪现。这灵感是“望尽天涯路”之后痴迷的积累,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灵感的出现。

得之于“须臾”之间,积之在“平日”之内。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虽然“踏破铁鞋”也没有找到,但是没有这“踏破铁鞋”的工夫,决不会有轻而易举的“得来”。

所以,王国维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是妙极。此等语非大手笔所不能道。大概也是痛苦的长期积累,于偶然之中得之吧

“王国维运‘治学三境界’说”解

王国维运用古代名家诗词,提出“治学三境界”说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乃处于俗境,人在俗境中想超越此俗境去追求理想之真境。

第二境乃处于真境,然而寂寞、凄凉。

第三境乃处于胜境,但真正的胜境并非要完全脱离俗境,在俗谛中也能实现真谛。

——摘自【俞为民·著】《从〈宋元戏曲史〉看王国维的治学方法》

我对王国维“立业治学三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自原词观之,晏殊“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惘,柳永“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相去甚远,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牵连绾合,独出机杼,为人所称道,可谓善读书者也。

其实,干事业也好,做学问也好,都须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禁得起挫折,全身心地投入,九死不悔的痴迷精神。

我常想,我们平常人之所以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精神,或用心不专,或遇难而回;或望而却步,或难耐清贫。总之是没有执着地去追求,去创造。没有耕耘也就没有收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天道是公平的。想有成就,就必须去创造,就必须经历痛苦和磨难,所谓“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三种境界,也可以看成是三个阶段,即疏通知远、入迷以求、偶然得之。 也可以种地为喻,即垦荒播种、耕耘浇灌、收获储藏。

这三境或三个阶段是紧相衔接的,渐进的,有时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域,但必须历阶而进,不能跨越。

有人说,“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唐仕伦《立业治学三境界,宏词精深昭文坛》,载《语文世界》2003年第3期)。

从王国维先生取喻的晏殊诗句看,哪里是“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呢?

“昨夜西风凋碧树”说的是环境。西风骤紧,长林叶落,写出环境的萧瑟;“独上高楼”说的是主人公的孤独;“望尽天涯路”说的是主人公的行为,登高望远,则觉天高地迥,拓人胸襟,从而升发了更远的追求与期待。

王国维先生取喻之妙,妙在取用“独上”和“望尽”二语。“独上”谓无同行的人,但仍不停止自己的追求,仍要登高以望;“望尽”谓目及之远,一直望到天尽头。

就治某一学问来说,那就是要通览这一领域在此之前的全部研究成果,明了这一领域尚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才不致在研究途中走弯路。倘不如此,当你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的时候,也许别人研究的成果早已发布了,你等于做了无用功。

这一境界说的是入门后的努力,而不是入门前的“茫无头绪”、“疑惑、彷徨和痛苦”,相反,则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无彷徨,也无痛苦,而是自有其乐。

第二境界紧承第一境界,是说课题确定之后,执着追求,痛下工夫,殉身无悔,始终为寻找自己的结论(伊)不懈地上下求索。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有如佝偻者承蜩;“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累二”“累三”乃至“累五(丸)而不坠”,终于达到“犹掇之也”(《庄子·达生》)那种自然而又仿佛神化的境地。

由“累丸二而不坠”到“犹掇之也”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是相当漫长的,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痴迷精神,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有为者辟若掘井,掘地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无为的根本原因。

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是欲望的达成。由痴迷到顿悟,实际是灵感的闪现。这灵感是“望尽天涯路”之后痴迷的积累,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灵感的出现。

得之于“须臾”之间,积之在“平日”之内。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虽然“踏破铁鞋”也没有找到,但是没有这“踏破铁鞋”的工夫,决不会有轻而易举的“得来”。

所以,王国维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是妙极。此等语非大手笔所不能道。大概也是痛苦的长期积累,于偶然之中得之吧


相关内容

  •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 王国治学维境三 界"三种界境"出晚自清著学者王名维国生先<人的词间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 成大事业之.大问者,学经必过种之境三.'界昨西夜风碧树凋,上独楼,高望尽天路 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终不宽悔为伊,得人消憔'悴,第二此也境'众里:他千寻百 ...

  •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 ...

  • [人间词话]十则学案
  •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 ...

  • 人间词话十则学案
  • <人间词话>十则学案 永州四中 成人周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品:<人间词话& ...

  •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著名的文学诗词评论,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一直以来,该著作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 ...

  • 李虎子:二十世纪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 二十世纪对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从一九一九年孟真的<王国维之>开端 到二○○○年底结束,共八十余年,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历程一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创期(1919-1948):(二)重建期(1949-1977):(三)繁盛期(1978-2000).以下分述三期的基本情况,勾勒其发 ...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想 象 力 比 知 识 更 重 要 --浅谈治 学之道 严加安(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做学问的角度,我对孔子这两句话的解读是: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种探知的欲望或"好奇心",这就是"知之&qu ...

  • 教育科研三种境界(市教科所经验交流材料)
  • "悬思-苦索-顿悟" --教育科研三种境界 首先感谢市教育局.学院及教科所构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座的各位同仁在这里对教育科研这个重要课题共同的学习.探讨和交流,其实和在座的各位相比,我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教育科研领域,并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和骄人的成绩,也没有 ...

  •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