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内容概要

前言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

1) 动物的教育 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

2) 动物的教育 没有语言和符号系统

3) 动物的教育 随着生理成熟而结束

(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概念的三个基本术语: 生活,终身,教育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 根据 正规化程度 划分

1) 非形式化教育

2) 形式化教育

3) 制度化教育

4)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二) 根据 教育机构 划分

1) 家庭教育

2) 社会教育

3) 学校教育

(三) 根据 不同历史级段的存在方式 划分

1) 原始社会教育

2) 古代社会教育

3) 现代社会教育

教育发展的历史级段

(一) 原始的教育形态

1) 特点:

教育与 生产和生活 融合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 学校的产生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统治阶级需要人才

文字的产生

2) 古代学校的特点

与生产劳动脱离

被统治阶级垄断

主要学习人文学科和冶金之术

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萌芽

(三) 现代教育形态

1) 特点:

生产性,

大众化,

科学化,

班级授课制,

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终身化

社会化

生产化

民主化

国际化

现代化

多元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是研究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的科学。

(二) 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批判和断成传统的教育理论

学习和消化西方的教育理论

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总结和升华教育的实践经验

2)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一,为身心发展提供原则和方法

二,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论证

三,为教育实践提供研究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民

(一)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1)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 的教育思想

二,墨翟 的教育思想

三,学记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

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一,苏格拉底 的助产术

二,柏拉图 的(理想国)

三,亚历斯多德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性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个生活

四,昆体良 古罗马人,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

(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 教育学科的建立

一, 夸美纽斯 是教育学之父,他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专著,里

面论证了 班级授课制度

二, 卢梭 发表 (爱弥尔)

三, 康德 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四, 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创师范教育的先河

五, 洛克 在(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的 白板说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一,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是历史上第一部规范的教育学,标志

着教育学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强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二,杜威,与赫尔巴特形成对峙,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儿童为中心,经

验基础,活动为手段。 主张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思想

三,凯洛夫,出版(教育学),这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的教育学

四,杨贤江,化名 李浩吾 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们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的教

育学

3) 教育学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文献法

三,调查法

四,实验法比较法

五,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台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 领导权 和教育的 享受权。

(二) 政治决定着 教育目的的性质 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 政治制度制约 教育制度

(四)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双重性:有积极和消极二重表现。

2,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也具有双重性:巩固政权,摧毁政权。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二)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三)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 生产力为教育提供 基础条件

1,提供人力和时间

2,提供财力与物力

(二)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三) 生产力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四) 生产力决定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论

(二)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 对教育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三)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四) 促进教育专业和结构的调整。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 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 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

(一)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二) 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观念

(三) 信息技术为教育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五)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 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发展和完善

(二) 使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

(三) 促进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变化

(四) 变革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一) 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

(二) 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 创造和更新社会文化

学校文化

(一) 学校文化的特征

1, 是一种组织文化

2, 是一种整合性强的文化

3,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4,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 学校物质文化

(2)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3) 学校精神和观念文化

(4) 校风(学校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二) 学生文化

1, 学生文化的特征

(1) 过渡性

(2) 非正式性

(3) 多样性

(4) 互补性

(5) 生成性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一)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继承

(二)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 超前性

2,滞后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 个体身心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 内发论

1, 代表人物有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二) 外铄论

1, 荀子的性恶论

2, 洛克的白板说

3, 华生说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随意改造他们

(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匀衡性

1,关键期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三)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 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四)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五)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对体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 遗传为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性

(二) 遗传的差异对个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三) 遗传在个体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成熟机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成熟决定论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 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二) 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三) 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1, 身体力量

2, 精神力量

(四) 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一) 对个体发展提出了社会性的规范

(二) 加速个体发展

(三) 对个体的影响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

(四)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任务

(一)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二)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帮助青少年起飞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二)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帮助高中生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作用

(一) 导向作用

(二) 协调作用

(三) 激励作用

(四)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 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三) 教师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 目的与目标不同,目标能够测量,日标不能测量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一) 是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二) 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1,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最终决定因素

(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 社会本位论

1,以 柏拉图,涂尔干为代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撑握社会知识和规范

(二) 个人本位论

1, 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主张根据人本性和需要来确定教

育目的

(三) 文化本位论

1, 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主张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 主要内容:

1, 分析了资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2, 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3, 提出和论述了全面发展内涵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一) 古代的教育目的----儒家教育目的

1, 儒家教育目的以 人性论 为基础,以促进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为终极目的,侧重

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培养封建统治者的理想接班人

(二)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二)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全面发展

(三)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 具有主观能动性

2, 具有思想感情

3, 具有个性特征

(二) 学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 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实性的条件是与环境相互作用

3, 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2,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3, 学生在教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 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人识

1, 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2, 社会的隶属物,父母的私有财产

(二)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1 人身权

2 身心健康权

3 人身自由权

4 人格尊严权

5 隐私权

6 名誉权和荣誉权

7 受教育权(最主要的权利)

(三) 学生的义务

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定学校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师

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产生的根本原因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 教师职业的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2,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读育人

(二) 教师职业的特点

1,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 示范者的角色

4, 管理者的角色

5, 父母和朋友的角色

6, 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条件

(一)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 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新的教育观

二,新的学生观

三,新的教育活动观

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一,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

四,交往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学科研究能力

二,教育研究能力

(三) 教师的人格特征

1, 积极乐观的情绪

2, 豁达开朗的心胸

3, 坚忍不拔的毅力

4, 广泛的兴趣

(四)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 热爱学生

3, 团结协作精神

4, 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含义和发展

(一) 师生关系的内涵

1, 教育过程中的彼此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的角色关系

2, 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心理关系

(二) 师生关系的发展

1, 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

2, 杜威的学生中心说

3, 我国和前苏联的 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 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

(二) 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三) 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2,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和人格上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包括 师生伦理关系,师生情感关系。

(一) 尊重,民主,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的建立

1,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3,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二) 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

1,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的成功的喜悦

3,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 课程

课程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的一般概念

(一)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的分类

(一)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1, 国家课程

一,属于一级课程

二,国家教育目的是制定国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

2, 地方课程

属于二级课程

3, 学校课程

(二) 根据课程任务

1, 基础型课程

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 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研究型课程

(三)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

1, 学科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课程

2, 活动课程

以一系列活动为中心,主要倡导者是 杜威

3, 综合课程

克服了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

(四)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

1, 显性课程

2, 隐性课程

特点有: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一) 社会发展要求

(二) 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

(三) 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

(一) 特点

1, 时限性

2, 具体性

3, 预测性

4, 操作性

5,

(二)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 对学生的研究

2, 对社会的研究

3, 对学科的研究

(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程目标

1, 知识—技能 目标

2, 过程—方法 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

1, 课程设计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

书的系统化过程

(二)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 合目的性

2, 合科学性

3, 合发展性

(三) 课程设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

1, 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经验

3, 组织经验

4, 评价结果

(四)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 教学计划

(1) 概念: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

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 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 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

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2, 课程标准

(1) 概念:是教学计划分学科展开

(2) 构成: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

3, 教科书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

(一) 课程实施的概念

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和,也可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

(二) 课程实施的结构

1, 安排课程表

一,整体性原则

二,迁移性原则

三,生理适宜原则

2, 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规划教学单无和课

6, 组织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三)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 教师的特征

一,教师的参与

二,教师的态度

三,教师的能力

四,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学校特点

4, 校外坏境

课程评价

(一) 概念

(二) 目的与功能

1, 目的:1改进课程,2改进教学,

2, 功能:1诊断功能,2修正功能,3决策功能

3, 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

(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要点

1, 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体系

2,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 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 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课程的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课程的现代化的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一) 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二) 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三) 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1, 课程管理疆化

2, 课程结构不合理

3, 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

4,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5, 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6, 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二)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 课程功能转变

2, 课程结构改革

3, 课程内容改革

4, 课程衬施改革

5, 课程评价改革

6, 课程管理改革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 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体系

(二) 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三)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四) 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五) 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

(一) 教学的定义:在教育目标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 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3, 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一) 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社会)

(二) 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个人)

(三)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

教学的任务

(一)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

(四)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的过程

(二)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间接性

2, 引导性

3, 简捷性

4, 交往性

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三)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四)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 激发学生动机

(二) 领会知识

1, 感知教材

2, 理解教材

(三) 巩固知识

(四) 运用知识

(五) 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一) 中学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

(一) 选择教学方法依据

1, 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 学生特点

4, 教学时间和设备的条件

5, 教师业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

1, 运用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

2, 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如: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

3, 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如练习法

(二) 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1, 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

2, 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

3,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一) 发现教学 (问题—发现教学法)

1,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

3, 发现教学四个环节:

一,教师创设问题,提出解决课题

二,教师提出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

四,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4, 发现教学的特点

一,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

三, 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以及学生的阅读,

练习服务于独立探究

(二) 程序教学

(三) 范例教学

(四) 暗示教学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学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备课

(一) 钻研教材

1, 弄懂教材

2, 吃透教材

3, 内化教材

(二) 了解学生

(三) 制定教学方案

1, 学期(学年)教学方案

2, 课题(单无)教学方案

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 课的结构

1, 组织教学

2, 检查复习

3, 讲授新教材

4, 巩固新教材

5, 布置课外作业

(二)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 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表达清晰

5, 气氛热烈

作业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 测验与目标

(二) 试题类型

(三)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四) 评价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

(一)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进行了论述,1862年我们的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

(二)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优点

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2,缺点

一,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二,强调系统书本知识,肢解了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分组教学制

(一) 分组教学制的主要类型

1, 外部分组

2, 内部分组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一) 设计教学法

1,杜威首创,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

(二) 道尔顿制

1, 帕克赫斯创设,目的是废除教师系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学,师生签订每月的 学习合同。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什么是教学策略

(一)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综合性

2, 可操作性

3, 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一) 内容型策略

(二) 形式型策略

(三) 方法型策略

(四) 综合型策略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意义

(一)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 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

(一)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德育内容

(一)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 学生的年龄特征

3, 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 中学德育的内容

1, 政治教育

2, 思想教育

3, 道德教育

4, 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和的含义

(一)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 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 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

(一)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正面教育原则

3, 知行统一原则

4,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5, 因材施教的原则

6,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途径

(一)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二) 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三)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四) 社会实践活动

(五) 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六) 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

(一) 说服法

(二) 榜样法

(三) 陶冶法

(四) 锻炼法

(五) 品德评价法

第三节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皮亚杰提出

体谅模式

彼得麦克费创立

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管理概述

(一) 班级管理概念

(二) 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

(一) 定义: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砌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去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

(二) 特点:1基础性,2强制性,3可操作性

平行管理

(一) 定义: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

景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二) 理论基础:马卡边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三) 注意的问题:

1, 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

2, 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民主管理

(一)定义: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

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 班主任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 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2, 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3,

目标管理

(一) 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

班级总体目标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是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偏重专断型

(二)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一)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二)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三)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 班集体的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

2, 一定的组织结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 集体成这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育能力

班级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 组织形成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 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

(二)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老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前言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

1) 动物的教育 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

2) 动物的教育 没有语言和符号系统

3) 动物的教育 随着生理成熟而结束

(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概念的三个基本术语: 生活,终身,教育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 根据 正规化程度 划分

1) 非形式化教育

2) 形式化教育

3) 制度化教育

4)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二) 根据 教育机构 划分

1) 家庭教育

2) 社会教育

3) 学校教育

(三) 根据 不同历史级段的存在方式 划分

1) 原始社会教育

2) 古代社会教育

3) 现代社会教育

教育发展的历史级段

(一) 原始的教育形态

1) 特点:

教育与 生产和生活 融合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 学校的产生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统治阶级需要人才

文字的产生

2) 古代学校的特点

与生产劳动脱离

被统治阶级垄断

主要学习人文学科和冶金之术

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萌芽

(三) 现代教育形态

1) 特点:

生产性,

大众化,

科学化,

班级授课制,

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终身化

社会化

生产化

民主化

国际化

现代化

多元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是研究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的科学。

(二) 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批判和断成传统的教育理论

学习和消化西方的教育理论

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总结和升华教育的实践经验

2)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一,为身心发展提供原则和方法

二,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论证

三,为教育实践提供研究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民

(一)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1)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 的教育思想

二,墨翟 的教育思想

三,学记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

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一,苏格拉底 的助产术

二,柏拉图 的(理想国)

三,亚历斯多德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性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个生活

四,昆体良 古罗马人,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

(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 教育学科的建立

一, 夸美纽斯 是教育学之父,他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专著,里

面论证了 班级授课制度

二, 卢梭 发表 (爱弥尔)

三, 康德 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四, 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创师范教育的先河

五, 洛克 在(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的 白板说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一,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是历史上第一部规范的教育学,标志

着教育学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强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二,杜威,与赫尔巴特形成对峙,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儿童为中心,经

验基础,活动为手段。 主张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思想

三,凯洛夫,出版(教育学),这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的教育学

四,杨贤江,化名 李浩吾 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们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的教

育学

3) 教育学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文献法

三,调查法

四,实验法比较法

五,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台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 领导权 和教育的 享受权。

(二) 政治决定着 教育目的的性质 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 政治制度制约 教育制度

(四)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双重性:有积极和消极二重表现。

2,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也具有双重性:巩固政权,摧毁政权。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二)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三)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 生产力为教育提供 基础条件

1,提供人力和时间

2,提供财力与物力

(二)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三) 生产力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四) 生产力决定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论

(二)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 对教育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三)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四) 促进教育专业和结构的调整。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 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 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

(一)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二) 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观念

(三) 信息技术为教育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五)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 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发展和完善

(二) 使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

(三) 促进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变化

(四) 变革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一) 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

(二) 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 创造和更新社会文化

学校文化

(一) 学校文化的特征

1, 是一种组织文化

2, 是一种整合性强的文化

3,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4,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 学校物质文化

(2)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3) 学校精神和观念文化

(4) 校风(学校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二) 学生文化

1, 学生文化的特征

(1) 过渡性

(2) 非正式性

(3) 多样性

(4) 互补性

(5) 生成性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一)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继承

(二)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 超前性

2,滞后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 个体身心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 内发论

1, 代表人物有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二) 外铄论

1, 荀子的性恶论

2, 洛克的白板说

3, 华生说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随意改造他们

(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匀衡性

1,关键期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三)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 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四)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五)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对体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 遗传为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性

(二) 遗传的差异对个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三) 遗传在个体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成熟机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成熟决定论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 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二) 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三) 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1, 身体力量

2, 精神力量

(四) 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一) 对个体发展提出了社会性的规范

(二) 加速个体发展

(三) 对个体的影响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

(四)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任务

(一)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二)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帮助青少年起飞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二)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帮助高中生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作用

(一) 导向作用

(二) 协调作用

(三) 激励作用

(四)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 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三) 教师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 目的与目标不同,目标能够测量,日标不能测量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一) 是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二) 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1,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最终决定因素

(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 社会本位论

1,以 柏拉图,涂尔干为代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撑握社会知识和规范

(二) 个人本位论

1, 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主张根据人本性和需要来确定教

育目的

(三) 文化本位论

1, 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主张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 主要内容:

1, 分析了资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2, 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3, 提出和论述了全面发展内涵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一) 古代的教育目的----儒家教育目的

1, 儒家教育目的以 人性论 为基础,以促进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为终极目的,侧重

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培养封建统治者的理想接班人

(二)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二)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全面发展

(三)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 具有主观能动性

2, 具有思想感情

3, 具有个性特征

(二) 学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 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实性的条件是与环境相互作用

3, 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2,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3, 学生在教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 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人识

1, 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2, 社会的隶属物,父母的私有财产

(二)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1 人身权

2 身心健康权

3 人身自由权

4 人格尊严权

5 隐私权

6 名誉权和荣誉权

7 受教育权(最主要的权利)

(三) 学生的义务

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定学校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师

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产生的根本原因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 教师职业的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2,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读育人

(二) 教师职业的特点

1,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 示范者的角色

4, 管理者的角色

5, 父母和朋友的角色

6, 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条件

(一)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 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新的教育观

二,新的学生观

三,新的教育活动观

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一,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

四,交往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学科研究能力

二,教育研究能力

(三) 教师的人格特征

1, 积极乐观的情绪

2, 豁达开朗的心胸

3, 坚忍不拔的毅力

4, 广泛的兴趣

(四)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 热爱学生

3, 团结协作精神

4, 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含义和发展

(一) 师生关系的内涵

1, 教育过程中的彼此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的角色关系

2, 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心理关系

(二) 师生关系的发展

1, 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

2, 杜威的学生中心说

3, 我国和前苏联的 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 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

(二) 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三) 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2,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和人格上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包括 师生伦理关系,师生情感关系。

(一) 尊重,民主,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的建立

1,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3,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二) 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

1,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的成功的喜悦

3,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 课程

课程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的一般概念

(一)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的分类

(一)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1, 国家课程

一,属于一级课程

二,国家教育目的是制定国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

2, 地方课程

属于二级课程

3, 学校课程

(二) 根据课程任务

1, 基础型课程

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 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研究型课程

(三)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

1, 学科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课程

2, 活动课程

以一系列活动为中心,主要倡导者是 杜威

3, 综合课程

克服了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

(四)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

1, 显性课程

2, 隐性课程

特点有: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一) 社会发展要求

(二) 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

(三) 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

(一) 特点

1, 时限性

2, 具体性

3, 预测性

4, 操作性

5,

(二)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 对学生的研究

2, 对社会的研究

3, 对学科的研究

(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程目标

1, 知识—技能 目标

2, 过程—方法 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

1, 课程设计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

书的系统化过程

(二)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 合目的性

2, 合科学性

3, 合发展性

(三) 课程设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

1, 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经验

3, 组织经验

4, 评价结果

(四)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 教学计划

(1) 概念: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

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 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 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

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2, 课程标准

(1) 概念:是教学计划分学科展开

(2) 构成: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

3, 教科书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

(一) 课程实施的概念

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和,也可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

(二) 课程实施的结构

1, 安排课程表

一,整体性原则

二,迁移性原则

三,生理适宜原则

2, 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规划教学单无和课

6, 组织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三)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 教师的特征

一,教师的参与

二,教师的态度

三,教师的能力

四,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学校特点

4, 校外坏境

课程评价

(一) 概念

(二) 目的与功能

1, 目的:1改进课程,2改进教学,

2, 功能:1诊断功能,2修正功能,3决策功能

3, 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

(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要点

1, 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体系

2,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 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 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课程的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课程的现代化的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一) 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二) 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三) 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1, 课程管理疆化

2, 课程结构不合理

3, 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

4,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5, 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6, 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二)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 课程功能转变

2, 课程结构改革

3, 课程内容改革

4, 课程衬施改革

5, 课程评价改革

6, 课程管理改革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 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体系

(二) 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三)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四) 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五) 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

(一) 教学的定义:在教育目标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 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3, 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一) 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社会)

(二) 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个人)

(三)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

教学的任务

(一)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

(四)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的过程

(二)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间接性

2, 引导性

3, 简捷性

4, 交往性

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三)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四)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 激发学生动机

(二) 领会知识

1, 感知教材

2, 理解教材

(三) 巩固知识

(四) 运用知识

(五) 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一) 中学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

(一) 选择教学方法依据

1, 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 学生特点

4, 教学时间和设备的条件

5, 教师业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

1, 运用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

2, 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如: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

3, 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如练习法

(二) 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1, 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

2, 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

3,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一) 发现教学 (问题—发现教学法)

1,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

3, 发现教学四个环节:

一,教师创设问题,提出解决课题

二,教师提出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

四,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4, 发现教学的特点

一,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

三, 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以及学生的阅读,

练习服务于独立探究

(二) 程序教学

(三) 范例教学

(四) 暗示教学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学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备课

(一) 钻研教材

1, 弄懂教材

2, 吃透教材

3, 内化教材

(二) 了解学生

(三) 制定教学方案

1, 学期(学年)教学方案

2, 课题(单无)教学方案

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 课的结构

1, 组织教学

2, 检查复习

3, 讲授新教材

4, 巩固新教材

5, 布置课外作业

(二)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 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表达清晰

5, 气氛热烈

作业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 测验与目标

(二) 试题类型

(三)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四) 评价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

(一)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进行了论述,1862年我们的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

(二)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优点

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2,缺点

一,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二,强调系统书本知识,肢解了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分组教学制

(一) 分组教学制的主要类型

1, 外部分组

2, 内部分组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一) 设计教学法

1,杜威首创,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

(二) 道尔顿制

1, 帕克赫斯创设,目的是废除教师系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学,师生签订每月的 学习合同。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什么是教学策略

(一)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综合性

2, 可操作性

3, 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一) 内容型策略

(二) 形式型策略

(三) 方法型策略

(四) 综合型策略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意义

(一)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 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

(一)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德育内容

(一)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 学生的年龄特征

3, 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 中学德育的内容

1, 政治教育

2, 思想教育

3, 道德教育

4, 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和的含义

(一)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 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 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

(一)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正面教育原则

3, 知行统一原则

4,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5, 因材施教的原则

6,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途径

(一)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二) 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三)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四) 社会实践活动

(五) 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六) 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

(一) 说服法

(二) 榜样法

(三) 陶冶法

(四) 锻炼法

(五) 品德评价法

第三节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皮亚杰提出

体谅模式

彼得麦克费创立

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管理概述

(一) 班级管理概念

(二) 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

(一) 定义: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砌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去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

(二) 特点:1基础性,2强制性,3可操作性

平行管理

(一) 定义: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

景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二) 理论基础:马卡边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三) 注意的问题:

1, 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

2, 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民主管理

(一)定义: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

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 班主任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 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2, 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3,

目标管理

(一) 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

班级总体目标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是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偏重专断型

(二)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一)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二)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三)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 班集体的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

2, 一定的组织结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 集体成这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育能力

班级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 组织形成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 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

(二)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老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相关内容

  • 根据民族学实例分析民族动机形成的过程=
  • 根据民族学实例分析民族动机形成的过程 一.培养目标 民族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民族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 ...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疾病概要]课程标准
  • <疾病概要>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疾病概要 课程代码:030116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修订时间:2016年4月20日 课程负责人:刘伟 课标审批人:计仁军 课程团队:王云飞.费鸿.国秀丽.刘伟.候媛媛.顾海鸥.郭佳.王艳慧 ...

  •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2016.03
  •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名称:外科护理学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课 学时:140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专业(专科) 考核方式:考试,占70%. 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占30%. 一.目的任务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它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还包括 ...

  • 土地资源管理(07)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土地资源管理(07)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前 言 华中师范大学在恢复研究教育后的20多年,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切合实际的研究生教学及管理规章制度.各学科专业制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经过五次修订,日臻完善.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 ...

  • 企业各职位说明书范本大全
  • 一个非常详细的职位说明书范本 第1部分 职位说明书 1 第1章 高层管理职位 2 1. 总经理(总裁) 3 2. 副总经理 5 3. 人力资源总监 6 4. 财务总监(CFO) 7 5. 营销总监 8 6. 市场总监(CMO) 9 7. 销售总监 10 8. 生产总监 11 9. 运营总监 12 1 ...

  • 英特尔行动计划
  • 英特尔 未来教育专题课程 21世纪课堂评价 英特尔 教育专题课程: 21世纪课堂评价 行动计划:鲍伯·萨姆纳 说明:按Ctrl+点击目录中的活动名,可以直接跳到所指内容. 目录 模块1:21世纪学习 .................................................. ...

  • 多个岗位说明书与绩效考核标准_18
  • 工作场所:办公室及生产场所. 环境状况:基本舒适. 危 险 性:基本无危险,无职业病危险. 直接下属 间接下属 晋升方向 轮转岗位 14.机械工程师 职位名称 机械工程师 职位代码 所属部门 职 系 职等职级 直属上级 薪金标准 填写日期 核 准 人 职位概要: 安装.管理.维修.改进所引进的设备和 ...

  • 综合实训报告格式
  • 一.教学目标: 1.项目技术报告技术标准和规格要求, 2.掌握撰写技术报告的基本方法. 职业素质: 1.严谨的工作态度 2.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 3.团队协作精神 二.综合实训项目技术报告撰写规范要求 (一).项目技术报告的结构.用纸.页面设置要求 1.项目技术报告主体结构 项目技术报告包括标题.概要 ...

  • 财务管理实训
  • 基本资料 财务管理实训 作者: 张春敏 出版社: 出版年: 2007.8 页数: 定价: 18.8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实验教学的需求,满足财务管理的实践需求而编写的.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第一章 财务管理概论实训 第一节 知识概要 第二节 综合训练 ...

  • 职务说明书实例
  • 职务说明书 信用管理员职务说明书 一.基本资料 资料编号:财001 1.工作概要 3. 工作关系: 三.任职资格: 五. 工作场所: 六. 考核标准: 直接上级: 该职务执行人: 年 月 日 比价员 职务说明书 二.工作内容 1.工作概要 3. 工作关系: 六.备注: 直接上级: 该职务执行人: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