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对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福州地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

二、调查分析

我们通过在“问卷星”网上问卷调查网站和福州地区大学论坛和贴吧,发布调查问卷,对调查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对主校区在福州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共5所高校通过网上调查方式发放了调查问卷。对福州地区5所本一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大体了解法律知识,但对具体的法律概念理解模糊;信仰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有较强的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但对维护国家或者他人利益表现冷静。

(一)大学生法律认知——大体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但对具体法律概念理解模糊

表1 大学生法律认知状况汇总

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构成的最基础的部分,是法律意识的首要表现。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状况表现在三方面:

1.总体关注和大体了解我国法律,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表1、图1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总体上对我国法律体系相对了解,“大体了解”和“很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学生占86.86%,“了解一些”和“非常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学生占92.52%,52.35%的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是正确的。

图1 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

2.对于具体的法律概念认识不清,或者说对具体法律概念的理解不够。学生对具体的法律概念或者相关的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的认识之间存在偏差。29.8l%的学生能正确理解“法律至上”的含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规定公民的法律地位,但只有52.35%的学生能正确理解。

3.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认识模糊,不能确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68.16%学生认为“某学生因为考试舞弊而被学校开除”不合法,学生对此认识是不对的,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章第五十四条第四项就明确规定“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

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情形“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家长打骂孩子属于违法行为,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父母打骂孩子是家庭暴力,在很多学生看来,父母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认识不到这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二)大学生法律情感——信仰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

表2大学生法律认知状况汇总

从表2中得出,福州地区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具有矛盾性,既相信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又不太信任。

1.大部分学生对法律充满信心。40.28%的学生对法律有信心,36.96%学生认为法律会逐步完善,两者合起来达到77.24%。

2.社会上一些法律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影响学生对法律现实作用的信任。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腐败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权和法方面,30.98%学生认为“权比法大”,41.46%学生认为“有时权大于法,有时法大于权”,这显示出部分

学生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也就是对法律的不信任。

图2 “权与法”的大小关系

(三)大学生法律意志——有较强的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但对维护国家或者他人利益表现冷静

表3 大学生法律意志状况汇总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志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能主动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表3表明,当前大学生维权意识较强,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毫不犹豫的主动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假如您参加勤工俭学或利用课外时间打工,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首先考虑的处理办法是什么的”回答,有62.18%的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手段(包括仲裁、诉讼等),包括自己被盗、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后,超过50%的学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能够与不法行为作斗争,表现出相对的理性

关于亲属犯罪,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假如亲属中有人犯罪”,有74.46%学生选择“劝其去自首”,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在处理“情”与“法”的关系时,都显得比较理性,不因为情而包容亲属违法犯罪,说明法治的观念在逐步地深人民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7.7%的学生选择“想办法为其包庇,逃避法律的惩罚”,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值得我们深思。

图3 假如您的亲属中有人犯罪

3.对于维护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大部分学生显得比较冷静

在他人或者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时,部分学生做不到马上挺身而出,“您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小偷从乘客口袋偷东西”,有40.49%的学生选择“明哲保身,视而不见”,只有6.06%上前制止;面对“国家、集体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57.05%的学生是“先躲开,然后报警”。

三、结论和建议

当前大学生大体了解法律知识,但对具体的法律概念理解模糊;信仰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有较强的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但对维护国家或者他人利益表现冷静。

我们对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应加大学生法律教育投入,使学生能获取较为完整的法律知识。

我们知道,在法律教育方面,目前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对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福州地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

二、调查分析

我们通过在“问卷星”网上问卷调查网站和福州地区大学论坛和贴吧,发布调查问卷,对调查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对主校区在福州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共5所高校通过网上调查方式发放了调查问卷。对福州地区5所本一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大体了解法律知识,但对具体的法律概念理解模糊;信仰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有较强的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但对维护国家或者他人利益表现冷静。

(一)大学生法律认知——大体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但对具体法律概念理解模糊

表1 大学生法律认知状况汇总

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构成的最基础的部分,是法律意识的首要表现。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状况表现在三方面:

1.总体关注和大体了解我国法律,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表1、图1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总体上对我国法律体系相对了解,“大体了解”和“很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学生占86.86%,“了解一些”和“非常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学生占92.52%,52.35%的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是正确的。

图1 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

2.对于具体的法律概念认识不清,或者说对具体法律概念的理解不够。学生对具体的法律概念或者相关的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的认识之间存在偏差。29.8l%的学生能正确理解“法律至上”的含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规定公民的法律地位,但只有52.35%的学生能正确理解。

3.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认识模糊,不能确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68.16%学生认为“某学生因为考试舞弊而被学校开除”不合法,学生对此认识是不对的,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章第五十四条第四项就明确规定“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

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情形“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家长打骂孩子属于违法行为,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父母打骂孩子是家庭暴力,在很多学生看来,父母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认识不到这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二)大学生法律情感——信仰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

表2大学生法律认知状况汇总

从表2中得出,福州地区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具有矛盾性,既相信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又不太信任。

1.大部分学生对法律充满信心。40.28%的学生对法律有信心,36.96%学生认为法律会逐步完善,两者合起来达到77.24%。

2.社会上一些法律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影响学生对法律现实作用的信任。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腐败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权和法方面,30.98%学生认为“权比法大”,41.46%学生认为“有时权大于法,有时法大于权”,这显示出部分

学生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也就是对法律的不信任。

图2 “权与法”的大小关系

(三)大学生法律意志——有较强的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但对维护国家或者他人利益表现冷静

表3 大学生法律意志状况汇总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志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能主动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表3表明,当前大学生维权意识较强,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毫不犹豫的主动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假如您参加勤工俭学或利用课外时间打工,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首先考虑的处理办法是什么的”回答,有62.18%的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手段(包括仲裁、诉讼等),包括自己被盗、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后,超过50%的学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能够与不法行为作斗争,表现出相对的理性

关于亲属犯罪,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假如亲属中有人犯罪”,有74.46%学生选择“劝其去自首”,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在处理“情”与“法”的关系时,都显得比较理性,不因为情而包容亲属违法犯罪,说明法治的观念在逐步地深人民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7.7%的学生选择“想办法为其包庇,逃避法律的惩罚”,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值得我们深思。

图3 假如您的亲属中有人犯罪

3.对于维护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大部分学生显得比较冷静

在他人或者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时,部分学生做不到马上挺身而出,“您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小偷从乘客口袋偷东西”,有40.49%的学生选择“明哲保身,视而不见”,只有6.06%上前制止;面对“国家、集体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57.05%的学生是“先躲开,然后报警”。

三、结论和建议

当前大学生大体了解法律知识,但对具体的法律概念理解模糊;信仰法律,但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有较强的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但对维护国家或者他人利益表现冷静。

我们对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应加大学生法律教育投入,使学生能获取较为完整的法律知识。

我们知道,在法律教育方面,目前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


相关内容

  • 芜湖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
  • [摘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培养他们成为守法公民的需要.调查中,选取了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法治社会.对法律作用的信仰,权利情感意识状况,对司法活动热点问题的了解,对两个法律制度存废的看法六个角度,从芜湖地区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水 ...

  • 思想状况报告
  •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与思考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敏捷的思维,善于独立思 考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己的素质要求较高.但 由于某些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对法律没有足够的信 任,因此没有确立对法律的权威.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不 ...

  • 社会实践的主题.内..
  • 1 . 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内容. 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反映了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 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些方面出现了巨大的 变化,取得的成绩卓著,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如何针对课程相关内 容,设计实践主题,学 ...

  •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述评
  • 摘 要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问卷,从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公共安全观念.社会安全责任感等三个维度,对57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大多数大学生欠缺危险应对意识:多数大学生具备积极的公共安全观念,其中女生的认知水平要低于男生: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安全责 ...

  • 大学生网购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购物方式.通过对广东省15所高校的两千多名大学生实证调查和分析后发现,求实创新.理性消费.合理安排时间.渴望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同时,网络技术滞后.法律意识淡薄.时间观念薄弱等情况仍然存在. 关键词:大学生:网购行为:网购渠道:网 ...

  • 社会调查题目
  • 第一类:大学生的实际 1.关于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及态度调查 14.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调查 15.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 2.关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调查 3.关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调查 4.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调查 5.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

  • 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 [摘要]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堪忧,这是与大学生所面对的多元化的思维.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法律环境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只有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塑造入手,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 社会法律环境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

  • 暑期调查报告--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 关于毕节居民基本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 ...

  •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报告
  • 关于食品安全 的调研报告 6月 4日 2011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报告 摘要: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化妆猪"."硫磺姜"."地沟油&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