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教案. doc

《增广贤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些句子包含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3、诵读熟练, 感受国学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这些句子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结合时代辨析这些句子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师领读。

2、生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

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集体诵读,再次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

四、交流

1、讨论交流,你有哪些感受。

2、老师讲高山流水、知音难求的故事,加深理解。

3、再读原文,感悟文意,让学生理解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的真挚情感。

五、品味感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

2、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六、作业

1、背诵《增广贤文》第一课。

2、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增广贤文》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智慧小故事】

日久见人心

西汉末年,颍阳有个叫王霸的年轻人,他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事不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王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刻苦学习,研究天下形势,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父亲见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把他送到长安的名师那里学习。几年后,王霸学成归来,他和朋友们一起等待着能投靠一位有见识、有能力的英雄人物,以便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不久,王莽篡权,各路兵马纷纷起来反抗,皇族刘秀也趁机起兵。一天,刘秀率大军经过颍阳,王霸便和朋友们一起投靠刘秀。刘秀见他仪表堂堂,举止不凡,料定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物,于是把他及他的朋友们编入军队。

王霸跟随刘秀英勇作战,出生如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刘秀十分器重他。后来,刘秀担任大司马,便提拔他做了功曹令吏。紧接着,刘秀

大军进驻河北,但此后的几次战斗却屡屡受挫,每场下来都是伤亡惨重。

这时,军心开始动摇了,很多将士都对刘秀失去了信心,纷纷离开了他。战斗越来越紧张、激烈,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朋友,都劝王霸离开,可是王霸始终不同意。后来,他的朋友们都各奔前程去了,只有他一人仍像从前一样,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刘秀。

刘秀非常感动,他说:“在颍阳投奔我的几十个人几乎都走光了,只有你一个人留了下来。疾风知劲草啊,你好好干吧!”王霸在最困苦的时候丝毫没有动摇,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终于协助刘秀推翻了王莽政权。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他不忘王霸的功绩,封王霸做了高官。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生活中有一句古话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

2、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感想。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增广贤文》第三课

一、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理解本课诗句包含的深刻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这些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难点:结合自身辨析这些句子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讲授、交流讨论、背诵。

四、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我们诵读了《增广贤文》的前两课,谁起来说一说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说的都很棒。今天老师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认真听,还要认真想:通过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初读感悟,多形式朗读。

(1)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2)质疑:有没有不懂得地方?学生说。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4)小组反馈,师生补充。

(5)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6)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请教同学、老师;反复背诵,加深理解。

4、智慧小故事。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

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在学习生活中,联系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对第三课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1、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增广贤文》会教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到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六、教学反思。

《增广贤文》第四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智慧小故事】

防意如城

战国时,楚怀王因不听屈原等一批忠臣的忠告,而被沦陷为秦国的囚徒。怀玉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即位。楚襄王仍然是一个不成器的国君,丝毫未吸取他的父亲惨痛的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对好的劝谏还是一概不听也不理睬。那时候,楚襄王身在福中不福,常常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大臣庄辛感到楚国的国势日日衰竭,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十分的焦虑万分,便对楚襄王说:“大王啊!您整天和那些拍马屁的小人们吃喝玩乐,不想方设法去重振楚国的国防,不操心关心楚国的国家大事,长此以往,楚国危在旦夕已,楚国将会灭亡的啊。”楚襄王不但没有听耳里,反而大骂庄辛老糊涂了,故弄玄虚,故意耸人听闻。庄辛一气之下去赵国去了。五个月后,秦国果然又趁机征伐攻其不备的楚国,但见势如破竹,秦国的军队很快地占领了楚国国都郢。这时的楚襄王在逃难之中才后悔不已,连夜派出使者到赵国去请回庄辛谋划国家大事,恳切地请求庄辛给自己指条明路。大臣庄辛回到楚国后见襄王确有悔过之意,庄辛对楚襄王讲了一个“亡羊则补牢”的故事:“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大臣庄辛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来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把楚国的国力再次提升起来。庄辛还对楚襄王说:“中年牧人尚且知道亡羊补牢的道理,更何况楚国还

剩下有几千的国土。只要大王你肯改过自新,重整旗鼓,还怕治理不好我们楚国吗?”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生活中有一句古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

2、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感想。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

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

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

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

听。

增广贤文七教案

教学内容: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

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

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应当尽可

能依靠自己来完成,而不应该存有依赖心理。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

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⑴ 通

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

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

解。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

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

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

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

《增广贤文》第九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盼早到与来迟。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能人无得运时?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年青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它横行到几时!

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饶人算知本,输人算知机。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黄河尚有澄清日,岂能人无得运时?

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

师:世人之间的情谊并不总像春天的景致那样美好;遇到情况也有变冷时。

2、“但将冷眼观螃蟹,看它横行到几时!”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用冷静的眼光盯着横行霸道的人,看你还能活动多久。意指对恶人的蔑视。

3、讲故事,明道理。

4、“ 善事可做,恶事莫为。许人一物,千金不移。。”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 好事可以做,恶事不能为。答应了的事情,想方设法也要做到。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

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别人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四、讲故事,明道理。

1、【智慧小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的两扇椭圆形的甲壳晒太阳。它感到很舒服,悠闲自在。

在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又一只大鹬鸟,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在细心地寻找鱼虫。忽然,它看见河滩上那只张着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地肉吸引着它,这是多么好吃的美食啊。

鹬鸟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河蚌突然受到了袭击,急忙将坚硬的甲壳闭合,甲壳像把钳子似的紧紧夹住鹬的长嘴巴。鹬鸟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来。河蚌却死死地夹住鹬的长嘴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相持不下,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蚌说:" 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赶快张开甲壳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 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也拔不出来,你非憋死在这河滩上。"

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 鹬蚌相争" 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听完故事,请学生结合故事,说说故事说明了什么?

【诗歌赏读】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五、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

《增广贤文》第十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枯 木 逢 春 犹 再 发,人 无 两 度 再 少 年。人 学 始 知 道,不 学 亦 徒 然。莫 笑 他 人 老,终 须 还 到 老。君 子 爱 财,取 之 有 道。

学 者 如 禾 如 稻,不 学 如 草 如 蒿。光 阴 似 箭,日 月 如 梭。天 时 不 如 地 利,地 利 不 如 人 和。黄 金 未 为 贵,安 乐 值 钱 多。为 善 最 乐,作 恶 难 逃。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枯 木 逢 春 犹 再 发,人 无 两 度 再 少 年。

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

师:枯木到了会再次发芽的,但人是不会老了再度还童,须珍惜时光。。

2、“人 学 始 知 道,不 学 亦 徒 然。莫 笑 他 人 老,终 须 还 到 老。”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人学习才会明白事理,不学习什么也不知道。

不要笑话别人老,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老的。3、讲故事,明道理。

3、“但 能 守 本 分,终 身 无 烦 恼。君 子 爱 财,取 之 有 道。”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只要能本分做人,一生都不会烦恼。君子喜欢财富,但要来得正当。

4、学 者 如 禾 如 稻,不 学 如 草 如 蒿。光 阴 似 箭,日 月 如 梭。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学习的人像禾苗庄稼一样十分有用,不学习的人像蒿草一样只作柴烧。

光阴快得像身出的箭,日月走得像织布机上的梭。指时间过得很快。

5、天 时 不 如 地 利,地 利 不 如 人 和。黄 金 未 为 贵,安 乐 值 钱 多。为 善 最 乐,作 恶 难 逃。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时机好不如地域好,地域好不如人团结,只要人能团结,没有办不成的事。

黄金没什么可贵的,安静快乐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多做好人多做善事使人快乐,做坏事有恶行罪责难逃。

四、讲故事,明道理。

1、【智慧小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2、听完故事,请学生结合故事,说说故事说明了什么?

【诗歌赏读】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 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 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五、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

《增广贤文》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这一课的原文,领悟并了解其意义。明白书中所讲的道理。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增广贤文》第十二课。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复习旧识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前面的十一课,请同学们简单的说说你都学到

了哪些道理?又有哪些收获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 自学诗句,初感道理

1、分别请一位男女同学领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最后教师提问大家通过朗读领悟到哪些?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通过教师的每一句的细致讲解,进行深刻理解和交流。

例如: 说长说短,宁说人长莫说人短;施恩施怨,宁施人恩莫施人怨。

这句话是说说长处与短处,宁可说别人的长处不要说别人的短处;给别人好处与让别人产生怨气,宁可给别人好处不要让别人产生怨念。 讲故事,明道理。

仲永才尽

在江西的金溪县,有一户姓方的人家,主人名叫方唯利。他家世代以耕田为生,祖上五代内没有一个识字的。不过他家的日子倒也过得去。方唯利的小儿子今年五岁,别看他只有五岁,长的眉清目秀,特别是他的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有神。这一天,一家人正在家里吃午饭。小仲永突然哭了起来,一边啜泣一边喊:“我要毛笔!我要毛笔!”一家人听了都很惊奇。父亲没有办法,只得向隔壁村子里的王秀才家去借来了笔墨。仲永拿起笔,即刻写下四句诗:“父慈则子孝,兄宽则弟

悌。谦虚与礼让,同族一家亲。”这时,王秀才也过来了。他拿过仲永写的诗,读了一遍,不由得生出大拇指:“写的好啊,写的好!”这事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有一天,村子里有一个大户人家举办宴席请客,主人便请方仲永去席上助兴。席间有客人要仲永以席子为题作一首诗。仲永思索了一会儿,便高声吟道:“席则冬设,簟则夏施。揖让而坐,君子攸宜。”仲永吟罢。满座宾客大惊,都高呼:“神童啊!神童啊!”渐渐地县里乡里有人家设宴请客,都请仲永吟诗助兴。仲永的父亲看到这情形,心里想:我干嘛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地种地呢?况且一年下来也弄不了几个钱。干脆我每天带着我儿子去拜访那些有钱人,肯定能挣很多钱。于是,方唯利每天拉着仲永去拜访那些有钱人,就是不让仲永去学堂读书。七年后,仲永的才华以大不如前了。有人叫他写诗,他要思考大半天,而且写出的诗也缺少文采。又过了七年,仲永已经二十岁了,可与同龄人比起来显得有些木纳。一天光知道傻笑。如果有人对他说:“仲永,给我作首诗吧?”他只是摇头。 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对于这一课的理解。

课堂总结

五、教学反思

5滕晓6郑宏8王越11张瑜

《增广贤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些句子包含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3、诵读熟练, 感受国学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这些句子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结合时代辨析这些句子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师领读。

2、生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

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集体诵读,再次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

四、交流

1、讨论交流,你有哪些感受。

2、老师讲高山流水、知音难求的故事,加深理解。

3、再读原文,感悟文意,让学生理解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的真挚情感。

五、品味感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

2、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六、作业

1、背诵《增广贤文》第一课。

2、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增广贤文》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智慧小故事】

日久见人心

西汉末年,颍阳有个叫王霸的年轻人,他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事不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王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刻苦学习,研究天下形势,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父亲见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把他送到长安的名师那里学习。几年后,王霸学成归来,他和朋友们一起等待着能投靠一位有见识、有能力的英雄人物,以便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不久,王莽篡权,各路兵马纷纷起来反抗,皇族刘秀也趁机起兵。一天,刘秀率大军经过颍阳,王霸便和朋友们一起投靠刘秀。刘秀见他仪表堂堂,举止不凡,料定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物,于是把他及他的朋友们编入军队。

王霸跟随刘秀英勇作战,出生如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刘秀十分器重他。后来,刘秀担任大司马,便提拔他做了功曹令吏。紧接着,刘秀

大军进驻河北,但此后的几次战斗却屡屡受挫,每场下来都是伤亡惨重。

这时,军心开始动摇了,很多将士都对刘秀失去了信心,纷纷离开了他。战斗越来越紧张、激烈,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朋友,都劝王霸离开,可是王霸始终不同意。后来,他的朋友们都各奔前程去了,只有他一人仍像从前一样,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刘秀。

刘秀非常感动,他说:“在颍阳投奔我的几十个人几乎都走光了,只有你一个人留了下来。疾风知劲草啊,你好好干吧!”王霸在最困苦的时候丝毫没有动摇,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终于协助刘秀推翻了王莽政权。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他不忘王霸的功绩,封王霸做了高官。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生活中有一句古话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

2、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感想。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增广贤文》第三课

一、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理解本课诗句包含的深刻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这些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难点:结合自身辨析这些句子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讲授、交流讨论、背诵。

四、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我们诵读了《增广贤文》的前两课,谁起来说一说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说的都很棒。今天老师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认真听,还要认真想:通过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初读感悟,多形式朗读。

(1)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2)质疑:有没有不懂得地方?学生说。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4)小组反馈,师生补充。

(5)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6)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请教同学、老师;反复背诵,加深理解。

4、智慧小故事。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

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在学习生活中,联系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对第三课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1、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增广贤文》会教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到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六、教学反思。

《增广贤文》第四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智慧小故事】

防意如城

战国时,楚怀王因不听屈原等一批忠臣的忠告,而被沦陷为秦国的囚徒。怀玉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即位。楚襄王仍然是一个不成器的国君,丝毫未吸取他的父亲惨痛的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对好的劝谏还是一概不听也不理睬。那时候,楚襄王身在福中不福,常常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大臣庄辛感到楚国的国势日日衰竭,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十分的焦虑万分,便对楚襄王说:“大王啊!您整天和那些拍马屁的小人们吃喝玩乐,不想方设法去重振楚国的国防,不操心关心楚国的国家大事,长此以往,楚国危在旦夕已,楚国将会灭亡的啊。”楚襄王不但没有听耳里,反而大骂庄辛老糊涂了,故弄玄虚,故意耸人听闻。庄辛一气之下去赵国去了。五个月后,秦国果然又趁机征伐攻其不备的楚国,但见势如破竹,秦国的军队很快地占领了楚国国都郢。这时的楚襄王在逃难之中才后悔不已,连夜派出使者到赵国去请回庄辛谋划国家大事,恳切地请求庄辛给自己指条明路。大臣庄辛回到楚国后见襄王确有悔过之意,庄辛对楚襄王讲了一个“亡羊则补牢”的故事:“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大臣庄辛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来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把楚国的国力再次提升起来。庄辛还对楚襄王说:“中年牧人尚且知道亡羊补牢的道理,更何况楚国还

剩下有几千的国土。只要大王你肯改过自新,重整旗鼓,还怕治理不好我们楚国吗?”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生活中有一句古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

2、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感想。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

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

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

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

听。

增广贤文七教案

教学内容: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

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

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应当尽可

能依靠自己来完成,而不应该存有依赖心理。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

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⑴ 通

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

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

解。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

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

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

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

《增广贤文》第九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盼早到与来迟。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能人无得运时?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年青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它横行到几时!

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饶人算知本,输人算知机。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黄河尚有澄清日,岂能人无得运时?

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

师:世人之间的情谊并不总像春天的景致那样美好;遇到情况也有变冷时。

2、“但将冷眼观螃蟹,看它横行到几时!”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用冷静的眼光盯着横行霸道的人,看你还能活动多久。意指对恶人的蔑视。

3、讲故事,明道理。

4、“ 善事可做,恶事莫为。许人一物,千金不移。。”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 好事可以做,恶事不能为。答应了的事情,想方设法也要做到。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

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别人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四、讲故事,明道理。

1、【智慧小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的两扇椭圆形的甲壳晒太阳。它感到很舒服,悠闲自在。

在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又一只大鹬鸟,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在细心地寻找鱼虫。忽然,它看见河滩上那只张着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地肉吸引着它,这是多么好吃的美食啊。

鹬鸟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河蚌突然受到了袭击,急忙将坚硬的甲壳闭合,甲壳像把钳子似的紧紧夹住鹬的长嘴巴。鹬鸟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来。河蚌却死死地夹住鹬的长嘴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相持不下,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蚌说:" 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赶快张开甲壳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 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也拔不出来,你非憋死在这河滩上。"

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 鹬蚌相争" 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听完故事,请学生结合故事,说说故事说明了什么?

【诗歌赏读】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五、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

《增广贤文》第十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枯 木 逢 春 犹 再 发,人 无 两 度 再 少 年。人 学 始 知 道,不 学 亦 徒 然。莫 笑 他 人 老,终 须 还 到 老。君 子 爱 财,取 之 有 道。

学 者 如 禾 如 稻,不 学 如 草 如 蒿。光 阴 似 箭,日 月 如 梭。天 时 不 如 地 利,地 利 不 如 人 和。黄 金 未 为 贵,安 乐 值 钱 多。为 善 最 乐,作 恶 难 逃。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枯 木 逢 春 犹 再 发,人 无 两 度 再 少 年。

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

师:枯木到了会再次发芽的,但人是不会老了再度还童,须珍惜时光。。

2、“人 学 始 知 道,不 学 亦 徒 然。莫 笑 他 人 老,终 须 还 到 老。”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人学习才会明白事理,不学习什么也不知道。

不要笑话别人老,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老的。3、讲故事,明道理。

3、“但 能 守 本 分,终 身 无 烦 恼。君 子 爱 财,取 之 有 道。”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只要能本分做人,一生都不会烦恼。君子喜欢财富,但要来得正当。

4、学 者 如 禾 如 稻,不 学 如 草 如 蒿。光 阴 似 箭,日 月 如 梭。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师:学习的人像禾苗庄稼一样十分有用,不学习的人像蒿草一样只作柴烧。

光阴快得像身出的箭,日月走得像织布机上的梭。指时间过得很快。

5、天 时 不 如 地 利,地 利 不 如 人 和。黄 金 未 为 贵,安 乐 值 钱 多。为 善 最 乐,作 恶 难 逃。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时机好不如地域好,地域好不如人团结,只要人能团结,没有办不成的事。

黄金没什么可贵的,安静快乐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多做好人多做善事使人快乐,做坏事有恶行罪责难逃。

四、讲故事,明道理。

1、【智慧小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2、听完故事,请学生结合故事,说说故事说明了什么?

【诗歌赏读】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 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 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五、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

《增广贤文》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这一课的原文,领悟并了解其意义。明白书中所讲的道理。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增广贤文》第十二课。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复习旧识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前面的十一课,请同学们简单的说说你都学到

了哪些道理?又有哪些收获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 自学诗句,初感道理

1、分别请一位男女同学领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最后教师提问大家通过朗读领悟到哪些?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通过教师的每一句的细致讲解,进行深刻理解和交流。

例如: 说长说短,宁说人长莫说人短;施恩施怨,宁施人恩莫施人怨。

这句话是说说长处与短处,宁可说别人的长处不要说别人的短处;给别人好处与让别人产生怨气,宁可给别人好处不要让别人产生怨念。 讲故事,明道理。

仲永才尽

在江西的金溪县,有一户姓方的人家,主人名叫方唯利。他家世代以耕田为生,祖上五代内没有一个识字的。不过他家的日子倒也过得去。方唯利的小儿子今年五岁,别看他只有五岁,长的眉清目秀,特别是他的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有神。这一天,一家人正在家里吃午饭。小仲永突然哭了起来,一边啜泣一边喊:“我要毛笔!我要毛笔!”一家人听了都很惊奇。父亲没有办法,只得向隔壁村子里的王秀才家去借来了笔墨。仲永拿起笔,即刻写下四句诗:“父慈则子孝,兄宽则弟

悌。谦虚与礼让,同族一家亲。”这时,王秀才也过来了。他拿过仲永写的诗,读了一遍,不由得生出大拇指:“写的好啊,写的好!”这事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有一天,村子里有一个大户人家举办宴席请客,主人便请方仲永去席上助兴。席间有客人要仲永以席子为题作一首诗。仲永思索了一会儿,便高声吟道:“席则冬设,簟则夏施。揖让而坐,君子攸宜。”仲永吟罢。满座宾客大惊,都高呼:“神童啊!神童啊!”渐渐地县里乡里有人家设宴请客,都请仲永吟诗助兴。仲永的父亲看到这情形,心里想:我干嘛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地种地呢?况且一年下来也弄不了几个钱。干脆我每天带着我儿子去拜访那些有钱人,肯定能挣很多钱。于是,方唯利每天拉着仲永去拜访那些有钱人,就是不让仲永去学堂读书。七年后,仲永的才华以大不如前了。有人叫他写诗,他要思考大半天,而且写出的诗也缺少文采。又过了七年,仲永已经二十岁了,可与同龄人比起来显得有些木纳。一天光知道傻笑。如果有人对他说:“仲永,给我作首诗吧?”他只是摇头。 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对于这一课的理解。

课堂总结

五、教学反思

5滕晓6郑宏8王越11张瑜


相关内容

  • 增广贤文教案
  • <增广贤文>教学设计 课题:<增广贤文>(节选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熟读<增广贤文>.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知道浪费可耻.勤俭是美德. 激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引 ...

  • 增广贤文教案1-9
  • 课题:<增广贤文>一 总序第2节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一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教学内容:昔日<闲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农工与商贾,皆宜敦五伦.孝弟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 ...

  • 教案教案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1. 学习 ...

  • [增广贤文]教案
  • <增广贤文>教案 第一讲(1-20) 目的和要求:学习<增广贤文>1-20句.理解这些句子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诵读<增广贤文>1-20句. 教学重点:理解这些句子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结合时代辨析这些句子 ...

  • 增广贤文教学计划
  • <增广贤文>教学计划 2015年上期 黄飞舟 一.背景情况: 在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有利于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七年级开设<增广贤文>,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同时大力开展<增广贤文>诵读活动,以学习践行<增广贤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情 ...

  •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 ...

  •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 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 上庄小学 房兴丽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单元目标: 1. 通过朗读韵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课外积累. 2. 扩大学生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单元训练重点: 积 ...

  •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小 学 二 年 级 音 乐 教 案 一.教材分析: 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本学年学习第二册.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第二单元 艺术乐园.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共17课.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 ...

  • 小学一年级年级地方课程.表格式doc
  • 小学一年级年级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教案 学 校: 科任教师: 年 月 日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案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案 1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案 2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