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_以伏羲_女娲神话为例

姜志刚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昆明

!"##$%)

摘 要: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

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

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神话;伏羲;女娲;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姜志刚(

$)’*(

),男,山东滨州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

&##!

!

"

卷 第

&

)*+, -&##!

./0,"-1/,&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30 /4 53+67+893 :/0;+9=(?/6@27>7+A9B7 CD9

对生的热爱和追求,对死的恐惧和厌恶,这

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两个侧面。人们在痛惜生

命苦短、人生无常的同时,也以满腔的热情去追

求生命和赞美生命。但死终究要来临,于是先民

就通过幻想,来与死亡抗争,试图超越现实,超

越时空,于是各种体现先民生命意识的神话也就

出现了。

%

](

:%"%

人类所有的文化形式,如神话、宗

教、哲学、艺术等等,大都是以死亡焦虑为中心

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史

其实就是一部与死亡抗争的历史,所有的民族都

有一整套关于生老病死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也

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关于生死的智慧和观念。

社会学家杜尔海姆通过对澳洲原始宗教的研

究,进一步证实了“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

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

活的投影。”

&](:%%)

因此,通过这些神话,我们一样

可以深入到中华先民们精神生活中去。正像有的学

者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与民族精神

相表里”,“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 与这民族的

内在精神气质相贯通 与民族精神一同深植于

民族的集体意识中 ”。

$](:&E’&")

世界各民族、各

国,均有其神话。我国的上古神话,也非常的丰

富多彩,可与其他国家的神话相媲美。但是,记

录于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上古神话,却凤毛麟角,

而且非常的零碎。

E]

但在一些典籍的零星记载

中,涉及到伏羲的地方仍然不少。

一、神奇的伏羲神话

前人研究伏羲神话,最先取得突破性成果的

实为闻一多先生,他的著名论文《伏羲考》,为伏

羲神话研究竖起了一面旗帜。

F一G 伏羲的神奇出生

据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

中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

,好奇的华胥用自己的脚丈

量了巨大的足迹后,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

年后,伏羲降生了(原文

“-太皞庖羲氏,风姓,代燧

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

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

)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也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

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

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

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

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

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有圣德。”

F二G 伏羲的形象

《孝经纬·援神契》:“伏牺大目、山准、日

角、衡而连珠”。《春秋纬·元命苞》:“伏牺大

目、山准、龙颜”。《春秋纬·合诚图》:“伏牺龙

身牛首、渠肩、大腋、山准、日角、大目、珠衡、

骏亮、翁鬣、龙唇、龟齿”。又云:“伏牺长九尺

一寸,望之广,视之专”。《帝系谱》:“伏羲人

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 《拾遗记》:

文史哲

!历史文化研究

———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HE“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

地”。

!三" 伏羲的功绩

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

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太暤庖牺氏,

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

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

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

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

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帝王世纪》:“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造书契代以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

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

百草而制九(金咸)以拯夭柱焉”。

二、先民对自己生死的关注

从很多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早在上古时期

中国人就已经较为系统地观照生死问题并自觉地

反抗死亡了。“死”是人类无法抗拒与躲避的,

是人生旅途的必然过程。比之现代人的苦苦求

“生”,古人更关注的是死亡。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所面临的来自自然的生

命威胁和

生存压力也比现在大得多,现实生活与

死亡世界的距离近到“朝生暮死”,自然灾难、战

争、疾病、衰老、难产、意外,人生的征途上遍

布着死亡。其中最大的威胁和压力主要来自于自

然,“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

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淫水。 ”(《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的

传说,以及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

在赞扬人类文化英雄的同时也处处反映了人类对

死亡的超常恐惧。

大自然在毫无吝啬地赐予人类生存资源的同

时,也时时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洪水神话

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自然既是人类

的恩神又是人类的天敌。人类产生自我意识的标

志之一就是对生死的关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

著名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认识自我。”人类文化史上一切对于外部世界的实

在的思考或虚渺的幻想,归宿都是人自身。人类

在不断地探索它自身的存在,时时刻刻在审视和

评价他的生存状况。

#

](

$%&’

为什么一个与自己朝夕

相处的亲人或朋友会突然死去,不再与自己进行

语言、感情和思想交流?生死之间的差别如此之

大,可二者却又相隔仅一步之遥。独龙族的《大

象的儿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先民们给自己

找到的解释是:人本来是不会死的,只是因为某

个时候出了一点什么差错,人类的命运才发生了

如此可悲可叹的逆转。

(

种种疑问弄得他们困

苦不堪。对自身的疾病现象,对风雨、雷电、洪

水、火山等自然现象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更是觉得

神秘莫测,知而不晓,见而不知,难以琢磨。

此时,存在于人们脑海中最深层次最重要的

意识就是如何消除死亡,获得平安。先民的一切

生活内容,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了解死亡及如何

避免。于是与生死有关的各种创世神话、自然神

话就成了先民寻求心灵安慰的良药,寻求生死秘

密的捷径。

三、人类向大自然探求自身生命的

奥秘

原始先民在“混沌初开”的意识中还不可能

对生命,尤其对人类自己的生命现象、过程进行

理论的观照,所以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

拜。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大脑智商的提高,随着生

活经验的积累,人类才逐渐发现大自然的许多现

象,如洪水、雷电、猛兽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都可

以决定人的命运,导致人患病和死亡。于是人类

开始自觉地探索死亡的秘密,人的生命与大自然

的关系。

人首先在从自

身的意识活动上寻找突破口,

因为人先要学会缓和和化解主观意愿和客观事实

之间发生的冲突,学会直接面对死亡或给死亡一

个所谓的“说法”。在先民的自我体验中,在睡梦

中,人是可以不受身体存在的具体时空条件拘束

而恍若升天入地,追前启后,从事种种超时空活动。

因此,古代先民相信在人的身体中存在一种可以独

立于肉体而存在和活动的精神要素,这就是灵魂。

灵魂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

。在初民的

直觉类比思维看来,既然人在睡眠情况下灵魂可以

脱离身体而自行活动,那么死便与此相类似,是

灵魂对肉体的永久脱离,尽管人死之后尸体会腐

朽归于“无”,但“灵魂”却可以飘荡而出,永不

寂灭,因而灵魂一定是不死的,只是不知归于何

处而已。

,]

灵魂不灭的观念,冲淡了对死亡的

惊恐,缓解了生存焦虑;不仅如此,原始初民们

执着地相信死者为鬼神,不仅可福佑于人,也能

为祸于人。特别是祖先的神灵具有更大的神通,

可以保佑后代免于灾祸,获得福禄寿。与死者神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灵的沟通需要借助特定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基本

的宗教形式就这样产生了。

在人类的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于自然及本

身认识的有限性,因此不理解人为什么会死,死

后会变成什么。在一个部落中,人们同劳动同吃

住,他们之间互相依靠,都是集体的一员,对集

体来说,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一旦有人死去,其他人员就会感到不祥或灾难,

以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人的生命,由此而

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首先表现在对死人的

恐惧,其次就表现在对鬼的崇拜上。在先民看来

鬼神是很难区分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

二篇《神话与传说》中说:“天神地袛人鬼,古

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为神袛。人神淆杂,则原

始信仰无由蜕尽”。这就说明了先民鬼神不分的生

命观念。由此,人的死亡就成了先民与神相通的

中介。

!"

通过死亡这个中介,伏羲、女娲、炎

帝、大禹、后稷、弈等许多氏族首领具有了超人

的神性。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

所以历朝历代受到民间和官方的崇拜祭奠,本质

上基于对死亡对神灵的崇拜。考古发现在汉代大

量的墓室里也刻有伏羲、女娲像,先民认为人死

之后灵魂要返回传说中的故乡去,这故乡既是祖

先的灵魂居所,也是人们死后都要去的另一个世

界。

把对祖先崇拜和各神崇拜相结合,是中国宗

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

对祖先

的祭祀是先民生

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祭祀,一般分

三级:一是家庭内的祭祀;二是整个家族(同姓

宗族)的祭祀;三是皇室(国家)的祭祀。中国

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逝者为大”、“死者为

神”,更何况祭祀的对象又是祖先,所以祭祀中器

具极尽精美、物品极尽丰富、过程极尽规范、心

态极尽虔诚。正是在这种死亡的祭祀中使人体会

到了血缘相继的神圣性,体会到家庭、家庭生命

的完整性,体会到先人对后人的关注和保佑。

凡有生皆有死,面对死亡命运的并不仅仅是

人类。但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

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当人类还

处于“非人”阶段的时候,与其他动物一样,只

是 受 生 理 本 能 的 驱 策 而 “生 存 ” 着 , 既 不 知

“生”,亦不知“死”,生死皆受机体活动和自然界

所控制。但当人脱离了动物而成其为人时,便不

仅在生存着,不仅受身体本能和外界环境的支配,

而且逐渐地知“生”、知“死”,懂得用脑力、体

力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和条件。

四、伏羲神话中的生死观

伏羲被认为是中国原始人类神权统治时期以

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

#!!$

,巫术(原始宗教)中的

神人,原来在森林与草原混交的地理环境中,过

着以采集与狩猎为主的游荡生活。后来或许由于

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多,他所率领的氏族逐渐

从山地和草原向傍山的河川地带迁居,采集的食

物向水生生物转化,即逐步向以渔猎为主的半流

动生活过渡,生计命运更加受制于人力无法抵御

的自然力。

羲是日气,日俗称阳,阳气既日气的转化。

伏,隐也,伏羲合为一词,意思是潜藏的阳气。

由日气到阳气,不仅两者词义相通,更重要的是

一种文化的转化。是由太阳崇拜发展到万物源于

阳气的观念。这一点是与伏羲神话的内容相符的。

伏羲氏是创造万物复苏和生长的根源。阳气与四

时结合,表示万物萌生和成长,最初说是春天。

伏羲神话中关于春的内容非常的多。《吕氏春秋·

孟春纪》:“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

中。其日甲乙,其帝太昊,其神句芒。”《史记·补三皇

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木德王,注春令,故《易》帝出乎震。《月令》:

“‘孟春,其地大谧’是也。”伏羲是春皇、春神无疑。

春就意味着生命伊始

!%

(]

&!’%(!)’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面前,童年的人类深深

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软弱无力,随时遭受山洪、大

火、飓风、泥石流等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他们认

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肯定

各有神主宰其事,人间的

吉凶祸福和疾病均是某些神灵作祟所致,由此产生

了对超人的自然力的崇拜和敬畏心理。作为一个庞

大的氏族的首领,伏羲归纳了对人民生计影响最大

的八大自然因素,创造了八卦符号

!*](&%!)

,分别代表

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大天神的符

号,并把它们作为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进行赞祷

和祝咒,以求消灾避祸,平安地生活。自此,原

始的敬神活动发生了变革,形成为全民性的社会

活动,其方式也更趋于规范。所以从本质上讲,

八卦符号所表达的既是先民朴素的自然环境观,

更是一种生死观。

尚未具备健全的智慧头脑的人类祖先,面对

大自然的胁迫和自身的疾病创伤,不可能像今天

的文明人那样机智和有办法,但求生的本能,再

加上原始的种种符咒、祈祷等,使他们无数次在

生与死的拼搏中,终于杀出一条淌满鲜血的生存

之路。他们以生死智慧为跳板,超越了本能,创

造出种种充满灵性的文化,进入文明状态。

中国古代的神灵信仰,是中国人最早思索生

死问题的产物,也是中国生死智慧中最古老而又

三 门 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持续最久的一种。随着人类的逐渐成熟和社会生

活的发展,随着道德体系的建构和美丑观念的确

立,中国古人对生与死作进一步反思,把人同大

自然的一切变化看作相互制约的整体,形成了

“灵魂不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

基础上派生出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

生死智慧;道家的“生死齐一”的生死智慧;道

教“永生不朽”的生死智慧;墨家的“慷慨赴死”

的生死智慧;法家的“冷酷生死”的生死智慧;

中国民间的“阴间”与“阳间”的生死智慧;佛

家的“了生死”的生死智慧,等等。形成了相当

系统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生活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五、伏羲神话的意义

伏羲之感生神话、兄妹成婚、洪水故事、葫

芦神话、龙图腾与龙文化、龙蛇禁忌、八卦符号

与各项创造发明,都伴随着伏羲文化的泛化而进

入民间文化体系和依附于民俗习尚之中,并在民

间文化与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其发展

演进中最具持久魅力的“元素”和动力。伏羲文

化亦即龙文化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文

化到民间习尚,几乎无所不在,深深根植于中华

民族的心灵深处和意识领域。

!"

因此,伏羲文

化对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

独特魅力与价值;它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

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源泉。

参考文献:

!"#

陈文新

$

阎东

%

佛门俗影

&

西游记与民俗文化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

卡西尔

%

人论

!’#%

杜尔海姆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谢选骏

%

神话与民族精神

!’#%

济南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0#

刘城淮

%

中国上古神话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

韩永贤

%

周易探源

!’#%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

!/#

陈文新

$

阎东平

%

佛门俗影

&

西游记与民俗文化

!’#%

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

王亚南

%

口承文化论

!’#%

昆明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

刘城淮

%

中国上古神话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徐华龙

%

鬼话:中国神话形成的中介

!3#%

民间文艺季刊

$"-.-

)

%

!"*#

杨知勇

%

西南民族生死观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

!""#

徐华龙

%

鬼话:中国神话形成的中介

!3#%

民间文艺季刊

$

"-.-

)

%

!")#

王增永

%

华夏文化源流考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

!"+#

周山

%

周易文化论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

!"# $%#& ’()*+ ,-.# ’/% 0#&+" 1. 2"-/#3# $44#4)5-&67!-4# 89+"3

34567 89:

#$%&’’( ’) (*+,-.+/-, .01 2,34 5-.046*44*’07 8/00.0 2.+*’0.(*+*,4 90*:,-4*+;7 ?@@A!7 B&*0.C

’(3+5&:+DE/6.0 F,*0=4 &.:, F,,0 G,,H*0= .0 ,;, ’0 +&,*- (*), .01 1,.+& )-’6 +&, .0%*,0+ +*6,7

,4H,%*.((; +&, *66,6’-*.(I+*6, H,’H(,JK-’6 +&, 6;+&4 .F’/+ +&.+ +*6,73, %.0 4,, 4’6,+&*0= ’0 +&, (*),I

1,.+& *1,. ’) ’/- )’-,).+&,-4J

;#9

(责任编辑 梁宁森)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OP

姜志刚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昆明

!"##$%)

摘 要: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

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

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神话;伏羲;女娲;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姜志刚(

$)’*(

),男,山东滨州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

&##!

!

"

卷 第

&

)*+, -&##!

./0,"-1/,&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30 /4 53+67+893 :/0;+9=(?/6@27>7+A9B7 CD9

对生的热爱和追求,对死的恐惧和厌恶,这

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两个侧面。人们在痛惜生

命苦短、人生无常的同时,也以满腔的热情去追

求生命和赞美生命。但死终究要来临,于是先民

就通过幻想,来与死亡抗争,试图超越现实,超

越时空,于是各种体现先民生命意识的神话也就

出现了。

%

](

:%"%

人类所有的文化形式,如神话、宗

教、哲学、艺术等等,大都是以死亡焦虑为中心

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史

其实就是一部与死亡抗争的历史,所有的民族都

有一整套关于生老病死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也

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关于生死的智慧和观念。

社会学家杜尔海姆通过对澳洲原始宗教的研

究,进一步证实了“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

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

活的投影。”

&](:%%)

因此,通过这些神话,我们一样

可以深入到中华先民们精神生活中去。正像有的学

者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与民族精神

相表里”,“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 与这民族的

内在精神气质相贯通 与民族精神一同深植于

民族的集体意识中 ”。

$](:&E’&")

世界各民族、各

国,均有其神话。我国的上古神话,也非常的丰

富多彩,可与其他国家的神话相媲美。但是,记

录于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上古神话,却凤毛麟角,

而且非常的零碎。

E]

但在一些典籍的零星记载

中,涉及到伏羲的地方仍然不少。

一、神奇的伏羲神话

前人研究伏羲神话,最先取得突破性成果的

实为闻一多先生,他的著名论文《伏羲考》,为伏

羲神话研究竖起了一面旗帜。

F一G 伏羲的神奇出生

据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

中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

,好奇的华胥用自己的脚丈

量了巨大的足迹后,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

年后,伏羲降生了(原文

“-太皞庖羲氏,风姓,代燧

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

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

)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也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

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

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

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

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

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有圣德。”

F二G 伏羲的形象

《孝经纬·援神契》:“伏牺大目、山准、日

角、衡而连珠”。《春秋纬·元命苞》:“伏牺大

目、山准、龙颜”。《春秋纬·合诚图》:“伏牺龙

身牛首、渠肩、大腋、山准、日角、大目、珠衡、

骏亮、翁鬣、龙唇、龟齿”。又云:“伏牺长九尺

一寸,望之广,视之专”。《帝系谱》:“伏羲人

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 《拾遗记》:

文史哲

!历史文化研究

———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HE“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

地”。

!三" 伏羲的功绩

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

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太暤庖牺氏,

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

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

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

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

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帝王世纪》:“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造书契代以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

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

百草而制九(金咸)以拯夭柱焉”。

二、先民对自己生死的关注

从很多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早在上古时期

中国人就已经较为系统地观照生死问题并自觉地

反抗死亡了。“死”是人类无法抗拒与躲避的,

是人生旅途的必然过程。比之现代人的苦苦求

“生”,古人更关注的是死亡。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所面临的来自自然的生

命威胁和

生存压力也比现在大得多,现实生活与

死亡世界的距离近到“朝生暮死”,自然灾难、战

争、疾病、衰老、难产、意外,人生的征途上遍

布着死亡。其中最大的威胁和压力主要来自于自

然,“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

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淫水。 ”(《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的

传说,以及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

在赞扬人类文化英雄的同时也处处反映了人类对

死亡的超常恐惧。

大自然在毫无吝啬地赐予人类生存资源的同

时,也时时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洪水神话

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自然既是人类

的恩神又是人类的天敌。人类产生自我意识的标

志之一就是对生死的关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

著名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认识自我。”人类文化史上一切对于外部世界的实

在的思考或虚渺的幻想,归宿都是人自身。人类

在不断地探索它自身的存在,时时刻刻在审视和

评价他的生存状况。

#

](

$%&’

为什么一个与自己朝夕

相处的亲人或朋友会突然死去,不再与自己进行

语言、感情和思想交流?生死之间的差别如此之

大,可二者却又相隔仅一步之遥。独龙族的《大

象的儿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先民们给自己

找到的解释是:人本来是不会死的,只是因为某

个时候出了一点什么差错,人类的命运才发生了

如此可悲可叹的逆转。

(

种种疑问弄得他们困

苦不堪。对自身的疾病现象,对风雨、雷电、洪

水、火山等自然现象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更是觉得

神秘莫测,知而不晓,见而不知,难以琢磨。

此时,存在于人们脑海中最深层次最重要的

意识就是如何消除死亡,获得平安。先民的一切

生活内容,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了解死亡及如何

避免。于是与生死有关的各种创世神话、自然神

话就成了先民寻求心灵安慰的良药,寻求生死秘

密的捷径。

三、人类向大自然探求自身生命的

奥秘

原始先民在“混沌初开”的意识中还不可能

对生命,尤其对人类自己的生命现象、过程进行

理论的观照,所以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

拜。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大脑智商的提高,随着生

活经验的积累,人类才逐渐发现大自然的许多现

象,如洪水、雷电、猛兽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都可

以决定人的命运,导致人患病和死亡。于是人类

开始自觉地探索死亡的秘密,人的生命与大自然

的关系。

人首先在从自

身的意识活动上寻找突破口,

因为人先要学会缓和和化解主观意愿和客观事实

之间发生的冲突,学会直接面对死亡或给死亡一

个所谓的“说法”。在先民的自我体验中,在睡梦

中,人是可以不受身体存在的具体时空条件拘束

而恍若升天入地,追前启后,从事种种超时空活动。

因此,古代先民相信在人的身体中存在一种可以独

立于肉体而存在和活动的精神要素,这就是灵魂。

灵魂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

。在初民的

直觉类比思维看来,既然人在睡眠情况下灵魂可以

脱离身体而自行活动,那么死便与此相类似,是

灵魂对肉体的永久脱离,尽管人死之后尸体会腐

朽归于“无”,但“灵魂”却可以飘荡而出,永不

寂灭,因而灵魂一定是不死的,只是不知归于何

处而已。

,]

灵魂不灭的观念,冲淡了对死亡的

惊恐,缓解了生存焦虑;不仅如此,原始初民们

执着地相信死者为鬼神,不仅可福佑于人,也能

为祸于人。特别是祖先的神灵具有更大的神通,

可以保佑后代免于灾祸,获得福禄寿。与死者神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灵的沟通需要借助特定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基本

的宗教形式就这样产生了。

在人类的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于自然及本

身认识的有限性,因此不理解人为什么会死,死

后会变成什么。在一个部落中,人们同劳动同吃

住,他们之间互相依靠,都是集体的一员,对集

体来说,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一旦有人死去,其他人员就会感到不祥或灾难,

以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人的生命,由此而

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首先表现在对死人的

恐惧,其次就表现在对鬼的崇拜上。在先民看来

鬼神是很难区分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

二篇《神话与传说》中说:“天神地袛人鬼,古

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为神袛。人神淆杂,则原

始信仰无由蜕尽”。这就说明了先民鬼神不分的生

命观念。由此,人的死亡就成了先民与神相通的

中介。

!"

通过死亡这个中介,伏羲、女娲、炎

帝、大禹、后稷、弈等许多氏族首领具有了超人

的神性。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

所以历朝历代受到民间和官方的崇拜祭奠,本质

上基于对死亡对神灵的崇拜。考古发现在汉代大

量的墓室里也刻有伏羲、女娲像,先民认为人死

之后灵魂要返回传说中的故乡去,这故乡既是祖

先的灵魂居所,也是人们死后都要去的另一个世

界。

把对祖先崇拜和各神崇拜相结合,是中国宗

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

对祖先

的祭祀是先民生

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祭祀,一般分

三级:一是家庭内的祭祀;二是整个家族(同姓

宗族)的祭祀;三是皇室(国家)的祭祀。中国

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逝者为大”、“死者为

神”,更何况祭祀的对象又是祖先,所以祭祀中器

具极尽精美、物品极尽丰富、过程极尽规范、心

态极尽虔诚。正是在这种死亡的祭祀中使人体会

到了血缘相继的神圣性,体会到家庭、家庭生命

的完整性,体会到先人对后人的关注和保佑。

凡有生皆有死,面对死亡命运的并不仅仅是

人类。但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

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当人类还

处于“非人”阶段的时候,与其他动物一样,只

是 受 生 理 本 能 的 驱 策 而 “生 存 ” 着 , 既 不 知

“生”,亦不知“死”,生死皆受机体活动和自然界

所控制。但当人脱离了动物而成其为人时,便不

仅在生存着,不仅受身体本能和外界环境的支配,

而且逐渐地知“生”、知“死”,懂得用脑力、体

力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和条件。

四、伏羲神话中的生死观

伏羲被认为是中国原始人类神权统治时期以

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

#!!$

,巫术(原始宗教)中的

神人,原来在森林与草原混交的地理环境中,过

着以采集与狩猎为主的游荡生活。后来或许由于

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多,他所率领的氏族逐渐

从山地和草原向傍山的河川地带迁居,采集的食

物向水生生物转化,即逐步向以渔猎为主的半流

动生活过渡,生计命运更加受制于人力无法抵御

的自然力。

羲是日气,日俗称阳,阳气既日气的转化。

伏,隐也,伏羲合为一词,意思是潜藏的阳气。

由日气到阳气,不仅两者词义相通,更重要的是

一种文化的转化。是由太阳崇拜发展到万物源于

阳气的观念。这一点是与伏羲神话的内容相符的。

伏羲氏是创造万物复苏和生长的根源。阳气与四

时结合,表示万物萌生和成长,最初说是春天。

伏羲神话中关于春的内容非常的多。《吕氏春秋·

孟春纪》:“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

中。其日甲乙,其帝太昊,其神句芒。”《史记·补三皇

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木德王,注春令,故《易》帝出乎震。《月令》:

“‘孟春,其地大谧’是也。”伏羲是春皇、春神无疑。

春就意味着生命伊始

!%

(]

&!’%(!)’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面前,童年的人类深深

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软弱无力,随时遭受山洪、大

火、飓风、泥石流等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他们认

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肯定

各有神主宰其事,人间的

吉凶祸福和疾病均是某些神灵作祟所致,由此产生

了对超人的自然力的崇拜和敬畏心理。作为一个庞

大的氏族的首领,伏羲归纳了对人民生计影响最大

的八大自然因素,创造了八卦符号

!*](&%!)

,分别代表

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大天神的符

号,并把它们作为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进行赞祷

和祝咒,以求消灾避祸,平安地生活。自此,原

始的敬神活动发生了变革,形成为全民性的社会

活动,其方式也更趋于规范。所以从本质上讲,

八卦符号所表达的既是先民朴素的自然环境观,

更是一种生死观。

尚未具备健全的智慧头脑的人类祖先,面对

大自然的胁迫和自身的疾病创伤,不可能像今天

的文明人那样机智和有办法,但求生的本能,再

加上原始的种种符咒、祈祷等,使他们无数次在

生与死的拼搏中,终于杀出一条淌满鲜血的生存

之路。他们以生死智慧为跳板,超越了本能,创

造出种种充满灵性的文化,进入文明状态。

中国古代的神灵信仰,是中国人最早思索生

死问题的产物,也是中国生死智慧中最古老而又

三 门 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持续最久的一种。随着人类的逐渐成熟和社会生

活的发展,随着道德体系的建构和美丑观念的确

立,中国古人对生与死作进一步反思,把人同大

自然的一切变化看作相互制约的整体,形成了

“灵魂不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

基础上派生出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

生死智慧;道家的“生死齐一”的生死智慧;道

教“永生不朽”的生死智慧;墨家的“慷慨赴死”

的生死智慧;法家的“冷酷生死”的生死智慧;

中国民间的“阴间”与“阳间”的生死智慧;佛

家的“了生死”的生死智慧,等等。形成了相当

系统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生活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五、伏羲神话的意义

伏羲之感生神话、兄妹成婚、洪水故事、葫

芦神话、龙图腾与龙文化、龙蛇禁忌、八卦符号

与各项创造发明,都伴随着伏羲文化的泛化而进

入民间文化体系和依附于民俗习尚之中,并在民

间文化与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其发展

演进中最具持久魅力的“元素”和动力。伏羲文

化亦即龙文化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文

化到民间习尚,几乎无所不在,深深根植于中华

民族的心灵深处和意识领域。

!"

因此,伏羲文

化对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

独特魅力与价值;它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

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源泉。

参考文献:

!"#

陈文新

$

阎东

%

佛门俗影

&

西游记与民俗文化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

卡西尔

%

人论

!’#%

杜尔海姆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谢选骏

%

神话与民族精神

!’#%

济南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0#

刘城淮

%

中国上古神话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

韩永贤

%

周易探源

!’#%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

!/#

陈文新

$

阎东平

%

佛门俗影

&

西游记与民俗文化

!’#%

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

王亚南

%

口承文化论

!’#%

昆明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

刘城淮

%

中国上古神话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徐华龙

%

鬼话:中国神话形成的中介

!3#%

民间文艺季刊

$"-.-

)

%

!"*#

杨知勇

%

西南民族生死观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

!""#

徐华龙

%

鬼话:中国神话形成的中介

!3#%

民间文艺季刊

$

"-.-

)

%

!")#

王增永

%

华夏文化源流考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

!"+#

周山

%

周易文化论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

!"# $%#& ’()*+ ,-.# ’/% 0#&+" 1. 2"-/#3# $44#4)5-&67!-4# 89+"3

34567 89:

#$%&’’( ’) (*+,-.+/-, .01 2,34 5-.046*44*’07 8/00.0 2.+*’0.(*+*,4 90*:,-4*+;7 ?@@A!7 B&*0.C

’(3+5&:+DE/6.0 F,*0=4 &.:, F,,0 G,,H*0= .0 ,;, ’0 +&,*- (*), .01 1,.+& )-’6 +&, .0%*,0+ +*6,7

,4H,%*.((; +&, *66,6’-*.(I+*6, H,’H(,JK-’6 +&, 6;+&4 .F’/+ +&.+ +*6,73, %.0 4,, 4’6,+&*0= ’0 +&, (*),I

1,.+& *1,. ’) ’/- )’-,).+&,-4J

;#9

(责任编辑 梁宁森)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以伏羲、女娲神话为例

OP


相关内容

  • 伏羲氏简介
  • 伏羲氏 中文名称: 伏羲氏 生平简介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都陈.在位15年.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 ...

  • 解剖[伏羲考]-论闻一多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
  • 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解剖<伏羲考>:论闻一多 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 孙立涛 摘要:<伏羲考>是闻一多在中国神话学方面的力作,其写作目的是探求中国文化源头,恢复中国 古代神话系统,为神话学理论建设做出典范.闻一多具有现代化的学术观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文章中既运用传统的音 ...

  • 希腊古典神话
  • 中国和希腊古典神话人物 刘蕾 中国上古传说人物: 盘古-盘古开天辟地 夸父-夸父追日 女娲(女娲氏)-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伏羲(伏羲氏)-伏羲造八卦 祝融(祝融氏) 神农(炎帝,后稷.神农氏)-神农尝百草 黄帝(黄帝氏.轩辕氏.有熊氏) 黄帝之妻,教人养蚕 蚩 尤 刑天 仓颉-仓颉造字 尧 舜 禹- ...

  •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知识竞赛题
  • 1. 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中,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B) A 喜欢大海 B 报复大海 C 帮助别人 2.<后羿射日>中后羿射了几个太阳?(B) A 8个 B 9个 C 10个 3.中国古代神话中,天被人破坏了,后来是谁用五彩石把天补好了?(A) A 女娲 B 共工 C 神农 ...

  • 女娲的象征性身份_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 58 学人问津 Scholar's Inquiry 女娲的象征性身份: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Nüwa's Symbolic Identities: An Iconological Analysis of Nüwa's Image 沈 莹Shen Ying 注释: [1]"有神十人,名曰女娲 ...

  • 三皇五帝时期简介
  • 三皇五帝时期简介 三皇五帝(前8000年-前3000年),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q ...

  •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 [收稿日期]2002-12-10 [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00级研究生.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袁益梅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人蛇一体.人蛇恋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白娘子形象对蛇神神话.蛇精传说的继承和发展, ...

  • 文化杂谈···六十个中国传统神话
  • 六十个中国传统神话  ······老百姓的BLOG------2014-01-27 六十个中国传统神话 1: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 ...

  • 论东西方神话伊通河及其原因与影响
  • 论东西方神话异同及其原因与影响 文学院 2011级3班 [1**********]0 何璐 提要:神话起源于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一些流传至今的神话可以反映出远古或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状况.东西方神话也因地理环境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来说,东西方神话都反映了远古人类的智 ...